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处理部分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处理部分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处理部分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封辉、孙运庆、何瑞川
学号:
2012011236、2012011249、2012011239
2016年1月15日
科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总分
得分
评分标准:
第三章和第四章各20分,其余各章10分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2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3
第三章反褶积4
第四章速度分析5
第五章动校正和水平叠加6
第六章静校正7
第七章偏移8
第八章总结和体会9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第一步为数据输入和预处理。
预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将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
原数据是SGY格式的地震记录文件,用Promax对其进行处理需要格式转换,将其格式转换成软件定义的格式。
图1.1是原始数据炮集。
格式转换后可对数据进行加载与处理,但是处理需要的各种测网信息需要进行定义,所以我们做观测系统定义,用FFID(野外文件号)和CHAN(记录道号)为索引将测网的各检波器与炮点坐标、高程、CDP号等信息与数据的各道联系起来。
观测系统定义分为炮点定义,检波点定义与炮检关系定义。
图1.3是CDP覆盖次数。
图1.1原始数据炮集
图1.2a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2b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3多次覆盖次数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通常的地震采集中,由于检波器数量很多、野外干扰因素复杂等原因,不是每一道都能很好的反应地下反射界面带回来的信息,最基础的我们需要挑出其中坏检波器采集的道与极性不正常的道,称为道编辑(如图2.1)。
在记录图中使用picking进行编辑。
点击picking,有编辑错道和编辑极性翻转道。
拾取所有的错道和翻转道集后,分别放在两个文件里面。
由震源引发的地震波,会随着波前面变大,底层吸收衰减等因素而能量减小,而我们需要的通常是深部的地层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对地震波进行振幅恢复(如图2.2),经过真振幅恢复以后,深层反射波能量相对增强了,反射界面变得清晰,但面波等干扰波也增强了。
图2.1挑出废道
图2.2坏道剔除及真振幅恢复
第三章反褶积
此步骤为包含反褶积在内的预处理,其中反褶积这里选用预测反褶积,因为预测反褶积能够有效消除多次波影响,提高信噪比又不致使得分辨率下降,而进行预测反褶积需要选取适当的预测步长与时窗(图3.1是选择进行反褶积的时窗)。
我们进行地震勘探,所用的是深层的反射波信息,因此直达波与折射波是不需要的,我们要选择适当的位置切除直达波与折射波信息。
此外我们还要进行野外静校正,也就是基准面静校正,就是将在地表采集的地震记录校正到基准面上,消除地表高程和风化层对地震记录旅行时的影响。
这包括了炮点静校正、检波点静校正,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静校正量再进行静校正,本次主要做了高程静校正。
图3.1反褶积时窗拾取
第四章速度分析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速度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解释中非常重要的参数,速度参数不仅关系到地震资料处理的诸多环节的质量,其本身也提供了关于地下构造和岩性的重要信息。
在速度场准确的情况下,地震数据通过叠加和偏移处理能较好的反应地下的构造特征,反之,会产生假象,甚至错误的解释结果,所以我们需要更为准确的速度信息。
以零炮检距做速度扫描,然后对不同速度的双曲线上能量叠加,然后不同的速度形成的能量团不同从而生成速度谱,在速度谱上选择速度(图4.1)。
速度分析时我们把地震道集转换成超道集(supergather)来进行处理,速度选取结束后我们可以查看速度分布(图4.2)。
图4.1速度谱及动校正速度拾取
图4.2速度分布图
第五章动校正和水平叠加
动校正的目的是消除炮检距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校平共深度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轨迹,增强利用叠加技术压制干扰的能力,减小叠加过程引起的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叠加的目的是压制干扰,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速度分析的结果便是叠加速度,直接用叠加速度就可以进行动校正了,Promax里有进行动校正的模块,该模块也可以人工输入速度变化来进行动校正,我们先输入大致的速度变化进行叠加得到的结果(见图5.1)称为初叠剖面,然后再将速度分析的结果带入进行动校正,然后再叠加形成叠加剖面(图5.2)。
图5.1初叠剖面
图5.2动校正后叠加剖面
第六章静校正
静校正用于补偿由于地表高程变化、风化层的厚度和速度变换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其目的是获得一在个平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射波到达时间。
在第三步中做了野外静校正后仍然存在着时差称为剩余静校正时差,这种时差通常以高频短波长出现,会影响叠加的效果与质量,妨碍地层的判断。
剩余静校正有基于地表一致性的时差分解的方法,也有互相关(也称作叠加能量)的方法。
这里我们用互相关的方法进行处理,我们首先在叠后剖面上选取标准层(图6.1),然后形成标准道,对各道进行相关,计算剩余静校正量,进行剩余静校正,流程如(图6.2),然后叠加形成叠后剖面(图6.3)。
6.1剩余静校正时窗选取
6.2剩余静校正叠加流程
图6.3静校正后叠加剖面
第七章偏移
偏移的目的是使倾斜界面归位,绕射波收敛,菲涅尔带收缩提高横向分辨率,使地震剖面更好的展示地下构造的空间形态和接触关系。
偏移的两个步骤为波场延拓和成像。
叠后偏移有多种方法,我们选用有限差分的方法进行偏移。
首先偏移需要地层的速度分布,我们可以用之前进行的速度分析结果(既叠加速度分布)转换生成层速度分布(图7.1),层速度就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偏移,偏移后形成的剖面如(图7.2)。
偏移流程及参数设置如(图7.3)。
图7.1层速度分布
图7.2偏移剖面
7.3偏移实现流程及参数设置
第八章总结和体会
本次地震资料处理大作业,我们用Promax软件进行了简单的处理流程,提前熟悉了以后的工作流程,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在实习流程中,我们对道编辑(找废道、反转道)、振幅恢复、速度分析、叠加、偏移等各操作流程有了大致的了解,知道了每个步骤的意义和做法。
比如道编辑中若存在异常道,在之后处理的结果剖面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直接妨碍我们对其进行解释。
也明白了地震资料处理的缜密性,环环相扣,每一步既是为下一步处理铺陈,也是继承着上一步的结果,比如偏移是在叠加剖面上的进行;
动校正用的叠加速度与偏移用的层速度也是由速度分析直接而来的,所以每一步的处理都要我们细心对待,每个细节都会影响最后的处理结果。
感谢老师一个星期来辛苦的陪伴,从早到晚,一直悉心的指导着我们从开始的一筹莫展到后来的驾轻就熟,从对专业知识的生搬硬套到后来灵活运用课本上学过的知识来举一反三,解决问题,让我们通过这次学习,认识到了实际工作于理论学习的差异,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明确了目标,也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