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3、教学资源运用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搜集与教师相关的资料。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我将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能初步理解一些生字新词,如“崇高”“浸透”“蕴含”“衷心”等。
3)有选择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抓住“崇高、美好”来感受教师职业的伟大,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5、教学构想或建议
我想从这几块入手:
一)谈话导入:
以9月10日展开话题,谈对教师的感受,并出示课题。
二)初步朗读: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字词的认读与理解入手,再让学生读一读诗歌。
三)整体把握:
再读诗歌,你读出了些什么?
选择最喜欢的段落与大家分享。
1、复习导入:
还记得作者眼中,教师这个职业有什么特点?
(突出“崇高、美好”)
2、感受“崇高”。
1)请同学读一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从哪些语句表现出教师职业的崇高?
交流。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苦!
”从句式的特点入手,还可以换作怎样的句子,来体会作者对教师的肯定。
指导学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这部分,你感受到了崇高了吗?
齐读,读出感情。
3、感受“美好”。
1)自由地读读第二部分,谈一谈:
为什么说教师职业是美好的?
2)感受这部分的写作特点,采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你能读懂这些句子吗?
(教师可作适当指导:
春蚕象征教师,新苗象征学生等)
3)指导朗读。
4、补充资料,升华情感。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附后)请同学们读一读。
6、课时作业设计
1)小练笔:
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
2)抄写优美词句
3)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本课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
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既思念亲人,又通情达理,以理谴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
教学时要抓住苏轼内心转变的过程,体会诗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三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搜集思念的诗词及《水调歌头》。
本课将采取两课时的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苏轼内心变化的词。
4)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我主要采用这几个板块:
1)由题目入手:
这句话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读得懂题目吗?
介绍词人苏轼。
这篇文章又讲的什么故事呢?
2)范读课文。
3)初读课文。
检查读书情况,认读生字词,初步理解。
4)整体把握。
再读课文,文章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划出表现苏轼内心的词。
学生交流,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5)学习第一自然段。
你知道了些什么?
与心绪不宁有关系吗?
1)复习导入:
出示一组好词:
一年一度、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欢欢喜喜。
这些词描写了什么?
那此时的苏轼呢?
和这些词有区别吗?
2)感受“心绪不宁”。
(学习第二、三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填空:
中秋佳节,苏轼心绪不宁,是因为。
(2)他为什么如此思念弟弟呢?
指名读第三小节,找出相关词语说明理由。
突出“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请同学们算一算七年有多少个日子?
3)感受“埋怨”。
(学习第四小节)
看图,此时面对圆月,苏轼在想什么?
读一读第四小节,你能补充一下吗?
读出苏轼此时的埋怨。
4)感受“宽慰”。
(学习5、6小节)
看着圆月,苏轼不是一直埋怨,而是透过这圆圆的月亮,他又想到了什么?
出示词的内容。
自己读一读词,结合第5小节,能读懂这段词的意思吗?
指名读词,再请同学说说词的意思。
试着背诵4、5、6三个自然段。
5)总结:
词人苏轼通过圆月的阴晴圆缺悟出了一个道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理解“婵娟”,它还代表什么意思呢?
6)此时的苏轼,你想用哪些词或句来形容他?
你还能想到与这句话有相同道理的语句吗?
一起欣赏这首《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1)背诵4、5、6三个自然段。
2)背诵搜集的与思念有关的古诗词。
课文为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长庆四年(824)转任和州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写的。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两首诗分别采取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望洞庭》,目标为: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第二课时,教学《峨眉山月歌》,目标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的教学,我将采取四步教学法:
解诗题、了解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第一课时,教学《望洞庭》。
1)解诗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交流洞庭湖的知识。
而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欣赏洞庭湖时,也写下了一首诗《望洞庭》。
2)了解诗人。
初步介绍诗人:
刘禹锡。
3)明诗意。
(1)这首诗是怎么描写洞庭湖的风光的?
初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全诗。
(2)再读,划出这首诗中描写了洞庭湖的哪些风景?
你能感受它的美吗?
(3)学习第一句:
自由读一读,说说什么意思?
(提示:
两相和、镜未磨)
请同学们说说你读懂的内容。
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4)学习第二句:
和第一句相同的方法。
你了解了这句又介绍了洞庭湖的哪些风光?
这里的山指君山。
)这句又是怎样运用比喻的手法的,说一说,你能想象一下吗?
读出你的想象。
4)悟诗情。
全诗表现了月光下的洞庭湖,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配乐读一读,想一想: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美景吗?
第二课时,教学《峨眉山月歌》。
1)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
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
谁愿意介绍一下?
(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
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解诗题《峨眉山月歌》。
简介“峨眉山”,峨眉山的月夜又是怎样的呢?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2)再读诗歌。
学生相互交流,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3)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
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4)练习背诵。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望洞庭》、《峨眉山月歌》。
3)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秋天》
课文是一首诗歌,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
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学习诗歌时,要把图文对照起来,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结合书中插图及与秋天有关的文章。
本课以两课时为主。
整体地了解这首诗歌,能读通、读顺就行。
结合文中的一些生字新词,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以秋天为话题导入新课,让学生谈对秋天的印象;
再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最后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去感受了一下秋天,你能读出你的心情吗?
分组读诗歌。
2)再次走进秋天,寻找它的痕迹。
秋风把我们带到哪去了?
你最喜欢的是哪?
自由交流。
(1)可能同学们会说秋风把我们带到田野里,相机理解第二小节,想象秋在慢慢地到来,渐渐涂去了夏日的痕迹。
读出对这句的喜爱。
(2)可能同学们还会说秋风把果实吹成熟了,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水果呢?
(3)还有秋风吹红了高粱,结合《北大荒的秋天》,让学生体会原野的丰收景象。
(4)理解第六小节那句“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时,可以提出疑问“为什么这里不将秋光比作美丽的露珠?
”结合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就能很轻松地理解这句话。
(5)全诗结尾,回归到第一小节:
“为什么秋日会更红更娇?
秋天的空气会更甜更好?
”
3)把你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与同桌分享。
(互相朗读,互相评价)
学生自由说说喜欢这首诗的原因,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流畅明快的语言,同桌互读分享全诗。
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
(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
(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附资料:
(赏析秋天的文章)
看,秋天来了!
时光不停地向前流去,天气渐渐地凉爽起来,吵人的蝉声被秋天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间阶下石板缝里蟋蟀的悲鸣。
啊!
那可爱的秋天终于来了。
秋天,比春天更有欣欣向荣的景象,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美丽,然而,硕果累累的秋色却透着丰收的喜悦;
秋天,比夏天更有五彩缤纷的景象,枝叶茂密的夏天虽然迷人,可是,金叶满树的秋色却更爽气宜人;
秋天,比冬天更有生机勃勃的景象,白雪皑皑的冬天固然可爱,但是,瓜果飘香的金秋却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秋天来到了树林里,从远处看,黄叶纷落好似成群结对的金色的蝴蝶,它们飞累了,落到了我的肩膀上、头上、脚上。
把我的思绪从绿色的夏日带到了金色的秋季。
我一转身,一片桃叶又落在我身旁,我弯腰拾起,捧在手上,细细地端详,好特别地一片秋叶呀!
它还没来得急完全退去绿色,仍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香气。
秋天来到了果园里,柿子弯下腰鞠了一个躬就压得枝头快要折断了,荔枝妹妹太胖了,撑破了衣裳,露出了鼓鼓、白白的肚皮。
硕大的苹果挂满了枝头,露出甜甜的笑容,或羞涩,或豪放。
秋姑娘来到农田里,玉米可高兴了,它特意换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金黄的牙齿;
西红柿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便把口红涂在了脸上;
土豆的兴奋也许太高了,把它那绿色的嘴巴笑破了,露出了黄色的舌头。
秋天来到了花园里,这儿成了菊花的乐园。
它们也许是喜欢这沉甸甸的金色,才选择在秋天里绽放自己的美丽。
菊花的颜色真不少:
黄色、粉红色、白色......那大大的花朵,卷曲的花瓣,像一个卷发的小姑娘。
流连菊园或独自欣赏一盆艳菊,慢慢地陶醉在那股股清香里。
秋天,给大地带来一片金黄,给蓝天送去棉花似的云朵。
秋风,清凉如水,带着一丝寒意染黄了世界。
《习作1》
1、教学目标分析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习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2、教学资源运用
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3、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本次习两课时。
4、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1)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师:
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2)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
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学生为节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
(节日当天的特殊活动)
C、节日设立的意义。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1)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
(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3)指名说,集体评议。
(强调“听”,围绕上述几点评议,修改)
(4)教师读优秀习作《我心中的节日——爱鸟节》,学生听后谈收获。
(*要把想象的过节时的情景说具体。
(5)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第二课时
1)理清条理,练习写。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3)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5、课时作业设计
誊写作文。
《练习1》
1)处处留心,了解水獭的正确读音,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2)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3)朗读背诵名人名言。
4)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分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
5)学写毛笔字。
以插图为主。
本次练习分三课时完成。
1)认识几个动物标牌,懂得我们“只要处处留心,随时都能学习语文。
”2)学习修改日记片段。
1)学好钢笔字。
2)熟记八个成语。
3)熟记古诗《风》。
第三课时: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感谢。
1)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
星期天,我们来到动物园游玩。
小芳和她的爸爸也来了。
(2)听小芳和她的爸爸在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自由练读“爸爸”和“小芳”的对话。
(3)“爸爸”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自由交流)
(4)听了“爸爸”的话,让学生猜猜小芳以后会怎样做的?
(在生活中处处留心,随时都可以学习语文。
(5)学生自己说说自己以后的打算。
教学第二部分。
(1)离开了观察水獭的河边,我们继续往前走。
这儿的动物可真多啊!
这些动物你们都认识吗?
(2)学生根据拼音,认读动物标牌。
(3)指名交流,集体认读。
(4)小结:
平时要随时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和主动识字的能力。
教学第三部分。
(1)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有趣!
回家后,小芳写了一篇日记。
(2)学生自由读一读小芳写懂得日记。
(3)请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读起来不顺口。
(4)学生试着修改。
(5)改好后再读一读。
(语病:
语句罗嗦,用了太多的“这些小象”,只要用“它们”或去掉。
1)教学第二题(学写钢笔字)
学生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练钢笔字的重点。
老师指导。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次”、“吟”、“珍”。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比较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
“次”、“吟”、“珍”都是左右结构;
三个字的右边都是撇、捺。
(3)示范描写“次”,提醒学生每个字的右边都有撇和捺,撇要收一点。
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写得好要注意什么。
(2)对写得不够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2)教学第三题。
(读读背背)
熟记成语。
(1)学生背背学过的成语。
(2)请学生说说性怎样学习成语。
(3)指名汇报学习成果,老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大致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联系每排两个成语在意义上的联系。
(难理解的学生查字典,再不理解老师讲解)
(4)部分理解:
一鸣惊人:
比喻平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青出于蓝: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于前人。
后继有人:
后面继续跟上来,后来继续前头。
(5)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背诵古诗《风》
(1)出示古诗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试读,及时纠正读音。
(3)理解诗句的意思。
a、学生再读知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当风吹过时,会出现什么情景呢?
b、结合插图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c、全班交流,老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大意。
(4)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5)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
(6)拓展练习:
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风的诗,没有搜集的,课后收集。
第三课时
1)教学第四题。
(口语交际)
审题。
(1)引入:
我们同学在学校一起学习、生活了多年,大家相处非常愉快。
当同学为你解决疑难问题时,你是否想过向他们感谢呢?
如果还没来得及感谢,老师现在就给你们一个机会,想办法向他当面感谢。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
指导。
(1)回忆自己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帮助、关心等等。
(2)想想应该怎样感谢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真诚之心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感谢呢?
(3)分小组练说,互动共享。
(4)每组选代表到讲台上说。
反馈。
(1)请两位同学表演。
(借给对方学习用品的)
(2)另一小组也请两个同学表演。
(同学摔倒,同学扶他起来的)
(3)自己创设情景表演。
老师对同学的表演、对话进行点评,并让学生明白,感谢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感谢。
5、课时作业设计
1)抄写成语。
2)背诵成语和《风》。
3)与同学练说口语交际。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执笔:
水北小学吴欣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意义的物(天安门广场)、人(徐悲鸿)、事(虎门销烟)(我给江主席献花),向我们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品质。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体会并激发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天安门广场》让学生指导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徐悲鸿励志学画》让学生体会徐悲鸿为祖国人民争气争光、发愤努力、刻苦学画的精神,教育他们要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