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透镜.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791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透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二物理透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二物理透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二物理透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二物理透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透镜.doc

《初二物理透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透镜.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物理透镜.doc

初二(八年级)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一、光的折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

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

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

  透镜:

由透明材料磨制而成,两个折射面都是球面,或一面是球面另一面是平面的透明体。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

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

近视镜片;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

(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

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

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以上“初二(八年级)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的全部内容是由巨人中考网整理的,供大家参考,更多的关于初二物理知识点请查看巨人中考网。

初二(八年级)物理平面镜知识点

日常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的,叫做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

  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

(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

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

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以上“初二(八年级)物理平面镜知识点”的全部内容是由巨人中考网整理的,供大家参考,更多的关于初二物理知识点请查看巨人中考网。

初二(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在发光时进行着其他形式的能与光能之间的转化。

  2.介质

  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称为介质。

  3.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4.光线、光束

  在研究光的行为时用来表示光传播方向的有向直线,称为光线。

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的集合称为光束,如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等。

  5.影

  光源发出的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

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

  

(1)本影,光线完全照不到的区域。

  

(2)半影,只有部分光线照射到的区域。

  如果是点光源,只形成本影。

如果不是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和半影。

  6.日食和月食

  

(1)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

  当地球上在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时,这个地区的人就可看到日全食。

  在月球半影区里的人,只能看见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

  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只能看到周围的环形表面,这就是日环食。

  

  

(2)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

  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

当月球有一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

  

  需要注意的是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只是月亮的亮度有些减弱。

  (3)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无论日食还是月食,都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

但是,发生日全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区域内的人可以看到,而发生月全食时,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各处可以同时看到。

这是因为月球本影的长度约等于月球半径的57~59倍,而地球和月球的距离约等于地球半径的55~67倍,月球的本影只落在地球上极小的一个区域内。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本影里发生月食时,地球本影的长度约等于月球半径的216倍,远远超过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所以,月食时凡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的人均可同时看到。

  7.光速

  光传播得很快,但光速是有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0×108m/s。

由于光速很大,要测定光速,就必须利用很大的距离,或者准确地测出很短的时间间隔。

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是光年,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如果一年按365天计算,则1光年等于9.46×1012km/s。

  以上“初二(八年级)物理上册:

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的全部内容是由巨人中考网整理的,供大家参考,更多的关于初二物理知识点请查看巨人中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