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7799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5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完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完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完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完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Word格式.docx

《完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Word格式.docx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改变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观念。

传统的信息技术观,主要是作为知识的呈现工具、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忽视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作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的功能,更加忽视其构筑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功能。

信息技术观必须从教的视角向学的视角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目的是优化学与教的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没有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观

  当前一些学者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笔者认为这只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众多目标中的一个。

最根本的目标及衡量标准,是改善学习,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筑的学习环境将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是这不是它的根本目标,而只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根本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或者学习效率的目的。

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局限于信息素养方面,可能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误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全方位地融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来选择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

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上考虑信息技术的作用。

我们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

不要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该如何划分阶段和层次,国内外对此有过不同的论述。

  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余胜泉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整合的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

他们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阶段细化为十个层次.[2]

  美国苹果公司在其“苹果明日教室"

项目中则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分为以下的几个阶段(见表1):

[3]

表1 

“苹果明日教室”的教学过程分类

阶段

教师活动举例

尝试

学习使用技术的基本技巧

采纳

使用新技术去支持传统教学

适应

把新技术结合到传统的课堂中。

这个阶段,他们经常强调学生通过使用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和图形工具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生产力

灵活应用

强调合作、面向项目和交互约束的工作——将技术作为必需的工具之一

创造性应用

发现技术工具新的应用.例如:

用电子表格的宏语言来教代数或设计包含多种技术的项目

  Moersch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分为七级:

不使用(None)、知觉(Aware)、探索(Explore)、融入(Infuse)、整合(Integrate)、扩充(Expand)、精致(Re-fine)(每一个具体等级说明略)。

[4]

  综观相关的资料,大部分还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如果孤立地看待信息技术的作用,仅仅从信息技术的作用划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层次的方法则值得商榷.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教师,所以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技术应用的层次是比较恰当的.

  四、信息技术的不同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广而言之,只要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之中的都可以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毕竟首先需要大家接受并使用信息技术,然后才能进一步追求使用的质量问题.我们将信息技术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应用根据不同的视角大致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1.按照使用时间

  预习中应用:

在课前的预习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习者,一来可以建立学习者的知识背景,二来可建立学习动机。

例如地理老师在讲授各地风土民情课程时,可要求学习者上网预先做一些探索与准备。

  教学过程中应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或者变革课堂教学。

例如课堂上数学老师以数学绘图软件画出函数图形,可以绘制动画等.

  复习中应用;

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让学习者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来完成作业,或者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

例如老师在教导完一个单元之后,设计作业活动,学习者通过计算机去完成。

  2.按照用途

  信息技术扮演的工具角色: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扮演的环境角色:

信息技术为教师与学习者构筑了一个教与学的环境,例如以互联网为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在上面搜寻资料,与其他人进行在线讨论,分享知识.

  3.按照使用程度

  教学过程部分使用计算机应用:

例如介绍到某一单元时,让学生们到计算机教室操作。

  教学过程全部使用计算机应用:

包括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甚至评价等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

  4.依据使用的目的

  提供外界的资源:

例如通过全球信息网去收集班级外的信息,利用E-mail或讨论区去与外界的人进行互动。

  向外界公布信息:

例如将学校或班级的信息上网,供外界的人士、家长查阅。

  学校或班级专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于辅助教学或管理教学的各项计算机应用,例如放置教学软件供学生操作、公布作品或成绩供学生查阅等。

  5.依据学习者的分组情况

  个别使用:

学习者个别使用信息技术,学习者自己操作即可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学习者上网到各资源网站查资料.

  合作学习:

学习共同体共同使用信息技术,学习者与伙伴一起学习、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网络上的专题学习。

  以上各种信息技术的不同作用并没有优劣之分,它只是从不同视角来看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综合考虑信息技术的不同作用,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方法,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标和根本原则。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必须有所遵循,因为设计必须有步骤、有方向,而不是盲目地套用。

因此,找到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与教学中的模式就显得相当重要,设计者只需遵循即可顺利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

这就是我国教育技术学学者所提倡的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理论模式有很多,而各种模式也必然有其优缺点,但主要的过程还是大同小异。

以下介绍三种模式:

  l.Gagne&Briggs模式

  此模式包括系统、学科、教学单元及最终系统等4个层次,并且分为14个步骤(Gagne&Briggs,1979)[5]

表2 

Gagne&Briggs 

模式

 

14个步骤

4个层次

1

分析需求、目的及优先次序

系统层次

2

分析资源、条件与替代方案

3

决定课程和学科的范围与顺序

4

决定学科架构和顺序

学科层次

5

分析学科目标

6

制定目标及评价依据

教学单元层次

7

制定学习单元计划

8

开发/选择教材与媒体

9

评价学生表现

10

教师准备

最终系统层次

11

形成性评价

12

实地测试并修正反馈

13

总结性评价

14

推 

广

  上述步骤1~3为课程与教材发展前的初步整体规划,而4~5则为较大系统内不同学科的发展,6~9为个别教学单元的开发,10~14则是这些开发之后的测试、修正及普及。

  2ASSURE模式

  Russell、Molenda&Heinich于1989年提出此模式,将训练计划和执行过程加以系统步骤化,其流程及内涵说明如下(Gustafson&Branch,1997):

[6]

  A:

分析学习者的特点(AnalyzeLearner)

  教学须以学习者为主体,其特点如学习动机、学习风格、起点行为、对主题的背景知识(PriorKnowl-edgeofTopic)、经验及期望、学习态度、对组织(或团体)的态度等与学习效果有关的元素,如果设计符合学习者需要,就较易达成拟定之教学目标。

  S:

陈述学习目标(StateObjective)

  学习目标既是评价教学成效的标准,也是选用教学策略与媒体的依据.所以它是学习者和教学者应该学(教)什么的途径。

选择、修改或设计教材(Select,ModifyorDe—signMaterials)

  教材就是运用现有的教材,或者修正现有教材与重制新教材等。

  U:

使用教材(UtilizeMaterials)

  教学者事前观察与安排教学环境、教材呈现.

  R:

要求学习者的反应(Require 

Learner 

Re-sponse)

  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的学习应是教学者让学习者产生注意及反应,并给予回馈。

  E:

评价(Evaluate)

  探讨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习者是否已学会他们该会的知识或技能,教学设计者应作评价检查。

  3.Dick&Carry模式

  Dick和Carey在1996年[7]提出教学系统化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Design)模式,流程可分为分析、设计、开发、执行、评价等五阶段。

  

(1)分析阶段:

分析学习者、学习环境及学习内容、学习目标。

  

(2)设计阶段:

制定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设计教学策略与活动。

  (3)开发阶段:

编写教材、开发教学媒体、形成性评价.

  (4)实施阶段:

实施教学.

  (5)评价阶段:

施行总结性评价.

  以上三种模式各有其设计理念及建构方式,可应不同的教学需求及情境变量需时配合调整,例如学习者背景的改变,或者是教学资源的增减等,因此应针对教学的不同作不同设计.

  六、结束语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

本文从课程理论的视角去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希望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方法。

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运用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

  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多种信息具有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等功能,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多媒体课件承载着多种信息,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集中了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立体模型等教学媒体的优点,并且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人类最常用的信息交流手段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的,约占人类信息总量的95%左右,科学家在研究感官与学习、感官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时发现:

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学习效果最佳,对记忆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相同的结论.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拓展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变革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例如:

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为学生学习外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实现双向对话,学生可听可视,录音跟读,并且反复出现多种教学信息,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信息,反复操练、强化;

每位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不受同班学生学习进度影响,主动选取和控制教学信息,自觉反复操练、模仿强化;

教师可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个别指导,调控教学,学生愉悦、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媒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软件(程序光盘),选取有关内容加以学习,有的软件还配有游戏式的评价练习,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只要练习过了关,都会给予“你真棒”、“别灰心,再来一次”等相应鼓励性的配音评价。

在网络媒介中,信息是共享的,Internet是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

  更新教师教学方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式。

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做为教师首先应深入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演示,能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设情境,也可以重新组织教学情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表象,为学生形成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容易适应课堂教学中的最常见的新授课、复习课和习题课,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硬件配备不足的学校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一般的教师选用。

其次要积极探索和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网络进行有效学习。

  活跃师生互动方式

  大连教育网站主页有一条醒目标语: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媒体学习资源。

"

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积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活跃师生关系,如通过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批改,采用网上答题释疑形式进行课后辅导等。

通过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在网上开辟“试题下载”、“教案共享”、“在线讨论”等栏目板块,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共享学习成果.随着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

工程的进程,课堂教学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及其重要性,分析了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并探讨了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5种概念、规律和几何整合教学模式的目标、操作程序、适用条件以及评价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整合教学模式

1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然而,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理科教学的应用水平仍然非常低,大多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

中小学理科教师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感到非常困惑,他们心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什么时候用信息技术比较合适?

怎么用?

”、“怎么做才能体现‘主导—-主体'

教学思想?

”、“怎么做才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让中小学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进行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范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

研究“主导——主体”教学思想指导下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一些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并借以改造的教学模式,对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迫切。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语文学科走在其他学科的前面。

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主持的全国学科“四结合”(原为全国语文“四结合”)课题组和试验学校的教师们结合长达7年之久试验研究的实践,提出了几十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相关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是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三是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的作用和方式的研究。

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却很少,有的也只是零星的、个别的.

  自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等开创性地提出将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立研究方向以来,教学模式的研究一直是教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

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近些年来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贝尔在其著作《中学数学的教与学》中提出先行组织者、发现法、证明定理、解决问题、利用计算机等许多数学教学模式。

由冯克诚、田晓娜主编的《最新教学模式全书》中也提出了数十种数学教学模式,还有《数学教育学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法与学法》、《数学通报》等期刊上名目繁多的数学教学模式,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研究数学教学模式的学者和教师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视角研究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学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然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最多只是起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体的作用,贝尔提到的利用计算机教学也仅仅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对于当前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全面整合起来的问题缺乏直接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引起了教育技术界的重视,提出了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讲授、个别辅导、探索、协作等5类网络教学模式,祝智庭教授总结归纳的个别授导、教学模拟、智能导师、问题解决等2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情境——探究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式等4种数字化学习模式.这些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其学科的普适性而缺乏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前期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具,近些年来则更加关注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尤其是校园网、因特网在中小学的广泛普及以及“几何画板”、“mathcad”、“mathematica"

、“Excel”等软件的引入与使用,许多数学教学研究人员和数学教师对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运用“几何画板"

革新数理化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项目取得了尤为显著的影响和效果,如运用“几何画板"

讲授抽象的数学概念、做数学实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这些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计算机作用的描述、教学经验描述的层面上,没有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化、抽象化、模式化的概括,不利于其他教师的借鉴和运用。

3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简约化描述,但教学程序却不等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受到构建者对教学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影响,但是必须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符合教学规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也就是说我们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3。

1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原则

  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理论有天然的联系,没有一定理论的指导,教学模式就没有了灵魂.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主题、目标、条件(或称手段)、程序和评价五个要素(张武升,1988)。

主题即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对教学活动作出理论的解释,规定了教学模式的本质,还渗透、影响其他四个要素。

影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从根本上把握了教学模式培养人的最终目标;

学习理论解释学习的内在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