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与行业科技进步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7750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0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技术与行业科技进步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应用技术与行业科技进步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应用技术与行业科技进步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应用技术与行业科技进步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应用技术与行业科技进步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技术与行业科技进步Word下载.docx

《应用技术与行业科技进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技术与行业科技进步Word下载.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技术与行业科技进步Word下载.docx

2003年,全市拥有农业科技人员2248名,其中市本级331人(推广研究员1人,高级技术职称52人,中级技术职称118人)。

全市有县、乡两级各类农技推广机构535个,其中县级48个,乡(镇)级487个;

从业人员2363人,其中县级1039人,乡镇1324人。

2005年,杭州市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围绕“三农”的热点和难点,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都市农业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起到了科技进步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促进与支撑作用。

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2005年全市的农业科技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年用于农业的科技经费13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近72%以上;

二是解决都市农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相继完成“十五”国家重大攻关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茶叶生产全程安全操作规范与控制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综合处置技术研究及示范”、“杭州市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应用”等一系列重大课题;

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2005年列入浙江省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0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达120万元;

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2005年,在杭州市已有6家国家、省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10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7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的基础上,又有17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家列为省级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杭州市于1986-2005年的20年间,共完成获奖农业科技成果647项,获各级政府科技进步奖及技改奖、星火奖计836奖次,其中由本市涉农单位主持(并列主持)完成的达560奖次。

全市获国家、部、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市(省厅)科技进步奖(技改奖)二等奖及以上奖级的重大科技成果为87项,119奖次。

这些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创造性劳动所培育的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促进杭州市各时期种养业的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杭州市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二等奖)以上部分成果简介如下:

——养鸡场沼气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

杭州市农村能源试验站等;

主持人:

蔡昌达

该项目研究设计的杭州灯塔鸡场500m3、浮山鸡场200m3沼气工程,结构新颖,配套齐全,操作简便,性能可靠,产气率、净化率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国内领先水平,每年可节约原煤584吨,回收再生饲料400吨。

获1989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稻“因土定产、以产定氮”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杭州市农科所等;

王竺美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水稻“因土定产”模式[Y=X/(a+bx)]及其经验公式[Y=1000X/(205+0.6x)],其“以产定氮”模式[N总=W(y-x)E肥]创造性地解决了斯坦福定氮模式[N总=(N植-N土)/E肥]中求N土的难题,被作为各种农作物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的基本理论依据在全国广泛应用。

获199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工厂化养鳖技术示范推广

杭州市水产科研所等;

孙祝庆

项目设计了适合国情的控温控湿稚鳖强化培育温室,在鳖的人工繁殖、稚鳖强化培育、成鳖养殖及配合饲料研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鳖养殖技术、工艺与工程有机结合的工厂化养殖。

获1991年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网箱培育鳜鱼种苗并养成技术研究

萧山市农业局等;

金玉英

该项研究突破了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网箱养殖的关键技术,形成了鳜鱼自苗种至成鱼养殖的整套工艺流程,达到亲鱼催产率100%、孵化率63.1%、夏花培育成活率80.7%。

网箱培育鳜鱼苗种与网箱培育饵料鱼相配套的技术为国内首创,获1992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杭茄一号品种选育

杭州市蔬科所;

卢双威

杭茄一号以90022-3(杭州红茄自交系)与90030-4(桐庐农家种)杂交选育而成。

该品种早熟,耐低温,苗期生长快,座果能力好,适宜保护地栽培。

杭茄一号平均果长35厘米-38厘米,单果重48克,果皮紫红,果肉白色,品质糯嫩,育成后在东南沿海与长江中下游10余个省市推广。

获1996年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农业厅农技改进一等奖。

表3-11986-2005年杭州市获奖农业成果情况

年份

小计

科技进步奖

省厅

星火奖

本市重大成果

奖项

奖次

本市主持

国家

农业部

1986-1990

193

254

181

3

11

38

64

54

73

27

40

1991-1999

401

522

333

6

12

121

129

36

146

72

48

63

2000

8

10

9

7

4

5

2001

13

15

2002

2003

1

2004

2

2005

合计

647

838

560

23

179

231

90

223

83

122

说明:

⒈本表不包括林业、水利、气象及1990年以前的水产科技成果,包含农村能源、农业区划及农经专业成果;

2.省厅奖指省厅技改奖和科技进步奖;

3.本市主持完成是指项目第一完成单位为本市涉农单位。

重大成果是指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省(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省厅技改奖(农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奖级者。

二、林业

⒈“七五”期间林业建设重点是杉木基地(即速生丰产林基地、商品材基地)和毛竹用材林基地。

林业科技主要是结合“二大”基地建设,开展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先后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市级3项。

余杭县长乐林场开展《长乐杉木种子园营建技术和改良效果的研究》项目,提高了省级重点杉木良种园种子的产量和质量,1989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浙江省林科所与余杭县长乐林场、建德县林科所合作,实施《杉木速生早期预测技术及生理生化基础的研究》项目,掌握杉木基地新造幼林的速生机理,促进幼林提早郁闭成林,提高了杉木基地造林的保存率,1990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富阳县林业局开展《林间套种效益试验》项目,在杉木基地幼林套种黄豆、西瓜等农作物,以耕代抚,促进了山区农民增收,获杭州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5年间,基地增长32万亩,达到150万亩。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与余杭县南山林场合作,开展《竹卵园蝽防治技术研究》项目,解决了毛竹基地的虫害难题,1989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杭州市林业水利局组织富阳县、余杭县、临安县林业部门,实施《毛竹用材林改建笋材两用林技术推广》项目,促进了毛竹笋资源的开发,1990年获杭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余杭县森防站实施《开花苦竹复壮技术》推广项目,调动了产地农民经营苦竹资源的积极性,1990年获杭州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5年间,基地增长12万亩,达到60万亩。

⒉“八五”期间林业建设重点是实施“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杭州”的战略目标,工作重点是大力发展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和以菜竹为主的竹林基地。

林业科技积极为开展荒山造林,加快林业基地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有效调动了山区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为1994年提前一年实现灭荒目标,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先后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9项,市级31项。

浙江省林科所与临安县林业局、建德县林科所合作,开展《杉木育种程序系列研究》项目,解决遗传育种中优良性状的控制,以及在杉木基地造林中保持遗传优势等问题,亩均增加蓄积量2立方米以上,1991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林科院与建德市建德林场合作,开展《以杉木为主的混交林营造技术及效益研究》项目,与建德市林科所合作,开展《杉木速生优质种源和家系选育的研究》项目,先后在94年和9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5年间,基地增长40万亩,达到190万亩。

桐庐县林业局实施《板栗优质早丰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实现增产增收15%的目标,1992年获杭州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桐庐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开展《板栗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项目,边研究边推广品种嫁接改良技术,促进低产林复壮,增产20%以上,获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5年间,基地增长12万亩,达到28万亩。

临安县林业技术服务总站根据该县三口镇鲍子豪在雷竹园堆放竹叶,出现提早出笋的现象,实施《雷竹提早出笋及高产栽培试验》项目,总结春笋冬出栽培技术经验,使菜笋价格提高10倍以上,1992年获杭州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临安市竹笋服务中心在全县实施《食用竹笋高产技术推广》项目,推广春笋冬出栽培技术,成倍提高雷竹笋产值,促进农民兴竹致富,1993年获杭州市政府星火奖三等奖。

杭州市林水局组织余杭、临安、富阳等县实施《优良竹笋高产模式栽培技术推广》和《十万亩菜竹笋综合配套技术开发示范及全程服务合作协会试点》项目,全面推广菜竹笋丰产稳产栽培技术,促进了菜竹笋产业的大发展,先后在1993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94年获省政府星火奖二等奖。

5年间,基地增长21万亩,达到60万亩。

⒊“九五”期间林业建设重点是“实现十年绿化杭州”战略目标,工作重点是巩固灭荒成果,大力发展经济林、竹林和杨树基地,促进农民兴林致富。

林业科技以“千元山高效林业示范工程”为载体,推广普及实用技术,为全市在2000年如期实现绿化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先后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0项,市级28项。

富阳市林业局实施《良种银杏早实、早丰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总结出矮化、密植、早实、早丰系统技术,1995年获杭州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临安市林业技术服务总站实施《山核桃丰产稳产综合技术推广》,促进基地增产增收17%,1996年获省政府星火奖二等奖。

杭州市林水局组织富阳、桐庐等五个山区县(市),实施《板栗早实丰产技术推广》项目,推广嫁接苗造林和生长激素调控技术,实现增产增收10%以上,1998年获省政府星火奖三等奖。

5年间,基地增长37万亩,达到230万亩。

浙江林学院与临安市、余杭市、富阳市林业局合作,实施《笋用竹二季高产经营技术研究》项目,总结出提高毛竹冬笋和春笋产量的调控技术,使竹笋产量增加20%,1997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杭州市林水局组织临安、余杭、富阳等县(市),实施《优良食用笋早出高产技术推广》项目,在重点菜竹笋产区全面推广覆盖早出技术,培育了一批兴竹致富的示范户,1997年获省政府星火奖二等奖。

临安市林业技术服务总站实施《笋干竹低产林改造技术推广》项目,促进了山区笋干竹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1998年获省政府星火奖二等奖。

5年间,基地增长30万亩,达到200万亩。

省林科院与富阳市、桐庐县林业局合作,实施《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与加工利用研究》项目,总结出沿江滩地意杨基地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促进了沿富春江两岸意杨基地的大发展,1996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林木种苗站与富阳市、余杭市合作,开展《黑杨派新无性系引种栽培与工业适用性研究》项目,获得抗逆速生、材质实用的显著成效,1999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5年间,基地增长4万亩,达到7万亩。

⒋“十五”期间林业建设重点是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工作重点是建设林业生态和产业二大体系。

林业科技以实施林业十大工程为抓手,为构筑生态公益林体系,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先后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市级16项。

省林科院与富阳市、桐庐县林业局合作,开展《富春江两岸多功能用材林效益一体化技术研究》项目,总结推广沿江用材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良性互动的经营技术,2001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浙江林学院与临安市林业局合作,开展《山茱萸无性系选育》研究项目,促进林业优质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2002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与余杭区长乐林场合作,开展《樟树地理种源早期变异规律研究和绿化优良种源选择》研究项目,推进城市绿化主要树种香樟资源的开发利用,2002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市科技局与市林水局对“杭州市森林火灾生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联合开展招标,针对杭州市生物防火树种单一、防火林带结构不合理、防火效益不高等问题,研制生物防火林带营建的配套技术,进行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示范,为有效防治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提供理论依据。

三、气象

经过“九五”、“十五”时期的不懈努力,杭州市的气象科技装备和总体气象科技能力已达到全国省会城市气象部门先进水平。

1995-1996年,完成中国气象局部署的“9210”气象业务系统建设,实现了大容量气象资料的实时接收和综合处理。

1999-2004年,通过五年的建设,基本完成以70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为主的杭州中尺度地面气象站网系统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2000年9月,由市气象局具体承建的杭州农业信息网站-杭州龙网正式开通。

2001年3月,建成基于2M宽带的杭州气象视频会商系统,受到中国气象局的高度评价。

2002年,完成杭州环境气象监测评估系统建设,建立杭州雷暴监测预警报系统,实现在杭州华大基因研发中心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运行和应用。

2003年,建成杭州短时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和EOS/MODIS遥感卫星接收系统。

这一系列气象业务现代化系统的建成使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杭州市的气象业务服务水平,提高了天气气候预报准确率,也为加速发展全市气象科技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杭州市气象部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效保障。

先后承担一批由中国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局、杭州市科技局(科技委员会)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中,有60余项科技成果获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科技进步(成果)奖,部分项目在全国、全省气象部门推广应用。

主要有《杭州台风暴雨预报系统研究》(1996)获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优秀奖;

《杭州市农业气候区划》获浙江省区划委员会科技成果一等奖(1988);

《淳安县农业气候区划》(1986)、《杭州市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及其深化利用途径研究》(1993)、《杭州市气象与洪涝信息决策服务系统》(2001)等获杭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

《杭州“99.6.30”梅汛期连续暴雨预报》(1999)、《基于GIS的杭州市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系统研究》(2000)、《建德市气候资源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2001)、《山地蚕桑生产气候服务模式的研制和应用》(2002)等获杭州市农业丰收奖一等奖;

《中期天气预报客观预报业务系统》、《杭州市大雾天气气候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1995)、《浙江省旅游最佳天气决策系统》(1997)、《59-701高空气象探测空间、时间定位计算及编码》(2002)等一批科技成果获浙江省气象局科技进步奖。

其中《59-701高空气象探测空间、时间定位计算及编码》在全国气象部门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1986年至2005年,杭州市各级气象部门在各级科技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达200余篇,其中,在三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同时,也汇编出版了一系列科技文选,主要有:

《杭州市天气预报方法》(1986),《杭州市农业气象论文选》(1988),《杭州市气象学会文集》(1991),《浙江气象科技》杭州专版(1995),《杭州气象志》(1999)。

2005年全市气象部门高级职称3人,占2%;

中级职称58人,占42%;

助工61人,占44%;

技术员11人,占8%。

研究生3名,占2%;

本科学历45人,占33%。

其中局本级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队伍总数的75%,县局站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队伍总数的44%。

在杭州市科技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年轻优秀的气象科技工作者。

如胡德云,1965年10月出生,市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1999-2002年,相继主持完成中国气象局“59-701高空气象探测计算机处理系统”和“59-701高空气象探测空间、时间定位计算及编码”两项研究项目,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为我国的高空气象探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继被评为杭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杭州市劳动模范、全国气象系统先进工作者,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获浙江省气象局科技贡献一等奖和杭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四、农村能源

杭州市农村能源事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的沼气实验和示范推广由市科委负责。

1977年7月,杭州市革命委员会成立推广沼气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1979年9月,市沼气领导小组更名为市人民政府沼气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事业编制5人。

同时建立杭州市沼气实验站,事业编制6人,隶属领导小组办公室。

1984年1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杭政(1984)333号文件,决定市沼气办公室改名为杭州市人民政府农村能源办公室,日常工作归口市农委管理。

1994年4月,杭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杭编(1994)23号文件,决定市沼气实验站更名为杭州市能源环境技术研究所,仍与杭州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合署办公,编制总数合计15人。

杭州市农村能源系统曾有高工8人,1人入选浙江省“151”科技培养人员,2人入选杭州市“跨世纪”科技培养人员,2人入选杭州市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人选。

杭州市农村能源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中获得了丰硕成果。

到2005年底杭州市农村能源获得科技成果50余项(次),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次)、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次)、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次)、获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次)。

——养殖场沼气工程的科研与应用

1990年获浙江省科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杭州市科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参加人:

蔡昌达、寿亦丰、黄武、竺强、魏祖明等。

研究设计的杭州浮山鸡场200平方米和灯塔鸡场500平方米大型沼气工程,结构新颖,配套齐全,操作简便,性能可靠。

经改进的上流式厌氧反应器结构合理、高效、可靠。

在较高负荷和较短滞留期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有机物质去除率、沼气产气率和良好的稳定运转性能,产气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

199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蔡昌达、寿亦丰、竺强、赵曙春、周华英、朱莉莉、蒋明哲、郑智纯等。

项目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对农业废弃物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多层次利用,把养殖业和加工业各项生产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

——大中型沼气工程现代化施工技术研究项目

2001年获浙江省科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杭州市科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蔡昌达、蔡磊、黄武、寿亦丰、林伟华、竺强等。

该项目成功地引进德国Lipp制罐技术,并与厌氧、好氧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使Lipp罐国产率达到90%,施工周期比传统施工方式缩短60%,与传统钢结构罐相比,节约钢材40%以上,大大降低工程造价。

——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技术

2005年,研究开发了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成套技术和产品。

在建德、富阳、余杭等地11家养殖场进行了“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技术”的示范推广,并制定了“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技术”安全使用规程。

第二节工业科技进步

一、工业新产品开发

1986年,杭州市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花色、新包装达1万余种,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新产品807种,新技术应用53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38项。

“四新”产品投产新增产值9.2亿元,新增利润1.04亿元。

主要技术指标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的有45项,属国内首创的有45项,达到国内先进163项,114项填补了省内空白。

1989年,科技开发工作继续稳步前进。

当年共开发“四新”产品5887种,其中新产品603种。

从1990年开始,“四新”产品又有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达到1.1万种,其中新产品1567种,为历年最高。

1991年杭州市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新产品开发进度,下达“两个50项”(上年开发当年投产和当年新开发)新产品计划。

在开发的新产品中,有43项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5项填补国内空白,224项达到国内先进。

1997年,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KDON-14000/14000型空分设备等36项新产品分别被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新产品,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2002-2003年全市有489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级技术创新和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其中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项目50项、省技术创新项目69项、省工业新产品试制试产计划项目288项。

全市开发新产品2765种,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86种,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616亿元。

2004年,全市完成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项目1846项,投产产值达到608亿元,其中具有国际水平93项,国内先进水平576项。

全年杭州市有131个项目列入浙江省工业新产品试制试产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