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1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6467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11Word文档格式.docx

《公共政策1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11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11Word文档格式.docx

(二)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三)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四)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政策工具:

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政策工具的类型:

(一)两分法:

规制性工具与非规制性工具;

政府部门直接提供与非政府部门提供;

诱导性工具与规制性工具。

(二)三分法:

法律工具、经济工具、交流工具;

管制型工具、财政激励工具、信息传播工具;

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工具和社会化手段;

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强制性工具。

(三)四分法1、哈内孔把政策工具划分成立法、委托服务、征税、说服四类形态。

2、艾尔莫尔把政策工具划分成命令性、激励性、能力构建、系统变迁四类。

3、休斯认为政府干预大多采用经济手段,从经济方面把政策工具区分为供应、补贴、生产、管制四类。

4、丘昌泰把政策工具分为:

管制类工具、财务类工具、沟通类工具、组织类工具(四)五分法对中国学者影响较大的五分法:

1、史耐德和英格拉姆:

权威式、刺激式(包括激励、收费、制裁、强制)、能力构建式、符号和劝告式、学习式2、韦默和维宁:

市场自由化、使用财政补贴和课税的方式改变诱因;

建立规章制度;

经由市场机制提供物资;

提供保险与社会保障。

(五)七分法林德和彼得斯:

命令条款、财政补助、管制、课税、劝告、权威、契约(六)八分法胡德使用信息、财政、权威、组织四种基本资源达到监督社会和改变行为两项目的。

奥哈雷从政府介入方式和政府行动的类别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政策工具类型学研究的根本意义:

在于政策工具的分类是政策工具的比较、选择和配置的基础。

既有分类的缺陷:

大多只适用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所使用的政策工具;

既有的政策工具分类过于重视正式、有形的、静态的政策工具,而看轻甚至无视非正式的、无形的、动态的政策工具;

有些分类过于简括或过于庞杂,有些分类则纯属主观臆想。

如何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类型学的研究:

1、重视政策工具箱的建设;

2、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

3、使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化、明朗化,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置奠定基础。

第五章

政策系统的三大子系统:

①主体系统②支持系统③反馈系统

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指的是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

※公共政策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两大类:

1、直接主体:

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

主要有①代议机关②行政机关③司法机关④其他直接主体(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和军队领导人或军队执政机构)2、间接主体,分为三类:

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②跨国政策行为者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

3、政策主体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

(1)政策制定系统,基本功能是:

①认定政策问题②确认政策目标③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④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⑤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2)政策执行系统,基本功能是:

①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②有效实施政策方案③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3)间接主体系统,基本功能是:

①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②提出公共问题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④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⑤填补政策直接主体所无法达到的空间

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政策网络):

所谓政策网络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1、公共政策环境变的复杂和动荡的主要表现:

①不确定性②关联性③模糊性④动态性2、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②交换资源的需要③结盟的需要;

④追逐权力的需要⑤协调的需要;

公共政策客体的定义:

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

包括“人”,“事”;

1、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政策问题2、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是目标人群—受制约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2、客体系统:

由公共政策的客体组成的系统就是政策客体系统。

政策支持系统:

健全和完善政策支持系统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由以下子系统构成:

1、信息传播系统:

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基本功能是:

①信息的收集与整理②信息的加工与储-10-存③信息的传递2、政策咨询系统:

也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通常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3、政策监控系统:

是政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基本功能是:

①建立政策监控标准②监测政策绩效③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偏差4、政策评估系统:

政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子系统,五大构成要素是:

①政策评估主体②评估对象③评估目的④评估标准⑤评估方法

政策环境:

对于具体的政策主体系统来说,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环境:

1、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即系统的生态环境,包括:

①地理自然环境②经济环境③政治法治环境④社会文化环境⑤国际环境。

2、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

是指政策系统在制定和实施某项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直接地对政策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

一国的现实国情是政策的工作环境。

政策反馈系统:

政策反馈系统是将政策的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一个特殊子系统。

多层次、多网络是其突出特点。

政策系统的运行的步骤:

①利益输入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形成④政策发布⑤政策执行⑥政策反馈

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①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②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2、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决定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数量

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任何政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所提供的总体框架内运行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

1、单一制:

①中央集权型(法国是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②地方分权型(英国是地方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2、联邦制。

※政府能力:

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其内涵包括如下:

1、政府能力与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密切相关2、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的能力

公共决策权的配置:

1、根据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分为:

①首长制②委员会制;

2、根据决策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分为:

①分权制②集权制;

3、根据上级决策机关对下级的指挥控制方式,可分为①完整制②分离制;

4、根据决策系统中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范围,分为①层级制②职能制。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①总统制②议会制③半总统制半议会制④超级总统制⑤委员会制⑥人民代表大会制⑦军人独裁制。

公民更多的是政策客体的理由:

1、公民的真正意愿很难确定2、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见3、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4、公民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如何理解公民是公共政策的基石;

1、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2、公民参与政策过程,可加深其对政策意义的理解,还可增加他们配合政策运行的自觉性,提高政策的效力3、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参与4、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政策信息的获得将变得十分便捷,公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消除了参与过程所遇到的障碍,提高其参与效率

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①政策信息沟通②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③稳定公共政策秩序④角色替代

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

①监测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公共问题②促进信息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③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2、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①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②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的引领者③构建“第二现实”3、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

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2、以自已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3、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

政党与公共政策:

政党是公共政策制定最重要的倡导者和政策理念最重要的提供者,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执政党的政策,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实行两党制的国家里,政党首先借助于公共权力才能够与公共政策现实地发生联系,政党的主张和要求转化为公共政策,只有那些在大选中获胜、取得国家政权的政党才能成为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其政治纲领和主张才能转变为公共政策。

在实行一党制国家里,政党是公共政策的主导性力量。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唯一合法的执政党以及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者,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上都发挥主导性作用,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而是参政党,特们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参与国家大事情的讨论与决定

第六章

模型:

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仿(仿真),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

有实物模型(如地球仪)和理论模式两种。

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

1、模型及其认识论的意义2、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具体性3、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步骤顺序。

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

1、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2、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3、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4、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5、必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模型及其认识论的意义:

1、可以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了有效预测;

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

3、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

①机构—制度模型;

②集团模型;

③精英模型

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

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遵循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方案,使用最佳的手段达到最大的政策结果;

理性主义模型的具体运用:

1、这种模式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

2、理性人的理性主义决策过程;

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

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

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原因:

(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1、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

2、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3、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

4、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

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够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含义:

就是决策者及其他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事实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预测、判断和抉择

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的含义:

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第七章

政策问题:

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公共问题的基本内涵: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

2、问题的察觉;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4、团体或组织活动;

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及区别:

1、问题是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2、公共问题范围最宽,包括社会问题;

3、公共政策问题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公共行动以期解决的问题。

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

①关联性与公共性②客观性和主观性③历史性与动态性

政策问题的分类:

1、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

①结构优良②结构适度③结构不良三种类型2、根据政策问题发生领域的不同:

①政治问题②经济问题③文化问题④外交问题⑤民族问题等3、根据作用范围不同:

①国际问题②全国性问题③区域性问题④地方性问题。

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

1、政府部门;

2、政治人物;

3、政党组织;

4、利益集团;

5、大众传媒;

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

7、公民和社会团体;

8、政策网络

政策网络的含义:

由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及市场主体、利益相关者或意见领袖们以及其他相关主体及人士组成的能对有关政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的政策社群、政策联盟或政策联合体。

主要可以分为:

①利益型政策网络②意见型政策网络③混合型政策网络。

问题认定:

就是对需要由公共政策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

问题认定的方法:

1、边界分析法:

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

三个步骤:

①饱和抽样②诱导性提问③边界估计。

2、多角度分析:

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

多角度分析的三个角度:

①个人②组织③技术3、类别分析法:

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

4、层次分析法:

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

其实属一种分类分析方法;

(1)可能原因:

是指一切有可能促成某种问题得以产生的因素;

(2)合理原因:

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或直接的经验为基础所探查出的问题成因;

(3)可诉原因:

是合理原因中实际起作用的原因;

(4)如就贫穷原因来说,拒绝工作,失业以及精英之间财富与权力的分配都算可能原因,而失业和精英之间财富与权力的分配属合理原因,而失业则是唯一的可行原因;

5、头脑风暴法:

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

包含如下阶段:

①组建团体②意见产出③意见评估④意见排序。

假设分析法:

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它比所有分析方法都更具有综合性,更适合于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

问题认定的步骤:

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3、搜寻事实依据4、列举目的和目标5、明确政策封套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7、在此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

政策议程:

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策议程的类型:

1、系统议程:

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2、政府议程,即正式议程:

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府议程的分类:

(1)按照议程项目的新旧状况,分为:

①旧项目②新项目,

(2)按照其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分为:

①界定或认定议程②规划议程③磋商议程④循环议程;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差异,这是政策系统的划分的两大类:

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

它不涉及可行性解决方案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

2、政府议程:

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如青少年犯罪问题一旦进入政府议程阶段,政府就要详述该问题情形及各种具体的解决办法;

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

1、科珀等学者的模型理论

(1)外在创始模型:

是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

该类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

(2)动员模式的含义:

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

该模式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中;

-16-(3)内在创始模式的含义:

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

该模式在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2、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

议程的确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议题确认②议题采纳③议题重要程度排序④议题持续。

3、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

三源流模型,建立在三种源流的基础上:

(1)问题流:

主要关注问题的定义,包括预算约束,问题是如何被认知的,以及客观条件是如何被定义为问题的

(2)政策流:

与解决问题的技术可行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公众接受度等有关;

(3)政治流:

设计政治对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

(4)当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汇合到一起,政策窗口就打开了。

中国学者的模型理论:

①关门模式②动员模式③内参模式④借力模式⑤上书模式⑥外压模式。

国外有学者将公共政策议程按照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划分为:

1、实质性议程:

是指认定哪些影响深远和潜在意义重大的政策问题的议程;

2、象征性议程:

指一些政策问题虽然属象征性的,但也会引起社会和决策者政治上的关注的议程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政策问题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

2、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没有察觉其严重性;

3、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以上四点是于进入政策议程条件相对应的相反条件均可造成障碍);

4、不符合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

5、表达方式不当;

第八章

政策目标:

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政策目标的特征:

①问题的针对性②未来的预测性③目的的多元性。

公共政策目标的基本目标:

①公平②效率③自由④安全※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①实事求是②面向未来③系统协调④明确具体⑤伦理考量

政策规划,即政策构建:

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

①紧扣政策目标②规划多重方案③方案彼此独立④方案要有创新⑤方案切实可行。

政策规划的主要模型:

1、韦默和维宁的政策分析框架,将政策分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问题分析,由三个重要步骤构成:

①理解问题②选择和解释目标与约束③选择解决办法

(2)解决方案分析,分为四个步骤:

①说明相关标准,也就是确定备选政策方案的评估标准②详细说明能够潜在推进政策目标的备选政策方案③用每一种衡量标准来评价每一种备选政策方案,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影响④推荐一种备选政策方案,并提供选择的依据2、帕顿与沙维奇的政策分析框架,政策分析的六个步骤:

①认定和细化问题②建立评估标准③确认备选政策④评估备选政策⑤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⑥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

公共政策的抉择:

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

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

①国家元首;

②行政首长;

③民意代表;

④法官;

⑤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等

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

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2、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

3、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

4、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政策抉择的环节:

1、政策论证;

2、政策审议;

3、政策采纳

政策论证的六大要素:

①政策相关信息②政策主张③立论理由④立论依据⑤驳斥理由⑥可信度

政策论证的八种模式:

①权威模式②统计模式③类别模式④直觉模式⑤分析模式⑥解释模式⑦实用模式⑧价值评价模式

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评估和择优

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

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政策内容合法化的含义:

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2、决策程序的合法化:

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

1)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

①法制部门的审查②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③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2)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①提出议案②审议议案③通过议案④公布政策3、政策的法制化:

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其实是一种立法过程。

危机决策的构成需要具备三个要素:

1、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2、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3、事态的发展危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

方案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

1、预测性评估:

(1)预测性评估的步骤:

方案调查;

详细研究;

进一步的分析;

试验式证实。

(2)预测性评估的方法:

①外推预测:

分析人员根据目前的和历史的数据,来判断未来的社会状况②理论预测:

理论预测帮助分析人员以理论假设,以及当前和历史的数据为基础对未来的社会状况做出预测③判断预测:

试图就各种判断进行推导和合成2、可行性评估:

(1)林水波、张世贤提出可行性包括四个层次:

适当、可能、可行的、可行性实验;

(2)可行性分析的对象:

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