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诊断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诊断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诊断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各种不同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的学说和派别层出不穷。
审美经验的研究取代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代美学的主要对象。
从20世纪末开始,在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文化新变化的推动下,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等开始走向美学的前沿,标志着美学全方位面向现实和生活的转型。
和这些领域相关的不同于艺术的审美经验成为美学家关注的新热点。
费瑟斯通在《消费社会与后现代文化》中明确提出,在后现代的图像和符号浪潮推动下产生的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互动,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艺术美学的新型审美经验。
以往的审美经验研究主要限于艺术领域,是对审美经验性质和规律的阐明,主要来自对艺术创作、欣赏、评价的经验的观察和总结。
用这种审美经验理论来说明艺术之外的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经验并不完全适用。
当代西方美学中审美学的发展,展现出审美学是一个包括多种形态的、由多种学科交叉构成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既有从不同哲学体系和观点出发探讨审美意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审美哲学,又有从各种心理学体系和观点出发阐明审美心理构成和特点的审美心理学;
既有结合价值哲学和艺术评价研究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的审美价值学,也有主要从艺术实践出发探索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审美特点和规律的审美艺术学。
正是多种形态的存在和多种学科的交叉,为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摘编自彭立勋《审美学定位与当代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它包括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欣赏以及对艺术和审美客体进行的创造。
B.进入20世纪末期,审美学在西方得到持续发展,这与西方当代美学本身发生的变革相关。
这种美学思想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观察和讨论有利于美学思想的形成。
C.近代,美学在发展过程中,哲学重点向认识论的转移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是因为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
D.作为当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之所以能够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是因为审美学本身是由多种学科交叉构成的综合性学科。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审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学和美学的关系以及发展的历史,介绍了审美学定位与当代发展的情况。
B.文章论述客观,指出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并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以及评判来介绍审美经验。
C.文章以“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研究需要美学和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的例子,论证了审美学是美学的一部分,但美学在研究范式和方法上却突破了学科界限。
D.文章结尾指出,当代西方审美学在发展过程中,其多种形态的存在和多种学科的交叉的特点为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学属于美学的一部分,因其超越了美学的学科界限,所以审美心理研究需要美学和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
B.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西方美学的研究重点是美的本体而非人的审美经验,其美学史表明,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观察和探讨密不可分。
C.20世纪,美学家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不同角度对审美经验进行了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学说和流派。
心理学美学的发展使得审美经验成了当代美学的一个研究对象。
D.费瑟斯通认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美学的新型审美经验的形成得益于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互动,它是后现代的图像和符号浪潮推动的结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神马”、“辣么美”、“表酱紫”……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语言开始充斥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一些小学生作文里也运用了不少网络语言。
业内人士认为,大量地接触网络用语,会让孩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误解。
使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尤其对年轻人来讲,相较于严肃的书面用语,生动活泼的表情符号、网络语言更受他们的青睐。
一些人将这种表达方式延伸到生活的许多领域,甚至包括语文课堂和作文写作中。
但是,网络语言毕竟没有经过严格规范,语义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弄懂的,其中一些直接刺骨的表达甚至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若不分场合滥用网络用语,会有损于汉语言文字的严肃性与纯洁性。
再者,网络用语更新频率极快,很多用语可能火过一阵之后就被大家遗忘了,我们又怎能任由这样随意的语言影响书面表达的规范,影响语言使用的美感呢?
我国有7亿网民在网上,说明网络是一个公共场所,是一个网民共同拥有的交流平台。
网络语言,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表现得随意、诙谐、鲜活灵动。
但在具体使用中,不应该只是“玩玩”而已,还应本着遵守社会公德、尊重审美要求的态度,本着约定俗成、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力求规范、文明。
网络语言的背后,可以是情绪的宣泄,审美意味的拓展,观念的颠覆,却不该是肆无忌惮的乱用、滥用。
在场合的转换和时间的筛选中,网络语言该修正的就要修正,该淘汰的就要淘汰。
碎片化书写的“网络流行语”不再病毒式地传播,语言文字才能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选自《新浪网》)
材料二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也有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是语言创新的必经阶段。
对其中无伤大雅者,我们尽可以抱着宽容心态和开放眼光对待,对庸俗暴戾、浮夸恶搞者则当有所规范、有所引导。
首先,要加强媒体语言使用规范。
媒体肩负传播文化,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等重要责任。
在语言使用上,媒体应首先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严格约束自己不使用低俗暴戾词语,同时,在抵制低俗暴戾词语时不失语。
其次,要加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语言规范,家庭和学校应充分认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教育学生远离低俗词语和暴戾表达。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则需具备主动甄别的意识。
说话作文,譬如行路,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文有雅俗之别,俗有高下之分。
如何在海量的新生语言质料中趋雅避俗,要求语言使用者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
同样要注意的是,言之无物,何以文为?
主动使用规范语言,避免空泛表达,光有甄别雅俗的眼光还不够,还需要主动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语言风格多样化,除了“有趣”,更有典雅——既有气质、又有内涵,这是语言建设的根本目标。
规范是堵漏洞,引导是疏淤塞,语言文明建设需要双管齐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辅以规范。
如此,构建一个风清气正、和谐文明的语言生态环境就不远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06日08版)
材料三
2017年上半年已经过去,在这半年里又有哪些流行语刷屏了你的朋友圈,清博舆情为你盘点了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
通过清博舆情系统监测“2017流行语”,自7月3日上午9时到下午15时30分,网民的中性和正面情绪占比较高,高达89.58%,这可能源于网民对流行语多持娱乐化态度。
注:
来自清博舆情系统(选自《新媒体指数》)
材料四
近日,教学已经将近22年的一位大学老师因为作业在网络上走红。
“这样的作业给我来一打”、“带给人一种云淡风轻的美好”、“时光易逝,请君珍惜”等都是作业点评中的金句。
这位大学老师叫董桂菊,是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的一名老师。
(3月6日《北京青年报》)
大学教师主动贴近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与其交流,并把很多网络用语用于作业点评上,使她深受学生喜爱。
她的金句还被学生整理出来,在学生中相互传看,学生都想得到董老师的点评而更加认真完成作业。
对此,董老师还获得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奖。
诚如董老师自己所言,“现在上课的话,学生首先要喜欢你的人,然后会喜欢上这门课。
这就包括作业批改的环节,通过这些让学生体会到上课的魅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多使用网络用语,能使师生之间的“隔膜”或代沟消除一些,看似灵活生动,给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等都带来了不少新意。
不过,虽然课堂教学或是批改作业,并非都要那么“一本正经”,但保持一点严肃性并非多余。
当然,板起面孔与学生交流,早已不是所有教师的选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走出一条独特的教学之路。
而用网络语言搭起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一个不错选择。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就想尽办法与学生接近,不惜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授课,这无可厚非,但要是过分肯定跑偏。
据去年9月25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有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直播自己的课堂教学,也使自己一夜间成了“网红”,迎接他的虽然有鲜花和掌声,但也有很多网友的口诛笔伐。
因为表面上搞得热热闹闹的直播课堂教学,看起来非“创新”而是“赶时髦”,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效果。
董老师用网络用语接近学生,值得称赞,也证明她在教学上的用心、尽心乃至创新。
不过,切莫过多关注网络用语,而是更该注重教师自身的知识厚度、传道受业后的实际效果。
董老师称“会沿着这个路线一直走下去”,希望她不断创新,走好自己的教学路。
(选自《东方网
》金虎时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是网民共同拥有的交流平台,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小学生作文里也运用了不少网络语言,会让孩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误解。
B.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创新必然经历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些汉语发展的阶段。
C.在媒体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只有具备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才能在大量的新生语言质料中趋雅避俗。
D.由董桂菊因为作业在网络上走红的事件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努力钻研业务,并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方法的老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马”、“辣么美”、“表酱紫”这样的网络语言将充斥我们的生活中,显示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随意、诙谐、鲜活灵动等特点。
B.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中,流行语主要来自网页和微信,它们所占比约为整个媒体的百分之八十。
C.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中,网民的中性和正面情绪占比高达90%,这源于网民对流行语多持娱乐化态度。
D.董老师用网络用语接近学生,证明她在教学上的用心、尽心,但为了迎合学生,过多关注网络用语,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效果。
6.通览上述文段,我们使用网络语言,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冯剃头
邵火焰
冯剃头一生只会剃光头。
剃光头并不难,要说有点技术含量的话,那就是下刀的力度和角度的把握。
轻了剃得不干净,重了剃得疼痛;
有的地方得垂直剃,有的地方得斜着剃,有的地方得旋转着剃。
如果不能拿捏到位,轻则头皮发红,重则头皮见血。
冯剃头高就高在即使闭上眼睛仅凭手感,也能轻轻松松地完成。
冯剃头不追求快,而是追求慢。
顾客们喜欢的就是这种慢,慢工出细活,那剃刀在头皮上慢慢地游走,麻麻的,酥酥的,剃着,剃着,有的顾客就响起了鼾声。
冯剃头在小镇大街上租了一个门面。
客源虽然不多,但比较稳定,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再加一些刚满月的婴儿。
老人们图方便,剃光头清爽好洗;
婴儿满月那天必剃光头,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
这些人就是冯剃头的“衣食父母”,冯剃头觉得就这样度过一生也很知足。
可是这世界变化真快。
仿佛一夜之间,小镇上一下冒出了好几家美容美发店,光听那店名就不同凡响:
最高发院、顶头尚丝、一剪钟情……渐渐地来冯剃头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除了张屠户等零零星星几个顾客外,再没人来了。
冯剃头发现那些老顾客都不再剃光头了,而是开始蓄发,还将白发染成了黑的。
婴儿的满月光头也没人来剃了,那些年轻的父母们说他这里不卫生,怕孩子传染了疾病,都到妇幼医院去了,那里有专门给婴儿剃头的医生。
到最后,张屠户等人也不来了。
张屠户将头发蓄成了板寸。
没光头可剃,冯剃头浑身不自在,那拿惯了剃刀的手总有一丝痒痒的感觉。
偶尔有那么一两个顾客上门,冯剃头像来了贵客,不惜拿出大半天的时光,花在来人的光头上。
老伴看不下去了,勒令他退租了门面。
冯剃头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照办了。
家里就那两亩责任田,有老伴一个人就能应付。
冯剃头每天也没有多少事可做,有空就摆弄他的剃头工具。
有一次他买来一个冬瓜,想象那冬瓜就是人头,他神情专注地在上面慢慢地刮着,老伴看见后说,儿子也大了,我们得再帮他一把,你不能这样每天待在家里,做这些无聊的事,得出去找点正经事做呀。
冯剃头一刀砍在冬瓜上说,我也知道儿子大了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可我除了会剃光头还能做什么呢?
老伴说,事不会找你,你得去找它,你就不会托人帮你找找?
几天后,张屠户帮他找了一份还算“专业对口”的工作。
张屠户和他人合伙办一个的生猪屠宰场,他们用杀猪刀总刮不干净猪头上的毛,导致猪头不好销售。
冯剃头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当天宰杀的猪的猪头上的毛刮干净。
冯剃头也像给人剃光头一样慢慢地刮着,可一天下来刮不了几个猪头。
张屠户嫌太慢,叫他刮快一点,冯剃头开始记住要加快速度,但刮着刮着就忘记,那猪头在他的眼中成了人头,他慢慢地慢慢地一丝不苟地刮着,像打磨一件工艺品。
张屠户一看不行,只好想辞掉了他。
冯剃头又回到了家中没事可干了。
可那手依旧时时发痒。
冯剃头熬不住了,他不相信,偌大的一个小镇难道就没有一个要剃光头的人吗?
这天冯剃头上街,突然看到前面走着的一个中年男人,就是一个光头。
冯剃头几步赶上前去说,请问,你这光头是哪里剃的?
中年男人冷冰冰地剐了他一眼,没理会他,冯剃头以为他没听见,又加大声音说,能告诉我你这光头是哪里剃的吗?
中年男人显然动怒了,瞪着眼说,你是太平洋的警察吗?
管得也太宽了吧?
老子这头不是剃的,是得病化疗掉光的……热脸贴冷屁股的滋味很不好受,冯剃头愣在原地直翻眼睛。
冯剃头强迫自己不再去想“光头”,而严峻的现实也容不得他去想了。
儿子成人了,过不了两年肯定要结婚成家,无论如何得再赚点钱帮帮儿子。
刚好镇上有家蜂窝煤厂在招工,冯剃头去做没人愿做的筛煤粉的工作,这工作既脏又累,那扬起的粉尘无孔不入,除了牙齿是白的,浑身上下都是黑的,但工资相对要高一些。
冯剃头每天起早摸黑地一干就是两年。
这天冯剃头正在铲煤粉时,突然晕倒在地。
儿子把他送到了医院,一检查情况严重,已到了肺癌晚期。
在住院化疗期间,冯剃头的头发全部落光了,成了一个光头。
他摸着自己的光头,那手又不觉痒了起来。
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往日那辉煌的岁月,想起了那些他剃刀下的光头们。
三个月后冯剃头病情恶化。
那天也许是回光返照,冯剃头睁开了眼睛,儿子问他,爸,你想不想吃点什么?
冯剃头说,什么都不想吃,就是想做一件事,儿子说,什么事?
冯剃头眼里突然有了亮光,他说,我想给人剃一次光头。
儿子知道没有人会让他剃光头的,儿子捶了捶脑门说,爸,来吧,给我剃。
冯剃头闭上眼睛,好半天才努力地睁开说,拿我的剃刀来。
儿子扶他坐了起来,然后蹲在了床边。
冯剃头左手按着儿子的头,右手拿起早已生了锈斑的剃刀,脸上有了多日不见的笑容。
儿子等了半天,却不见父亲的刀落下。
儿子站起来一看,父亲已永远闭上了眼睛,那嘴角还带着一丝满足的笑意……
(《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4期)
7.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内涵丰富。
其标题“冯剃头”,除了设置悬念、提示情节外,还是行文的线索。
B.小说多次运用语言、动作、肖像描写,传神地塑造冯剃刀这一老艺人形象。
特别是他弥留之际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C.小说描写了执着于剃头手艺的冯剃头的故事,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富有表现力。
D.小说构思精巧,详细叙述了冯剃头从事剃头工作到彻底遭人冷落以致临终还想给儿子剃头的故事,读后让人难掩悲伤。
8.小说塑造的冯剃头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小说以“冯剃头为儿子剃光头”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
隆庆二年进士。
授永康知县。
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
淳至,日夜阅案牍。
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
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
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
及檄累下,淳阳笑曰:
“盗遁久矣,安从捕?
”寝不行。
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
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
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
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
永人贫,生女多不举。
淳劝诫备至。
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
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
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
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
甫就车,顾其下曰:
“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
”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
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
淳曰:
“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
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
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
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
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从之,事遂定。
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两造:
诉讼的双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B.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C.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D.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并从此官服加身,荣耀无比。
B.案牍指公事文书或官府的文书、公文。
案指书桌或办公桌,牍是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
刘禹锡《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即指此。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D.礼部是六部之一。
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礼部掌管典礼、科举、赋税、学校等,礼部尚书是其最高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淳勤勉于政务,深孚众望。
他在永康任知县期间,曾夜以继日地办理案件,深得民心,诉讼案子逐渐减少。
B.张淳足智多谋,智擒大盗。
他精心设计,将与大盗卢十八勾结的某官吏妻子关押,从而成功诱捕了卢十八。
C.张淳关心民生,政绩卓著。
张淳努力认真规劝,解决了永地人因贫穷生了女孩大都不抚养的问题;
对于无力养活子女的,他就拿出自己的俸禄,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D.张淳忧心国事,维护地方安定。
他做建宁知府期间,提出对招募的士兵应裁减老弱保留壮勇的建议,平息了可能出现的骚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5分)
(2)淳曰: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②。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
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
②上林苑,汉时旧苑。
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代指皇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指出诗人年老体衰、远离朝廷,“只凭”说明诗人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衷肠无处可诉,只好让天地来品鉴自己的忠心。
B.颔联诗人抚今追昔,以史明志,“久”写出诗人持续困厄的时间之长;
“空”点出诗人空怀报国之情。
C.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自己虽不被理解,满怀忧愤,却矢志不渝。
D.前两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
颈联则笔锋一转,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15.本诗作者是如何“书”“愤”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挥霍无度,将珍贵的宝贝视作平常之物。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