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反思全册精品版.docx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反思全册精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反思全册精品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反思全册精品版
《识字1》教学反思
本课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这些词语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在读过几遍课文以后,已经基本上能读准字音,能把文中的12个词读通顺读流利,但有个别词语仍有些拗口,如:
层林尽染、叠翠流金、五谷丰登。
老师在这几个较拗口的词语训练上加大了力度。
再者大多数学生在读前后鼻音时也较容易出现错误,如前鼻音“尽,后鼻音“登”,故在此处要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
对于词语理解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课文中优美的插图,基本能说出每个词的意思,但有部分学生仍不感兴趣。
在写字方面,老师尽量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宝盖头的字,有绝大部分孩子写得不太规范,尤其是第二笔“点”学生容易写成“短竖”,第三笔“横钩”好写成“竖折”。
还有一些同音字学生也很容易弄混如:
“时”与“实”,很多学生分不清。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课文,图文并茂,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而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更为主要的是在赞美创造这一美景的劳动人民。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课文中的插画为引线,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想象—有感情朗读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朗读展示自己的感情。
在理解秋天的美景之后,我以“使秋天这么美丽的神奇画家是谁呢?
”这么一个问句,使孩子的感情从欣赏秋天的美景转为寻找创造这一美景的人们。
我再通过让学生思考:
勤劳的人们指的是哪些人?
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来加深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感情。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文章构思清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读文、看图、想象黄山"四绝"的几个镜头,使学生感受到了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明白了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时也使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与欣赏奇石的强烈愿望,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
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创设好一定的活动情境,就会使课堂教学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气氛中。
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奇石研读,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如有的同学喜欢朗读,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等等。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这节课中,学生用感情朗读、画、抓重点词、动作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产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另外,我注意学生的诵读。
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范读,然后用“谁能比他读得好”引起学生比一比的兴趣,激发读的动力,我还用配乐读以及齐读等的方式,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第三,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进行交流讨论以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这节课上我就是这么做的,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以及把自己独到的意见、理解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能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
虽然这节课我晚了几分钟下课,但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我觉得很值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
要让学生重感悟。
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
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圈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
相信学生,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可别小瞧了这些孩子!
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
如果我们给孩子们一根杠杆,说不定他们真的能撬起地球!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学生百读不厌。
本课要求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而会背课文。
同时激发学生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创设了师生合作互动,生生之间互助互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师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例如:
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环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然后小组轮流读,能读流利的由小组长为他打“五角星”。
没有达到要求的,再把课文多读几遍。
学生的兴趣很高,并且让同伴互相教育,效果较好。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而我设计了以知道朗读为主线。
读中感受,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并且把多元评价贯穿于读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我的现场调控经验较缺乏,造成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明显。
有待于今后提高。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安徽省淮北市黎苑小学 邱蕾娜
在教学《赠刘景文》这课朗读感悟之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学生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
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全班交流:
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
学生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
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在朗读本诗时,有些句子较难读,所以这时就需要老师去领读。
在导入《山行》这课时,学生通过“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词句,很快判明《山行》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
这样,语言文字训练具有相当的力度,学生的主体活动也得到明显的优化,达到了“课伊始,练已精”的境界。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赠刘景文》教后反思
浙江省奉化市锦溪小学 童优佩
一、教材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苏轼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苏轼称刘景文是“慷慨奇士”。
本诗写景、咏物、赞人与一体,赞美刘景文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志的品行和节操。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
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回味无穷。
音乐美,本诗讲究押韵和节奏。
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句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
二、教学要求
能说说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能有感情背诵《赠刘景文》,能说说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学习完苏轼的《赠刘景文》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思维的活跃、智力多元化的发展。
整个教学过程,我想就可以用一个“赠”字概括。
从“赠”的含义开始分析,学生的思维逐步从送别诗的影响中走出来,知道了这首诗的意义在于送给朋友刘景文一种愿望,这种愿望是一种品格的象征。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拨开迷雾。
看到诗的题目,学生不仅提出了很多关于“赠”字的问题,他们也在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解决这些问题。
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诗文《赠汪伦》,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深入浅出。
2、充分利用媒体来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现,让学生走进诗境,他们会很轻松地理解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
在感悟内化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便水到渠成了。
⑴ 知诗人、解诗题: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
这首诗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
教师给学生提供苏轼的生平事迹,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⑵ 解字词、明大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关键,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
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
通过指导,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逐词理解意思,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学生对全诗词句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歌的大意,读懂语句。
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
⑶ 懂意境、悟诗情:
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三、觅诗句,练触发
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对苏轼的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从中受到乐观向上精神的自然熏陶。
《山行》教后心得
福建省东山县白埕小学 沈艺贞
特意选在深秋季节,来学杜牧这首《山行》,也许也是自己偏爱,总想在一个合适的季节来与学生共同品赏:
一、粗读
满黑板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看着这样的景致,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读起诗来。
二、明义
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
师结合板画:
“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
“白云生处”更有动感!
)帮助学生理解。
三、升华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帘?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
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吟诵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适当地点拨。
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朗读还学懂了课文。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安徽省淮北市黎苑小学 邱蕾娜
我的发现这一项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每一部分的学习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日积月累这一项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在这两部分内容里,不仅有本组所学生字的复现,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