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6184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马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理在事先(朱熹)

15.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16.哲学的阶级性,是指一种哲学体现了那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17.哲学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在理论上的体现。

18.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一是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19.辩证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

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轮。

20.为什么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第一,历史根源,原古时代生产力和科技不发达,人们只得用乙烯那个的因素来解释自然之谜;

第二,阶级根源。

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符合反动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利用;

第三,认识论根源。

把人的认识过程中某一特征、成分夸大,就会造成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

2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阶级基础是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第二,自然科学前提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第三,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2.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集中体现,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突出哲学是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

23.马克斯主义哲学最显著、最主要的特征是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

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指以实践为基础,始终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正确揭露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班规律;

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它对旧世界的彻底批判精神。

25.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具体表现之一。

2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7.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掌握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第一,它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

第二,它提供了关于宇宙的完整见解,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

第三,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能够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认识和运用的能力。

28.现代西方哲学(包括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理论是指是唯心主义;

阶级属性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9.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质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第一,实质:

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结合起来;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

第二,客观要求: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B。

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

C。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思想精华。

第三,基本要求: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

必须始终站在时代高度,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增强全党的总体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

第四,理论成功:

三次飞跃。

31.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可观实在是各种物质现象的普遍本质和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

3.物质与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客观与主观;

第一性与第二性。

4.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

抽象与具体;

绝对与相对;

一般与个别

5.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指出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坚持了可知论;

指出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坚持了唯物主义;

指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客观实在,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

D。

指出物质范畴是哲学范畴,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

两者不可分割。

7.物质运动形式由低级到高级主要有:

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等五种形式。

8.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9.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全体,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静止是局部,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0.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联系:

是指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事宜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任何事物与其它事物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2.联系的基本属性: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3.联系的意义:

要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的片面的观点;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论基础之一。

4.联系也有具体性、条件性。

5.系统:

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系统的主要特征:

整体性(系统的最主要特征);

结构性;

层次性;

开放性

7.系统和要素(或部分)的关系实质上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A.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它具有各部分所没有的新性质和功能;

部分也不能够脱离整体,否则将失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普遍联系观点是系统观点的哲学依据;

系统观点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化。

9.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10.发展的基本属性:

永恒性;

普遍性。

11.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两者区分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内容符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1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包括:

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

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大众的根本利益,最后总会得到他们的支持。

13.发展的实践意义: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

因此,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此促进事物的发展。

14.发展过程性内容包括:

A.过程实质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任何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每一件事物都有其存在、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世界是无数具体过程构成的集合体,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前进和上升是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

15.发展过程的实践意义:

看到任何事物都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增添新内容,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事物。

16.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A.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基础;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与与同一性之中。

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8.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9.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世界充满了矛盾,事物即矛盾。

20.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表现的多样性、差异性。

要求我们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意义:

A.它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有时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

B.是科学地认识方法;

C.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俄哲学依据。

22.在同一矛盾内部,居于支配地位的是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2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

25.矛盾观对于我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B.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C.承认矛盾观点与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27.辩证法经历了:

A.古代朴素辩证法;

B.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C.现代唯物辩证法。

28.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新增考点):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运用,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现。

29.科学发展观:

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3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以人为本。

即社会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体现历史唯物论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31.全面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经叔的是统筹城乡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两者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32.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持久性和连续性,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

33.协调发展是指五个统筹,即处理五对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劳动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2.认识在本质上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认识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极其操作程序和方法。

4.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和D.审美关系。

其中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5.经验论和为理论的错误:

A.前者夸大感性认识,根本否认理性认识;

B.后者片面夸大理性认识,根本否认感性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都是教条主义。

6.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基本条件:

A.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7.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基本条件:

A.理论要尽可能正确;

B.理论要联系实际,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C.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8.创新分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俄基础;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9.创新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A.真理的本性是主、客观相符合;

B.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

12.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有时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13.价值的基本特性:

A.价值的客观性(事物的某种属性是价值的现实基础;

人的需要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

价值的主体性(价值评价要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二人的需要带有主观性。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主体的实践中确立的)。

14.价值评价的尺度是人的需要。

1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6.党的十六大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17.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观念、旧框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8.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按客观规律办事。

19.与时俱进,是指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0.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与时俱进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目的和要求,三者统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21.辩证思维方法是指是对立统一思维。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新增考点)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含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三个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波阿扩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式。

5.旧历史观有两个根本缺陷:

A.片面夸大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否定精神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物质资源;

B.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6.唯物论与唯心论是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对立;

7.克智伦与不可知论是在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上对立;

8.一元论与二元论是在世界是否同意问题上的对立;

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世界状态问题上的对立。

10.反映论与先验论是哲学上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11.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是在社会的本质和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3.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基本结构;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个发展。

14.社会发展是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职能是物质生产。

15.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16.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时间是决定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B.时间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大基础领域;

C.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7.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不包括生产力。

18.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19.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的能动要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20.智能型要素,包括管理、科技等。

他们不能独立存在,必须渗透在生产力的三个实体要素中。

21.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A.生产力的物质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层次性。

22.当代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3.在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关键在于A实施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B加快科技创新和跨越,C提高自主创新能力,D建设创新型国家。

24.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25.社会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A.政治法律制度B.政治法律设设施;

C.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

26.政治法律制度是指以该社会统治阶级的社会观点、思想体系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A.国家制度;

B.司法制度;

C.社会管理体制等。

27.政治法律设施,包括A.军队;

B.警察;

C.法院;

D.监狱;

E.政府部门等国家机器。

28.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29.意识形态(又称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上层建筑。

)包括: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观念;

C.宗教观点;

D.艺术思想;

E.哲学等。

30.意识形态已经产生就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不同不行;

B.意识形态的历史继承性;

C.意识形态各种具体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D.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最主要表现。

31.文化的本质是人化。

文化的基本特征:

A.人化的形式;

B.社会的性质;

C.多样的形态。

32.文化的社会功能:

A.传播知识的信息;

B.教化和培育人;

33.先进文化是指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

34.文明有多种形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

35.胡锦涛: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和谐发展。

36.物质文明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进步;

政治文明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精神文明主要表现为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37.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使人民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革;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源泉是生产力的发展。

5.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指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史。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和集中体现,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尺度。

6.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的根本标准。

7.社会基本矛盾俄内在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8.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9.社会主要矛盾是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落后和人民生活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

10.阶级产生的原因是剩余产品的出现(物质基础)和私有制的形成(直接根源);

1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表现在:

A.它推动阶级社会形态的质变;

B.它推动统一阶级社会形态的量变。

12.革命的社会作用是历史的火车头。

革命的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13.革命和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方法和手段,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14.社会主义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现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一种制度创新,也是一场革命。

15.科学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

技术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

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物质手段。

16.科技的本质特征:

A.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

B.以实践为准绳;

C.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

D.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有的社会建制;

E.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主要特色。

17.科技的社会功能:

A.认识功能;

B.生产功能;

C.文教功能;

D.社会政治功能。

18.人民群众主体始终是劳动群众。

19.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群众观点的核心。

20.党的群众路线主要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1.我们一切工作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22.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人的属性主要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人性可概括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

4.人的价值的最根本特点就是实践创新性。

因此,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5.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标志是人的发展。

[编辑:

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