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6107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

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

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人哑口无言。

3、“夸口”什么意思?

(说大话。

)文中是谁在说大话?

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师:

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

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

(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6、现场表演:

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说一说,最好演一演。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

你应该怎么办?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子:

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四、仿编成语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现代版

2、四人小组编成语故事。

3、交流,评价。

五、教师总结。

附送:

2019-2020年小学五年级语文《草原》教学设计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

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

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

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

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

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3.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

(出示草原美景图)

   4.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草原》这篇课文的。

   6.板书课题:

1草原

7.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2.指名学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

(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3.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

翠色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4.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5.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三、初读,理清课文线索

   1.默读,思考:

课文都写了哪些地方?

画出有关的语句。

   2.分组读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主要内容(可以小标题形式)。

     

(1)草原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或:

初见草原——迎客——相见——待客——话别

 3.再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并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

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草原上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

自由读,画出景色美的语句(天空、空气、天底下、小丘、羊群……)

    出示投影:

这是(  )的草原。

_______________

    (括号中填自己的感想,横线上填写自己发出此感想的书中的句子。

 参考答案:

A:

这是(美丽)的草原。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教师:

什么是“翠色欲流”?

说明什么?

  B:

这是(碧绿)的草原。

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上丘也是绿的。

  C:

这是(广阔)草原。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D:

这是(令人欣慰)的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E:

这是(令人惊叹)的草原。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出示投影

  

(1)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比较说明“清鲜、明朗的景色是什么样?

练习朗读。

    A:

草原的天空不仅晴朗,而且明亮。

   B:

草原的空气不仅新鲜,而且没有杂质,十分洁净。

    C:

草原的天空和空气都很纯净,没有污染,感觉是一种纯粹的美,令人心旷神怡。

  

(2)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

    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4.想象感受

    老舍先生初入草原看见这样的情景“总想高歌一曲”,同学们要是见到这种美景会不会有类似的感受呢?

5.感情朗读第一段。

加上自己的感受,读得轻松愉快!

  6.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7.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

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

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8.指名读。

  9.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

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0.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11.小结“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

”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四、指导背诵。

1.引背

(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那里的天(生)……(师)在天底下(生)……(师)四面都有小丘……(师)羊群(生)……(师)那些小丘的线条(生)……(师)这种境界(生)……(师)在这种境界里(生)……

  2.想想按什么顺序背?

记住那些关键词帮助记忆?

3.试背。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

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

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2.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二、探讨学习第2-5自然段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2、3、4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1.默读,小组讨论。

   出示:

这是(    )的草原人。

 ___________ (学生分别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并朗读。

  2.学生自学、汇报

  A:

这是(热情)的草原人。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好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B:

以上的句子也说明这是(美丽)的草原人。

 C:

这是(能歌善舞)的草原人。

 D:

这是(多才多艺)的草原人。

 F:

这是(好客)的草原人。

  3.你们看到这样的草原,这样的草原人,想做点什么?

  出示:

看到(    )的草原,看到(    )的草原人。

我们真想____________。

  学生A:

看到(翠色欲流)的草原,看到(襟飘带舞)的草原人。

我们真想个把这幅美景画下来。

  学习B:

………   学生C:

………  ………

4.拓展

假如我是(     ),我会说:

“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蒙古人),我会说:

“…………”

  学生B:

假如我是(一名游人),我会说:

  学生C:

假如我是(一名摄影师),我会说:

学生D:

假如我是(一朵草原上的小花),我会说:

5.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

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吗?

  6.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三、解读诗句,提示主题“民族团结”

  1.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间。

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里相互倾诉惜别之情。

3.从文中找出表现蒙汉情深的句子读一读。

4.同学们想想,假如我们和老舍爷爷一起又来到西藏,受到藏族同胞的热情接待,我们会和老舍爷爷一样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藏汉情深何忍别,青藏高原话斜阳………) 

5.在话别的时候,主人会对客人说些什么?

客人又会对主人说些什么?

如果客人中有北京人,有新疆人,等等,他们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呢?

  6.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

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7.再读诗句,并朗读“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七、总结、拓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

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客的部分读一读。

(2)小结:

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草原》一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老舍爷爷用清新的笔触,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人情美。

老师认为这篇文章有“三”美:

除了景色美、人情美外,还有语言美!

请同学们将文中的优美句子找出来品读、摘抄。

  (4)片断练习:

《校园一角》。

  (要求:

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3.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

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附:

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补充资料

  1.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著有《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等大量文学作品。

  2.《草原》一文的写作背景:

1961年夏天,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组织,由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共二十余人组成慰问团,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和工业基地,历时8个星期。

慰问团所到之处,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

《草原》这篇文章就是老舍先生在牧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有关描写草原的文章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