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5967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明天春游的食品,(课件出示:

橘子、糖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食品。

活动要求:

分每种食品要像二

(1)班那样,每份应同样多。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③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颗;

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个

④观察:

从各小组准备的食品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各种食品都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

教师十分明确动手操作,对由“每份同样多”到“平均分”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

通过让学生反复操作分食物(操作、交流、展示)使之体验到“分”,“每份同样多”从而自主地形成“平均分”的概念。

这种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亲身实践的学习活动是解决数学概念的最有效的办法。

2、判断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2)种是平均分的。

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

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

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

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

渗透每份的含义。

在“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对比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关于这一概念的外延。

把平均分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个难点。

因此,教师提供规范化的数学表达模式,非常有必要。

学生运用数学化语言进行表达,要经历一个模仿、尝试的过程。

3、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将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动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师参与活动

②交流分的结果(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

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橘子

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聆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④讨论评价:

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

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平均分、结果)你喜欢哪种分法?

为什么?

(快、准确)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更好地应对随机的生成。

教师注重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信息的捕捉、判断与选择,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通过个性化学习成果的共享,学生体会到平均分可以有不同的分的过程是源于不同的思考方法,并在“不同”中体会“相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如果把这15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

你还会分吗?

①学生动手操作分;

②交流,同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③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做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心人。

此处一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依据对“平均分”的逐步理解,此时学生就会围绕“平均分”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策略。

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搭建展示思维个性的舞台。

三、应用拓展,巩固“平均分”

1、练习三第1题

(1)动手分一分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

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

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展示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好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学生评价。

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个花瓶插同样多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

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

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第3题

(先说一说,再分一分,最后说一说分得结果)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画有梨的卡片平均放进4个纸盘里的任务。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联系生活实际:

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以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开发智力的目的。

“你想说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等活动发生于对“平均分”知识的有趣问题,探究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生命的数学。

四、总结回顾,整理“平均分”

1、请学生回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师:

平均分有什么要求?

我们在分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的分法?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一些提示性问题,随教学实际情况选择性地提问,可提高总结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平均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故事导入。

(1)讲猴妈妈分桃的故事

(2)听故事提问题:

想一想

a、为什么开始给猴弟弟5个桃,给猴哥哥1个,猴哥哥说:

“不公平”

b、后来给猴哥哥3个桃,猴弟弟3个桃子,猴哥哥为什么说“这次公平了”?

同样多。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分桃的故事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

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创造性。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认识平均分

1、出示情景图:

生活中经常需要象猴妈妈那样公平地分东西,看:

(1)班同学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准备了这样一些春游食品。

2、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看书P13图第1小组的同学要把食品分给组内的5名同学,让我们看看他们分得会让每位同学满意吗?

应该怎样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这就叫做平均分。

三、合作探究,体验平均分

1、让我们帮第1小组的5位同学,平均分配这15个橘子给每个小组成员吧。

2、提出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分橘子。

3、教师巡视、参与、指导。

4、小组汇报:

a、你们是怎样分的?

第一种分法;

一个一个地分,直到把橘子分完为止。

看看每份分的数量,分得每份同样多,每份3个。

b、还可以怎样分?

第二种分法:

以2个为一份,一份一份地分直到把橘子分完为止,分得每

份同样多,每份3个。

C、你还可以想到其他分法吗?

D、观察,同桌讨论:

这几种分法哪一种分法最特殊,为什么?

你喜欢用哪种,为什么?

(出现多种不同的分法时,教师提出学生讨论谁的分法最好。

5、谁能用这样一个句式表达分的结果?

把()平均分成()份,每份()个。

6、小结:

我们把一堆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以几个为一份,一份一份地分,直到把物品分完为止。

分法多样化,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动手操作,应用平均分

1、提出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

(从学具中取出同样多的小棒代替食物进分一分。

看谁的分法多。

⑴P13页做一做:

春游还准备了面包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个。

取出同样多的小棒代替食物进分一分。

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⑵P16页

1、春游采回了12朵野花,3个花瓶,每个花瓶里可以插几枝花?

2、让学生说说分的结果,把学生的各种分法展示在课件上。

3、P16、2、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

在对的0里画“√”。

4、P16、3、分一分,说一说。

用第2种方法在图中圈一圈做标记符号来分。

通过动手操作,多角度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五、总结全课,扩展应用 

你在生活中平均分过东西吗?

你是怎么分的?

(分筷子、水果等)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数学信心。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默认分类2010-05-2616:

12:

23阅读89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一、案例片段

1、例题教学

方法一:

把6个桃子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该怎样分呢?

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你能用你的学具代替桃子,也试着这样分分吗?

(生用园片或小棒分)

同学们看,把6个桃子平均放到三个盘子里,要一个一个地分。

先拿3个桃子分别放到3个盘子里,然后再拿三个桃子……

方法二:

师:

这有6个桃子,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

你会放吗?

用你手里的学具代替桃子,试试看!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放的?

生1:

我是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拿2个放在第二个盘子里……

生2:

我是拿起6个小棒,然后一个一个地放到盘子里去……

生3……

2、学生联系生活举例。

3、师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分,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老师这儿也有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想找你们帮忙。

(投影出示):

跳绳比赛把15个同学平均分成3组,可以怎么分?

(1)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代替分一分。

(2)分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并上黑板演示。

(3)小结归纳“平均分”的方法。

(不用比较方法的优劣)

把8只香蕉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只。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独立进行平均分)

二、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它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在设计《平均分》一课时,我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

在感知“平均分”的含义,以后再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均分”;

最后再选取学生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这样我就通过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着数学就是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善于解决。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从生活经验出发,指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而非教师的生活经验,更不是教师的“教学经验”。

要尊重学生的经验,让他们尽可能地把经验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开始教师就规定好了“前进的路线”,让学生的经验与学习相隔离(B)

三、困惑:

1、在动手操作分一分时,学生都能正确的“平均分”,那是否需要每个学生都掌握2种“平均分”的方法呢?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太理想,在说一说你是怎么“平均分”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分但不会说,举手的人很少,所以这方面还需加强锻炼。

3、我习惯把每节课分成许多知识点,分几步走,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预设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然而,自己一旦放手,学生就会茫然,没了方向

除法的初步认识

瑞安市第二实验小学 

孙国平

【背景与设想】

传统教材的“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为两课时编排,在每课时都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根据分的方法不同得出除法的两种意义,而后,又及时安排练习巩固,这样,平均分的分法、除法的两种含义及相关的实际应用,从每节课的落实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都不错,然而,从教材的整体系统和学生的建构理论来看,平均分的分法、除法的含义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或解题策略都无实质性的影响。

《新课标》实施以来,明确规定:

关于除法,不给出“第一种分法,第二种分法”等名称。

在《新课标》理念支撑的教学下,也出现了一大堆的问题:

分的方法不讲,“除法的含义”这一大块要不要区分?

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时怎样让学生讲思路?

教材课后的联系怎么处理?

……面对出现的一大堆问题,我适当调整了教材,把两课时的内容合并在一课时进行,尝试解决“除法的初步认识”能否在一节课内完成?

【教学简要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

⑶汇报演示(黑板上有小磁铁)

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

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⑷小结:

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⒈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

出现多种情况(略)

⒉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

(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⒊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 

○○○ 

○○○

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

平均分成多少份?

每份是多少个?

生:

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

4=3

还可以列成12÷

3=4

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

4=3表示什么意思呢?

(说图意)

那12÷

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沉默)

(引导)分几个圆片?

每份几个?

正好分成多少份?

(说含义)

⒋小结:

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⒋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略)

【教后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

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并对照图说出含义。

从几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具体表现在:

⒈成功之处

⑴不区分两种分法确实是可行的,学生所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没有两种分法的。

⑵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基本都会。

我想,原因有二:

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已经受过熏陶,所以,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不成问题。

②受前面刚刚学过的“乘法”影响,学生自然能够“照样子画葫芦”,就能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⒉失败之处

看图说意义,或对算式作出解释,从学生上课的举手可以看出,从练习中,从课后谈话得知,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原因分析

⑴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来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含义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把两种意义集中在一起教学,这不是难上加难吗?

从这个意义上讲,消除一个“人为的教学障碍”而新生成一个“人为的教学难点”似乎有点得不偿失。

⑵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说,由于前面的乘法学习已经取消了对”几个几“的理解。

在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高清12÷

4=3,的几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⑶从除法本身的含义要讲,12÷

4=3可以理解成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也可以理解成12里面有4个3

【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⒈单纯地对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学生是能够理解的。

但是,想让学生讲清楚意义,学生是分不太清楚的,事实上,面对情景图或文字表达的实际问题,如★★★ 

★★★6÷

2=3 

3=2学生是知道6,2,3分别是表示什么意思?

所以,对图讲清楚含义,在一节课40分中内是完成的可能性较小,在运用的时候也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那么是否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分清这两种含义呢?

⒉既然是初步认识,那么是否要降低要求,只要让学生明白“除法源于平均分”,因此,正确《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

教具、学具准备:

橘子、糖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