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总体规划.docx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城市总体规划.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进展】
鉴于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近期目标已经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2000年4月6日,市政府批准同意南京市规划局开展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
6月14日,市政府成立总体规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15个区县和25个相关部门。
规划局成立了总体规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
本规划由南京市规划局和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联合编制。
2001年7月7日,南京总体规划调整成果通过国内专家组评审通过。
8月30日,建设部建规函[2001]259号认定同意了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
【规划内容介绍】
指导思想:
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
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
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主要规划调整内容:
城市性质:
对国务院批准的现行总体规划明确南京城市的性质:
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不做调整。
城市发展目标:
本次规划在对南京未来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分析以及南京区域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把南京建设成为:
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
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
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滨城市
城市发展布局:
本次规划调整延续现行总体规划把都市发展区作为南京城市化重点推进的地区和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的主要空间,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深化:
1、都市发展区范围稍作调整。
调整后的都市发展区总面积为294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5%。
2、进一步优化了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
提出“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区空间格局”。
一是强调多中心的规划思路,提出除主城外,在三个新市区要培育次区域中心,形成多核区域中心格局;
二是明确提出开敞式的空间格局,以有利于把南京建成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使南京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将城镇发展空间融于绿色自然山水之中,在更大的都市发展区范围内延续南京城市“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空间特色。
(1)更加强调都市发展区内绿色开敞空间比例。
规定在都市发展区内保持不小于75%的绿色开敞空间,同时林木覆盖率不小于40%。
)
(2)更加强调生态系统中的廊道作用。
根据南京常年主导风向,结合都市发展区自然地形地貌特点,规划提出重点保护与控制的三条生态廊道:
东北—西南方向:
灵岩山→八卦洲→长江廊道;东南—西北方向:
汤山→青龙山→紫金山廊道;云台山→牛首祖堂山→老山廊道。
规划增加了大型近郊公园的思路。
形成牛首-祖堂山、青龙山-汤山、栖霞山、老山、灵岩山等大型近郊公园。
(3)增加了对生态空间的硬性规定。
为保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本次规划明确了生态绿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对八卦洲、江心洲、生态廊道、隔离绿带、沿河和重要公路的带状绿地提出了明确的控制要求。
三是完善了城镇布局结构。
现行总体规划提出的南京都市圈城镇结构为“主城和12个外围城镇”。
为突出发展重点,本次调整将都市发展区内城镇结构调整为“主城—新市区—新城”,确定了东山、仙西和江北三个新市区。
在现行规划外围城镇的基础上,将发展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西善桥调整为重点城镇,去掉了位于主城上风向和生态廊道内的沧波门;为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增加玉带和桥林作为新城发展备用空间。
四是对城镇职能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具弹性。
尤其是对主城的功能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主城新区开发、综合功能提升和环境、交通、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
(1)调整了主城发展重点。
本次规划调整提出主城发展的重点是:
积极推进新区开发,提高旧城改造质量;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主城综合功能;完善提高第三产业,适度发展都市工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保障能力;强调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发扬古都特色。
(2)优化了主城空间结构。
本次规划调整在现行主城规划五片结构的基础上,对中片也就是旧城要强调环境品质的提高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其它外围东、西、南、北四片在现行规划职能比较单一的基础上,增加就业岗位,更强调形成居住和就业相对平衡,强调形成配套设施完善的综合社区,以减少对旧城的依赖,缓解新旧区之间交通瓶颈的压力。
(3)优化主城用地结构。
本次规划针对主城用地现状,提出大力增加绿化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同时,为适应人口增长的实际需要,增加一定的居住用地;为保证一定的工业就业岗位,规划提出可适当增加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和高科技工业。
(4)更加重视主城的绿地建设。
本次规划提出主城要强调两项绿地建设,即结构性绿地和便民型绿地的建设。
结构性绿地以钟山、雨花台、幕府山风景区及滨江风光带四片为主体。
增加便民型绿地,保证80%以上的居民在10分钟内能够便捷地达到一块公共绿地。
(5)增加了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要求。
本次规划提出要保持和发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空间特色和著名古都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强化南京城市空间特色。
重点是以“显山露水”为原则,逐步拆除山前、水边、历史资源旁的简屋棚房,增加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向城市的开敞度;以滨江/河绿带和道路轴线串联星罗棋布的景观资源,着力塑造滨江、滨河、滨湖景观带;塑造出入口景观,保护主要观景点的视线走廊。
3、本次规划调整提出了市域城镇体系布局。
经过补充和充实后,南京市域城镇形成主城—新市区—新城—重点城镇—一般城镇五级大中小级配合理的等级结构。
调整后的各级城镇有:
(1)主城:
(2)新市区:
包括东山、仙西、江北3个新市区。
(3)新城:
包括大厂、新尧、板桥、龙潭、雄洲、永阳、淳溪7个新城,预留玉带、桥林为新城备用发展空间。
(4)重点城镇:
包括栖霞、八卦洲、西善桥、汤山、汤泉、禄口、湖熟、竹镇、八百、东屏、白马、漆桥、桠溪等13个重点城镇。
(5)其他城镇为一般城镇。
从城市规划应该为未来的城市发展预留空间和具有足够的弹性角度,本次规划调整在依据国际和国家权威部门对我国城市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和南京城市人口发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远景南京全市总人口按1000万预留,规划远景按87%城市化水平和870万左右城镇人口进行规划安排。
对于主城人口,则根据实际情况作了较大调整,2010年控制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万。
4、本次总体规划调整还结合形势和要求的变化对部分专项规划进行了更新调整。
按照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本次总体规划调整专项规划部分,侧重重大格局的确定;更深入的专业和专项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根据总体规划的原则,由各专业部门和规划部门合作深化完成。
对区域大交通,规划提出要增加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把禄口机场建设成为南京都市圈共享的国际机场、把南京港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内河大港、积极建设和发展输气、油管道,巩固和进一步提升南京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具体调整的内容主要是:
增加宁西、宁连、宁宣铁路;增加江北铁路客运站;增加宁淮、宁徐(蚌、滁)、宁巢、浦(口)仪(征)、沿江等高速公路。
对南京都市圈和市域交通,提出了按“一小时交通圈”的要求,重点突出公交化的快速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的规划建设。
对都市发展区交通,提出了要适应都市发展区城镇空间的布局,突出公共交通引导新市区、新城开发,形成以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道路为骨架的高效、安全、舒适的都市发展区综合交通体系。
对主城交通,提出了“建立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以快速路和主干道网为骨架,结构和功能合理的道路网体系和供求相对平衡的停车设施;形成高效率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管理体系”的发展目标。
对快速路系统,明确了“井字加外环”总体格局。
主干道网由“经五纬八”调整为“经六纬九”。
重点增加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
提出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
在优先发展轨道交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地面公共交通。
针对新世纪小汽车进入家庭的挑战,提出要着力解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仍然是本次规划调整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按照建设部最近出台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新要求,分别完善了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古迹三个层次的规划内容。
具体规划内容请见本网站“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专版。
5、本次总体规划调整还提出了2010年城市发展策略。
本次规划调整尝试突破现行总体规划对十年规划较偏重于建设项目安排的不足,用“问题型”的规划方法,在分析未来十年城市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以增加规划的宏观指导性以及可操作性。
规划认为未来10年南京城市发展将面临的主要趋势和问题有六大方面:
(1)主城人地矛盾进一步突出,拉开都市发展区框架已成为当务之急;
(2)有序疏散旧城人口、提高新区建设水平将成为摆在主城面前的主要问题;(3)提高郊县城市化水平,促进郊县经济发展将成为市域工作的重点;(4)主城交通矛盾进一步突出,城市交通未来10年将面临严峻的考验;(5)市民对加快环境建设、注重历史保护和城市特色塑造的要求和呼声将越来越高;(6)提高南京的中心城市地位和区域影响力,应成为今后十年城市发展的根本。
针对上述趋势和问题,规划相应提出了2010年的六大发展策略是:
(1)进一步拉开都市发展区框架,重点培育三个新市区。
(2)有效控制主城人口增长,优化完善主城功能结构。
(3)实施城镇集中发展策略,推进郊县城市化进程。
规划提出未来应实施集中发展策略,重点建设县城和重点城镇。
(4)突出公共交通优先战略,继续高度重视城市交通建设。
(5)大力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特色塑造。
(6)加强区域服务职能,提高中心城市地位和区域竞争力。
6、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本次规划调整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的建议。
(1)建议实施近期建设行动计划制度,加强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
(2)坚持和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保证城市规划实施。
(3)实施积极的产业和人口政策。
(4)适时调整行政区划。
(5)深化规划改革,加强规划立法,提高规划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南京化学工业园区长芦片二期三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后记
随着南京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提升城市品位的决定因素。
南京作为一座充满经济活力,正在融入世界一体化潮流的中国区域中心城市,把南京古都美、现代美展现在世人面前,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关系各行各业,涉及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广泛领域,具有很强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
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广大市民以关心、支持南京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为城市规划献计献策,畅所欲言。
诸多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对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希望广大市民和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支持南京城市规划工作,为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提出宝贵意见,把南京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南京市规划局
二00四年十月二十五日
《南京市主城绿地系统规划》
《南京市主城绿地系统规划》是由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园林局共同组织,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和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0年5月共同编制完成的。
2000年1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该规划(宁政复[2000]97号)。
《南京市主城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南京主城,即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的地域。
西北抵长江,东北至笆斗山,东至马群,南至双龙街,西南至双闸,面积约243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近期至2005年,远期至2010年,远景为2020年。
该规划的目标和原则是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探求人与环境、环境绿化与社会、经济的最佳结合;按照城乡结合、公共绿地与附属绿地结合、大中小结合、点线面结合、发展与巩固结合的原则,形成各类园林绿地布置均匀、网络结构合理、生态环境优良、山水特征明显、城林关系协调并独具古城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并最终达到:
布局合理、指标先进、功能完备、环境优越、特色显著、国内一流的生态园林城市。
主城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以钟山、夹江、幕燕、雨花台四大风景名胜区为主体,以明城墙风光带为绿色内环,以绕城公路绿带与主城滨江绿带为绿色外环、主城中各种大小公园、街头绿地星罗棋布;以内外秦淮河、金川河、护城河等滨河水系和路网组成城市生态廊道和绿色纽带,形成环网带相连、点线面结合的园林绿地体系。
主城绿地系统主体结构是以"山水相依、城林交融、环带围绕、点面结合、大小配置、组群分布、绿廊连接"等手法,构成"节点--星座--环网"状布局结构。
"节点"为散点在主城内的小游园和城市绿化广场,以小、多、匀为特色。
"星座"为分布在主城内相对集中、类似星座的公园绿地,以组、群为特色。
"环网"为贯穿在主城内的明城墙、道路、水系等绿地,以廊、带为特色。
主城绿地系统表现特征是城东、城南、城北以山林绿地为主要特征,城西以滨江绿地为主要特征,城中以明城墙贯穿绿地为主要特征。
规划构思强调两点:
一是控制绿地总量,维护生态平衡,二是优化绿地结构、强化生态功能。
规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对主城中的城市绿地(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划定规划界线,明确其区位、规模和性质;另一方面是对主城中其它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提出规划绿化率控制指标,以确保一定的绿地规模及环境功能。
鼓楼--北极阁地段城市设计
一、有关编制情况
1、项目名称:
鼓楼——北极阁地段城市设计
2、编制单位:
采用国际方案竞选方式组织编制,由东南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加坡PWD集团和意大利A&P公司三家进行方案竞选,并由中选设计单位东南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修改、完善。
3、编制时间:
2002年1月至2002年5月,包括竞选前期准备、方按竞选、专家评选及市民公示、方案修改完善等阶段。
4、审批情况:
已通过专家评审,会议纪要附后。
二、规划设计要求简介
1、城市设计范围:
本次城市设计范围东至鸡鸣寺路,北至鸡鸣山庄现状小路,西至安仁街、北极西村,南至北京东路,规划面积29.8公顷。
研究范围:
城市设计范围周边一定区域。
2、规划设计原则:
为民原则,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需求,为市民创造良好的游憩、休闲场所,使优秀的空间环境为民所享,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保护原则,南京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设计范围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台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南京大屠杀北极阁附近遇难同胞纪念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鸡鸣寺、中央研究院旧址、北极阁气象台旧址、宋子文住宅旧址)。
规划设计应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历史文化内涵。
利用原则,用地内和周边地区不仅有众多文物古迹,还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设计应积极利用,组织好区内和周边众多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
效益原则,根据南京市老城环境整治指挥部的要求,每一片老城环境整治改造应做到“改造一片老城,挖掘一片资源,享受一片环境,产生一片效益。
”规划设计应具有经营意识,开发该地段旅游和休闲价值,把环境改造和提升地区活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3、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
1)进行空间环境及景观设计
积极借鉴国内外城市设计成功经验(如旧金山“花街”等),塑造鼓楼——北极阁——玄武湖贯通的公共空间,可以考虑增加水景,创造独特的、生态的、有趣的、富有活力的市民活动场所。
进行该地段历史文化特色及景观要素分析,组织景观点与观景点,明确景观视廊,塑造特色景观。
重视北京东路、鸡鸣寺路、高楼门路沿线及鼓楼广场的景观组织。
提出夜间景观设计。
2)综合考虑地上地下空间利用
在保证区域整体环境景观的前提下,鼓励设置有利于发挥地段效益、提升地区活力的休闲、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其建筑体量和形态应与整体环境协调。
鼓励积极利用地下空间,统一进行地上地下空间设计,根据需要可适当改造地形,但应尽量保护原有植被。
3)组织好用地内外交通
除外部条件规划道路外,应在用地内组织串联区内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以及玄武湖、鼓楼广场的景观游览道路。
处理好现有鼓楼广场与丹凤街路东侧地块的人行交通联系。
以改变现状各单位砌设围墙、人为分割的状况为前提,做好用地内人流、车流交通组织以及游览线路的组织。
在北京东路北侧、丹凤街路东侧地块设置地下公共停车库,停车泊位不小于100个,出入口设置在地块北侧支路上。
根据规划方案考虑该地段旅游车辆以及自行车停车泊位设置。
4)提出重要地段的详细方案
北京东路以北、丹凤街路以东至北极阁山体西侧是衔接鼓楼广场与北极阁山体的重要节点,北京东路沿线则是构成城市重要景观的地段,应对上述地段进行详细规划设计。
5)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采用积极保护方式挖掘文物古迹的内涵,并服从以下文物保护要求:
在保护范围内,不得建设新的工程。
一类控制地带(A)内,只能进行绿化、小品建设及修筑消防通道,不得进行其他建设。
对现有建筑,可以考虑拆迁。
二类控制地带(B)内,允许建设高度为9米以下的建筑。
地带内建筑物的形式、体量、色调都应与文保单位建筑物形式、体量、色调协调。
6)现状建筑保留地块(含拟建建筑)改造改进建议
外经贸办公楼、工艺美术大楼、北极宾馆、市消防办公楼保留主体建筑,可根据地段环境品质要求对建筑形象与院落提出环境整治改造意见及方案。
拟建建筑方案应尽量予以尊重,但可根据环境设计要求提出方案改进建议。
7)提出分步实施方案
城市设计范围内,除保护文物、保留建筑、拟建建筑和山林绿地外,应进行整体设计,统一考虑休闲、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的设置。
基于分阶段实施的考虑(区内5层以上多层建筑第一期不动),城市设计应提出对第一期现状5层以上多层建筑群(含屋顶形式、立面、地块环境等)的改造意见。
提出的分步实施方案应确保各阶段取得良好的环境效果。
8)提出周边景观整治改造建议
提出周边(含鼓楼、大钟亭以及高视点视线所及范围)景观整治改造建议,包括建筑形象、院落环境、简屋拆除等内容。
三、参选方案
1号方案:
2号方案:
3号方案:
四、最终修改方案
设计理念:
1、"续"--古城历史的延续
2、"扬"--都市活力的激扬
3、"合"--多元空间的融合
4、"筑"--山水城林的共筑
设计原则:
保护和改善地区风貌,增强地区活力
(1)为民原则与效益原则相结合。
(2)保护与利用原则相结合。
城市设计方案
1、系统规划
·鼓楼--大钟亭一线改造
·周边的观光体系
·立体交通系统
·主要空间构架
·交通系统规划
·绿化系统规划
2、空间整合
景区资源整合与特色的提升
整个地段因势利导可整合为三大主景区。
十二个景点,可称“北极十二景。
3、景观设计
夜景设计,本设计提出“夜游北极”的概念。
与夫子庙和湖南路“观夜市”相对应。
本地段突出“赏夜景”,不仅可以观赏夜间秀丽的城市风采,其自身也成为南京的夜间佳景。
景观界面
·沿北京东路界面
·沿安仁街界面
重要景点
·“佳地听钟”
·“花街揽胜”
·“山水城林”
·“名士风流”
分期实施
·一期:
以西片景区的建设为主,同时建成山上的车行环路及主要步行游线。
·二期:
其他片区。
·考虑到景区开发与市场化运作,在西侧景区考虑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
--------------------------------------------------------------------------------
评选会纪要
南京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于2002年4月5日在南京明日大酒店三楼会议室组织了"鼓楼--北极阁地段城市设计国际方案竞选"评选会。
鼓楼-北极阁地段位于南京主城的地理中心,是集中体现南京城市自然地理风貌和现代城市景观的标志性地区。
同时,该地区还是市政府确定的老城环境综合整治"7721工程"主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获取先进的规划理念和高水平的规划成果,南京市规划局邀请了三家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参加了鼓楼--北极阁地段城市设计国际方案竞选。
竞选于2002年1月30日开始,3月30日结束。
新加坡PWD公司、意大利A&P公司和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按时提交了立意新颖、构思迥异的三个方案。
会议由南京市规划局何惠仪局长主持。
南京市市委常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老城环境整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李福全先生致词。
南京市规划局规划编制处的工作人员介绍项目概况、规划设计要点和方案设计情况。
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任评选委员会主席。
与会专家对参选方案进行了认真讨论与评议,并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评出了一名优胜方案。
评选结果如下:
发出选票9份,收回9份。
6票评选1号方案为优胜方案,2票评选2号方案为优胜方案,1票弃权。
经南京市公证处公证,1号方案为本次评选的优胜方案。
评委们对1号方案的提出了如下修改深化意见和建议:
1、北极阁西部应起到城市广场与自然山体的过渡作用,但是其设计景观要素过多、处理过碎,应简化处理。
"花街"手法较勉强。
山下绿地广场做法较一般,在这里应强调山体,水可考虑溪流。
2、山地的地下空间没有考虑,地下空间的利用还需进一步推敲。
3、夜景灯光设计应突出人文特色。
4、将台城引入本区域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其做法可借鉴2号方案。
5、对现有工艺美术大楼和省对外贸易委员会办公楼的改造设计要进一步深化,并可借鉴3号方案的处理手法。
6、对鼓楼广场环路的改变不合适,它改变了民国时期的中山路轴线及鼓楼作为地标的特殊含义,该处交通组织还有待论证。
评委们还对对地段内的拟建建筑和保留建筑以及周边地区的高层建筑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1、绝大多数专家认为拟建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体量和外形与基地周边环境不协调,建议减小体量,并且重新调整外形。
部分专家认为博物馆应另外择址建设。
2、建议将拟建气象业务楼作降层处理。
3、对现有工艺美术大楼和省对外贸易委员会办公楼立面改造颜色要降低彩度和亮度,并考虑五个面的景观(含屋面)。
建议工艺美术大楼底层架空,露出山体。
4、建议在建多媒体大楼地面两~三层架空,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对市民开放。
5、现有电信大楼外墙面的颜色要调整,使之在视觉上不太突出。
附:
方案设计单位
1号方案: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号方案:
意大利A&P公司
3号方案:
新加坡PWD集团
仙西新市区总体规划
一、规划背景
《仙西新市区总体规划》由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1年开始编制,2002年7月通过专家论证,面前待报市政府审批。
二、规划范围
南至沪宁高速公路、北至宁镇公路、西至绕城公路、东至七乡河,规划总用地面积80.22平方公里。
三、规划指导思想
1、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仙西新市区,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2、以完善城市总体布局为重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城市设计理念,从城市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各方面挖掘城市的特色。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