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091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1.释题:

“四时”怎么理解?

“杂兴”是什么意思?

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四时:

四季。

杂兴:

各种兴致,随兴而写。

诗的题目意思是作者随兴写下一年四季农村里的情景。

2.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诗意,与同学交流读懂的词语,不懂的借助工具书理解,或者问老师。

3.教师指导点拨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

在田间除草。

绩麻:

把麻搓成线。

句意:

农民白天去田间除草,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

不懂。

供:

从事。

傍:

靠近。

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种与织布,但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感悟诗情。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想一想,在农村,人们除了要耘田,还要干什么?

(播种、插秧、犁田、施肥、除虫、喂猪……)你体会到了什么?

(2)课件相继出示:

农民耘田图、夜晚搓麻图,用几句话说说图上人们是怎样劳动的,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说。

(3)引读:

大人们真能干啊——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农民们太忙碌了——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最有趣的是谁?

(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也傍……学……)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想象,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

(2)出示小孩种瓜图,说说孩子的神态、动作等。

真是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真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懂事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可爱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想象一下,范成大会和农民说些什么?

会和学种瓜的孩子说些什么?

(师扮老人,学生扮农民和童孙)

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劳动人民的乐趣。

五、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白天长了,篱笆边没有人经过;

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感悟。

这首诗写江南初夏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使学生感受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就感,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

【板书设计】

范成大

儿女:

 耘田 绩麻 (勤劳、忙碌、热爱劳动)

童孙:

 学种瓜   (天真可爱、热爱劳动)

 

第二课时

稚子弄冰 村晚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能借助注释,自学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教学方法】

抓住关键的几个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体会《稚子弄冰》中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和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3.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多媒体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在儿童眼中,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

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一)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题目意思。

2.了解作者:

杨万里,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借助对诗人背景的了解,理解古诗内容。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自学要求:

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诗意:

清晨,儿童将夜间冻结在金属盆中的冰块取出,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

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板书“趣”)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板书)

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对“玻璃”“玉磬”“银钲”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学习古诗《村晚》。

(一)指名解题:

看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由此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二)读准古诗。

1.读准字音,读正确,读流利。

2.按节奏读出韵味。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理解古诗意思。

1.教师点拨。

陂(bēi):

池岸。

衔:

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

淹没。

 漪(yī):

水中的波纹。

横牛背:

横坐在牛背上。

 腔:

曲调。

信口:

随口。

 归去:

回去。

2.诗意: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四)领悟诗情。

1.诗的题目是“村晚”,乡村的傍晚有什么景物?

(读前两句)

2.学习前两句。

(1)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

(2)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

(3)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样子,生动形象。

(4)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5)有感情地朗读。

抓住用得巧妙的几个字,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图画。

3.学习后两句。

(1)“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

(2)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牧童自然就优哉游哉、其乐融融了。

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3)有感情地朗读。

体会儿童的无忧无虑。

四、拓展其他古诗。

1.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舟过安仁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梅子留酸软齿牙,

收篙停棹坐船中。

芭蕉分绿与窗纱。

怪生无雨都张伞,日长睡起无情思,

不是遮头是使风。

闲看儿童捉柳花。

2.根据三首古诗的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拓展学生的古诗积累量,并让学生改写成短文,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写作能力。

稚子弄冰

“趣”:

脱、穿、敲——儿童的天真淘气

村  晚

饶有生趣的乡村晚景图

2 祖父的园子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字,读准1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园子里的“我”自由自在生活的快乐。

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感悟园子里的自由自在。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童年的生活总是让人终生难忘,童年的记忆总是五彩缤纷。

作者萧红一生魂牵梦萦的是祖父的园子。

今天,我们就随着萧红富有诗意的语言,一同走进祖父的园子,感受作者童年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2.学生课前交流收集到的关于萧红的资料。

3.教师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中,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晃:

huǎng①明亮:

明~~。

②光芒闪耀:

~眼。

③很快地闪过:

一~十年。

huà

ng摇动,摆动:

~荡 ~动 ~悠

3.小组讨论: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4.全班交流:

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

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4自然段);

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第15—16自然段);

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7—19自然段)。

5.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记忆中祖父的园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玩耍,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快乐的。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对《祖父的园子》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三、走进园中,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想想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园子。

(学生找出相关的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并在书的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一)初进园子,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

自由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想一想: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板书:

生机勃勃)

说说: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相机指导朗读。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非常可爱,“我”非常喜爱它们。

作者描写得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二)再进园子,感受园子的自由快乐。

1.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一段也是写园子里的景物的?

(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16自然段,看看这段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板书:

自由)

3.抓住“花”“鸟”“虫”,感受园子里的自由自在。

(1)哪句话直接写出了自由自在呢?

指名回答,并出示: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齐读句子。

作者说“一切都活了”,都有哪些事物活了呢?

(花、鸟、虫子)

(2)师引读:

作者是如何形容花活了的?

→生接读:

就像睡醒了似的。

(课件出示句子)

体会:

这花在作者眼里仅仅是花吗?

(人、伙伴)对呀,花像人一样会睡醒呢!

不是叫醒的,也不是惊醒的,而是自然而然地睡醒的,这就是自由呀!

谁愿意来读出这份自由?

(3)师引读:

作者是如何形容鸟活了的?

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鸟儿飞得多高啊!

它若是不想回来,有没有人怪它?

(没有)因为它是——自由的。

谁来读?

(4)师引读:

作者是如何形容虫子活了的?

就像在说话似的。

想象:

如果你是虫子,你会说什么呢?

(园子真美啊!

在园子里真自由啊!

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虫子自由、快乐的心情。

指导朗读:

这些动物、植物都活了,就像是“我”的小伙伴一样,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园子里。

谁想把它们都读活了?

4.抓住“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进一步感受园子的自由自在。

(1)在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呢?

(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课件出示: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太阳也不知道。

指名读句子。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它们的自由自在的呢?

(从多次出现的“愿意”和“随意”中感受到的。

教师标出课件中的“愿意”和“随意”)

师生合作读:

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

(2)小结:

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真不愧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啊!

(教师手指板书中的“自由自在”)

指导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这段。

四、总结。

园中的一切景物都是自由、快乐的,那么“我”在园子中,有什么感受呢?

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感受祖父的慈爱。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自由自在)

二、走进园子,感受祖父的慈爱。

1.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自由的,就正如她自己所说: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2.究竟作者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我”做的那些趣事,认真体会。

3.交流:

“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1)“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紧扣“瞎闹”,体会“我”的自由。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调皮。

(2)“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结合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体会“我”是在帮倒忙。

(3)“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

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

下雨啰!

’”

①“我”和祖父浇菜有什么不同?

(一个往菜上浇,一个往天空扬)

②想象:

“我”大喊着下雨时的神情是怎样的?

(天真烂漫、欢快、激动……)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4.“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调皮得很。

那么,这快乐和自由是谁带给“我”的?

(祖父)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呢?

(慈爱、疼爱孙女)你又是从哪儿读出的?

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1)抓住第12自然段中的“慢慢”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抓住第8—10自然段中祖父的笑:

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3)祖父的笑里隐藏着怎样的情感?

(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

(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5.在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的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在园子中纵情嬉戏!

那么这个园子在“我”心里又是怎样的呢?

(这是一座充满爱的乐园)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抓住文本进行深入理解,体会祖父的慈爱。

三、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

1.阅读链接,升华主题。

读罢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园子简直就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

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2.作者写园子,其实是在回忆她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和疼她爱她的祖父。

你明白作者写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吗?

(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推荐原著,探究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祖父的园子》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呼兰河传》。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

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地带领学生阅读原著。

眷恋、怀念

3* 月是故乡明

1.认识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通过作者对不同地方的月亮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抓住句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一、解题。

1.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同学们,文章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

题目、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难读的词语,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浩渺 篝火 旖旎 徘徊 澄澈 嚼烂

点缀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燕yà

n:

燕窝、燕子、海燕、燕雀、燕麦

yān:

燕山

2.再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可分为几层?

(2)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那些地方的月亮美吗?

3.学生自学交流。

4.学生汇报:

共有7个自然段。

课文写了故乡的月亮(第1—4自然段)、外国的月亮(第5自然段)、北京的月亮(第6自然段)。

5.作者对月亮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呢?

现在我们首先来看故乡的月亮。

三、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一)故乡的月亮。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却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产生了什么情感?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二)外国的月亮。

1.外国的月亮是怎样的?

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

2.学生读文,勾画,交流。

3.外国的月亮:

美妙绝伦。

但作者还是忘不了故乡的月亮。

(三)北京的月亮。

北京的月亮怎样呢?

作者住的朗润园是赏月胜地。

但作者想到的依然是故乡平凡的小月亮。

(四)深入体会思乡之情。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既然这些地方的月亮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

同学们齐读一下。

(第6自然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和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

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

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

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

4.由于作者不能回去,所以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事物“月亮”上,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对比、借景抒情、形散神不散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1.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

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

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句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被广为传诵,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总结: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

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

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辉煌的人生,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

有人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摘抄到积累本上。

外国的月亮:

美妙绝伦

北京的月亮:

风光绝妙

对故乡月亮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

4* 梅 花 魂

1.认识“葬、腮”等12个生字。

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图。

2.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

你们喜欢它吗?

你们喜欢它的什么?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

理解“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