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硕士政治考试《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4832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大学硕士政治考试《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兰州大学硕士政治考试《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兰州大学硕士政治考试《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兰州大学硕士政治考试《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兰州大学硕士政治考试《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州大学硕士政治考试《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

《兰州大学硕士政治考试《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大学硕士政治考试《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大学硕士政治考试《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

5)第一次回答了人类社会一切现实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6)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在政治中的表现;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作用:

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次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关于社会的认识变成真正的科学。

2、剩余价值学说:

1)将劳动力、劳动加以区分,说明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2)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历程;

3)第一次说明了资本家发财的秘密,揭示出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4)第一次回答了工业无产阶级是变更力量,提出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解决人们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指出以往理论的的缺陷。

四)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作用

唯物史观对构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作用是,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致命缺陷:

第一,没有摸素到人类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看出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人类社会历史活动思想动机及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源;

第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作用。

唯物史观的发现第一次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关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为真正的科学。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把社会主义奠定在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

第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找不到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及其发展规律的唯心史观的局限性。

第二,找到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是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轻视人民群众,不依靠无产阶级,而把希望寄托在少数统治者放弃剥削,支持改革试验的空想。

第三,指出了推翻资本主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阶级斗争,拒绝一切革命活动的幻想。

由此,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三、科学社会主义在19世纪产生的条件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统治地位;

②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四、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

或者说,其创立过程如何?

(老师划的题为:

如何说明马是科学真理?

答案一:

(1)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有深刻的社会背景,18世纪中期后,除了政治领域持续不断的动荡与革命外,欧洲各主要国家的社会经济领域也开始发生了剧烈变革。

科学领域的革命引发了技术领域的创新,继而带动了产业革命。

(2).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有坚实的阶级基础。

随着现代无产阶级队伍的日益扩大及其所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日益加重,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阶级的斗争也不断朝着深广的方向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有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并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出了著名的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还有其主观条件。

马克思出任《莱茵报》主编,广泛接触到社会生活的现实,开始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性转变。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批判了卡莱尔的英雄史观,并通过对英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得出了只有无产阶级才是代表未来的阶级的结论。

这样,恩格斯在英国期间完成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工人运动的实践,积极进行了建立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新的理论经受了考验,而工人运动和建党活动的实践则反过来又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

大会经过辩论,最终完全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新理论和新原则,并委托他们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一个以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纲领。

会后,由马克思执笔完成了纲领的起草工作。

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1848年8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答案二:

如何说明马克思理论的科学真理性问题?

1、经济、政治、文化调节的产物;

2、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3、与以往理论有本质不同;

4、社会时代的需要;

5、解决理论设想与现实不一致。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以往理论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同以前的理论的共性是次要的,非本质的,区别是主要的,本质的,是对前理论的继承、批判和创新。

1、共同点:

1)都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2)都对人类社会未来做了美好的设想。

2、不同点:

1)构建理论基础不同:

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以前的理论是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上的,而其是建立在唯物基础上的。

2)理论出发点不同:

以前的理论是思想家头脑中创造出的概念,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现实的、历史的事实。

3)内容不同:

以前的理论存在两大致命缺陷,三大局限性。

两大缺陷的内容:

(1)看到了现象,也回答了思想动机,但没有回答社会发展的规律;

(2)没有说明人民的主体地位。

三大局限性:

(1)没能说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及命运;

(2)没有认识到变革资本主义的主体力量;

(3)没有认清变革资本主义的正确道路。

4)对未来社会设想不同:

以前的理论对未来的设想是一劳永逸,绝对完善的,而马克思把未来社会发展看做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5)对现实社会的研究方法不同:

以前的理论用的是唯心法,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用的是唯物法。

6)反映资本主义发展成熟状态不同:

以前的理论反映的是不成熟的发展状况,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反映的是日趋成熟的政治经济状况。

一、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及俄国成为第一的政治条件分析理论。

1、背景:

列宁运用对帝国主义的分析,结合落后国家的实际,在探索和回答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

2、内容:

1)、一国先胜论的特定内涵:

无产阶级夺取、保卫政权,在此过程中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同马克思的同时发生论并不矛盾:

既指夺权也指经济革命。

列宁重点论述的是前一个。

2)、结合俄国“二月革命”所出现的两个阶级并存现实,得出结论,认为俄国的可能性。

3)、经济落后国家取得成功的主客观条件特征:

客观条件:

革命形势。

主观条件:

无产阶级能够发动足以打倒旧政府的革命行为。

4)、实现率先突破的必然性。

表现在:

(1)、俄国事实上成为帝国主义的最薄弱环节;

(2)、俄国民族资产阶级无力继续统治,无产阶级力量具备战胜资产阶级;

(3)、二月革命期间,工农建立同盟,并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提供了政治保证;

(4)、国际条件:

帝国主义分成两大集团,无暇顾及俄国现状,使新生政权得以建立,初步站稳脚跟;

(5)、由于俄国特殊地理条件,能长久地同干涉国进行抗争。

3、意义:

1)、为十月革命的爆发提供理论依据,解决人类社会历史在二十世纪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为落后国家开辟暴力革命实现社会主义胜利的成功道路;

3)、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二、俄国怎样解决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的问题,答案为新经济政策;

1、原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挫折及列宁的反思。

2)、试图通过迂回方法解决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问题。

2、标志:

1921.3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

3、内容:

1)、农业方面: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贸易方面:

实行自由贸易的原则,国家在宏观上调控。

3)、工业方面:

实行部分国家的资本主义,实行租让制、租赁制,收回的中小企业重新给私人资本家,重要经济领域通过与外资签协议或实行股份制。

4)、改革国家管理经济的体制,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建立计划委员会。

5)、国有企业推行核算制。

1)、找到一条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规律;

2)、找到了将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

市场交换与商品生产;

3)、找到了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国家资本主义;

4、局限性:

1)、思想滞后于实践;

2)、列宁晚年卧床不起,来不及总结,停留于社会主义经济理应为计划经济。

三、落后国家怎样实现工业化

 

四、如何认识传统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如何评析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包括其含义,特征,作用,经验教训。

何为传统模式及特征?

1、传统模式的概念:

指形成并定型于斯大林时期的模式,是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巩固为前提的,追求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发展战略,并以排斥商品经济属性的高度集权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保障的第一个具有完整形态意义的落后国家建设模式。

2、特征:

1)、模式的发展战略:

以追求重工业优先发展为高速赶超型战略,以简单粗放和扩大再生产为实现工业化的基本途径,以扩大投资和基本建设规模为实现工业化的手段。

2)、模式的理论基础:

强调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是一大二公。

3)、模式的经济体制:

五个单一即:

强调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结构,生产组织结构,经济管理结构,经

济利益结构。

4)、模式的政治体制:

实行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以六十年代为界限,之前积极作用是起主要作用的,消极作用是起次要作用的,之后则反之。

1.原因:

1)、积极作用:

建国初期,要实现工业化,生产力十分落后,经济呈现粗放型特点,此现实原因。

适合建国初期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目的的内在要求,此理论原因。

2)、消极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环境已经变化,分工产生变化,经济也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经济关系趋于复杂化。

这三点变化导致传统模式的弊端的暴露,使得其缺陷表现出来,从社会主义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积极作用减弱。

2.积极作用的表现:

三个方面

1)、建国初期极大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靠此模式,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国际竞争能力。

2、消极作用的表现:

1)、由于自身缺陷和弊端成为妨碍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从而使整个社会缺乏生机;

2)、导致企业这个经济主体缺乏活力;

3)、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最终成为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深层次根源。

而苏共倒台的政治原因就是苏共的腐败。

传统模式终结的启示:

两大启示

1、由于内部矛盾运动导致,昭示了随社会变化,应及时调整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说明传统模式赖以生存的条件已经丧失,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建立新的体制、模式,否则将最终葬送社会主义。

五、斯大林主义的主要内容

六、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特点及弊病

(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表现为:

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在这一时期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鲜明的对照。

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

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不仅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

(二)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

一是在政治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过度集权,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国家安全机关地位特殊。

二是在经济方面,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使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三是在思想文化方面,思想文化管理体制过度集中,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惟一标准,舆论一律。

四是在对外关系方面,从20年代新经济政策阶段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

(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

(1)政治上民主太少,容易滋生个人专权;

(2)经济上管理过死,经济总体效益差。

由于现行体制被理想化、固定化,所以这种弊病后来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克服,由此也就产生了严重消极作用,即体制过于僵化,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

(3)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在这种体制和气氛之中,原本是充满批判意识、辩证法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再是行动的指南,相反成为僵化的教条,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造成了严重的思想障碍。

(4)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区别

共同点是本质的,主要的,不同点是次要的,非本质的。

当代理论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两大理论的基础是相同的,都是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个理论。

2)、理论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

3)、理论的精髓是一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理论的内容是一致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各种问题上是一致的,例如:

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根本任务、根本目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义本质、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体的价值的本质要求。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主题、社会性质、劳动者主体地位、国家任务、职能等不同,表现在:

1)、研究的重点不同:

马克思是以政治改革为重点,邓小平则是以经济改革为重点;

2)、研究社会化的角度不同:

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共性,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理论基础,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从社会运行的角度解决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更具有可操作性;

3)、涉猎的学科范围不同:

马克思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当代理论涵盖了更多内容;

4)、研究方法不同:

马克思注重演绎、归纳、推演法,当代理论则注重实证、比较、研究等;

5)、理论内容上有明显差异(但根本问题是一致的):

当代理论涉及很多马克思理论中没有的问题。

如:

对时代主题的论述、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经验教训的总结、对当代中国和十年文革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对社会主义提出的挑战,对落后国家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创新成果

论述题

一、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三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一、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社会矛盾的激化客观提出了新问题;

2、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提出的专属于这一阶级的政治主张需要回答。

二、标志:

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三、过程:

从1837年至1895年,四个阶段即第一次飞跃过程(理论创新、构建过程)。

四、意义:

唯物史观解决了历史理论中的两大致命缺陷,剩余价值说解决了空想理论的三大局限性,《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回答了三大问题,及宣言发表后产生的作用成为了一面旗帜。

五、作用:

解决了三大问题。

1、解决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社会及人的生命历程的科学认识这一根本问题;

2、解决了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解决了人类思想认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

1、现实原因:

十月革命的成功及一个新制度的诞生,包括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发展;

2、理论原因:

对帝国主义科学分析及社会主义革命一国先胜论提供理论依据

二、标志:

十月革命的发生,苏维埃政权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国向多国的发展。

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传统模式的形成。

1、一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意义(理论上)

2、新经济政策实践(实践上)

3、传统模式的经验教训(模式)

解决的问题

具体问题:

1、解决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

2、找到了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的规律

3、找到了一条途径,即:

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结合的途径

4、找到了中间环节,即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国家资本主义

5、建成了一个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

根本解决了以下三大问题:

1、解决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问题

2、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3、为第三次飞跃奠定了强大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第三次飞跃

苏东巨变,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新问题;

2、理论原因:

改革开放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应思想形成,特别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产生为第三次飞跃提供了理论原因。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2、“三个代表”理论的产生。

三、过程:

1、实践上反映在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

2、理论上:

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开始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三个代表”思想的产生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产生。

1、表现在对苏联经验教训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改革开放新道路;

2、集中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上;

3、集中在“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上

(一)、解决了以下五个具体问题:

1、找到一条新路,即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

2、建立一个新模式,即以信息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并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保障的模式;

3、建立一个新体制框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摸索出发展的指导思想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初步解决了一个世纪的难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解决了以下三个根本问题:

1、实现了从共性形态社会主义向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即实现社会主义多样化问题。

2、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问题,最成功的范例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3、从根本上解决了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生存与发展的出路问题。

二、当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理论基础、意义以及如何认识

三、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中怎么回答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大的方面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一)、通过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回答这一主题提供立论根据。

(见苏联七十年经验教训“四四二三”)一、经验:

1、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说明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社会规律并不是理论逻辑结论,更是社会现实,只要能正确解决发展决策,这一规律就能够变成事实。

2、苏联成功失败的经验说明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僵死的教条,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革新,与时俱进。

3、苏联的辉煌说明只要解决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模式,社会主义就可以并能够比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能够创造出更高生产率,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主义事业本质是属于人民的事业,必须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将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紧结合。

二、教训:

1、高度集权体制长期实践证明存在严重弊端,成为阻碍生产力的要素。

2、苏共在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方面存在重大失误。

3、苏共没有正确解决好阶级、民主、专政的关系,在政治上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4、苏共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认识不清,在关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上存在重大失误

三、结论: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必须改革,建立新模式、新体制。

四、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1、理论发展创新问题:

就是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特别是在实践中解决、革新原有理论中由于受历史条件制约存在的空想部分。

2、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特别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经过构建民主政治建设,解决封建主义思想影响问题,实现政治文明问题。

3、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中,要正确解决既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经验,又要防止西方渗透。

(二)、通过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思想解决回答这一主题的思想前提和指导。

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来源:

是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实践,在解决判定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及“姓资姓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二、“三个有利于”的内涵及内在逻辑关系:

内涵即: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理论依据: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内在逻辑关系:

三者不是孤立的、并列的、同时起作用的三个标准,而是三位一体的根本标准(核心是生产力标准)。

三、“三个有利于”的意义:

1、在理论上解决了对改革开放成败判定的一个根本的科学评价体系,第一次实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目的三者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根本标准、中间标准、最高标准的有机统一。

2、从理论上解决了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及其相应思想成果具体化、可操作化的问题。

3、进一步加深了人民对社会主义本质、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认识,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问题。

(三)、通过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解决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问题。

一、来源:

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求实创新的理论品格是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

2、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