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增分文言文阅读课件+讲义+精练 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语文新增分文言文阅读课件+讲义+精练 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新增分文言文阅读课件+讲义+精练 1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
二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
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通常来说,人物传记类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
文段开篇先介绍哪个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物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所作的陪衬。
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用语
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
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本,不放过每一个字。
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名、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
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要平时多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职方面的;
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会,更不必拆开硬译(这种做法很危险)。
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王祎”称“祎”,“沈通明”称“通明”。
二、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是一种借助人、事来表达观点的文体。
阅读难度远大于传记类散文。
它包括三类:
一类是标以“论”“辩”等字眼的纯论述文,如古代的论辩、杂说、奏议等;
一类是标以“记”等字眼的议论成分较多的杂记和游记;
一类是标以“疏”“序”“书”等字眼、以实用文体形式表现的论述文。
议论性散文一般融记叙性、议论性于一体,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
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1.看整体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
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
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
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文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
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
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
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
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二、整体阅读的方法和步骤
1.阅读方法
(1)勾画圈点法:
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
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
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题。
所给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这个不正确项,也不是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
这样,该题绝大部分正确文意便是我们读懂内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题”而解文。
(4)以文解文法:
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
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
(5)以注解文法:
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文、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考试时同学们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
2.阅读步骤
第一步:
粗读——浏览全文,看看注释,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
细读——明事知人辨理。
(1)圈画。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
“重要信息”主要指传记中传主的姓名、官职、事迹等情况,议论性散文中还包括表明观点的词语。
“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别的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2)跨“难”。
对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可以先“跨”过去。
整体感知文本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
(3)借助。
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问题,要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
如果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三、两种文体整体阅读示例
(一)传记类散文
1.阅读要求和步骤
(1)阅读要求
①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所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什么事。
如果只写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系。
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知人
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一是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
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谁是对比人物,谁是陪衬人物等。
二是明确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
三是明确这些人是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并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
考试所选文本,一般思想教育性较强,对考生具有正面影响作用,例如常选岳飞传而不选秦桧传,常选廉吏传而不选佞臣传,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的重点。
从爱民、善于狱断、交游的魄力、勇力超常、教育风化、荐才、惩恶、勤政、课农桑等方面品评其行为。
③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
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例如《史记》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还有其他文章中的“异史氏曰”等,这些都是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要加以体味。
此外,很多传记类文章还夹杂着一些对事件的议论性、说明性的文字,诸如对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评价,对事件意义及社会影响的评价,对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简易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事件的认识。
这些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2)阅读步骤
同前面阅读步骤大致相同,分为两步:
粗读——整体概览。
(粗读正文,浏览文意概括题)
细读——明事知人。
2.整体阅读示例
(2015·
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 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
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粗读——感知标题,浏览全文,读读文意概括题。
1.圈点勾画:
圈点出关键性词句,概括各段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段:
介绍欧阳发为学刻苦,尊师重道。
第二段:
介绍欧阳发治学方面的特点。
第三、四段:
介绍欧阳发治官方面的特点。
第五段:
补充介绍欧阳发的家庭情况及作铭原因。
2.明事知人:
概括欧阳发的主要事迹及性格作风。
答案
(1)欧阳发学习刻苦,对胡瑗极尽师礼。
长大后,更专注于学问,学养深厚。
为官时曾解决了皇曾孙服制问题,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2)为人诚实,淡泊名利,爱好礼义。
性格耿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道德学问俱佳。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人纯实不欺欺:
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治:
研究
C.要必申其意申:
施展
D.召君问其制问:
询问
答案 C
解析 可用代入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到原文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
C项“申”解释为“施展”,放到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
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泊名利,爱好礼义。
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
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
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答案 D
解析 D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最后一句“而宪来求铭”可知,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而不是苏轼。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译文:
答案 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解析 “掌”,掌管;
“检束”,检点约束;
“从”,跟从。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答案 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 “治”,担任;
“无”,无论;
“所创立”,“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创立的东西。
4.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答案 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解析 首先要逐段阅读原文,明确每段的主要内容,并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语句。
第一段说他“笃志好礼,刻苦于学”,第二段说他“自书契以来至今……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第三段写他参与编修天文书。
根据以上内容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君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
为人纯朴、诚实,不欺骗别人,表里如一,淡泊名利,没什么嗜好,而专心一意喜欢礼义,学习刻苦。
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当时文忠公已经地位尊贵,欧阳发十五岁,以老师之礼对待胡瑗,谦恭谨慎,后来又尽其所能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欧阳发长大以后,更加专注学习和问难,不研究科举文章,单单探讨古人最初的学说,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现在,君臣朝代,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没有不学的。
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做一些抄写原文之事来应付眼前,一定要深入剖析根源来了解事物的始终。
评定编次,使知识分门别类,考查一定能找到,找到了一定可以用。
唉!
他的志向远大啊。
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
欧阳发去世了,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欧阳发得到了文忠公的学问,是和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样的人。
欧阳发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驾崩,皇帝命令制定皇帝曾孙服丧的制度。
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刚要上朝面见皇上,召请欧阳发向他询问皇曾孙服制的问题,欧阳发从容地向他阐述,陈襄就上奏采用了他的建议。
这时,正下令司天监讨论古代占卜的书是否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协调后编成天文书,很久没有完成,陈襄正好是总监事,就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
欧阳发为此推究考证对错,筛选编次,修订完后,皇帝诏令将书藏在太史局。
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他著述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没有完成的还有几十篇。
欧阳发的夫人吴氏,是先前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为寿安县君。
欧阳发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任滑州韦城县主簿。
有七个女儿。
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欧阳发被埋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的欧阳文忠公的墓地,欧阳宪来请我写了这篇墓志铭。
(二)议论性散文
1.阅读方法和步骤
(1)阅读方法
①辨题识体,把握议论话题及写作目的
“论”是论断事理;
“议”与“辩”,侧重于反驳、辩驳、辩论;
“原”是推本求源;
“说”多着眼于说明、申释;
“解”则偏重于解释疑难。
文题,通常会标明文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和标明的体裁,去把握议论话题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如贾谊的《过秦论》属于“史论”,是议论性散文。
另外,有些议论性散文的标题是以实用文体形式出现的,如“疏”“书”“序”等。
有的出现论题,如2014年江苏卷文言文题目“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的“论为师道”;
有的则无论题,如2013年浙江卷文言文题目“送丁琰序”。
这些特点也要关注。
②概括内容要点,把握结构,理清思路
议论性散文一般开篇点题,展开论题;
中间写人叙事,展开论据;
结尾联系现实申发观点。
按照这个思路,观察段落构成,按自然段概括段落大意,在此基础上把握说理的结构和思路,初步感知内容。
③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议论性散文阅读的核心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为此,在把握全文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重点留心下列内容:
a.首尾。
古人写议论文通常把自己的观点放在开头或结尾,开篇的论点、结尾的看法,往往是作者观点态度的直接体现,所以应格外关注。
b.议论抒情句。
议论抒情的话语往往也是作者观点态度的直接体现。
阅读时需把这些话语圈画出来揣摩品读。
品读时要注意作者的语气和笔调,不同的语气和笔调,有时会显现出不同的观点与态度。
c.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特点。
古诗鉴赏要“知人论世”,文言文阅读有时也要通过了解一下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主张来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粗读正文、注释,浏览文意概括题)
细读。
(2014·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
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
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
仲尼可学不可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
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
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
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针对严生的来信谈自己“二文”的主旨,并借此委婉道出自己不愿成为严生老师的原因——内不足为,外不足当。
进一步指出拒为严生师的原因,但并不拒绝以“言道、讲古、穷文辞”为师。
第三段:
称赞严生为文畅远,向严生指出求师之道,并希望两人“交以为师”。
2.明意辨理:
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答案 为师之道,不在乎“名”,而在乎“实”;
为师之“实”,在于“言道、讲古、穷文辞”,在于“好道”“求道”;
在为师之“方”方面,可以“交以为师”。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
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责:
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
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
吝啬
答案 B
解析 A项“益”在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充实。
B项“以韩责我”中的“韩”指韩愈,只能翻译成“用韩愈来要求我”,不能翻译为“用韩愈来指责我”。
C项“攻其车”中的“攻”,根据上下文,不能翻译成“进攻、攻打”;
联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句,再结合下文可以理解为“加工、加固”。
D项可以联想到《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意思为“吝啬”。
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解析 A、C、D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
B项中的“其”是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联系《伶官传序》中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来理解。
“其”的用法可以根据位置判定。
A、C、D三项中的“其”后均是名词;
B项中的“其”放在主谓之间,是作语气副词用。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答案 至于老师的名称,正为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解析 “若”,至于;
“薄世”,浮薄的世人;
“当”,承担。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答案 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解析 “谋于知道者”,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其中的“知道”是古今异义词,精通学问之道;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4.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答案 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解析 先在文中找出点明原因的句子,第一段中有“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第二段中有“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第三段中有“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再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尊敬的严秀才:
我收到了你的来信,阐述为师的主张,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
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它们的最终主旨没有不同。
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
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的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
至于老师的名称,正为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嘲笑谩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做老师),我该拿你怎么办呢?
说内在实力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
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
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是仲尼;
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
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说的呢?
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辨析章句的老师。
当今世间本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
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