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岳麓版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4146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岳麓版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岳麓版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岳麓版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岳麓版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岳麓版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岳麓版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

《届岳麓版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岳麓版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岳麓版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Word格式.docx

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  )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A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制外来的侵略,故A项正确;

曾国藩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

曾国藩的思想中虽然仍有“天朝上国”的认识,但毕竟已经承认西方的先进技术,故C项错误;

曾国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4.(2017·

潍坊模拟)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

“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

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

即吾所谓自治也。

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  )

A.实行地方自治    B.反对仅学西方技术

C.重视发展海防D.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B [根据材料可得“自治”是指中国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富强起来,材料不涉及实行地方自治,故A项错误;

郭嵩焘认为学习西方技术是舍本逐末,要使中国富强,不能仅学西方的造船制器,关键是要先从政治教化上进行改革,故B项正确;

郭嵩焘认为是要使中国富强起来,仅在海防上造船制器是欲速则不达,还要向西方学习其他先进的东西,C项不是他的主旨,错误;

郭嵩焘冲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洋务运动时期已发展民用工业,故D项错误。

5.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已刊行的译书分类如下,这说明当时(  )

项目

政史

商学

教育

理化

技术

军事

数量

8种

3种

28种

90种

39种

A.学习西方制度为先B.重商思想正式形成

C.尚武思潮开始萌发D.科学技术备受关注

D [从译书数量上看,政史类数量较少,可知西方制度不是此时优先学习的内容,故A项错误;

商学类数量最少,说明当时并未形成重商思想,故B项错误;

军事类数量较多,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尚武,故C项错误;

技术类数量最多,超过其他类别总和,表明当时重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D项正确。

6.(2017·

广东江门模拟)康有为在评述改革时说: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在设立议院的问题上他说:

“会议之士,仍取上裁,不过达聪明目,集思广益,稍输下情……何有上权之损哉?

”材料说明了(  )

A.康有为在政治上出现倒退和反动

B.康有为思想实质上属于封建思想范畴

C.康有为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

D.康有为一定程度上赞同“中体西用”

C [据材料可得康有为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存在倒退和反动,故A项错误;

康有为“托古改制”,超越了封建思想的范畴,目的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故B项错误;

康有为“托古改制”,并宣扬设议院不会危及君主制,这是面对强大的顽固派所采取的一种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故C项正确;

康有为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来宣扬变法革新,已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故D项错误。

7.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

“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

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的著述(  )

A.说明中国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有利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意识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阐释了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B [根据材料“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

两不平等者相遇,新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可知梁启超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权力和道理的关系,梁启超的著述说明中国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梁启超的这一著述是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条件下写的,有利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意识,故B项正确;

梁启超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权力和道理的关系,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阐释了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8.清咸丰、同治年间,社会动荡,民生艰难。

而政府官员“掩饰弥缝,苟且偷安”,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中烦琐考证,社会上出现了“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的说法。

这一说法表明(  )

A.太平天国沉重打击清朝统治

B.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

C.西方思潮冲击传统封建体制

D.传统文化无法应对社会变革

D [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士人群体对待文化的态度,不是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的冲击,故A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西方列强的侵略,故B项错误;

材料中是说中国的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不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说明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必然导致灭亡,故D项正确。

9.1895年,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指出: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

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1912年,严复又认为自古以来只有强人政治才能统治中国,在《与熊纯如书》中说道:

“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

”由此可见(  )

A.严复从提倡民权走向反对民权

B.严复的思想主张日趋保守落后

C.严复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D.严复的主张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

D [严复是维新思想家,主张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材料未提及严复关于民权主张,故A项错误;

严复从强调公权到强调强人政治在中国的重要性,不能得出其主张日趋保守落后,故B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严复思想的作用,故C项错误;

严复强调国家共有的民主政治,强人政治则强调实现民主政治需要强人——君主的领导,符合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故D项正确。

10.(2017·

江西鹰潭一模)1916年,学者杜亚泉指出:

“要结束混乱的局面,以儒家思想来统整,使西洋学说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以统整世界之文明,则非特吾人之自身得赖以救济,全世界之救济亦在于是。

”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存有分歧

B.其思想实质上是中体西用再现

C.传统儒家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

D.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B [杜亚泉鼓吹儒家思想的作用,并不属于新文化运动阵营,故A项错误;

杜亚泉主张以儒家思想统整世界文明,实际上仍然是固守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作为根基,体现了“中体”,故B项正确;

杜亚泉旨在维护传统儒家思想,并非是传统儒家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儒家思想的作用,不能体现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正统地位的动摇,故D项错误。

11.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抛弃沿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

这表明陈独秀(  )

A.认为民众普遍支持实行民主政治

B.对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不寄予期望

C.强调民众有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

D.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

D [材料中“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体现出民众并没有普遍支持实行民主政治,故A项错误;

材料表明陈独秀对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寄予期望,故B项错误;

材料中陈独秀强调的是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而非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故C项错误;

陈独秀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特别是民众的民主意识,故D项正确。

12.(2017·

云南师大附中月考)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曾大声疾呼:

“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是: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以下与鲁迅先生上述议论最为相近的是(  )

A.中国当时的首要问题是温饱问题

B.近代中国的笫一要务是谋求独立

C.批判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

D.主张全面学习和接受近代西方文化

C [根据材料“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是:

苟有阻碍这前途者”得出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当时的首要问题是生存问题,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谋求独立,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得出鲁迅先生批判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主张全面学习和接受近代西方文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

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

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含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

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没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

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材料二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

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

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批判和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由此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9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正确对待孔子与儒学。

(4分)

【解析】 第

(1)问中第一小问矛盾,根据材料一,由“……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得出托古改制,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

由“……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得出把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相结合;

由“……无疑还是‘蕴含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得出内心充满对西方文明的疑忌、不满、痛恨。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由“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得出西学东渐(西方文明的影响);

由“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

由“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得出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

由“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没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

(2)问中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二“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可得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传统文化中为统治者服务、有碍于社会发展、作为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成分;

第二小问评价,应该从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积极意义:

根据材料二,由“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

由“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得出有利于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

由“……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得出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局限性:

根据材料二“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得出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第(3)问,材料一中康有为是利用和发展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来宣传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材料二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批判封建儒家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社会进步,但是对于儒家思想全盘否定的态度并不可取。

综合两则材料,我们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正确态度是:

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孔子与儒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答案】 

(1)矛盾:

托古改制,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

把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相结合;

内心充满对西方文明的疑忌、不满、痛恨。

原因:

西学东渐;

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

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等。

(2)态度:

批判传统文化中为统治者服务、有碍于社会发展、作为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成分。

评价:

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

有利于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

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3)对待: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部分)

年代

总类

哲学、宗教

自然、应用科学

社会

科学

历史

地理

文学

艺术

合计

年平

均数

1895

1

4

2

3

12

1896-1911

8

38

172

366

238

136

958

63.86

1912-1937

20

81

492

660

161

345

1759

70.36

1938-1945

41

42

17

34

140

20.00

31

124

709

1069

418

518

2869

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并简要加以说明。

【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如:

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

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

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午战后,数量大大增加。

所提取信息要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

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示例1:

信息:

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

说明:

甲午战争的失败,先进的中国人将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大加强;

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发;

戊戌变法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

示例2:

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

1912-1937年期间译书总数、年平均翻译数量最多。

民国建立,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参政热情,他们感到国家全面改革的必要。

1937-1945年间译书量大幅减少。

日本全面侵华,时局动荡;

战争期间出书条件困难;

反日民族情绪的影响。

示例3:

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

甲午战后,数量大大增加。

甲午战前,中国轻视日本。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求救亡道路;

留日学生大量增加;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