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3965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答案Word格式.docx

《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答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答案Word格式.docx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2、当代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建构面向未来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2)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学理论,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3)吸纳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构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4)总结和生化教育实践经验,建构应用型的教育理论体系。

3、未来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将更加重视教育学的原创性研究;

(2)将把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人;

(3)更加重视对教育现实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

(4)重实校本研究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论述题(小册子没答案自己看着办)

 

有人说,千百年来教师没有学教育学,教育仍然得法,照样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所以学不学教育学,对教师无关紧要。

怎样认识和看待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学原理要求将内在认识转化为外在行为,又将外在行为转化为内在认识。

它将教育活动中最内在的一些东西揭示出来,进而使教师具有一种透视教育活动和自身问题的能力。

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的各种能力、情感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师的自信心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所以说,教育学对教师是有用的,教育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种加强和促进作用。

学习教育学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二、教师可以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三、教师可以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四、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五、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总之,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教师最终生成的是教育智慧,它是教师通过实践的探索积累而形成的专业素养的高级阶段。

形成教育智慧的教师,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着的教育实践中最有价值的新鲜信息的能力,具有吸引学生热爱学习和创造的魅力,会更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其专业发展。

第三章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3)教师在人格教育中的感召作用。

(4)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依靠力量。

2.教师的劳动特点:

(1)劳动对象的主动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3)劳动过程的持久性

(4)劳动成果的创造性(5)劳动价值的潜在性(6)劳动方式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3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4.教师的知识结构:

系统的马列主义基础理论;

精深的专业知识;

广博的文化知识;

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5.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组织教学的能力;

语言表达的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

6.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

逻辑性、情感性、规范性、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

论述题

结合你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型教师

提示:

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育观念和心理道德素质等角度回答。

第四章学生

1学生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

(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

(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2)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2、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身心发作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不平衡性;

个别差异性

论述题:

1从经验的角度来说,有的人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不严格管教孩子就会变坏,而有的人则认为树大自然直,等扫孩子长大了小时候的毛病就慢慢自己改正了。

同样在学校中老师也有类似的相反观点,因此有的老师是铁腕式管理学生,而有的是放任式管理,信奉无为而治,你认为那一种观点正确?

提示;

利用几种相反的学生观金相比较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并得出应该具备怎样的现代学生观。

主要可结合卢梭的自然观、杜威的儿童中心观和赫尔巴特的烈性观分析,见课本105-110页。

2.结合你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教育应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根据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

根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适时而教;

根据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既求稳又善变;

根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第五章师生关系

1简述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含义

(1)教育关系:

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育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

(2)人际关系:

建立在师生作为普通人基础上的,目标是指向于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需要

(3)社会关系:

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和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道德关系及组织角色关系等

(4)心理关系:

师生为了维护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关系,主要包括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2影响师生关系建构的因素?

(1)教师方面:

教育观念;

领导方式和智慧;

个性特征

(2)学生方面(3)社会及学校环境方面

3和谐师生关系的标准和特征。

1教育关系教学相长2人际关系尊师爱生3社会关系民主平等4心理关系宽容理解

论述

1如何理解师生关系的定义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师生关系的定义:

师生关系史是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各样的相应关系,这种关系是师生为实现教育目的,以各种身份和地位通过各种活动和接触形成的多层次的复杂关系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师生关系的作用:

(1)和谐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

(2)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3)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校发展

2结合你个观察和经历,谈谈不良师生关系的表现

要点:

疏远与冷漠;

实用与功利;

对立与冲突

3和谐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

要点: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关爱尊重和信任学生;

采用公平民主的教育方式;

主动和学生交往,善于做教育沟通;

提高自我修养,以人格塑造人格

第六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寓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之中;

(2)有性别差异,根源在于分工;

(3)教育具有全民性;

(4)教育以传授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内容,形式简单。

2、简述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学校教育从社会母体中分化出来2教育有了阶级性3学校教育开始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简述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封建教育制度逐渐形成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学校教育依然同生产劳动相分离

4、简述资本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目的具有二重性2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3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

5、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教育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2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3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当代我国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

(要点):

1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2在发展方针上,把普及作为重点

3在培养目标上,着力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4在资源配置上,突出各级政府的主体地位

5在管理规范上,要强调统一性

第七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简述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定。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2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教育不仅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它对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条件。

(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3)教育通过转化和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宗之,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既表现在生产的精神潜力方面,也表现在劳动力再生产方面,它简洁或直接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制定。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总之,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直接的,持久的,稳定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是本质的,客观的,是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

4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一定性质的教育决定于其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但它并非消极的反应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又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主要变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传播和灌输一定的社会意识,使受教育者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2)学校教育培养大量的统治人才,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5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概括而言,不外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两个方面,其中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的影响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民族文化传统和特点对教育的影响。

(2)中国文化传统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3)文化素质和水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递与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与整理功能。

教育的文化交融与创新功能。

第八章,教育目的

1简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提出者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在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内蕴: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的规定;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

(2)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人的片面发展与分工齐头并进;

(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4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

(1)突出个性的培养;

(2)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是只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相背离的,因而必须努力克服这种消极的社会现象:

(1)这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2)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3)中小学校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

第九章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

1.我国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2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

3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4认识主体具有特殊性

3.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实践目的具有特殊性2实践环境具有特殊性3实践方式具有特殊性

4.教学过程的功能:

1传递功能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2发展功能3教育功能4审美功能

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2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

3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4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和谐优化的规律

6.如何认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所谓间接经验是指他人认识的成果,他人通过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大多表现为书本知识;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接触外界事物获得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相互作用的。

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即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一条简约、直接、高效的认识捷径。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

7.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种类趋向多样化;

理论基础趋向多元化;

形成途径趋向演绎化;

师生地位趋向合作化;

目标指向趋向情意化;

操作程序趋向灵活化;

教学手段趋向现代化;

研究趋向精细化

8.教学模式的特性:

操作性,简约性,针对性,整体性,开放性

分析论述

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本身在教学实践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为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教学模式,正确的理解和辩证的把握教学模式的精髓;

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并完善教学模式;

积极倡导并构建“学会学习”教学模式。

第十章教学原则

1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1依据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2依据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3依据科技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2).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既要掌握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3).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集体教学,又要照顾“两头”抓好个别辅导。

3.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要注意正确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开展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促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

循循善诱,进行启导性设问;

层层递进,运用揭示性讲析;

环环紧扣,开展探索性研讨;

步步深入,获取科学性结论,以切实抓好每个阶段和环节的启发性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并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

结合实际,你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贯彻交往性教学原则?

交往性教学原则把教师和学生都看做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情感等方面的坦诚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助和彼此沟通,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地“学习共同体”。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交往”;

2积极借助“对话”;

3教师主动转换“角色”;

4创造“闲适”的氛围;

5克服交往“误区”。

第十一章教学方法

1学法指导的基本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

指导学生学会克服学习困难。

2教学选用的基本依据:

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依据教学目的与课型任务;

二是依据学科性质与教材内容;

三是依据学生水平与班级状况;

四是依据教师素养与教学风格;

五是依据教学设备与办学条件。

3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2)直观性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3)实践性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

(4)研究性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发现法。

4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谈话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谈话时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紧扣教材,难易适当,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

谈话后要及时小结;

谈话法要与讲述、讲解法互为补充。

5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

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

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6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产生发现的愿望;

明确发现的目标,提供发现的条件,做出发现的假设;

拓展学生思路,分析有关资料,开展自由讨论,引出应有结论,提炼原理与概念;

引导学生展开争论,检验假设;

对“发现”做出科学总结,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1结合学习理论和个人感悟,谈谈进行学生学习指导的意义和做法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学法指导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有效措施。

学法指导的要求:

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把学法指导的研究与对学生的研究结合起来;

学习方法指导重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自己看看小册子材料

首先,运用启发性、探究性等教学原则的相关理论展开论述。

其次,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展开论述。

十二章课程

1三种教材组织形式

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折衷式组织

2教材的编排方式

直线式排列,螺旋式排列

3简述学科课程及其特征

所谓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和教育教学的需要,将选出的知识组织成学科

优点:

一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二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三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缺点:

一可能导致割裂学生的理解力,肢解学生的完整生活二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兴趣三忽略现实生活的需要四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教学

4简述活动课程及其特征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或生活课程或学生中心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特征:

一以学习者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和成长需要二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三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四重视学习者个个性差异

5隐性课程的特点

1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2影响具有潜在性和持久性3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地,也可能是消极的4内容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论述题

材料“一次语文课上,《江雪》”

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是指课程实施过程的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三种取向:

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2课程实施的适应取向3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2结合材料阐述实施的理想境界(无答案)

第十三章教学形式与教学环节

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批评与讲评、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

2教师备课内容的主要方面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3)确定教法(4)设计教学方案,包括:

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3备课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

(2)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3)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

(4)处理好述与作的关系(5)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4衡量一堂课的情况和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衡量一堂课的情况和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的性指标,科学性指标,教育性指标,双边性指标,质量性指标,时效性指标,创造性指标,审美性指标

5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4作业的要求要明确,具体5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的各种良好习惯

6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基本要求

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全面,标准客观,方法灵活。

分析论述:

课堂教学是现阶段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文化程度组成教学班,由教师根据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同一进度,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连续性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又称班级上课制。

课堂教学与个别教学相比,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5)有利于保障师生健康

课堂教学自身的局限性:

一是这种形式以集体为中心,面向班级集体,这种教学的“同步化”,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甚至会阻抑学生才智的发挥。

二是这种形式以教材为中心,易于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妨碍形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

三是这种形式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的“集中化”,往往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十四章德育过程与德育途径

1简述德育的意义:

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即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即德育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教育意义,包括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2德育的基本任务是:

德育的任务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个体在思想品德发展的质量和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