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9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3962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9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9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9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9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9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9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苏专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9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9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专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9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提示 人口增长过快;

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治理。

3.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图中A表示经济系统,B表示社会系统,C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深度思考3】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圣旨中说: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

提示 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严峻挑战

(2)行动: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手段

环境无害化技术

核心

提高生态效益

方式

环境友好

目的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实践

工业

发展清洁生产

农业

推行生态农业

公众

提倡适度消费

【深度思考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 公众参与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

1.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

环境问题是人地矛盾的产物,从发生机理上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典型案例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太湖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

垃圾围城现象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

噪声污染

建筑、娱乐、交通

城市噪声污染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华北平原次生盐渍化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沙漠扩大、南极臭氧层空洞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资源

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3.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

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即环境问题表现形式具有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如下表:

地区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

发展中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过度消耗资源

 

                   

读下面两流域图,完成

(1)~

(2)题。

(1)据图推断,M、N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土地沙化

C.大气污染D.酸雨危害

(2)M、N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  )

A.工业排污、生活废水排放

B.围湖造田、毁林开荒

C.乱砍滥伐、湿地破坏

D.过度开垦、矿产开发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M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N流域位于内蒙古的东北地区。

M、N两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经济活动导致水资源使用不合理,产生了共同的环境问题——土地沙化。

(2)题,M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是过度开垦,具体表现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

N流域环境问题源于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

答案 

(1)B 

(2)D

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行的能力减弱,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

(3)资源枯竭侧重于资源本身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生态破坏侧重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导致的生态失衡现象,即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表现(图解如下)。

考法 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014·

课标Ⅰ,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

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

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

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8分)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

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6分)

解析 本题以区域资源、人文信息分布图及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工业区位条件及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1)题,磷酸盐工业属于资金、资源密集型工业,工业区位条件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资源等;

结合图文信息可分析出答案。

(2)题,图中显示甲地位于内陆沙漠地区,水资源短缺;

材料中又告知“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则甲地劳动力缺乏、人口稀少。

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必然无良好的工业与基础设施。

第(3)题,本题属开放性题目,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可从环境容量、污染的影响程度及治理能力等角度分析甲、乙两地情况。

答案 

(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

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

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

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

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

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

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

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

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

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

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善,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表析如下: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读中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回答

(1)~

(2)题。

(1)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的可持续发展处于良好、较好状态,主要原因是(  )

A.资源环境状况较好

B.资源与环境水平相对落后

C.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

D.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藏环境质量比较差,交通不便,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B.四川能源缺乏,能源保障程度很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C.青海交通不发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D.山西矿产资源短缺,污染较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解析 第

(1)题,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状态好。

(2)题,青海省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交通不发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西藏交通不便,但环境质量好;

四川水能资源丰富,能源保障程度高;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

答案 

(1)C 

(2)C

1.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1)首先分析区域的区位特征、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科技、市场等)。

(3)分析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等)。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③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推进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

2.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置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考法一 可持续发展内涵判断分析

1.(2013·

江苏地理,19~20)《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

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读图完成

(1)~

(2)题。

(双选)

(1)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A.大量消耗资源B.大量排放污染物

C.科教投入不足D.人口增长缓慢

(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

A.社会保障建设B.经济基础建设

C.农业基础建设D.生态与环境建设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看出,我国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接近120,而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均低于100,说明发展的代价是资源的大量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2)题,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加强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结合图及四个选项可知应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生态与环境建设。

答案 

(1)AB 

(2)CD

考法二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途径

2.(2016·

新课标全国Ⅱ,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9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析 第

(1)题,直接看图,按照图例中的时间分阶段描述分布及变化即可。

(2)题,分析图文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进行采伐作业,导致森林减少,熊猫的栖息地缩小;

而108国道的修建则把熊猫栖息地分割。

2000年前后,禁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并且原有道路被废弃后熊猫的栖息地连成片,使其分布范围扩大。

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建设动物通道。

生物措施主要是减少生态的破坏和加强生态的恢复。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

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

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

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

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

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

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可以体现地理事物的形成机理、内部结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等。

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

[典图示例]

获取信息

本图为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①农业部门有养猪业、种植水稻、种植果树、养殖鸡鸭、放牧牛羊等,②养猪业粪便的处理无害化,③水稻种植与鸡鸭养殖互惠双赢,④水稻种植为牛羊提供饲料,⑤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解读信息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要素的“五读”

(1)“一读”部门:

由部门判断类型,如农业部门有农(种植业)、林、牧、渔中的不同部门,则为混合农业。

(2)“二读”影响:

不同部门产生的废弃物经处理后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影响小。

(3)“三读”联系:

各部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要看联系是否是互惠共赢的。

(4)“四读”产品:

由部门之间的联系判断产品是否绿色环保。

(5)“五读”意义: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分析。

[类图通法]

1.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技巧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1)关键环节法

第一,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第二,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第三,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第四,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第五,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第一,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第三,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第四,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2.循环经济关联图的读图流程

第一步:

阅读图名,明确主题

研读图名及图文材料,明确关联图的主题是什么。

工农业生产活动相关关联图要调动工农业相关知识。

第二步:

理顺关系,寻找突破

(1)关注图中的各要素,把握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意图中的各环节、框图、箭头及箭头指向,即关联图中的关联性。

(2)在推理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处的内容。

第三步:

结合考向,依题作答

进行各部分间的因果推理,找出规律,并进行文字表述。

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分析就是逻辑推理过程,关键是将关联图所表达的地理原理、过程或规律用文字表达出来,进行图文转换。

回答关联图设置问题时,选择题侧重分析判断,综合题还要注重文字表达。

温馨提示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循环经济也有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但在资源输入端尽可能“减量”、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让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不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一个简单重复过程,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主要包括:

①清洁生产——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②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③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模式。

[学以致用]

考法一 循环经济的类型、影响

1.(2016·

广州模拟)下图为某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回答

(1)~

(2)题。

(1)该农业最可能是(  )

A.人工草地畜牧业B.粮草结合混合农业

C.多元开发立体农业D.热带地区迁移农业

(2)该生产模式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改变自然带类型B.保持土壤肥力

C.增大气温日较差D.增加原生物种

解析 第

(1)题,该农业生产模式有牧草、干饲料、畜、禽、土壤等元素,可判断出是人工草地畜牧业,故选A项。

其他选项的农业图中均没有体现。

(2)题,自然带类型与所在地的气温、降水有关,该模式无法改变,故A错误。

由于将落叶和畜、禽的排泄物进行了还田,故可以保持土壤肥力,选B项。

人工草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可以减小局部气温日较差,故C错误。

原生物种无法增加,D项错误。

答案 

(1)A 

(2)B

考法二 循环经济的意义

2.读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回答问题。

简述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解析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

经济角度主要从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社会角度主要从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多样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方面回答;

生态角度要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回答。

答案 ①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

②实现了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节约资源;

③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

④促进了产业升级与多样化,实现了走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题4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7·

江苏信息卷)下图为“自然资源利用强度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人类各文明阶段特点,判断图中甲、乙表示的资源分别是(  )

①海洋资源 ②土地资源 ③地热资源 ④矿产资源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2.工业文明阶段(  )

A.资源丰富的地区一定只发展与该资源相关的产业

B.资源开发条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C.开发投入少的优质资源最后被利用

D.资源的开发使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趋向协调

3.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

A.开发自然资源的广度会越来越小

B.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会越来越强

C.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会越来越少

D.对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解析 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文明阶段主要利用的是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而工业文明阶段主要利用的是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第2题,产业的发展除了考虑资源外,还要考虑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因素;

资源开发条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所以开发投入少的优质资源最先被开发利用;

资源的开发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使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趋向不协调。

第3题,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会越来越弱;

开发自然资源的广度会越来越大;

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会越来越多;

对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答案 1.C 2.B 3.D

(2012·

江苏地理,17~18)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B.②C.③D.④

5.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解析 第4题,秸秆直接在田间燃烧不仅仅浪费能源更污染环境,这种做法不可取;

④既能提供生活能源(沼气)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沼渣、沼液还田)符合题意。

②、③做法虽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比①的做法合理但并不符合题意要求。

第5题,在农田大面积燃烧秸秆会带来大气污染,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土壤表层有机质因燃烧而失去,不会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答案 4.D 5.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