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3790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学习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K12学习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K12学习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K12学习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K12学习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学习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K12学习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12学习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7.柳宗元《封建论》中说:

“秦有叛民,而无叛吏;

汉有叛国,而无叛郡;

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材料肯定了

A.九品中正制的科学性B.分封制的稳定性

C.三省六部制的合理性D.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8.秦朝统治者曾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同时又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原秦国统治地区咸阳、巴蜀一带。

这主要是为了

A.开发边远地区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C.国家长治久安D.抑制手工业的发展

9.汉武帝时期,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

其主要原因是

A.农本商末政策发生逆转B.落实政府经济政策的需要

C.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D.政府以财产作为选官标准

10.董仲舒认为: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这一主张实施后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儒家官学地位得以巩固B.使得儒学思想成为正统

C.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D.阻碍了其他思想的流行

11.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

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

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材料表明东吴

A.实行宽松的商业政策B.孙权重视海外经济利益

C.统治范围已远达海外D.民间与亶洲已有交往

12.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

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

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13.公元691年,唐遣十人按察州郡而分天下为十道(十个监察区)。

后于711年分天下为二十四都督府,察刺以下善恶。

不久,朝廷又因“御史秩卑望重,按时巡察,奸宄自禁”而罢都督,但置十道按察使而已。

朝廷这样做

A.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便于频繁更换地方长官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提高了巡察使的权利地位

14.唐诗人张籍《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作者对商人的态度反映出

A.商人的税赋远轻于农民B.作者受儒家义利

观影响较大

C.重农抑商政策实效相悖D.老农生活悠闲更亲近自然

15.《宋论》中说: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

环相而治,而言乃为功。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这表明

A.天子无权纠正谏官的过失B.天子与宰相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间存在制衡关系D.谏官的地位高于宰相

16.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这说明宋代

A.民间商品经济活跃B.镇的经济地位高于州县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贪污腐败现象异常严重

17.“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D.重申传统“四民”秩序

18.宋人邢昺上疏称:

“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表明宋朝

A.儒学得到了较大发展B.技术革新推动文化发展

C.政府十分重视士大夫D.儒者地位得以迅速提高

19.据《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中资料统计:

明朝取得御史资格者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

据此可推知明朝

A.非进士不可为御史B.对官员学识要求高

C.监察体系十分完备D.御史文化素质较高

20.“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此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新生产方式的形成B.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C.商帮的由来与形成D.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21.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

康熙后期

雍正年间

乾隆中期

嘉庆、道光年间

山东船税

786两

0.8万~0.9万两

10793两

2万~3万两

天津关税、海税

较少

1万~2万两

5万~6万两

8万~10万两

山海关关税

3万~4万两

10万~11万两

合计

数千~1万两

3万~5万两

9万~11万两

20万~24万两

上表内容表明清朝

A.对外政策有所调整B.财政税收以海关税为主

C.尚未实行闭关锁国D.经济受到外国资本冲击

22.《明夷待访录》中载: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民为邦本B.天下为公

C.民贵君轻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3.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

这一现象反映了

A.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B.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24.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高祖C.隋炀帝D.清康熙帝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第25题25分;

第26题12分;

第27—29题任选一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文景时期,为解决西北驻军供给问题,实行移民屯垦实边,收到了“定舍以待其劳”,“常坐而役敌国”,逐点占领、巩固的良好效果。

到武帝时,决心武力解决匈奴内侵威胁这一问题,先后设河西四郡,移民屯垦,以补战争消耗。

元朔二年,募民十万于朔郡;

元狩四年,“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

元鼎六年,斥上郡、朔方、河西、边境的塞卒六十万“咸田之”。

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以后,西汉又在比胥鞬、赤谷城屯田。

设田卒、河渠卒、守谷卒等田官进行生产管理

军事化屯田使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都要高于个体经济。

“大费既省,

徭役豫息,以戎不虞。

”因为屯田,大批人口聚居西域,他们开荒种地,筑路修桥,建立亭鄣,形成了许多初具规模的经济点镇,使往来的商人、使者有了途中歇脚之地。

——据罗军《论西汉屯田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影响》

材料二清代统治者认识到“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把屯田作为长治久安的安边定国之策,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的方针。

在新疆屯田,最初以军屯为主,以后陆续兴办民屯、旗屯、回屯、遣屯等;

管理各种屯田的组织机构大致分为三个系统:

一是军屯,属军事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军官兼任。

二是民屯,属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地方官兼任。

三是回屯,各级屯官由同级伯克官(维吾尔族地方官)兼任。

道光时期,吸取清代以前长期集中在南疆屯垦,造成新疆历史上长期南农北牧局面的教训,在南北疆掀起了继乾隆朝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屯田的高潮。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随即“招集流亡,修复水利,恢复屯田”,把新疆屯田进一步推向高潮,并为清军长期戍边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据李新伟《清代的新疆屯田》

(1)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汉清两代西北地区屯垦的共同点。

(10分)

材料三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

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

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

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

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

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

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

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2)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意义。

(1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

类型

朝代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魏晋

南北朝

北宋

南宋

农业

16

26

1

5

4

12

13

2

7

6

「大一统」

59

24

41

58

32

53

43

28

34

40

手工业

63

47

35

45

27

39

37

46

医药

20

18

8

10

14

3

其他

11

19

备注:

「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传播工具等)、强大的军事技术、「敬授民时」的历法、土地丈量技术、绘制地图的技术,乃至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我们把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可分的技术专门抽取一项,统称为「大一统」技术。

——据金观涛《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

(说明:

可以就表格内某一项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进行论述;

也可以提炼新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7.(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中国最早的成文乡里自治制度是北宋时期陕西蓝田吕大均制定的《吕氏乡约》,由士绅起草法则,其宗旨意在使邻里乡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明成祖时,“表章家礼及《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颁降天下”。

时任巡抚、右佥都御史的王阳明在1518年颁布了《南赣乡约》,影响最大。

清朝时,乡约由礼部管辖,单纯用来司教化,以宣讲圣谕为主。

雍乾年间数次颁布命令,除宣讲圣谕、公事礼节之外,禁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非特殊情况,不许士绅介入里甲、乡地、保甲等各类乡役组织,违者严惩。

——据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

(6分)

材料二秦汉到隋唐,乡官属于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天子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

此期间的乡官制,是与当时田制、户籍和赋役制度相依存的,这三者是乡官掌管的基本职司,也是乡官长期存在的合理依据。

中唐“干戈兴,赋税繁”,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两税法行于天下,国家舍丁税产,私人资产多少,遂成为国家征税派役的主要依据。

数量不多的里正等乡官,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

赵宋基于“不抑兼并”的国策,相应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征税派役,即以富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去自行完成征税派役及捕盗等任务,即所谓“以民供事于官为役”。

两宋乡役取代乡官,意味着专制国家对基层社会支配方式的重要转换,即不再以乡官为主渠道。

……总之,两宋乡役送走了国家凭借乡官支配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旧方式,拉开了“县令之职,犹不下侵”的序幕。

此幕一经拉开,以士绅和宗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立即以应对乡役为契机,不约而同地参与到重新建构基层社会新秩序的进程中来。

——据李治安《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宋代乡役取代乡官这一变化。

(9分)

28.(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90年

10月,两德统一是二战以来最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之一,而其统一模式是东德并入西德。

作为国际法上平等的两个主权国家,两德在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差异明显;

西德能如此迅速地将位于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东德并入自己版图,其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郑亚珍:

《浅析两德统一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

材料二东西德铢钢、高纯度煤产量比较(单位:

百万吨)

产品

铢钢产量

高纯度煤产量

年份

国别

1950

1960

1970

1980

1988

1979

联邦德国

9473

25739

33627

33873

33016

111

142

86.3

民主德国

337

1995

1994

2458

2103

1.0

0.1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东德并入西德的原因。

(8分)

(2)德国的统一对中国有怎样的启示?

(7分)

29.(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661年,已44岁的于成龙,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信念,到荒僻复杂的广西罗城为县令。

他“淡薄自甘,一意与民休息,革大耗,减盐引,编置保甲,严禁盗贼”,并“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

”1667—1678年,于成龙先后担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黄冈同知、武昌知府、黄州知州和江防道等职,伸抑冤狱,革罢积弊,赈恤灾民,他坚决反对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割据叛乱,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在直隶巡抚任内,他告诫州县,不许搜刮百姓,馈送长官,如有违反绝不宽宥。

赴任两江总督时,他与幼子共骑骡车一辆,悄悄入衙;

平日里,轻车简从,

查访民间,通宵达旦工作。

“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有“于青菜”之称。

蒲松龄著有《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

到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他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据王晋玲、李峰《清初吏治清明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于成龙的“为官”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受到民众敬重的原因。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5DABCD6—10BDCBA11—15DACBC

16—20ACBDC21—24ABDC

第27-29题各15分;

共52分。

25.(25分)

(1)共同点:

①目的明确:

解决西北军队供给问题;

②指导方针:

安边定国,“边防与屯政相维”;

③形式多样:

包括军屯、民屯等;

④管理规范:

设有专门的机构职官对屯田进行管理;

⑤范围广:

屯垦涉及甘肃、新疆大部分地区;

⑥时间长:

延续几代皇帝。

⑦成效显著:

为军队长期戍边奠定了经济基础。

(答出5点即可,10分)

(2)特点:

措施有效、直接统治;

注重军事防卫功能;

贯彻“夷夏之辨”思想;

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意义:

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

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民族融合);

有利于与世界的交流交往。

(答出4点即可,8分)

26.(1

2分)观点一:

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发达既是国家“大一统”的产物,又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材料中与大一统社会结构相联系的技术成果所占总技术的百分比在30%以上,表明中国古代与大一统王朝密切相关的「大一统」技术十分发达,如中国古代科技的象征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

如此众多「大一统」技术的存在有利于中国人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机构和思想文化交流,有助于皇权的巩固。

同时,大一统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克

服了科学向技术转移的缺陷,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材料同时表明当国家处于长期分裂,如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技术明显低于大一统王朝时期,只占12-13%左右。

因此,中国发达的「大一统」技术不仅有利于巩固皇权和“大一统”局面,同时,“大一统”局面的稳定又为中国古代科技特别是「大一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观点二:

「大一统」型技术不可能向近代科学体系转化。

政治分裂时期科学技术发明少,而大一统时期,科技发明均在30%以上,因此一个王朝的技术增长与中央集权程度密切相关,这表明古代科技一旦失去了发展的制度依托,便没有了生存土壤。

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但主要是技术发达。

生产技术与它所生产的具体产品不可分离,很难上升为理论成果,造成科学与技术难以结合。

传统儒家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注重的是人文问题而不是对自然的探究和技术的总结,忽视了抽象科学。

因此,中国古代特有的「大一统」型技术不可能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近代科学转化。

观点三: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国家能否实现大一统关系不大。

论证略。

观点四:

在中国社会大分裂大变革时期,农业技术迅速发展。

观点五:

「大一统」技术与手工业在中国古代科技中占

绝对优势。

(观点2分,论述10分)

27.(15分)

(1)变化:

①制订:

由士绅自主起草到政府统筹;

②管理:

由自治到官府管理;

③宗旨:

由邻里之间相互劝诫、“礼俗相交”到宣讲圣谕,约束官员与士绅。

(6分)

(2)评述:

两税法实行,舍丁税产(即以人丁为主改为以财产为主要依据征税),使乡官制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形势;

宋朝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倚重乡役(乡绅、地主、富农)管理乡村和征税。

(4分)这一变化改变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支配、管理、征税)方式,有利于发挥地方乡绅富户对乡村民众的影响力,减少政府任官数及俸禄开

支。

(3分)但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膨胀,影响朝廷政令的执行力度。

(2分

28.(15分)

(1)原因:

①经济实力差距是东德并入西德的根本前提;

②东欧剧变使苏联失去了对东德的有效控制;

③东、西德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

④东、西德领导人的有效决策。

(2)启示:

①把握机遇,顺应潮流和民心;

②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和文化的认同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根本前提;

③要实现祖国统一需要加强双方的交流沟通和长远规划。

29.(15分)

(1)理念:

胸怀天下,有所作为;

兴利除弊,造福百姓;

以身作责,实事求是;

以国家大局为重。

(8分)

(2)原因:

自身的“清廉”“公正”“忠义”品质;

为国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们对公正廉明务实官员的期待;

戏曲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的宣传和再塑造。

(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