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3744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

《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Word格式.docx

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

划分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应该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个体心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应该是划分心理年龄阶段的主要依据;

第二,在划分心理年龄阶段时,既应该看到重点,又应该看到全面。

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可以规定为,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而其主要表现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发展和言语发展上。

年龄阶段

名称

年龄段

主导活动和基本特征

新生儿期

出生-1个月

生理的发展

乳儿期

1个月-1岁

生理的发展、适应环境、习得简单的反射

婴儿期

1-3岁

动作技巧、言语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身体的发展

幼儿期

3-6岁

自我意识、性别认同感的发展、力量增加、创造力发展

童年期

6-12岁

运动技能的发展、具体思维的发展、书面语言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发展

青少年期

12-18岁

生理的高速发展、生殖成熟、抽象思维的发展、人格独立的发展、建立两性关系

成年早期

18-45岁

职业与家庭关系的发展、认知能力处于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扮演父母的角色和社会职业角色

中年期

45-65岁

生理机能出现衰退、活力下降、认知技能复杂化、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学习能力下降、对自我进行重新评价

老年期

65岁以上

生理机能衰退、认知技能衰退、反应力减退、享受家庭生活、承担丧失亲人的痛苦、退休、重新适应生活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心理学。

概括地说,有以下9个任务:

(一)探索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探索个体心理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心理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

(三)探索个体心理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个性(人格)发展的规律、特点及个体差异(四)探索个体社会性发展规律的社会化历程(五)探索个体认知与社会认知的神经机制(六)探索个体认知与社会认知的交互作用(七)探索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八)探索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九)探索心理行为障碍发展的特点与干预措施

四、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发展心理学为唯物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心理学为我国儿童青少年教育事业及其他与儿童青少年有关的事业服务

发展心理学为解决青年、中年、老年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学依据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被称为儿童心理学。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也经过一个准备和形成的过程。

1882年,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准备阶段:

中世纪时期(阶段1)→文艺复兴以后(阶段2)→实际研究(阶段3)

在中世纪时期:

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来对待,只被视为“小大人”。

文艺复兴以后:

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本教育观念。

——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法则

实际研究:

福禄贝尔、达尔文等不仅继承了上述思想,还采用观察法、传记法等进行了实际研究。

西方早期的儿童观:

有史以来,儿童多半被认为是成人的雏形,“只是比较小、比较弱、比较笨的成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强壮聪明起来,显露出身上确实始终存在的成人特征。

现代儿童观:

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强加于他们,或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

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4、儿童是具主体性的人,是在与各种丰富的活动之中不断建构他的精神世界的。

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

7、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宝库是其自身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

8、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发展。

9、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索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

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一直到17世纪以后,一种全新的儿童概念逐渐形成,人们开始注意到儿童甜蜜、纯洁、逗人喜爱的天性,把儿童作为有个性的人来了解和抚爱了。

从此以后,养育健康而又有成就的孩子就成为父母最关心的事情。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普莱尔(w.Preyer)

普莱尔用观察法,跟踪研究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并于1882年发表了他的《儿童心理》一书。

这是第一本较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时间

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的价值

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霍尔(G.S.Hall)的问卷法

比内(A.Binet)的测验法

格塞尔(A.Gesell)的发育常模

杜威(J.Dewey)的机能主义和儿童中心说

施太伦(w.Stern)的人格主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华生——行为主义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二、从儿童心理学到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的名称,从而以“发展心理学”取代了长期惯用的“儿童心理学”名称。

“发展心理学”的内涵被明确为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

发展过程:

20世纪初——霍尔:

老年心理;

20世纪20-30——荣格:

全程心理发展;

20世纪30-40——何林渥斯:

发展心理学概论;

20世纪以后——从多方面研究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中国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萌芽期

中国近代儿童心理学

中国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奠基期

中国古代儿童心理学思想

在2500多年前,我国已有了丰富的发展心理学的思想。

自孔子、孟子、老子、荀子以后,历代许多思想家就以“性”与“习”或“性”与“伪”的形式,阐述了在发展过程中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观点,并提出了划分年龄阶段的思想。

孔子: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心理学家,他们把欧美的儿童心理学介绍到中国。

——陈鹤琴

20世纪50年代几乎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

——巴甫罗夫

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儿童心理学家们开拓新的研究工作,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发展心理学的现状大都停留在学习与模仿的阶段。

中国儿童心理学科学体系的确立:

朱智贤著的《儿童心理学》(1962)标志着中国儿童心理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化

台湾大学杨国枢教授讨论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方向与尝试。

(1)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

(2)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

(3)修改或创立概念与理论;

(4)改变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

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化的突破:

一是在建构和谐中国的大背景下开展发展心理学各项内容的研究。

二是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上要处理好十大关系。

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的进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三、研究理论的进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变化

1.新的交叉学科不断出现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向人生的两极延伸

(二)研究体制的纵向整体化变化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一)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

(三)重视纵向研究

(四)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

(五)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六)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征

第二章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产生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6),奥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

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95年,与布洛伊尔(Breuer.J.)合作发表了《癔症研究》;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

1908年,在奥地利召开了第一次精神分析大会;

1909年,应邀在美国的克拉克大学演讲;

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

1939年,在伦敦逝世

(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心理地形说;

人格结构说;

本能说(动机理论);

性心理发展阶段说

心理地形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这里指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组成:

意识(conscious);

前意识(preconscious);

潜意识(unconscious)

意识(conscious):

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

前意识(preconscious):

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潜意识(unconscious):

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主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

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后期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又称“三部个性结构”)构成: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或欲力、性本能)(libido)主要投射的部位来划分年龄阶段。

每个阶段力比多集中投射的身体部位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被称为动欲区(egogenerouszone)。

时期

年龄

特征

口腔期

出生~1岁半

快乐来源于口腔动作,如吮吸、咀嚼等。

肛门期

1岁半~3岁半

快乐来源于排泄带来的满足,要训练儿童大小便的规则性。

崇拜性器官期

3岁~6岁

快乐来源于性器官的满足,认识到性别不同,出现恋父和恋母情节。

潜伏期

6岁~12岁

快乐来源于周围事物和智力活动。

生殖期

12岁~成年

快乐来源于两性关系建立。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评价

贡献:

对无意识的研究,扩大了个性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问题,丰富了心理学学科的建设。

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临床治疗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局限性:

弗洛伊德过分性本能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无意识,否认意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他的理论主观色彩浓厚。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的心理资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导致了对人的解释的片面性。

(一)埃里克森简介

艾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二)艾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说

1.艾里克森认为,儿童既是心理的,又是认识的,注重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社会机制。

2.艾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

3.艾里克森认为,人最初的本性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一方发展的可能性。

4.艾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0~2岁)信任感←→怀疑感第二阶段(2~4岁)自主感←→羞怯感

第三阶段(4~7岁)主动感←→内疚第四阶段(7~12岁)勤奋感←→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岁)同一感←→同一混乱感第六阶段(18~25岁)亲密感←→孤独感

第七阶段(25~50岁)繁殖感←→停滞感第八阶段(老年期)完善感←→失望感

(三)对艾里克森的评价

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所提出的人格发展观是二维发展观。

坚持人格发展“在发展中看问题,在矛盾中求发展”的观点。

受到弗洛伊德本能论的束缚,忽视人的理智作用。

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二、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发展论述评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华生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JohnBroadusWatson,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1900年,获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

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

1908年,任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教授。

1915年,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19年,出版《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系统阐明华生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关于儿童行为的方法研究

华生指出,情绪是遗传的模式反应(patternreaction)。

出生乳儿只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怕、怒、爱,它们各有其发生的主要情境和典型表现。

(二)斯金纳心理发展理论

斯金纳(BurrhusFrederickSkinner,1904~1990),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

行为强化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

操作条件作用强调儿童的外部行为。

强调通过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机制控制儿童自身的反应。

仅对可测量的经历和行为做机能分析。

采用机器教学或程序教学的方法。

对斯金纳的简评

否认意识,使心理学机械化。

忽视脑的支配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取得与自然科学共有的客观性。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各种客观的方法,彻底废除内省法。

教育万能论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

班杜拉(A.Bandura,1925~)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代表作《社会学习与模仿》。

1949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1951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心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在这期间,与米勒和多拉德(E.Miller&

J.Dollard)的《社会学习与模仿》一书强调模仿在获得社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1953年,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提出了观察学习的社会学习理论。

1986年,出版《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概念

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learning)获得的,即观察他人行为和模仿他人的榜样形成的。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运动在再现过程;

动机作用过程

相互作用理论

个体的内部认知、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行为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认知在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攻击性;

性别化;

自我强化;

亲社会行为

对班杜拉的的评价

综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的观点,强调儿童的人格是行为、个人认知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为人的行为与人格是在观察学习中获得的,重视榜样的作用。

强调人的认知和自我调节功能。

其社会学习理论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

认为人的一切人格特征都是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观点有片面性。

所强调的认知因素的作用缺乏实验的依据。

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得重大成果。

使行为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许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

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陷入了客观主义。

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入了机械主义。

抹煞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差别,把心理现象归结为纯自然现象,陷入了还原主义。

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一、皮亚杰生平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关于皮亚杰理论的几点看法

(一)皮亚杰生平简介

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创始人,创立了发生认识论,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发展观:

内外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原因。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或行为是儿童的心理或行为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特点

Ø

靠感觉和动作认识周围世界

根本的自身中心化

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如看到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

此阶段,儿童逐渐形成了物体永存性(objectpermanence)。

前运算阶段(2~7岁)

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

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还不能形成正确概念

没有运算的可逆性和守恒性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儿童概念性工具发展的决定性转折点

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有能力处理假设,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他东西,而不只是单纯地处理客体

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

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皮亚杰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

他将儿童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方法

皮亚杰综合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创造出一种临床法(clinicalmethod),即研究者和儿童在半自然交往中向儿童提出一些活动任务,让他们看一些实物或向他们提出一些特定问题,从而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关于皮亚杰理论的几点看法

积累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大量资料,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关于图式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思想,体现了辩证法的提点。

强调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割裂了动作与现实的关系,表象、概念与知觉的关系,又违反了辨证唯物论。

忽视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维果斯基简介

二、维果斯基儿童心理学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简介

维果斯基

(Lev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创始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20世纪20年代中期~30年代初期,提出并形成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

1931年撰写了《思维和言语》及《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1962年,由维果斯基、鲁利亚和列昂捷夫为代表的“维列鲁”学派诞生。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维果斯基儿童心理学主要观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

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所谓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指,人类心理的发展基本上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制约,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维果斯基强调工具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工具:

①人与自然交往中的工具,即物质生产的工具②人与人交往中的工具,即精神生产的工具(人类语言)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

(二)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的发展——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转化

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

环境及教育

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心理机能发展标志:

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和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

③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

心理机能发展原因:

①受社会规律所制约;

②语言是中介;

③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三)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的概念。

ZPD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

换句话说,ZPD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

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①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

②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提出“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想。

认为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必须重视这些成熟与发育的前提,否则可能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第五节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

一、蒙台梭利简介

二、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

三、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蒙台梭利简介

◎蒙台梭利

(M.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

26岁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并留校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

蒙台梭利的教育活动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初期,开展教育实验,创立蒙台梭利教育体系。

1898年,创立了国立特殊儿童学校。

1907年,在罗马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接纳3至6岁儿童。

1909年馔写了第一本书《蒙台梭利法》。

中期,进一步观察、了解儿童和宣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天性”。

晚期,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