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726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历史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二历史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二历史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二历史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二历史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历史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三Word下载.docx

《初二历史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历史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三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历史下册单元评价检测三Word下载.docx

A.“不结盟”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D.求同存异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首次提出的。

“求同存异”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我国外交的一项重要方针。

4.(2014·

河北模拟)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响

应,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中国首次提出这些原则的历史场合

是(  )

A.日内瓦会议

B.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建交谈判

C.亚非万隆会议

D.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2014·

山西中考)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

“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发怒,无疑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很恐惧。

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

”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是五项原则的内容,这两项原则消除了缅甸的“恐惧”。

6.李华婷同学在学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时,分别用“独立自主,面对世界”“和平共处,赢得世界”“求同存异,感动世界”三个标题概括本课知识。

可以作为“求同存异,赢得世界”一目引用图片的是(  )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故选D。

7.(2014·

潍坊学业考)1972年,有人对尼克松说:

“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苏联干涉新中国外交

C.中美之间没有共同的利益

D.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持续了二十多年,D符合题意。

8.(2014·

长春模拟)1972年,中国向美国赠送了两只熊猫,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尼克松访华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C.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选A。

备选项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别是1972年、1953年、1979年、2001年,因此,A符合题意。

9.右图是1978年12月《时代》周刊封面,封面人物是美国总统吉米·

卡特,标题是:

与中国打交道,与以色列免谈。

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美国赞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美国将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这一事件促成了中日建交

解答本题可以从题中的时间入手。

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符合题意。

10.周恩来总理曾说:

“我们再等它三年、五年……等我们的力量强大了,再进去不迟。

总有一天要请我们进去。

”周恩来总理这个愿望的实现是在(  )

A.1953年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候

B.1955年4月,亚非会议上

C.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D.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签署的时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后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故C符合题意。

11.(2014·

漳州模拟)右图是今年我国主办的某国际组织年会的标志,该组织是(  )

A.联合国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盟

D.世界贸易组织

本题考查学生的拓展能力。

亚太经合组织的英文缩写为APEC。

12.(2013·

玉溪学业考)1971年,杨振宁来到北京,见到孩童时的好友,问:

“谁是中国的奥本·

海默?

”其实“中国的奥本·

海默”就是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邓稼先,他被誉为(  )

A.“火箭之王”B.“杂交水稻之父”

C.“铁人”D.“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两弹”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13.某学校准备举办“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科学技术成果展”,下列历史照片可以选用的是(  )

本题实际考查题中科技成就的时间。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其余成就都是在改革开放前。

14.(2014·

恩施学业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863计划”的实施正在助推这个梦想。

下列关于“863计划”相关知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986年3月袁隆平等四位老科学家向中央提出了加快发展高科技的建议

B.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C.“863计划”的实施,缩短了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D.“863计划”体现了“科教兴国”“生产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宗旨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

向中央提出加快发展高科技建议的四位老科学家中没有袁隆平。

15.我们能看到下面的信息得益于(  )

①人造卫星的发明

②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③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

④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图中显示的是天气预报,气象预测与气象卫星有关,天气预报的发布与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有关,故选A。

16.“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是谁提出的(  )

A.邓小平B.蔡元培

C.孙中山D.毛泽东

教育的“三个面向”方针是邓小平提出的。

17.右图为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某次会议的召开而发行的纪念邮票。

请你判断,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属于哪一领域的工作(  )

A.经济建设B.国防科技

C.文学艺术D.民族宗教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辨析备选项,C符合题意。

18.下列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是(  )

A.个体户、身份证、移动电话、豪华小区

B.银行卡、互联网、私人轿车、出国旅游

C.粮票、布票、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D.模特、快餐、安居工程、菜篮子工程

粮票、布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的产物。

人民公社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地方组织,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机构。

19.(2014·

太原模拟)李师傅出生在1964年,下列事件中,他有可能亲身经历的是(  )

①参加了“一五”计划的建设

②见证香港、澳门的回归

③成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受教育者

④购买到了经济适用房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53—1957年,①不符合题意。

1986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因此③与李师傅的年龄不符。

故本题选B。

20.目前,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

这充分说明了(  )

A.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

B.我国就业制度不断完善

C.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D.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都属于社会保障体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历史诊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人民空军是在海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错误:

________________改正:

______________ 

(2)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上海合作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体育事业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完全进入了小康社会。

答案:

(1)海军 陆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3)上海合作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

(4)体育事业 文学艺术创作

(5)完全 整体上

22.老照片是历史的见证,是唤起我们回忆的载体。

让我们用一组老照片来共同见证60多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历程。

【素材集锦】

A.《历史性的握手》 B.《乔的笑》 C.《周恩来访问印度》 D.《万隆会议》 E.《百年沧桑,今朝辉煌》F.《1979年的中美》 G.《澳门之夜》

【历史溯源】

(1)请以“新中国外交历程”为主题,按以下三个时期把这组照片填写到表格中。

(只填字母)(7分)

时 期

外交成就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末21世纪初

【图说历史】

(2)“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并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此段文字反映的事件和哪幅照片吻合?

(只写字母)(1分)

(3)“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先生,我荣幸地通知你,在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下述决议:

……”此段文字反映的事件和哪幅图片吻合?

(4)20世纪以来,中美两国之间有合作也有对抗,请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美关系中各举一个合作和对抗的典型事例。

(2分)

【活动总结】

(5)照片上一系列外交成就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可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的外交成就回答第

(1)

(2)(3)题。

结合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知识回答第(4)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成就的取得与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息息相关。

(1)

C、D

A、B、F

E、G

(2)D (3)B

(4)合作:

共同抗击了日本侵略者(或共同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对抗:

美国阻止中国统一台湾。

(5)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回答两点即可)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见证中国激动时刻】

材料一 《斯德哥尔摩新闻》1964年10月17日发表社论说:

“在北京政权的头号敌人赫鲁晓夫被迫辞职的同时,中国进入了核大国行列。

即使中国的爆炸不是为赫鲁晓夫放礼炮,中国这一示威性的行动也肯定表明赫鲁晓夫试图强迫中国赞同妥协政策的那种方式遭到了失败。

赫鲁晓夫曾一度拒绝中国制造原子弹的计划。

(1)据材料,说说中国进入核大国的标志是什么。

我国进入核大国行列有何意义?

【了解中国宏伟规划】

材料二

(2)上图是我国哪一项发展规划的图标?

它的制定与实施有何意义?

【感动中国杰出人物】

材料三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3)袁隆平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他在该领域的研究给你哪些启示?

(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题由材料一中的“1964年10月17日”“原子弹”等信息可以联想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大国核垄断;

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为了发展高科技,我国实施了“863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一大批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同时培养出一支优秀的科技队伍。

据此分析回答第

(2)题。

第(3)题第一问链接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回答。

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题目。

(言之有理即可)

(1)标志: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

打破大国核垄断;

(2)“863计划”。

取得了一大批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同时培养出一支优秀的科技队伍。

(3)主要原因:

1973年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产量,基本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

启示:

我们要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

淡泊名利,潜心钻研;

培养科学精神,树立远大理想等。

(答对两点即可)

24.(2014·

河南学业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

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材料三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

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元。

袁隆平曾针对全球性粮食危机问题,这样说过: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解析】第

(1)题从物资的贫富、购物的方式、生活水平等方面总结。

(2)题依据材料三及所学回答,从材料三中可见是科技改变了人民的生活;

还有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等。

第(3)题举例恰当即可,但必须要符合“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这一主题。

(1)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资丰富、鼓励消费;

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质量或物质生活的科技含量增加。

(2)科技改变生活;

改革开放。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3)例如:

互联网的普及;

说明:

网购巨大的成交量,拉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