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XX县标准粮田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597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省XX县标准粮田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XX省XX县标准粮田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XX省XX县标准粮田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XX省XX县标准粮田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XX省XX县标准粮田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省XX县标准粮田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XX省XX县标准粮田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省XX县标准粮田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省XX县标准粮田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田间工程:

土地平整3600亩,新打机及配套142眼,整修生产路22240米,新修桥涵4座,地埋电力线15000米。

仪器设备:

购置配肥设备1套,实验室仪器设备7台(套),农机具6台,其他仪器设备6台(辆)。

1.1.9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480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436.2万元,占总投资的90.98%;

工程建设及其它费用20.94万元,占总投资的4.36%;

项目基本预备费22.86万元,占总投资的4.76%。

资金来源:

申请中央投资32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160万元。

其中省级配套80万元,县级配套80万元。

1.1.10建设期限与进度安排

本项目建设期限1.5年,从2007年9月开始,2009年2月建成,建设期限1年。

2007年9月至11月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等前期工作,2008年2月开始建设,2008年3月完成土建施工,2008年4月至12月完成田间工程施工,2008年5月至6月完成项目仪器设备采购、安装调试,2009年1月至2月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组织项目竣工验收。

1.1.11效益分析

项目建设后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项目区开展优质小麦和玉米种植与项目前相比的新增效益。

年产优质粮食1680万公斤,项目建成后年增收粮食160万公斤,年新增效益392万元。

项目区年人均增收258.93元,项目区新增效益392万元。

项目建成后的间接效益:

可带动全县优质小麦生产40余万亩,新增社会效益5000万元。

项目建设单位年生产推广配方肥2000吨,新增效益16万元。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

2007年、2006年、2005年中央1号文件。

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

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0年);

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

国家发改委:

农业部《2008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国债项目投资重点区域和申报要求》;

农业部《建设农业“七大体系”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实施意见;

《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

XX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意见》;

XX县农业自然资源及社会发展有关基础数据和资料。

1.3结论

1.3.1综合评价

该项目符合《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和《XX省优势农产品区域项目建设规划》布局,是稳定和提高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不可替代的基础工程。

技术方案科学、合理、工艺流程先进适用。

项目区年新增效益408万元,社会效益5000万元,效益十分可观。

该项目符合目前我国的产业政策。

XX县地理位置处于黄淮海优质小麦产业带的腹地,生态条件优越,光、热、水资源丰富,是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优势地带,交通便利,辐射带动效果好;

具有较为建全的技术推广体系,群众科技素质和实施项目积极性高,具有较好完成项目的技术基础,当地各级政府对粮食生产非常重视。

总之,该项目建设具备可行性。

1.3.2可行性研究结论

XX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属我国北方冬麦区,地理位置优越,建设该项目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农村基础条件及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农、林、牧、菜业协调发展,为优质专用小麦的区域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健全,技术保障有力,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可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组织保障有力,县乡领导重视优质粮食生产,广大农民群众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为本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基础;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该项目实施后,对本区域农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生态进一步改进,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进一步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项目条件、科技支撑、组织保障、建设方案、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认为该项目在本地建设具备切实的可行性、必要性,项目建成后,必将产生重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请批准立项实施。

1.3.3问题与建议

1.3.3.1实施规划面积小。

1.3.3.2建议进一步增加投资,使标准粮田工程建设更加完善,扩大规模,以利更好的发挥示范带动能力,充分发挥省际地缘辐射作用,带动和促进本地及周边县市的优质粮食生产。

1.3.3.3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指导与监管力度。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有8亿农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解决“三农”问题仍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其核心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搞好良种培育和供应,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用地的减少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要解决保证粮食供应和土地面积减少的矛盾最根本的出路就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耕地质量和品种问题。

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必将对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和《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确立的指导思想,我县确立了以标准粮田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条件,提升我县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我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

XX县作为XX省粮食主产区之一,承担着为XX提供商品粮的重任,同时还要解决好本县48万人的吃饭问题。

发展粮食生产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种植业是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小麦是我县的第一大作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0%左右。

常年种植面积46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的0.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小麦尤其是优质专用小麦需求量在逐年增长,满足这种因传统的消费习惯和人口不断增加的社会需求,是我国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小麦消费国。

据统计,小麦在我国粮食进口配备之中占的比率较大,2004年达到近1000万吨。

目前全国玉米供求基本平衡,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玉米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要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必须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率来解决这一突出矛盾。

2.2.2市场发展的需要

我国小麦总量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但小麦品质结构不合理,中间类型偏多,适宜加工面包用的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糕点用的强筋小麦品种较少,不能满足国内食品加工业的需求。

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加工专用小麦的需求将逐步增长。

同时,玉米需求也正在向饲用玉米、高蛋白玉米等专用玉米转变。

因此,优质粮食市场需求潜力很大。

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市场前景广阔。

2.2.3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提高耕地质量,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改善粮食作物品质途经。

粮食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多品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优质专用粮食市场竞争能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几个方面,其中保持和提高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以及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至为关键。

规划设计的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标准粮田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等五大项目都与科技有关,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最终实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目标。

2.2.4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农业结构调整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步骤。

我省是粮食主产省,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我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这对于保障粮食供给,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普通粮食尤其是普通小麦调销不畅,大量长期压库,财政巨额补贴逐年加重;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专用粮食的需求呈不断增长势头,市场供不应求。

因此,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是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推动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2.2.5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形成的需要

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的竞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是尽快提高本地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促进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10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0年)》、《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都把黄淮海地区规划为优质中筋、强筋小麦优势生产区域。

XX省把发展濮阳优质小麦生产列入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濮阳市将其作为全市农业生产重中之重的工作,符合中央提出的实施中部产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优质化发展、保证我国长期粮食安全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2.3项目区区位及资源优势

2.3.1XX县是国家的粮仓

XX县是XX省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经过国家投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完善了服务设施,使我县粮食生产跃上了新的台阶。

从1990年至今,已累计为国家贡献商品粮1亿多斤,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3.2领导重视

XX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弱,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尤其是对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工作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年终兑现奖惩。

在资金筹措上,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形成了以各级财政投入为导向,以集体、民间、农户投入为主体,以银行贷款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保障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

近年来,我县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承担农业部、省、市、县有关部门农业科研、试验、示范与推广项目50项,其中获农业部农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五项,省农业厅等单位科技奖25项,发表农业科技方面的论文,科普文章100余篇。

获农业部、省厅、濮阳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科技带头人等共有80多人次,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表彰。

2.3.3地理位置

XX县地处豫北平原,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北与河北大名县相连,东与山东莘县接壤,距濮阳市45公里,大广高速、106国道和安济公路交汇于县城。

总土地面积6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万亩。

全县行政区划为12个乡镇,322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44万,农业劳动力28万。

2.3.4气候条件

XX县气候处于北温带,属明显性大陆气候区,一年内四季明显,寒热日照长短差异很大。

年均降水量604.1毫米,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三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2.7%。

年际间降雨存在严重的分布不均问题。

年照时数为2631小时,是全省三大光能高值区之一,年平均气温13.4℃,无霜期210天。

2.3.5地势地貌及土壤

XX县地形平坦,地貌无明显差异,呈西高东低走向,自然坡降为1/5000。

海拔高度46.35米。

土壤为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该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开发前景极好。

全县土壤类型主要是黄潮土,其中砂质土占5.7%,壤质土57.4%,粘质土36.9%。

土壤适耕期长。

据2002年全县土壤定位监测,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左右,氮、磷、钾含量中等,PH值适中,尤其在近年来,大力实施“沃土计划”和“补钾工程”,进一步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地力,为优质农业的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6水资源状况

2.3.6.1水文地质

本项目区地处豫北平原,海拔较低,地下水资源丰富,60米以内浅层水静贮量1.2亿立方米,且水质好,易开采、补给快,适于农田浇灌。

同时有卫河、马颊河、徒骇河等三条河流纵横全境,总流域面积604平方公里,排水能力1294立方米/秒,蓄水能力为1220.2万立方米,并在上述河道上建闸4座,提灌站2处。

全县共有机井1.1万眼,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45万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2万亩以上,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面积40万亩。

第一条濮清南工程经过疏浚治理,扩大到30个流量,发展引黄浇灌面积20万亩,第三条濮清南工程已于2003年在县境内开挖完成并投入使用,为我县发展粮食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2.3.6.2水资源概况

①地表水

地表水可利用量0.02亿立方米。

②地下水

项目区60米以内地下水浅层静贮量1.2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0.034亿立方米,浅层水水质矿化度2g/L,机井静水位10米,动水位17米,单井出水量40-60T/h。

③资源总量

项目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67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515立方米。

2.3.6.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XX县河流年水量540万立方米,XX县降水量如表所示:

XX县雨量表

年份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降水量

(mm)

708.3

438.8

770.6

310.0

476.4

836.4

506.8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702.3

305.6

509.8

421.8

639.8

766.1

647.3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660.8

573.1

520.5

393.5

461.1

319.1

县境内年均径流量为2742万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可采量8723万立方米,过境水量为1495万立方米,年均可利用水量为12960万立方米。

地下水埋深8-10米。

目前状况表现为,部分田间工程较差,主要表现在沟渠年久失修,机井数量少,且需维修,配套建筑设施少,部分已损坏。

自然灾害主要是旱、涝、风沙、病虫害、冰雹等。

2.3.6.4水资源供需现状

项目区水资源量1.3亿立方米,项目区各类水源可供水量418万立方米,其中地表可利用水量182万立方米,地下水280万立方米。

近5年水资源供需现状表

单位:

万方

农业

230

200

工业

16

生活

17.2

2.3.6.5水利工程及供水现状

项目区基本属井灌区,现有机井245眼,目前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用水的需要。

2.3.6社会经济条件

2006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12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84万亩,经济作物36万亩,粮食总产量39.4万吨。

农业总产值26.46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3.41亿元。

县财政2006年度收入6200万元,农民总收入1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0元。

XX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全县农机化装备水平具有一定基础,2006年底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8000台左右,联合收割机430台、播种机5700台。

项目区机耕面积达到90%以上,小麦机播面积占87%以上,机收面积占95%以上。

XX县交通方便,该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大广高速,106国道和安济公路、安南高速分别沿南北、东西方向贯穿全境。

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各乡村之间柏油路互相连通,四通八达。

县城距濮阳市仅45公里,西距京广铁路及豫北重镇安阳市80余公里,东距山东省聊城市50余公里,北与河北大名、魏县相邻,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三省边缘地区的农产品和农用物资集散地,粮食的调运和农用物资的购销十分便利。

XX县电力资源充足,濮阳属华中电网,农村电网储备量大。

近年电力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项目区农用电力总量充足,能够保证建设用电需要。

农技推广体系健全。

全县共有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1个,乡级12个,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30人,农民技术员500人。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网络较为完善。

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下设农技、种子、植保、土肥等各专业站,检疫化验、培训设施已初具规模。

乡镇均建有农技综合服务站,80%的行政村成立了农技服务站、农技协会或科技小组。

目前,全县共有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35人,助理农艺师64人,技术员340人;

另外,评聘农民技师和农民技术员670人。

近几年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及相关业务站承担省、市下达的各种试验、示范、开发、推广项目14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30余项,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单位。

良种繁育与供应体系基本完善。

该县具有粮食作物种子繁育传统,农民在长期的种子生产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常年小麦、生产基地面积2万亩,产种量900万公斤,不仅能满足本县需求,而且辐射到河北、山东等周边县市,全县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尤其近几年来引进推广优质小麦、专用玉米,为建设标准粮田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县、乡、村三级供种网络已具规模,全县现有县种子生产企业7家、乡级供种站12个,原种场2个,村级供种点遍布全县。

病虫害防治能力及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病虫测报网络,大面积实行了“五统一分”防治,建立了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30万亩,小麦常年防治面积在110万亩次以上,玉米常年防治面积在55万亩次以上,并推广普及了“一喷三防”、种子包衣等技术,把病虫危害降低到了较低限度。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2006年底我县农业机械化总动力20.2万千瓦,大中型联合收割机430余台,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8000余台。

全县已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在粮食生产关键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粮食保障措施健全。

粮食生产是我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粮食生产做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

首先成立了强有力的农业组织管理体系,县乡村三级均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建立和充实了农村经济工作办公室。

其次把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体系,根据实绩进行考核,并作为考核乡村领导干部工作政绩的主要依据。

第三,按照中央、省、市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的有关精神,县委、县政府把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放在了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的首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产业经营的政策和措施,为建设标准粮田工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各项保障。

第三章市场需求预测

3.1国内粮食供求状况

目前,我国产需自给率大体在97%左右,从长远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制约和种粮比较效益影响,产量大幅度增长的难度很大,因而紧平衡将是中长期我国粮食供求的常态。

2005年我国小麦总产约是5亿吨,玉米总产约是1.3亿吨,全年粮食缺口150—200亿公斤。

预计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可达到5200亿公斤,由于人口增长因素,粮食需求量将达到5500亿,缺口达300亿公斤。

3.2XX县粮食生产现状

XX县是一个平原农业县,粮食生产在全县农业中占有很大比重,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75万亩左右,总产35万吨,粮食商品率在60%以上。

2006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总产达到38万吨,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8万亩和22万亩。

3.3市场预测

XX县现有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面粉加工企业5家,年小麦加工能力在40万吨以上;

淀粉厂1家、饲料加工企业3家,年玉米消化能力30万吨,本地粮食生产能力尚不能满足粮食加工企业的需求。

项目建成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第四章项目单位情况

4.1项目单位名称、性质及法人代表

XX县标准粮田工程建设项目的承担单位为XX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属全供事业单位,法人代表XX,女,39岁,本科学历,农艺师。

4.2项目单位工作开展情况

XX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设财务科、办公室、夏粮科、科粮科等。

主要业务范围:

①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并开展工作;

②主持制定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的计划并组织实施。

每年引进农业新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20多项(个),搞好品比试验和试验示范,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举办技术培训班30期,印发技术资料5万多份,直接或间接培训农民5万人次,推广新技术300余万亩次,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4.3单位人员情况

XX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现有职工30人,其中技术人员18人,管理人员5人。

技术人员中有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6人,初级职称10人。

针对XX县优质粮食工程项目,我单位组织了精干力量,参与对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并组织实施。

其承担项目主要人员基本情况与业绩见附表1-1。

4.4主要技术成果与获奖情况

XX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多年来一直搞小麦、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了一些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搞小麦化控试验、钾肥不同用量增产效应试验等。

推广小麦宽窄行种植模式等农业新技术,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搞好优质麦和优质玉米示范开发工作。

近几年,XX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及其工作人员荣获诸多荣誉和表彰。

农技站于2004—2006年连续三年被省总站评为农技推广先进单位。

XX同志在2001年10月31日实施的夏玉米新品种及其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贰等奖;

王现举同志于2006年1月被濮阳市农业局评为2005年全市农业工作先进工作者;

张双喜同志于1999年1月被XX省人事厅、农业厅评为XX省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推广了农业新技术,搞好了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种田水平,为我县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和技术宣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4.5基础设施情况与技术条件

XX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农业局的二级事业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