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 作者汤立许 蔡仲林 秦明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3582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 作者汤立许 蔡仲林 秦明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 作者汤立许 蔡仲林 秦明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 作者汤立许 蔡仲林 秦明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 作者汤立许 蔡仲林 秦明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 作者汤立许 蔡仲林 秦明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 作者汤立许 蔡仲林 秦明珠Word文档格式.docx

《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 作者汤立许 蔡仲林 秦明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 作者汤立许 蔡仲林 秦明珠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 作者汤立许 蔡仲林 秦明珠Word文档格式.docx

它将人们的思想、情感、理念贯穿到每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去,让人们对那些岌岌可危,濒临丢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起“断痕即消亡”的警觉意识[1]。

然而,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人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急待保护的意识已经达成共识,因此,本文就目前岭南武术拳种中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蔡李佛拳的传承进行研究,总结传承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为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1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  1.1拳名独特  蔡李佛拳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由广东新会崖门镇京梅村人陈享(1806~1875年)自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创立。

众所周知,在诸多的武术流派中,大多采用单一姓氏命名,如陈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等;

也有以地名来命名的,如少林武术、武当武术、沧州武术、峨眉武术等。

而蔡李佛却是以双姓氏来命名的,据资料记载,蔡李佛的创始人陈享主要是受李家武技、蔡师之传还有族叔陈远护之教,本可以将“陈”姓加入其中,他却以“佛”代之。

因为3位老师傅均为佛家弟子,计涵物之理,拳藏兵之谋,武有刚坚之嫌,不以武道和拳道命名,特借“蔡李佛”为拳来纪念蔡福、李友山、陈远护3位恩师的悉心栽培而命名,彰显陈享尊师明理之底蕴,特点之鲜明[2]。

  1.2技击实用性突出  “蔡李佛拳”是南拳优秀拳种之一。

它集中了蔡、李、佛3家拳术之长,融于一体。

如“佛”家擅长掌法,攻防多用于掌,长短桥结合,左右并用;

“李”家则偏重长桥大马与偏身侧马,直臂挥舞,步稳架大,势雄力猛,多以左掌为防,右拳为攻;

“蔡”家则技法较为全面,长、中、短桥并用,左右手结合,攻防严谨,手法多变,连环击打。

综合3家拳术之法,使得蔡李佛流派内容丰富,拳法拳理隽永深澈。

  技击实用性尤为突出的是蔡李佛拳以“挂、捎、插”独门技法的“连捎带打,环环相扣”的攻守策略,“招即是打,打即是招”的见招拆招对抗机理,都是实战的技术精华。

其中步伐稳健灵活,闪转腾跃自如,有“定步如坐钟,活步似飘云”之称;

同时腿法凌厉疾大快速,有“腿法似流星”之喻;

手法全面,长、中、短桥并用,左右开弓,招式环环相扣,变幻莫测;

其技法是刚柔相济,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并以发声吐气以助发力,凸显其威猛之势,气势之磅礴。

由此可见,蔡李佛拳的高超技术和独特的风格与实用性,毫不动摇地成为了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风行岭南,遍及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

  1.3具有“道家、儒家、佛家”交融一体的文化内涵  蔡李佛武学思想及拳法的理论依据,均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其中有源于中国道家学说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也兼容儒家学说的“仁义礼智信勇”之精髓,并将佛家禅学创始人禅宗六祖惠能主张的“无念为宗”、“真如境界”融汇其中,孕育蔡李佛拳长盛不衰。

更为可贵的是蔡李佛拳派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摒弃门派之见,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只要具备习武的尚德者皆可练习蔡李佛拳。

陈享所倡导的武德恰恰与儒家文化中以“仁”为本,谨遵师训而矢志不渝的重义守信价值观,秉承了忠勇仁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武术与儒家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蔡李佛在传承的过程中,始终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文化,来培养习武者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正因为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于一身的蔡李佛拳,犹如一幅卷轴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精粹和中国人传统的和谐文化。

2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1政府职能部门对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扶持  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政府大力支持下,专门聘请有关专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对蔡李佛拳术进行专项普查,建立系统的档案;

(2)出版有关蔡李佛拳术的书籍、图片资料、文集并全面宣传推广,加大社会和国际影响力;

(3)对蔡李佛拳术传人实行保护、鼓励,建立传承机制;

(4)举办蔡李佛拳术培训班;

(5)制定蔡李佛拳术发源地的保护和发展规划以及推广的基地建设;

(6)组织专家学者和各武术流派名家,对蔡李佛拳术进行专题探讨研究,定期组织大型的国际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蔡李佛拳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除了离不开相关法规支撑以外,更离不开经济的扶持。

但是并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像蔡李佛拳那样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例如,2006年,新会区政府投入100万元,修建从京梅村村口到蔡李佛始祖馆的道路;

资助5万元出版蔡李佛长篇小说《洪圣蔡李佛》;

资助15万元出版反映蔡李佛发展史的影集《新会蔡李佛》;

出资在崖门黄冲小学挂“新会区蔡李佛武术学校”的牌子,倡导小学生体育课进行蔡李佛武术教学。

2007年,在纪念蔡李佛拳创立170周年和陈享诞辰200周年之际,新会区政府投入巨资筹办了国际性武术文化交流会、传统武术套路、散打观摩以及大型文艺晚会,邀请了1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蔡李佛洋弟子参加了这次盛大的“蔡李佛”系列活动。

2008年,为庆祝申遗成功,进一步发扬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武术文化,新会区政府举行了广东省首届蔡李佛武术(国际)精英赛,国内和海外500多名武术爱好者参与比赛。

2009年,蔡李佛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挂牌暨电影《蔡李佛拳2010》启动仪式在新会蔡李佛始祖馆隆重举行,该活动由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主办,新会蔡李佛始祖拳会、广州市艺丰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承办,并邀请了武术界、影视界人士以及多家主流媒体代表参与。

  当地政府的经济扶持与推广活动极大地提升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得一直湮没于广大民间、默默无闻的民间草根文化——蔡李佛,达到了“民族文化基因”的崇高价值,并得到了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可与支持,被整合成为岭南的文化象征与身份标识之一。

  2.2借“影视轰动”效应和商业包装扩大影响  英语特别加入了“Chinesekongfu”一词,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中国功夫的世界影响力无法估量[3]。

近两年,中国功夫电影再度走热,除黄飞鸿、咏春、叶问等功夫片题材被热宠外,在国内沉默多年的岭南最大拳派——蔡李佛拳开始慢慢抢占国人眼球。

为了广泛的传播蔡李佛拳文化,蔡李佛这一传统武术流派也被搬上了大银幕。

《蔡李佛拳》、《蔡李佛拳2010》两部以蔡李佛命名的电影同时开拍,印证着蔡李佛拳的魅力,掀起一股蔡李佛拳的影视高潮。

  蔡李佛始祖拳会会长兼总教练陈忠杰认为蔡李佛拳术已不是一家一己之私产,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适当制作蔡李佛拳影视作品,有利于保持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摆脱了那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4]。

的确,蔡李佛拳是我国最早走出国门的武术拳种,一直以来都蜚声国际武术界,在国际上很流行,然而,因历史原因,蔡李佛拳却被国人所遗忘。

江门市体育局副局长梁敏雄认为:

“既然要将蔡李佛当成一个产业来发展,那么,包装和宣传就不可或缺了。

而产业化最好的形式就是进行影视包装,佛山市对黄飞鸿品牌进行包装推广,这值得我们借鉴。

”据我们调查访谈多位当地领导和体育界人士,大家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蔡李佛拳始祖陈享武术上的造诣也许并不亚于黄飞鸿,只是其民间故事挖掘得不够,重视还不够,产业意识还不够,明显缺乏包装和宣传。

因此,借助佛山黄飞鸿的推广经验,用影视来推广蔡李佛武术文化以实现文化产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更好地包装蔡李佛的一条途径。

  2.3通过对外学术交流展示文化内涵  蔡李佛拳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成为文化和体育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为了向世界展示江门市深远的蔡李佛拳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有关单位在接待外宾参观时,营造良好的文化交流的氛围。

目前,江门市决定着手筹办“蔡李佛武术文化基金”,拟公开筹集经费,实行专项管理,用于大型活动、培养蔡李佛武术人才;

并组织专家学者和各武术流派名家,对蔡李佛拳术进行专题探讨研究,并定期组织大型的国际武术交流活动。

江门市区的陈白沙纪念馆里正筹备设立有关蔡李佛的展示馆,将蔡李佛的照片、器械、拳谱、纪念品以及在海外的发展等情况进行展示,供人游览参观。

此外,还在室外设立一个表演区,让一些蔡李佛武术狮艺表演队,不定期进行表演,吸引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地区的蔡李佛弟子进行交流、切磋,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对市民进行蔡李佛相关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从2001年起,新会蔡李佛始祖拳会还陆续注册了教育培训、音像图书等6项蔡李佛专利,陈忠杰会长在多年之前就整理编写了近10万字的蔡李佛历史及功法原理资料,使得蔡李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意识等得到空前提高。

还有学者对蔡李佛进行专门研究,如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陈耀佳副教授出版的《蔡李佛与小梅花拳》很系统地介绍了蔡李佛的历史、文化以及技术特点等。

通过一系列的学术和展示交流活动更是凸现了蔡李佛拳自身的审美价值、健身价值、道德价值、教育价值,以及成为世上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为其传承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教育部反复强调应根据我国不同地域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各地域的学校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过程中,应当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以体现本学校创办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以及办学特点。

作为具有独特岭南风格与流派的蔡李佛拳种,在岭南地区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却没有这门课程和教学内容,在校学生对蔡李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无所知,这与“弘岭南文化,育南国人才”为主要办学宗旨是不相符的。

  2.4通过武术比赛提高知名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过程就是让文化本身活动起来,从静态的展示到动态的活动,就是让人们深度体验文化魅力。

对此,相关部门充分地利用中央电视台、南方日报等媒体进行赛事运作,极大地提升了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08年按照CCTV“武林大会”的设计,以北京天坛为背景,进行了蔡李佛拳选拔赛、全国擂台赛以及与南方日报合作举办的迎春晚会等,借助强势的媒体宣传,提高蔡李佛拳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随着蔡李佛拳知名度的提高,蔡李佛系列武术比赛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如2008年“庆祝蔡李佛拳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暨广东省首届蔡李佛武术(国际)精英赛”开赛,来自国内外的50支代表队共500多名武术爱好者,连续两天在蔡李佛拳发源地江门市新会区切磋武艺。

此次精英赛共设个人、对练和集体3大项目,分设蔡李佛规定拳术套路、传统拳术套路、其他传统拳术、传统长器械、短器械、传统双软器械等12个单项和狮艺比赛,比赛场面气势恢宏,拉响了申遗成功后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序幕。

2009年后,以蔡李佛为招牌,定期举办有特色的武术交流比赛活动,如蔡李佛洋弟子认祖归宗、蔡李佛武术邀请赛、蔡李佛醒狮争霸赛、蔡李佛英雄会、2011年第2届蔡李佛武术(国际)精英赛等。

如今,蔡李佛拳它已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中外联系和友谊的桥梁。

正如江门市体育局副局长梁敏雄[4]所说:

“旨在‘弘扬国术、强健国民’的蔡李佛武术已成为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也是五邑地区的文化品牌,是侨乡在国际上真正能叫得响亮的独特的活招牌,是大家共享的宝贵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 的确,对蔡李佛拳进行武术赛事的推广活动加强了人们对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认同感,实现了主位保护的前提条件——文化认同。

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入并重视主位保护的方法和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特殊性,特别是涉及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只有透过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价值观念符号来深刻地认识文化主体的精神世界,从文化核心着眼,坚持整体性的原则,这样才不会为保护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才不会仅仅停留在保护“文化碎片”或“文化孤岛”上。

    3建议  3.1丰富教育传承形式  教育传承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精神和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5]。

对此,应加大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力度,如口传身授教育、师徒传承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组织活动教育、记事与作品传承教育等,真正实现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保护。

  蔡李佛拳主要是以技术动作为传统文化符号,因此,口传身授教育是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传统的大众自觉性教育形式。

师徒传承主要有3种形式:

一是一人教,多人学;

二是个别传授;

三是家传,如父子相传、传男不传女等。

因此,师徒传承教育是蔡李佛非物质文化传承传统的精英教育形式;

民间传统武术主要靠师徒传承,如果说师徒传承走的是“高精尖”纵向传承路线的话,那么在学校和社会中普及推广传统武术无疑是横向的传播,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传承路径。

这种普及与提高的传承路径已经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先行实施。

如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提出“武术段位制走进中小学校”;

2008年湖北“武当武术进校园”等。

然而,这种横向的传承路径毕竟是“零星小雨”,真正与现实境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正是当前传统武术面临的重大课题。

  3.2平衡“经济效应”与“文化传承”  如今,蔡李佛拳改变了拳会以往靠会员费、社会资助、培训收入及一些庆祝表演收益维持日常会务的经营之道,走上文化产业之路,商业运作的两部影视作品《蔡李佛拳》、《蔡李佛——铁拳2010》即将问世。

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此忧心忡忡,认为过分商业化的传统民俗,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底蕴,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正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6]对此类现象提出批评:

“现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GDP化’是很危险的倾向,要及早堵住,别让其泛滥。

”  的确,近些年来,不少地方打着“保护性开发”的旗号、搭乘“非遗”快车,对“非遗”进行竭泽而渔的开发。

以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认识,现在各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度追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因此,需要及时警惕蔡李佛非物质文化遗产愈演愈烈的商品化倾向,平衡“经济效应”与“文化传承”。

  3.3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  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基本因素。

1964年的《威尼斯宣言》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也做了透彻的诠释,明确表示:

它是真的,而非假的;

它是原本的,而非复制的;

它是忠实的,而非虚伪的[7]。

这提醒我们,蔡李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看到那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搞得红火,经济效益大,就进行盲目的攀比和移植,因为不同的地域环境会呈现不同的传统体育文化形态,脱离原本的环境,也就失去其内在价值,所以蔡李佛拳要提倡写实、保护原生态。

  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界定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8]。

利用和发展自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面对的,在这方面少林功夫可以说是传统武术值得借鉴的典范。

少林功夫的“功夫经济”之路肇始于1988年1月在少林寺院内首次公开对外表演,随后少林功夫的演出足迹遍及全球多个国家,1995年少林功夫走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并进行了西欧巡回演出;

1996年少林功夫在英国皇家剧院演出,是迄今为止中国内地惟一进入这一艺术殿堂的表演团体。

2005年少林武术馆和台北“优剧团”联合演出的综合舞台剧《禅武不二》、郑州歌舞剧院耗资2000万元打造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风中少林》、上海兰心大戏院连续上演的大型武艺表演《少林魂》都引起了轰动效应。

2008年4月24日少林寺实业(河南)有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少林欢喜地(河南)有限公司正式营业,少林欢喜地有限公司希望通过商品、活动、讲座、表演等健康、愉快、有趣的形式推广少林文化,同时还出版少林寺禅宗歌曲、在北京和上海等地推广《易筋经》。

少林功夫的这些举动就是以原生态的少林武术元素为基石,通过全新的创意,以新的形式重新组装,满足了当代人的内在需求,为少林武术、郑州经济、河南经济乃至中国武术的全球营销制造不朽的“神话”。

少林功夫的成功发展为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出了表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勃勃生机的典型代表。

  3.4防止“政绩工程”的出现  政府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着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配置和开发,直接决定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效。

由于传统武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政府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因此政府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责任者和领导组织。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文史办公室都把传统武术资料的挖掘、整理纳入工作范围,力图使传统武术的发展走上科学的道路。

  如今,相关政府部门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张牌进行着“跑马圈地”,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思路,成为提升城市形象与招商引资的一种方式,成了官员的政绩工程。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句话本身体现了对文化的歧视,对经济利益的一种崇尚。

之前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特别令人不解的新闻。

如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6个省在争;

一个“梁祝故里”的传说,十几个城市虎视耽耽;

一部《新三字经》,引起广东顺德和浙江宁波两地的“争斗”……昔日少人搭理的文化遗产,仿佛一夜之间,在神州大地变成了“香悖悖”。

这样的现象不得不进行反思,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官员工程”、“政绩工程”,已经成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课题。

  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具体工作,而各级行政领导不可能在这方面都很内行,必须重视发挥内行、专家的作用,从保护名录的确定到保护措施的制定,乃至在一些细节问题上,都要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和必要的经费支持。

真正从内心深处要纠正“一切向钱看”指导思想,否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变质变味,失去保护的价值[9]。

    一代大师费孝通说:

“文化是脆弱的,一旦脱离了其生存的文化圈就会走向衰亡;

文化又是坚强的,走出去还能走回来,这种走回来就是需要一个族群的集体反思,集体觉悟,最后终于变成集体的出走,或是说集体的回归。

”[10]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尚在传承与发展之中,及时对传承举措进行反思和总结,不仅为自身更好地传承确定方位,而且还将为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引方向。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