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古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2824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古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古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古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古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古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古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三历史古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古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古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2015·

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五·

1)《古文尚书·

大禹谟》记载了舜对禹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危险难测,道心幽微难明,只有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才能治好国家),这段话后来被朱熹用来解释《四书》的“人心”和“道心”,也被视为儒家“十六字心传”。

对此记载真实性的最合理质疑是(  )

A.“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奉行‘鬼治主义’,并不用标榜政治道德”

B.“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并非自舜开始,为何并不见尧对舜如此说呢”

C.“所谓‘道心’,应是道家老子的理论,春秋前绝不可能有这一词语”

D.“《古文尚书》是上古典籍,却被宋人拿来解释道统,可见儒家的不可信”

【解析】西周之前,君主统治是君权与神权相结合,政治道德理论最早是儒家提倡的,故A项正确;

尧舜禹基本是同一时代,时间相距不大,谁先说都没有太大关系,故B项错误;

道这个词很早就有了,并非道家专利,质疑不合理,故C项错误;

利用《古文尚书》解释道统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儒家创始人孔子也是追溯尧舜禹汤文武这些人物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

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四·

1)《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在葵丘互相盟誓:

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

约三百五十年后,孟子又提及葵丘之盟,可是他表示不满:

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

据此可以推论出(  )

A.周王室的中枢权力不可取代 

B.孟子主张中央集权

C.诸侯国对农业重视不够 

D.霸主齐侯并无影响力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孟子不满的是盟誓后各国自行其是,即诸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力量来组织修水利、抗天灾,因此,孟子主张由强有力的中央来统一组织,但是并不一定是由周王室来组织,故A项错误,B项正确;

根据盟誓有关水利修筑的规定,可知诸侯国重视农业,故C项错误;

齐侯能召集会议并达成盟誓说明其有影响力,故D项错误。

5.(2015·

河南驻马店高三期末·

2)刘绍玢说:

“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

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

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

因此,他主张:

“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作者旨在说明(  )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D.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A项只谈到分封制的利弊,没涉及郡县制,不全面,故A项错误;

B项只谈到郡县制的利弊,没涉及到分封制也不全面,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

分封制在当时能有效地维护周王统治,但后期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由于是流官(由中央派遣官吏并有任期),导致地方没有自主权,官民关系不和谐,实际上也不利于统治,所以最后主张在郡县制下加强中央集权,效仿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改善官民关系,即派遣的官吏任期延长,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

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5·

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六·

4)宋神宗在《资治通鉴》的序言中写道: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猶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据此可知,司马光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依据是(  )

A.礼崩乐坏 

B.诸侯争霸 

C.生产关系变革 

D.分封制的瓦解

【解析】“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体现了司马光认为周朝的伦理纲常被破坏是春秋战国分期的依据,故A项正确;

司马光认为诸侯争霸是礼崩乐坏的结果,不是分期的依据,故B项错误;

材料与生产关系变革和分封制的瓦解无关,故C.D项错误。

7.(2015·

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

24)(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周初是最早由文献流传于后世的时期,《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书中包含了自建周以来的文献,这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

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

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 

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经成熟

C.儒家学者否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D.周人注重寻找权利合法化的依据

【解析】《书经》对西周灭商的评价,反映西周统治者的意志,并不代表所有周人的真实看法,故A项错误;

《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无法推断其在周初已经成熟,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儒家学者肯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故C项错误;

周初文献记录儒家学者的这一评价,实际上是周人论证了西周政权权利的合法化,故D项正确。

8.(2016·

1)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

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

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

这说明(  )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

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 

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解析】从“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可知古代中国各民族分布,从““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

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公会戎于潜”,“公及戎盟于唐”是指鲁国国君与犬戎在潜地和唐地结盟),可知春秋时出现民族融合现象,A项体现不出材料中所表述的民族融合现象,故A项错误;

B项中“最早”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从“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可知,在南方楚国也出现民族融合,故C项错误;

综合材料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9.(2015·

湖南湘中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

4)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最基层的行政区划都是县,表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而到了隋唐宋元则变为中级政区,清代则与县同列为基层政区,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历程为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路府县四级制,这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这必然削弱地方的自主性,故B项符合题意。

10.(2015·

湖北襄阳一模·

25)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府、直隶州/州

州、县

①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

②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③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

⑤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④

【解析】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①正确;

由表格资料反映,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都以三级层次为主,沿袭了前代的制度,故②正确;

由表格资料反映,历代下级的行政政区都是县,上级行政政区则有较大变化,故③错误;

由表格资料反映,元明清时期在第二层级的政区划分中出现不同划分方式,故④正确;

政区层级的调整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⑤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11.(2015·

陕西宝鸡三模·

24)秦朝律文明确规定:

“盗徙封,赎耐。

”秦简《法律答问》还解释道:

“可(何)如为‘封’?

‘封’即田千佰。

顷半(畔)‘封’殹(也),且非是?

而盗徙之,赎耐,可(何)重也?

是,不重。

”“封”,就是田间的阡陌、顷畔的地界。

“耐”,古时的一种刑罚,即判处剃去须鬓。

据此可知秦律的作用是(  )

A.保证徭役和兵役征发 

B.保证田租赋税的收缴

C.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耐”是“判处剃去须鬓”,不是徭役和兵役,故A项错误;

维护田地的边界,与收缴赋税无关,边界改不改变,赋税都在那里,是一定要收的,故B项错误;

“盗徙封,赎耐”的意思是,敢私自迁移田地的边界,将判处剃去须鬓的刑罚,可见此条秦律的作用是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C项正确;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论断范围太大,超出了该条秦律的具体范围,故D项错误。

12.(2016·

江西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

1)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这表明(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材料强调“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与各郡县内部机构设置无关,故A项错误;

“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有效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

各郡县都直接向皇帝负责,而非由下到上层层负责,故C项错误;

郡县制并没有消除割据隐患,故D项错误。

13.(2015·

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二·

4)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上撰文称:

“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现在尚需显示中国已经如何阻止这一制度的美中不足,就像在几乎所有她的其他和技术中的不足一样。

”英国人所说的“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是(  )

A.宗法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宗法制是西周时期,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

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实行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科举制度影响了英国的文官开始制度,故C项正确;

内阁制度英国也有,并不是中国的发明创造,故D项错误。

14.(2015·

河北唐山一中高三12月调研·

26)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

秦统一后,确立新的体制,又是对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否定。

这种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反—合阶段。

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反—合阶段。

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

由此,作者认为行省制(  )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据材料“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秦统一后,确立新的体制,又是对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否定”和“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故A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主要着眼于军事上的控制,故B项错误;

据材料“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只是“正—反—合阶段”中的一个例子,并不能说明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故C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也不能说明基本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故D项错误。

15.(2015·

5)粗略统计结果表明:

《汉书》《宋史》之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而《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

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

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

有些人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

与上述现象无关的是(  )

A.儒家正统地位 

B.经世致用思想 

C.官本位趋向 

D.重农抑商政策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重农抑商”政策;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书》《宋史》之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的数目,可知重人文型人才是推崇儒家教育的结果,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经济类人才、科技人物数量少,反映经世致用的思想并不受重视,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有宦官背景的人能入选,说明官本位趋向,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不重视经济类人才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6.(2015·

湖北稳派高三强化训练四·

25)钱穆《国史大纲》中谈到,“汉初……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告以歇。

博士弟子,补郎、补吏,为入仕正轨,而世袭任荫之恩亦替。

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

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

”西汉初选官体制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发展 

B.世卿世禄制和军功授爵制继续沿用

C.西汉初期奉行“无为而治”思想 

D.汉初官僚政治逐渐让位于贵族政治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而导致选官制度相应的变化,故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世袭任荫之恩亦替”可知世卿世禄制和军功授爵制已破除,故B项错误;

加强中央集权属于有为而治,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D项错误。

17.(2015·

江西南昌高三1月调研·

1)钱穆在《秦汉史》中说:

“要之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未能多所改革。

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

又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设施无所主张。

而遽据政权,急切间惟有一仍秦旧,粗定规模。

而其恭俭无为之精神,则实足以代表当时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其所由与秦政绝异其趣者正在此。

”钱穆认为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  )

A.秦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B.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D.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

【解析】A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从材料中“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可知,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不了解朝廷政治体制,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道家无为而治导致汉承秦制,故C项错误;

D项表述与汉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不符,故D项错误。

18.(2015·

湖南怀化一模·

2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

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

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

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

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亚里士多德;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解析】分权之下各部门形成程序化分工,必然影响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

中国唐代分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以限权为目的,故B项错误;

中国唐代的三省权力相互制约,但最终集权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不可能有权力的平衡,故C项错误;

唐朝的三省体制基本为宋元所沿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分权理论和英国洛克的分权理论为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政体奠定了理论基础,故D项正确。

19.(2015·

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二·

3)明朝末年,内有盗寇流窜,外有强敌压境,赋役繁急,百姓负担沉重。

大臣上奏指出:

“官员不宜随便保举边地的将才,监察官员也不宜一下子就派任为巡抚。

”又如:

“边地官员的升迁,应该在任满之后,看他的表现再做决定,不要随便升任地方要员。

”三如:

“地方的总督、巡抚,大多由监察官员出任,朝廷商议时,很少讨论,吏部提出名单,大家也只得答应。

”利用这三道奏疏,可以推论出当时最边地的情况最可能是(  )

A.军情紧急,仓促用人 

B.战术运用,攻守兼施

C.军费筹措,民穷财尽 

D.工事修筑,无地不防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本题引用三段奏则,分别表明:

一、边地的官员不能随便升迁;

二、边地官员升迁要在任满之后;

三、边地官员任命的程序不严密,结合“内有盗寇流窜,外有强敌压境”,可知边地的官员存在着特殊性和随意性,属于“仓促用人”,故A项正确;

材料与军事上的战术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着眼于官员的任命,与军费无关,故C项错误;

题干信息未体现工程战备,故D项错误。

20.(2015·

河北邢台高三摸底·

8)“明儒之学用以应事,清儒之学用以保身;

明儒直而愚,清儒智而谲;

明儒尊而乔,清儒弃而湿。

……才智之士惮于文网、迫于饥寒,全身畏害之不暇,而用世之念汨于无形,加以廉耻道丧,清议荡然,流俗沈昏,无复崇儒重道,以爵位之尊卑,判己身之荣辱。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清儒之学的转变

B.清儒之学的转变深受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影响了清儒之学的转变

D.清儒之学的转变为道光年间新思潮萌发奠定基础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

“清儒之学用以保身”。

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清儒之学的转变无关,故A项错误;

也与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才智之士惮于文网”,清儒之学出现转变,选择“用以保身”,故C项正确;

清儒之学“用以保身”,与道光年间经世致用新思潮无关,故D项错误。

21.(2015·

江西赣州高三摸底·

27)1397年,刘三吾等受命主考会试,结果录取的都是南方人。

这引起北方士人的强烈不满。

朱元璋命张信等人复查,但结果仍如此。

有人上告说刘张等人串通,朱元璋大怒,在处置了刘张等人后,又亲自阅卷,最后录取的都是北方士人,史称“南北榜事件”。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科举公平选拔人才古今同理 

B.解决考试和区域公平的矛盾

C.笼络北方士人借以巩固政权 

D.避免科举取士过分倾向南方

【解析】这次科举考试未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