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实践与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2801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实践与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实践与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实践与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实践与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实践与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实践与研究文档格式.docx

《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实践与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实践与研究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实践与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一)基本结论

(二)对实施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的建议

七、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研究展望

(一)需要进一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的人文关怀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课程体系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建设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组织文化

八、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研究附录

附录1:

位育初中学生人文精神现状的调查报告

附录2:

《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文集

参考文献

 

(一)宏观背景

重视人文精神,是众多思想家们反思人类历史进程的经验教训后的重要收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对人的根本问题的认同与理性思考。

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来看,自1980年以来,国际教育的改革非常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就人文教育而言,一是各国普遍重视年轻一代的道德素质培养,二是重视对人类文明遗产尤其是本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

从我国教育的发展轨迹来看,建国以后,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

改革开放后,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

素质教育的提出,则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注重个性发展与人格的完善。

但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观念上,没有真正确立人文价值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忽视了学生个体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个人独特的生活价值,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

缺乏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也不可能完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中学习重点的转移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加强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国内不少学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目前该课题方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站在哲学的高度,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作为一对概念,研究它们在学校教育中的平衡与融合;

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把人文精神当作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培育;

站在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微观角度,注重在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和渗透人文精神的养育和熏染。

可以发现,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方面,研究的尚不够充分:

通过人文关怀,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问题;

建设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课程体系;

通过人文关怀,建设起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组织文化,进而探索特色学校的发展之路。

因此,一切从人的角度出发,注重人文关怀,实事求是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并促进教师、学校同步发展,使学校教育从“完成型”向“发展型”转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提出“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实践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前,位育初中从1998年到2003年,用了六年的时间探索“创造适合于学生的学校教育”这一课题。

提出这一课题是基于世纪之交全国和上海市的教育政策变化,如重点初高中分离办学使我们失去了多年来的招生优先权、要择校找民校又使得我们公办初中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收到挤压,加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推进都要求学校课程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些政策变化给位育初级中学办学带来了直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的位育初级中学要想继承悠久的历史传统,保持自己享誉已久的办学品牌,迫切需要应对这种政策变化,积极完成对自身办学理念的提升和与时俱进;

主动去革新学校教育的模式,创造适合于学生的学校教育。

六年来,这一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践上,适合于学生的有位育初中特色的学校教育模式基本形成,学校取得了优异的育人成果;

理论上,课题荣获了区里的三等奖。

然而位育初中并不满足于此,我们经过悉心梳理,发现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第一,追求教育的功利,忽略了教育的人文意蕴,夸大了学校教育的作用;

第二,追求高效率的教育,特别是量化手段的普遍使用,使学校教育出现单一化、机械化的倾向,这与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及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多样性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我们在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在我国基础教育现实中有一定的共性,其根源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观念上,没有真正确立人文价值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忽视了学生个体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个人独特的生活价值;

在教育体制上,比较注重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形成了学校教育中考试的“强权”,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与素质教育倡导的“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相悖;

在教育活动上,追求着“统一性”与“标准化”,使多样化的学生最终被训练成平均化、单面化、要怎样塑造就怎样塑造的“橡皮泥”。

这些问题的本质均是缺少对人的关怀,是人文精神的缺乏。

缺乏人文精神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也不可能完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过去我们一直在做的“创造适合于学生的学校教育”之所以取得丰硕的育人成果,其根源也就是我们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但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并不仅仅是“适合于学生的学校教育”那么简单,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同样也是仅靠“适合于学生的学校教育”无法做到的。

所以,位育初中提出“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实践与研究”既是对“创造适合于学生的学校教育”这一课题和位育初中多年来光荣办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是在这一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它以关注人的存在为基本前提,承认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力、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以及人的自由等。

人文关怀实际就是关怀人的灵魂,是对人的自觉意识的追求和对人自身自由的关怀与追问。

本课题的研究视角是立足于学校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养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每个环节上都体现一切“以人为本”,关注学校中的所有生命体:

教师和学生,关注他们的现实和发展需要,尤其是精神和灵魂塑造的需要。

本研究结合位育中学的传统与实际,形成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工作尽可能地在文化的意义上展开,探索特色学校的办学之路,以位育的个案经验来丰富特色学校建设的教育管理理论

(三)研究的内容

围绕上述研究目标,本课题重点研究了以下内容

1.当前学校教育缺失人文关怀的现状调查研究。

藉此调查获得了较为丰富翔实的当前学校教育中缺失人文关怀的现状资料,进而为学校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事实依据。

2.学校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在纵览当前国内相关课题研究成果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证调查研究的成果,着重研究了:

(1)人文关怀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包括:

通过人文关怀提高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问题;

人文关怀与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素质和政治素养。

(2)研究学校课程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问题。

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文与科技相融合的,具有灵活选择性的学校课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文化品味,研究特长学生的鉴定、培养及评价方案。

(3)研究学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问题。

整理总结位育初级中学当前已有的“人文教育”特色,营造充满关爱的学校人文环境与氛围,形成关心人与关心工作相结合的管理文化,建立民主平等、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路径是在查阅文献、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实践反思、经验总结,探索、概括、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教育体系。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文献情报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准实验研究。

(一)“人文关怀”的相关理论研究

1、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对于人文精神基本内涵的界说,可谓众说纷纭,人们有多种不同的认识。

我们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它以关注人的存在为基本前提,承认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力、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以及人的自由等。

(2)人性是人文精神的基本概念,它认可人性的善、人性的优美和人性的丰富多彩,人文精神就是人性——人类对真善美永恒追求的展现。

(3)人文精神在强调对个人自身关注的同时,也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人文精神本身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简言之,可概括为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

它既是属于形而上的、对人的终极关怀,但它在具有超验性的同时,又具有实践性。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体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问题中。

学校教育中养育现代人文精神,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能用实事求是的、反思的眼光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能正确地理解什么是人类美好的生活,能对人类的生存有一种发展性的审视、评价能力,能对人类的命运作出思考并为之努力奋斗。

2、“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注人的灵魂,实际上就是关注人的塑造的问题。

人文关怀包括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

现实关怀是关注现实的人生,注重“实”,注重人的现实生命存在的质量;

终极关怀关注人的未来,有理想化的成份,也有“虚”的成份,但它要克服现实人生的自我异化,因而这里的虚是以现实的实为基础,不是空泛和虚幻。

因此,人文关怀实际上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既关注现实人生又关注未来人生。

学校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一切“以人为本”,关注学校教育中所有生命体:

这种关怀是一种内在活体质量的关怀。

这样的人文关怀的目的是使被关怀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学生)养成具有人文精神的一代新人。

在学校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进行人文精神的养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

1、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视人文精神,是众多思想家们反思人类历史进程的经验教训后的重要收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对人的根本问题的认同与理性思考。

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确带来了物质生产的高速增长,促进了技术结构、生产结构、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但是,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的高速发展,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人文精神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我们时代的精神处境充满着严重的危机和可能,如果我们对这种处境应付不当,整个人类将会面临失败的命运。

”人文精神的淡化,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异化,使人们对于自然为所欲为,受眼前利益的影响,忽视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长远价值,对自然造成了极度的破坏并产生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

“能源、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即使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也会招致人类的毁灭。

”事实上,近几年的酸雨,臭氧空洞,厄尔尼诺现象不断困扰着人类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生态和环境的危机的实质是精神和人性的危机,环境是人创造的,人是受精神支配的,所以,人文精神的淡化,人文关怀的缺乏正是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这就要求关注人性,关注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境况与地位,建构人的精神与文化价值观念。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必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方位的巨大影响。

比如,政治方面,加速民主化的进程,为世纪公民身份铺路;

在经济方面,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

在生态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空前的重视;

在法律方面,国际法规的作用日益强化;

在教育方面,对知识的追求、情操的提高、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在观念方面,更加重视人的价值与创新精神,全球意识、共享意识、回报意识、合作意识等将更加强化;

在生活方式方面,家庭生活网络化,人们更加坦诚相处。

面对这种超常规型、超经验型的发展,不但需要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需要更高的价值和信仰,道德与情感,更加需要科学技术与道德情感的高度平衡,一个缺乏现代人文精神的人将很难适应这瞬息万变的趋势。

2、文化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世界各国的剧烈竞争,将不仅仅体现在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也更体现在国民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精神文明水准的较量上。

历史上,西方列强总是通过文化侵略的手段达到经济扩张的目的。

为此,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在努力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不能忽视国外腐朽文化对我们国民精神,特别是未来公民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所以,江总书记多次指出:

在向外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时“决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能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只有这样,我们未来的公民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冲撞和科技、经济、意识形态的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权益,从而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健康协调发展。

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原有学科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的同时,学科的交叉渗透,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综合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两者的相互渗透,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手段被人文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的概念、范畴被人文社会科学吸收,出现了大量新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

同时,也使科学社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人文化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对人类命运前途负责的精神与责任感。

因为,任何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都带有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问题,而不可避免地牵涉到道德、情感的评价。

确实,当今人类社会遇到的重大问题的解决也涉及到广阔的学科领域,例如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就与生态学、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医学、工程学等自然科学及社会学、法学、人口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有关。

三峡工程的规划及其实施,涉及到百万移民和生态、文物保护的问题,即使是库区设计,也与人文环境有关。

近年来,沸沸扬扬的“克隆技术”向人类自身的推广,遇到了伦理学的问题。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现代世界理科与文科的裂缝必须用科技人文科学来粘合”。

另一方面,方法论上的相互补充,也越加必要。

建立在实验、仪器和技术语言符号之上的科学方法本质上是一种间接的技术性方法,它以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间接关系的假定为前提,以经验证实和逻辑推理视作两大法宝,以可重复、可验证、可规范作为其特征。

建立在研究者、作品和作者相互沟通的基础上的人文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直接的解释方法,以体验和理解视作两大法宝,以直觉性、偶然性作为其特征。

在人文科学领域,除了人文方法之外,还需要以科学方法适当补充,同时,现代科学研究也已经超出了经验证实和逻辑推理的范围,而向人文方法寻求灵感,情感、想象、审美、直观成了理解和推进现代化科学的因素。

脑科学、心理学、认识论也分别从生理机制,心理过程、认识发展三个层次说明了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相统一的必然性。

3、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的改革非常强调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并探索二者协调发展的模式。

就人文教育而言,一是各国普遍重视年轻一代的道德素质培养,二是都重视对世界人类文明遗产特别是本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

对科技教育来说,则具备了以下新的特点:

(1)不仅强调科技教育对于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而且更为强调教育质量同人民生活水平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息息相关。

(2)科技教育的目标由强调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学习转向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的形成。

(3)把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广泛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STS),加强对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导向以及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改革开放后,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些无疑突出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素质教育的提出,则强调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即注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强调人的不断完善。

把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育人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活动三个层面上,都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缺乏。

第一,在教育理念上,我们没有真正确立人文价值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的任务不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自己的价值,完全自己的人格,而是把受教育者塑造成社会需要的具有优良性能的“工具人”。

由于过分强调了受教育者对社会的归属和对集体的服从,忽视了学生个体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人独特的生活价值,忽视了对学生个体权利、人性与生命价值的尊重,甚至有意无意地抑制了学生的自由、自主及选择的能力。

这种否定学生个人基本的权利、尊严与价值的教育,这种未能给学生个人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自由与尽可能多的机会的教育,这种时常通过种种方式限制学生自由与发展的教育,显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宗旨是相悖的。

第二,在教育体制上,我们的教育比较注重“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通过筛选、淘汰,通过等级化的学校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形成了学校教育中考试的“强权”。

这种精英主义教育制度显然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大多数人的自尊受到打击。

他们的价值受到贬损,他们的思想和想象的自由受到压制,他们的精神与心灵受到伤害。

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不平等的教育与素质教育努力倡导的“创造合适于儿童的教育”也是相悖的。

处在人生早期的教育,应该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并使他们体验到人的尊严。

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意识到不平等不公正的存在,意识到不断遭受歧视,他们的心灵就会遭受创伤,就可能以不平等、不公正的方式对待他人、对待社会。

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保证儿童发展的权利,促进学生已有的天赋得以最充分的发挥。

第三,在教育活动上,我们的教育一直追求着统一性与“标准化”。

学生的发展按照着既定的统一目标与形象,使多样化的学生最终被训练成平均化,单面化的学生。

教育无视学生个体在发展中作为主体的精神与可能产生的自我创造。

学生沦为要怎样塑造就怎样塑造的“橡皮泥”,这样就自然消灭了个性,窒息了个体的人格精神,也就无所谓人文精神了。

再者,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间,教育也有向功利主义方向发展的倾向。

各类社会成员对教育的认识与要求,从功利的目的出发,总是希望时时处处与人的生活与职业挂钩,忽视了教育促进人的精神、人格发展的方面;

各类学生对教育知识的要求也往往集中在实用价值上,而导致整个社会重视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使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视科学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与教育强调育人的功能格格不入。

如在中学教育中,高中阶段就进行文理分科,理科把语文、历史、政治等降低到最低要求,文科也主要偏重于语文、外语的教学,忽视了人文科学的教育作用。

并且,人们(包括众多的教师)往往把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作为“科学”知识来看待、学习、考核,在注重学生认知方面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蕴含于知识中的人文精神的养育。

难怪社会上曾有人批评某些高学历学生“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

也有人说“小学阶段,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阶段,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大学阶段,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研究生阶段,进行文明礼仪,七不规范教育”;

忽视了基本的文明素养的教育。

另一方面,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大多数,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成熟滞后于智力发展,对国情、历史了解甚少,思想理论与人生价值方面困惑较深,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猥琐,毫无责任意识,自尊而不自重,缺乏饮水思源的关怀,注重竞争而忽略合作,加上从小缺乏磨炼,心理素质较差,依赖性较大,耐挫力不强。

因此,人文精神养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

是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世纪学校教育如何以人文精神的养育为旨归,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出发来安排、落实具体的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切从人的角度出发,提倡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使传统教育从“完成型”向“发展型”转变,也正是以此作为思考基础的。

而且,人文精神养育应当从基础教育抓起,特别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尤其需要构建一个浓厚的人文氛围,从而把学生的素质,未来公民的素质逐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进步的民族精神。

位育初中在2003年提出“学校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的观念,六年来,学校始终把“人文关怀”作为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学校办学目标调整、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艺体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学校管理等诸方面进行了注重人文关怀的实践探索

(一)积极推进学校管理改革

1、确立以人文为本的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是学校的灵魂,决定着学校的方向,决定着学校的兴衰和成败,决定着学校办学效益的高低,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学校的办学目标坚持贯彻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十六大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自觉地适应和服务于上海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从位育初级中学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挥位育初级中学的历史传统优势,从1998到2003这个六年是把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这一理念揉合在学校的办学目标中,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并落实为具体行动,并且获得了较为丰硕的实践成果。

而从2003到2008这个六年中,学校的办学目标明晰为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始终注重学校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把学校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学习选择的权利,重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多元选择的教育机会,使位育初级中学学生按照自己所喜爱的和最有发展潜力的方面,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有关的学习和活动中去,并在自己的选择中个性鲜明、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

2、注重人文关怀的学校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也是育人的主要途径。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学校管理层面的制度创新。

几年来,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和教代会民主参与的校长负责制。

注重办学决策的科学性、激励机制的实效性、能级管理的完善性。

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既重视各项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更重视学校管理的人文意蕴,进一步凸现了位育初级中学注重人文关怀的管理特色。

学校的管理特色是确立了“关心人与关心工作相结合”的领导方式,畅通“重视学生(家长)意见与重视教师意见并重”的反馈渠道,健全“物质奖励与多种形式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形成了“心情舒畅与催人奋进并存”的校园人际氛围。

形成了校务会议;

学校党支部;

教职工代表大会;

聘用工作小组;

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

校内外专家组;

家长委员会;

学生团委、少先队、学生自律委员会;

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等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尤其是让学生通过各级学生组织共同参与学校管理,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加强了学生与学校的直接联系,使学校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我们可以举三个例子来说明位育初级中学学校管理制度的突破创新和以人为本:

例一:

作息制度的突破。

学校从“人文关怀”出发,调整了作息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