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量长度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2777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量长度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量长度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量长度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量长度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量长度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量长度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量长度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量长度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量长度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2认识分米

3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2课时

4综合与实践-小小测量员

总计

5课时

五、测量长度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53页的内容,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提示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情感教育)

2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

根据学习需要,突出观察和操作需要。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厘米、分泌、米的含义,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

激发参与操作动机、人人动起来,体验学习的愉悦,把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结合。

3重视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与人合作的意识和人际交流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

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

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实物投影仪、、米尺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

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

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

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

(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

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

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

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

“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小裁缝心里想:

“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

这是怎么回事?

”)

2教师: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师傅用自己的大手量的衣服是3拃,小师傅是用自己的小手量的3拃,不一样大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同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的一拃图片。

【设计意图:

以小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二、探究新知

教师:

小朋友们,课桌是和你们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想知道它多长吗?

你能借助身边的工具或物体去比一比吗?

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做工具呢?

学生独立思考

指名回答:

用直尺去比;

用手去比;

用书去比;

用铅笔去比

集体订正

现在请用你选的工具去比一比。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

我用铅笔去比的,有3枝铅笔长;

我用手去比的,有5拃长;

我用尺子比的,有55厘米长……

3教师:

为什么同样长的桌子,量出的结果却不同呢?

因为用的工具不一样。

4教师:

对,因为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结果的单位也不同。

为了让我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一致,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师板书课题: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这一环节将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测量结果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同时,让学生找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量课桌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认识直尺和厘米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

(1)指名回答:

直尺

(2)教师板书:

测量工具:

直尺),并出示直尺图。

请拿出你们的直尺,仔细观察你手中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

有数字,最前面的数是0,然后依次是1、2、3;

有长长短短的线,这些线在有数字的地方就长一些;

还有字母

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

直尺上最前面的数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

(闪动0刻度线,显示“0刻度线”几个字)。

这里的字母,表示的是厘米。

教师板书:

长度单位:

厘米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直尺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直尺,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到底有多长呢?

谁能说一说。

0~1之间、2~3之间、3~4之间

(演示:

闪动0刻度线和1所对的长刻度线,再闪动0—1间的1厘米长的线段。

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做重点小结:

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5教师:

让我们一起来比一比1有多长,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慢慢的张开,张开到两个手指间的长度大约是1,然后用直尺来验证一下,你比得准吗?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同桌互相验证

(3)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的长度

6教师:

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或物体上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大约是1?

(1)学生活动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

学具盒里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田字格德宽是1厘米;

橡皮擦厚大约1厘米;

很短的粉笔头大约长1厘米;

一颗花生米长大约是1厘米

7教师:

其实我们的手上也可以找到1。

用左手的手指的宽去和直尺上的1

比,找找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长?

举给大家看看。

通过观察,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1厘米长的物体,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8教师:

我们知道了1有多长。

这一段长多少厘米呢?

你怎么看出来的?

(演示:

闪动0--2之间2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观察

2厘米长,因为0--1之间长1厘米,1--2之间长1厘米,和起来就是2厘米;

0--2之间有2个大格所以是2厘米。

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作重点强调:

中间有几格就是几厘米

9教师:

这一段长几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

2厘米。

因为3到5之间有2个大格;

我是用5减3算出2来的

读物体的长度时,从0开始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或者看物体的一端到另一端,中间有几个格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学生从尺子上找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以及用手比划2厘米的长度,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为下面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0教师:

请同学们拿出题单,看看这根小棒,估计一下,它有多长?

你是怎样估测的?

(1)学生独立估测

小棒大约长5厘米,我是用手指比划的;

小棒大约长6厘米,我是用橡皮的宽量的

如果用直尺来验证我们的估测结果对不对,应该怎样使用直尺?

(1)学生独立思考测量方法

左端对齐0刻度,看右端对着哪个数字,小棒就长几厘米;

左端对齐尺子左端,看右端对着哪个数字,小棒就长几厘米;

左端对齐1,右端对着数字几,就用数字几减去1,就是小棒的长度

(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作重点强调:

最好的方法是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同时演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5)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小组内交流

(7)指名汇报:

5厘米。

(8)集体订正。

通过估一估,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方法,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巩固新知

出示教科书第52页例2。

让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并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2测量课桌面的宽度。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小组内交流,互相纠正。

3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

学生独立进行测量,小组内交流,互相纠正。

四、达标反馈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支铅笔的长大约是20。

(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是2。

(3)爸爸的身高大约是170。

(4)黑板宽约3。

2算一算。

(1)12厘米-8厘米=(

)厘米

(2)27厘米+5厘米=(

(3)46厘米-20厘米=(

3看图填空。

短(

)厘米。

长(

和共长(

4估一估、量一量。

估测(

实际(

答案:

第一题:

√×

第二题:

4

32

26

第三题:

7

5

2

第四题:

0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计算物体的长度。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各抒己见

(2)指名汇报:

今天我认识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我学会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作小结:

今天我们测量的这些物体的长度,你感觉在生活中属于长还是短?

一般情况下,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直尺做工具,用厘米作单位。

六、布置作业

回家找5个不同的物体,先估测出它们的长度,然后用直尺测量出具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明天上课交流。

七、板书设计:

测量工具:

位:

厘米

0刻度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短或者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学生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让他们自己多比划1厘米时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开始的,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的,就会产生比较多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教学中要加强对比相练习。

九、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小朋友们,课桌是和你们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想知道它有多长吗?

学生1:

我想用直尺去比。

学生2:

我想用手去比。

学生3:

我想用书去比

学生4:

我想用铅笔去比

同学们选出了自己想用的工具,现在就请用你选的工具去比一比课桌有多长吧!

谁来说说你选择的工具是什么?

比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1:

我用铅笔去比的,有3枝铅笔长

我用手去比的,有5拃长还多点。

我用尺子比的,有55厘米长。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我们选的工具都不一样。

我们选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

教学资源

一、填空。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直尺的(

)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

二、看一看,填一填。

这只回形针长(

这支铅笔长(

三、算一算

3厘米-8厘米=(

26厘米+7厘米=(

四、先量出下面每条线段的长度填在右边的括号里,再回答问题。

两条一共(

2第二条比第一条长(

五、估一估,量一量,填一填。

估计长(

)厘米,实际长(

第二题:

3

7

5

33

1

3

第五题:

估测略,实际长度;

4

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2)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5)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主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

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学法:

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6)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新课导入2探究新知3巩固新知4达标反馈5课堂小结6布置作业7板书设计8教学反思

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

学生经过思考说出可以用不同的工具去比一比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比,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产生了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认识直尺和厘米部分时,引出直尺。

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基本能够找出直尺上面的有关数学信息,教师重点讲授:

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

直尺上最前面的数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

字母,表示的是厘米。

这样的设计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直尺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直尺,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认识1厘米有多长,教师采取让小组内交流的形式进行的,知道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然后让学生比一比1有多长,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慢慢的张开,张开到两个手指间的长度大约是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的长度,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或物体上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大约是1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未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

接下来,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总结出:

从0开始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或者看物体的一端到另一端,中间有几个格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学到这,很顺理成章的就是:

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教师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做题单中的测量小棒的长度,要求先估测一下小棒的长度,然后再用直尺测量,通过对比,提高学生对估测的能力。

三、巩固新知部分,我一共设计了三道题:

第一道是教科书第52页例2,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并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第二道是测量课桌面的宽度,采取的方式是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小组内交流,互相纠正。

第三道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采取的方式同上。

四、达标反馈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四道题,分别是: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算一算;

看图填空;

估一估、量一量。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计算物体的长度。

五、课堂小结部分,我还是抛出一个问题: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一下梳理。

六、布置作业部分,教师设计了一个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找5个不同的物体,先估测出它们的长度,然后用直尺测量出具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明天上课交流。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八、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