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零班奥赛班文补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2676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零班奥赛班文补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零班奥赛班文补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零班奥赛班文补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零班奥赛班文补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零班奥赛班文补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零班奥赛班文补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届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零班奥赛班文补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零班奥赛班文补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零班奥赛班文补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这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相对加强

B.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

C.分封制度与大宗小宗的结合

D.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来的血缘联系,配合分封制,使周的异姓诸侯和同姓诸侯,同为周王的亲戚,有益于密切分封制下中央和地方联系,所以A项正确;

这只是一种政治统治手段,是家国一体的做法,与“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同,B项错误;

大小宗指的是同一宗族内部,不适用于异姓诸侯,C项错误;

材料只有血缘关系,没有与神权联系,D项错误。

【点睛】同姓分封为主,异姓辅以婚姻,西周初以血缘关系加强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3.色诺芬在《雅典政制》中写道:

“在雅典,奴隶和定居外邦人放肆无比,在那里,你不能打他们,奴隶也不会为你让道……我们已经建立起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平等、定居外邦人和公民之间的平等”。

材料表明当时的雅典

A.政策具备人性化的特点

B.政策立足于保护奴隶的利益

C.实现了公民的直接民主

D.自由人和奴隶是公平平等的

【详解】据材料“在《雅典政制》中写道:

在雅典,……我们已经建立起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平等、定居外邦人和公民之间的平等”等信息可知,雅典政制中规定,奴隶、自由人定居外邦人、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体现雅典政策具备人性化的特点,A正确;

据材料雅典政制中规定,奴隶、自由人定居外邦人、公民之间的平等,没有看到政策立足于保护奴隶的利益,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奴隶、自由人定居外邦人、公民之间的平等,没有涉及民主,C错误;

材料说的平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公平是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

而材料中公平没有体现,D错误。

4.英国的议会在13世纪末形成,经过大约400年的演变,“光荣革命”以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由“少数人的统治”代替了一个人统治国家。

从1832年到1928年,通过5次议会改革,现代民主制度在英国最终确立。

据此可知,英国议会

A.是英国历史

逻辑结果

B.与专制王权水火不容

C.促进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D.奠定了现代民主基础

【详解】材料“英国的议会在13世纪末形成,经过大约400年的演变,‘光荣革命’…从1832年到1928年,通过5次议会改革,现代民主制度在英国最终确立。

”表明英国民主制度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完善最终确立,所以英国议会的发展过程符合历史规律,符合发展的逻辑,故A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英国议会的发展过程,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英国于19世纪完成工业革命,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材料主要反映英国议会的发展过程,而不是英国议会的影响,故D项排除。

5.1701年生效的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

“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丧失继承的资格。

”“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

”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权利法案》的成果

B.摆脱教廷对英国的控制

C.推动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约束官吏和大臣的权力

【详解】材料中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是进一步明确了对王权的限制,故选A;

材料涉及英国教会的独立性,但不属于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B;

责任内阁制度主要涉及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显然与材料无关,排除C;

材料主要是约束英王的权力,排除D。

6.东汉时,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因而州都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

大姓冠族每郡仅此数姓,所以州部大吏往往带有世袭性。

这表明

A.大姓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

B.东汉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

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官员

D.豪强士族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

【详解】各级地方长官有任期,而地方僚佐多世袭,因此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

太守辟举属僚、举荐秀才,往往是地方大姓中的名士。

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

材料显示并非把持中央政权,A错误。

B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C选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因此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误。

【点睛】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制度。

自曹魏开始,用各州郡有声望的人任“中正”官,负责在本地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

把人物分为九等,称九品,然后按品级选官。

据门第高低划分品级上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是世族地主操纵政权、发展权势的工具。

至隋改行科举制,此制废。

7.下图为公元前3世纪至3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人口数量对比。

据此推断,这一时期中国人口

A.整体增长率超过世界的其他国家

B.前200年呈正增长态势

C.后200年因自然灾害呈大幅下降

D.与社会时局具有相随性

【详解】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至202年为秦朝统治时期,秦国末年农民起义爆发,故人口下降较快,公元2年,东汉初期出现光武中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人口增长较快,公元200年处于东汉末年,局势动荡,割据混战,人口大量减少,故D项符合题意。

A项,图表为中国与世界的人口数量对比,未与其他国家形成对比,故无法体现整体增长率超过世界的其他国家,排除。

B项,前200年,中国人口因战乱而下降,故排除。

C项,后200年因政局动荡、战争频繁人口迅速下降,自然灾害并非主要原因,故排除。

8.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

这是因为东晋南朝

A.皇帝励精图治

B.士族品行高洁

C.皇权相对孱弱

D.选官制度先进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东晋、南朝门阀势力强大,世家大族在政治上非常强势,导致皇权孱弱,从而使依附于皇权的母后、外戚和宦官没有机会进行专权,故选C项;

东晋南朝没有母后、外戚和宦官的专权主要是由于皇权的孱弱,并非是由于皇帝励精图治、士族品行高洁和选官制度的先进,故排除A、B、D项。

9.521年,梁武帝曾下诏:

“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

”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

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详解】由“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可知C项正确。

A项“无为”,B项“贫富分化”与题目材料中采取措施、济贫扶弱的做法不符,D项不符合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的史实。

10.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

各逞意气”。

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

A.加强中书省权力

B.协调三省关系

C.强化对三省监督

D.增加文官人数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中书门下两省的“或论难往来。

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说明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因此唐统治者设政事堂是要协调三省关系,故B选项正确;

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和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故A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为了协调三省的关系而设置政事堂,并没有体现强化对三省监督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材料强调了唐朝统治者设立政事堂的目的是为了协调三省关系,提高行政效率,无法得出增加文官人数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11.唐代有应举人预投省卷和行卷的做法,目的在于使考官了解应举人平日所学,以避免仅由一次考试定取舍可能造成的失误,统称“公卷”。

宋仁宗罢公卷,至此国家统一文化考试以外的干扰因素,尽行废去,此举

A.打击了庶族政治力量

B.消除了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

C.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

D.强化了国家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详解】据材料唐朝的“公卷”,以印象为主,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考试制度的公平,但宋仁宗罢公卷,至此国家统一文化考试以外的干扰因素,尽行废去,这就避免了舞弊的可能,实现了公平公正,故C;

材料没涉及庶族,排除A;

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没涉及对地方权力的控制,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仁宗罢公卷,至此国家统一文化考试以外的干扰因素,尽行废去”,结合唐宋朝时期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分析解答。

12.古罗马法律规定在婚姻关系解除之后,妻子可以要求丈夫返还女方出嫁时的嫁资。

但又规定如果丈夫需要以全部财产承担,则可以留下一部分用以维持生活。

这说明罗马法遵循了

A.司法独立原则

B.程序法定原则

C.公平正义原则

D.契约自由原则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在处理家庭债务问题上,既保护了妻子作为弱者

权益,同时也考虑到了丈夫的生存利益,这体现了罗马法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司法独立指的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其他任何机关或个人的干涉,以审判独立为核心,材料并未体现;

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照顾夫妻双方利益的公平正义原则,并未体现程序法定原则;

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照顾夫妻双方利益的公平正义原则,不是契约自由原则。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

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

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详解】据材料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理藩院”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保护皇帝个人及其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是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控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体现了清王朝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正确;

据材料“清朝的机构创新”,材料三个机构的内容没有体现民族分治的内容,A错误;

据材料“清朝的机构创新”一词可判断C错误,因为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早在西周就已存在,C错误;

据材料“理藩院”是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可知清王朝对边疆地区控制较强,D错误。

1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

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

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商鞅变法中的“分异令”,汉代的“民产子”诏令,唐朝“劝勉”适龄青年结婚,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户数、人口数,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选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只符合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并且材料内容中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故A选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并且防范土地兼并不能通过增加人口来实现,故C选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国家财税收入,而不是为了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封建统治不能通过增加人口来实现,故D选项错误。

15.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

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

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

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一条鞭法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战国以来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府调整的是赋税缴纳方式的改进,A选项符合题意。

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是在宋元时期,D选项排除。

16.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

“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

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材料表明

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

【详解】根据材料中“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清政府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不断调整政策,折射出贸易新形态冲击下统治者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中的努力。

故答案为D项。

A项,根据材料中“浙民习俗易器,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清政府注重防范民众动乱,但并不反对中外交往,排除;

B项,根据材料中“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

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当时能够进行对外贸易的地方并不普遍,说明仍然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且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船在广州、宁波所收“税额”不同的调整,无法判断宁波、广州的贸易地位是否一致,排除。

17.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

“(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

”这是因为,当时

A.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

D.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详解】从材料来看,1853年南京棉布滞销,特别是鸦片烟无法销售,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当时是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对列强的侵略权益产生巨大冲击,故选D项。

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无法使鸦片烟无法销售,故A项错误。

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十年代,从时间上看均发生在1853年后不能对商品滞销造成影响,故B、C错误。

18.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

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62人,代表12个城市、100多个工会组织、27万多名会员。

这体现了

A.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

B.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

C.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D.五四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详解】根据材料“1921年就是成立产业工会,而到了1922年全国劳动大会已有27万多名会员”可知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故答案为B选项。

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的说法本身正确,但和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材料与国民革命运动无关,C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五四运动,D选项排除。

19.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时间

外交活动

结构

1917年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执行

1919年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失败

1921—1922年

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达成部分目标

1924年

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

苏联未认真执行

1925年

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C.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详解】从材料中“取消……特权等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修改不平等条约”可以看出,当时北洋政府还是在各种外交场合想极力通过外交行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

故答案为B项。

A项,根据所学可知,开启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应该是清朝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C项,材料看不出盲目追随欧美国家的特点,排除;

D项,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极大提高,排除。

20.清末新政、北洋政府时期、南京政府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出现了三次经济立法高潮,这些经济立法

A.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B.都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C.目的都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都强化了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北洋政府时期、南京政府成立初期的经济立法措施,有利于规范经济秩序,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B项,经济立法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提供保障,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

C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立法目的,排除。

D项,题干中经济立法与国有资本发展并无联系,排除。

21.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

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

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

A.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B.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

C.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

D.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的价格是统一市场形成的直观标志;

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表明,当时贵州的农业仍被封闭在扩大了的自然经济圈即地方小市场中,说明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体现的是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

故答案为C项。

这种悬殊的价格差与国际市场无关、与工业原料的需求状况无关,排除A、B项;

题干没有涉及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22.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美国优先”为口号打关税牌,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并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

反映了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B.全球化的大趋势出现逆转

C.中国的发展已威胁到美国

D.全球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

【详解】根据材料“特朗普政府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可知特朗普政府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这意味着全球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故D项正确。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B项说法错误,排除。

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23.尼克松政府曾提出“把1973年作为欧洲年”,并表示“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盟国之间应强调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鼓励相互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

由此可以推断

A.苏攻美守态势改变

B.欧洲一体化推动美欧关系调整

C.美欧建立平等关系

D.布雷顿森林体系继续得以维持

【详解】从美国政府提出“1973年作为欧洲年”,与前一时代不同的是,此后的盟国间“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以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

苏攻美守是美国协调盟国关系的背景,并没有改变,A项错误;

“美欧建立平等关系”是形势所迫的调整手段,不是美国的战略意图,C项错误;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D项与史实不符。

24.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

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

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A.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支部,而苏联在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注定要和苏联结盟,这主要是社会意识形态上相同,故C正确;

中苏结盟主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并非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排除A;

中苏结盟和苏联国际地位提升关系不大,排除B;

材料表明由于苏联在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注定要和苏联结盟,无法得出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联系中国和苏联相同的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分析解答。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的欧洲,酒馆成为最初的公共领域。

酒馆是模仿贵族的社交方式而来的,同时也保持了平民化的特征,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交往空间。

许多雇主可以在酒馆雇到工人。

莎士比亚经常来酒馆边喝酒边写剧本,他的很多剧目也是首先在酒馆上演并传播的。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辉格党企图推翻查理二世的阴谋就是在一家酒馆里策划的,酒馆在17世纪末18世纪早期已经成为英国正在出现的政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酒馆里资产阶级对政治事务的讨论和批评在范围更广的公众中得到传播,使公众可以对国家及其事务进行监督,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公共领域成为宪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