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一课一练鄂教版八年级上学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2660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内文言文一课一练鄂教版八年级上学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课内文言文一课一练鄂教版八年级上学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课内文言文一课一练鄂教版八年级上学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课内文言文一课一练鄂教版八年级上学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课内文言文一课一练鄂教版八年级上学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内文言文一课一练鄂教版八年级上学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课内文言文一课一练鄂教版八年级上学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文言文一课一练鄂教版八年级上学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内文言文一课一练鄂教版八年级上学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曰:

“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

”庞恭曰:

“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15、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去:

②愿王察之察:

③竟不得见见:

16、由文中的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成语:

__,它比喻

.

17、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的故事有何用意?

18、庞恭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什么?

19、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

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

一日,口为鼻曰:

“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鼻曰:

“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为眼曰:

“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

”眼曰:

“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鼻又曰:

“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眉曰:

“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释】①神:

灵性。

②厮:

相互。

20、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21、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22、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

2、《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基础]

1、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智叟()雍南()朔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

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河阳之北( )(  )

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甚矣,汝之不惠。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3)固不可彻()固众人()

(4)杂然相许()曳屋许许声()

(5)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_移风__俗诉__法律原形_露付__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_

6、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阅读]

(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8、 

用“/”给文中第二、三段没有加标点的句子断句。

9、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始一反焉”中“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系向牛头充炭直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一狼洞其中

10、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厅事之东北角B.策之不以其道

C.杜少府之任蜀州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

(1)其如土石何?

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

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13、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4分)

(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而言的。

1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

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15、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3、《故事三则》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蒙袂(  )辑屦(  ) 以待饥者而食(  )之  众争取啖(  )之

2.解释加点的词。

⑴若以与我(与:

)⑵黔敖左奉食(奉:

⑶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危坐:

)⑷非其有而取之(其:

3.辨析各组词的意义。

⑴以:

以示玉人(   )  玉人以为宝也()

⑵食:

黔敖为食于路()  以待饥者而食之()

⑶有:

不若人有其宝()  非其有而取之()

⑷若: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4.这三则故事各有什么意义?

《人有其宝》:

《嗟来之食》:

《许仲平义不苟取》:

5.三则故事有一个相同点,即都描写了古人        ,如何让你选择一个事例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你选择哪一个事例?

读选文,回答问题: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

“微与(微与:

不必这样)!

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6、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齐大饥(大:

⑵予唯不食(食:

)嗟来之食(食:

8、写出下列句中词语的古义与今义:

⑴从而谢焉  谢:

古义 今义

⑵以至于斯也  至于:

9、选择正确的译句:

⑴黔敖为食于路(  )

A、黔敖在道路上准备好施舍的食品。

B、黔敖把施舍的食品放在道路上。

C、黔敖在道路上施舍的食品。

D、黔敖在路旁准备了施舍的食品。

⑵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

A、于是他向他表示感谢,最终不吃而死去。

B、于是拒绝了施舍,最终没有吃。

C、于是向他告辞,最终不吃而饿死。

D、于是拒绝了黔敖的施舍,最终不吃食物而饿死了。

10.试着翻译曾子的话。

11.你同意曾子的观点吗?

说说你的理由。

4、《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一、探讨横线的词语意思。

1.缘溪行()2.芳草鲜美()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5.林尽水源()6.仿佛若有光()

7.豁然开朗()8.屋舍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阡陌交通()11.悉如外人()12.黄发垂髫()

13.并怡然自乐()()

二、作者极力表现渔人怎样的感觉?

借用文中词语回答。

默写表现桃花林美异的文字。

默写表现世外桃源中环境美异的文字。

三、补充下列语句中的省略词。

1.()具答之。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林尽()水源。

四、简答:

桃源中人为何来此?

桃源中人为何皆叹惋?

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作者为什么又写后人无法寻找到世外桃源?

五、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六、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解释。

1.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古义:

6.不足为外人道也。

7.诣太守,说如此。

七、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A.B.C.

八、翻译、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九、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十、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十一、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中:

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皆:

皆叹惋  皆出酒食D、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十二、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十三、解释下列多义字:

武陵人捕鱼为业()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其

不足为外人道也()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见渔人,乃大惊()寻向所志()

乃寻

乃不知有汉()寻病终()

便舍船()便扶向路()

舍向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

便得一山()处处志之()

得志

既出,得其船()寻向所志()

5、《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汉字注音。

陋()馨()儒()牍()案()苔()

2.读拼音写汉字。

甚fá

n()yū泥()zhuó

清涟()xiè

玩()

隐yì

()xiǎn有闻()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惟吾德馨()②阅金经()③谈笑有鸿儒()

④亭亭净植()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斯是陋室()

⑦濯清涟而不妖()⑧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⑨陶后鲜有闻()⑩宜乎众矣()

4.指出句中“之”字的用法。

之的用法:

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孔子云:

“何陋之有?

”②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③无案牍之劳形④无丝竹之乱耳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翻译下列句子。

②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③无案牍之劳形。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①同予者何人?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菊,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阅读题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本文作者是,代哲学家。

2.注音①蕃②濯③亵

3.文章题目“爱莲说”的意思是()

A.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B.谈谈爱护莲花的若干理由

C.热爱莲花的人应该说说理由D.谈谈人们为什么不喜爱莲花的道理

4.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最符合课文原意的是()

A.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水里)。

B.香气散播到远处,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C.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美丽清洁地种在那里。

D.香气传播得很远,很清新,高高地洁净地直立着。

5.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

A.借莲的高治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

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D.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②.出淤泥而不染()③香远益清()

④亭亭净植()⑤濯清涟而不妖()()⑥不可亵玩焉()

⑦陶后鲜有闻()⑧同予者何人?

()⑨宜乎众矣()

7、默写。

①《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②《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③《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④“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⑤文章的主旨句是。

⑥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8、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陶后鲜有闻

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填空。

①本文运用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的志是。

②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这样写的作用是,本文写“莲”的品质,用作正面映衬,用作反面映衬。

③“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

一篇文是。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由得的心情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

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能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

⑵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

⑶写出运用类比手法的句子。

⑷全文的主旨句是。

⑸提挈全文的词语是。

⑹本文实虚相映的句子是。

⑺突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的句子是。

⑻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⑼突出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⑽写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⑾文中的点睛之笔是。

⑿作者以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4.找出全文的点睛之笔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5.用一句话概括本的思想主旨。

6、解释下列句中加()的词。

(1)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这劳(形)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8、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10、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11、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1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13、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2分)

上句:

品千古美文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少年中国说》同步练习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⑴盖袭译欧西之言也(  )

A、沿袭  B、袭击  C、触及

⑵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

A、坚牢  B、坚决  C、本来

⑶彼老朽者何足道(  )

A、充足  B、值得  C、可以

⑷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

A、光芒  B、锋芒  C、茫茫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反义词。

老大      既往      希望      保守    

永旧      灰心      照例      豪壮    

3.将下列表象征关系的句子用直线连接起来。

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A、象征少年中国突然崛起

⑵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B、象征中国的巨大声威

⑶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C、象征中国的巨大前程

⑷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D、象征少年中国奋发有为

⑸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E、象征祖国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⑹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F、象征中国的美好生活

⑺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G、象征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

日本人之称为中国也,一则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呜呼!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梁启超曰:

恶,是何言,是何言!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4.给文中的“恶”注音,并说明它的作用。

5.这是文章的第一段,请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6.文中“是何言,是何言”和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7.东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看法怎样?

8.选文用“ 

 

”一句引出反驳的文字。

7、《黔之驴》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  ) 

远遁(   )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也(   )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 

) 

憖憖然( 

) 

他日( 

虎大骇( 

益习其声( 

驴不胜怒( 

计之曰( 

技止此耳( 

  ) 

三、填空。

1.《黔之驴》选自         ,作者,字 

   ,代文学家。

黔,地名,包括现     、    等省的部分地区。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

唐朝__ 

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四、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__阚___,断其喉,尽其肉;

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窥之(     )⑵ 

远遁 

(      )

⑶ 

以为且噬己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