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名师整理必考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2436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名师整理必考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名师整理必考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名师整理必考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名师整理必考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名师整理必考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名师整理必考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名师整理必考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名师整理必考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名师整理必考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原始社会(或尧、瞬、禹时期的情况)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什么史实?

尧、瞬、禹的“禅让制”

5、阅读下列材料: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

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在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是指什么人?

(2分)

(2)秦皇最伟大功绩是什么?

(1分)

(3)秦皇采取了什么首创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秦皇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全国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

(5)如何看待秦皇的焚书坑儒?

(6)汉武为什么能够对匈奴族用兵,彻底解决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7)汉武为了彻底治理哪条河流,带朝廷官员亲赴现场治理?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 

 

——《韩非子》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等。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过群居生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

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7.阅读下列材料:

“古之人,借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生产的情况?

“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

②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8.阅读下列材料:

考古学家曾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棍那么粗,一头是锋利的尖,另一头是针眼,整个骨针都很光滑。

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

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和磨光的石球。

1材料一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

②两段材料说明了山顶洞人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古书上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

但他却对百姓的生活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

材料2:

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

材料3:

禹治水十分辛苦,他与群众同甘共苦,节衣缩食,带头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

请回答:

①尧舜禹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是怎样产生的?

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做法?

②你是否觉得这种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

请说明理由。

10.阅读下列材料:

他在都城北边的沙丘,养着各地进贡的珍禽异兽,还造了“酒池”“肉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还有巨大粮仓,装满了从全国掠夺来的粮食。

都城南,建造了高大的鹿台,堆集无数珍宝。

他还制作了炮烙等酷弄,镇压人民。

1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哪个君主的情况?

2⑵这个朝代是哪一年被谁灭亡的?

3⑶我们在哪一部小说中可以阅读到有关这年君主暴行的故事

411.阅读下列材料:

子(孔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引自《论语?

宪问》

阅读材料后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史实?

12.阅读下列材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①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

其中“平王东迁于洛”是在哪一年?

2据材料,简述当时的政治局势

③材料中“齐、楚、晋始大”时的国王分别是谁?

1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

其中“孝公”是谁?

3人的主张是什么?

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

代表哪个阶级?

4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5,④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

6⑤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

7⑥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8⑦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

理由是什么?

(8)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

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9)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1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①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

②这一作品是谁作的?

他生活在哪一时期的哪一个国家?

③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④此人在国际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述这段话是谁说的?

他生活哪个时期?

2②他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③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

16.阅读下列材料: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1句话是谁说的?

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2他属于当时的哪一个学派?

此话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

③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17.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互利,非相攻。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1话是哪位思想家说的?

2他是哪一个学派的创始人?

上述言论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③产生这一思想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联系今天的现实谈谈你的感想?

18. 

阅读下列材料: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想一想,回答: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②口号含义是什么?

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19.阅读下列材料: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①材料中讲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哪一项措施?

这项措施是谁提出来的?

②材料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

为推行这家学说,汉武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

③汉武帝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秦始皇在这个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20.阅读下列材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

①“秦王”指谁?

②“六合”的含义是什么?

③此话是什么意思?

④秦统一有什么意义?

21.阅读下列材料: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1首歌谣反映了汉朝哪位皇帝对兴修水利的重视?

2这位皇帝在位时是如何治理黄河的?

③汉朝还有哪位皇帝重视治理黄河?

22.阅读下列材料: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

①上述材料中的“骞”是谁?

②他初行的具体时间、目的是什么?

答:

公元前138年,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23.阅读下列材料:

“汉与匈奴合同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①“汉与匈奴合为一家”指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②这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趋势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

“……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若在肠胃,则截湔(洗涤)洗,除去疾秽(病变污秽的部位),既而缝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复习(直接印刷版)

第二学习主题:

第一课夏朝和商朝

1、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禹的儿子启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后,标志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是夏桀。

2、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在鸣条(今河南封丘)大败夏桀,灭亡夏朝(鸣条之战)建立商朝,约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稳定下来。

商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南抵长江,北达辽河。

商朝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已很发达。

商朝统治500多年,最后一个王是纣王,很残暴,自焚而死。

第二课西周的兴亡

1、约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牧野大败商军,灭亡商朝(牧野之战),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2、周武王实行分封制:

分封制的目的:

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分封制的对象:

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一共封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等,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为诸候)。

各国的国君必须拥戴周王为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财报和特产,服从周王遣出征作战。

不承担义务者,将受到惩罚。

3、西周末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都尖锐起来。

周幽王在位时,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第三课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指前770年-前476年。

2、春秋争霸的原因:

①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已出现严重危机;

②一些诸候国强大起来;

③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

3、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

齐桓公打出"

尊王攘夷"

的旗号。

4、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葵丘会盟,晋楚军队“城濮之战”后,晋文公称霸,相关的成语是退避三舍,楚庄王称霸相关的成语是一鸣惊人,楚王野心很大,相关事件是问鼎中原,越王勾践任用著名军事家孙武改革内政,加强军队,成为第四个称霸者,是春秋的最后一个霸主,相关的成语是卧薪尝胆。

5、西周时,"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时,"

礼乐征伐自诸候出"

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王权衰落,周王不能控制和指挥诸候,而强大的诸候实际上取代了周王发号施令,控制和指挥其它的诸候。

第四课战国争雄

1、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春秋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前475年

-前221年,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都城分别是临淄、郢、蓟、郑、邯郸、大梁、咸阳。

2、战国时期,铁兵器出现,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著名的军事家有前354年齐军"

围魏救

赵"

的孙膑,前260年秦"

长平之战"

以少胜多的白起。

3、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

齐、楚、燕、韩、赵、

魏有"

合众势以攻一强"

史称"

合纵"

秦国为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的联盟,于是采用了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

事一强以攻众弱"

连横"

第五课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社会主要政治特点是"

乱"

和"

变"

"

是指战争不断,争霸兼并战争不休

止,如晋楚城濮之战,泌之战,秦赵长平之战,合纵与连横等。

变是指变法,如商鞅变法等。

2、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秦孝公为何重用商鞅进行变法?

①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都看不起秦国,连会盟都

很少让它参加;

②魏军渡过黄河占领秦国大片土地,秦国无力还击;

③秦孝公即位后,深感落后就要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于是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商鞅又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才,所以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4、商鞅受秦孝公的支持公元前356年制定商鞅变法。

内容:

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农抑

商。

③奖励军功。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31个县⑤严明法令。

商鞅变法的作用(或影响):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通过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

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

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

第三学习主题:

第一课秦朝的统一

1、"

秦王扫六合"

指的是灭六国,统一全国。

秦统一全国的背景:

①战国末年,秦国实力

已远远超过东方六国;

②统一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

③秦王嬴政执掌大权以后,制定了克

1

敌制胜的策略。

2、秦灭六国的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秦灭六国的时间:

前230年-前221年。

秦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都城在咸阳,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①自称"

始皇帝"

;

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这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

4、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度量衡制度;

②统一货币(秦半两钱);

③统一文字小篆。

后来,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字体也逐渐流行起来。

秦朝的残暴表现:

焚书坑儒,繁重的赋税、兵役、徭役,严酷的刑罚等。

从总体上简要简要秦始皇: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其封建统治。

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

1、秦的暴政表现在"

焚书坑儒"

这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这也是采纳李斯的建议造成的;

繁重的赋税、兵役、徭役,严酷的刑法等。

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2、秦末农民起义:

时间是公元前209年,地点是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领导人是陈胜、吴广,建立政权的地点是陈,称王的是陈胜,政权名称是张楚政权,结果是吴广被部下杀死,陈胜被车夫害死,起义失败。

历史意义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

首次提出了"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的思想解放口号。

3、陈胜、吴广牺牲后,起义仍在继续。

项羽、刘邦的队伍强大起来,后来项羽率领的起义军在巨鹿(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著名成语是破釜沉舟,前207年,秦朝灭亡。

第三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都城在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公元前202年-9年),东汉都城在洛阳(25年-220年)。

过几十年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在位53年,即(前140年-前87年)。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文化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

①"

②在都城长安兴办太学。

这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汉武帝在政治上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

推恩令"

目的是削弱各候王的势力。

汉武帝在经济上整理财政,他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这些措施的作用:

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汉武帝在军事上开疆拓土,设置"

河西四郡"

管辖从今甘肃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辽阔地区。

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包括海南岛)的管辖。

把"

西南夷"

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下。

汉武帝在位时,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

西汉时的"

指的是今四川南部和西部、贵州、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

第四课张骞通西域

1、汉朝时,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2、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原因:

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

匈奴贵州残酷地压迫和掠夺西域各族人民。

匈奴骑兵不时南下,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失败的原因:

当时,大月氏人的生活已经安定下来,日子过得不错,不愿再和远在东方的匈奴作战。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联络乌孙,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

3、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作用:

张骞通西域,勾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贡献。

4、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原因:

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时间:

前60年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内地精美的丝绸和铁器等产品,先进的铁器制作和打井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和魔术等传入内地。

西域都护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置的?

A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

B西域和内地人员商旅往来增多;

C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活动加强。

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5、汉武帝在加强内地与今天新疆地区联系方面有什么成就?

在外交方面主要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了解和沟通。

从总体上简要概括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第五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1、丝绸之路是一条以长安为起点的一条重要商路,经过区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在这条高路上,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

西汉时,以成都为起点的"

南方丝绸之路"

实际已经形成。

形成的原因:

A地理位置决定的;

B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决定的;

C产业特点决定的。

2、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效有悠久历史。

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与东汉王朝"

通好"

东汉政府接待了来使,汉光武帝赠给"

汉委

奴国王"

金印一牧。

3、97年,正在西域的东汉官员班超派部属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罗马帝国)。

甘英到达条支海(今波斯湾)后没有继续前行,作用:

了解了沿途及欧洲的一些情况,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

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

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4、两汉时期中朝两国的友好交往。

①汉朝时,一些中国人从海上或渡过鸭绿江到朝鲜半岛,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在国中去的工匠的帮助下,当地人掌握了铁器铸造技术。

②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

第四学习主题:

第一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中,著名的有袁绍、曹操等,"

挟天子以令诸侯"

提出"

惟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的是曹操。

2、官渡之战的时间是200年,地点在官渡(今何南中牟北),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取胜原因是曹操善于用人,战略战术正确,官渡之战的意义或影响是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亲率精兵偷袭(乌巢),把袁绍的粮草烧得一干二净,为取胜奠定了基础。

3、曹操为什么能够基本统一北方?

答:

1、政治谋略得当,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

惟才是举"

3、重视发展经济,实行屯田;

4、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

4、赤壁之战的时间是208年,地点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交战双方是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原因是曹操想统一全国。

曹操失败原因是A、孙权、齐备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利用气候,地理条件等。

B、曹操一方:

客观原因是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原因是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赤壁之战的意义或影响是曹操、孙权和齐备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兵力损失大半,率残兵败将从(华容)小路狼狈逃走。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5、魏、蜀、吴的建立:

220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曹丕胁迫汉献帝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汉或蜀;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6、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官渡之战-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

魏、蜀、吴三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7、蜀国建立后,刘备率大军伐吴,蜀军惨败,刘备死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境内),诸葛亮担任治蜀任务后,主动改善与吴国的关系,有力地制约了魏国,使三国鼎立局面得以维持。

第二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1、孙吴时期为江南开发作出贡献的有北方移民、山越人、南越人和原居南方的汉人等。

孙吴政权南方开发的主要表现:

①开垦荒地,推广牛耕,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

②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吴国会稽一带出产的越布是著名特产。

吴国瓷器制作技术有了提高,能大量生产各种相当精致的青瓷;

③吴国的造船技术已达较高水平。

吴国的造船中心是候官和番禺候官是今福建福州,番禺是今广东广州,能造乘两三千人的大船。

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夷洲(今台湾)。

3、诸葛亮设置堰官管理都江堰,说明诸葛亮重视水利事业,重视发展农业,这有利于保障成都平原经济的发展,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

因此,人们在成都修建了武候祠来纪念他。

诸葛亮设置锦官,精美的(蜀锦)销往吴国和魏国,成为蜀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诸葛亮治理蜀国时,采取"

攻心"

的策略,稳妥地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4、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280年,西晋统一全国,316年,西晋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