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判断笔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2115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识判断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常识判断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常识判断笔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常识判断笔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常识判断笔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识判断笔记Word格式.docx

《常识判断笔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识判断笔记Word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识判断笔记Word格式.docx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2)阶级性(阶级是无处不在)

3、本质特征:

实践的、科学的和革命的学说。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其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运动

1、物质的含义(不考)

2、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3)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3、时间和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载体)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物质的统一性就是运动

六、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起源:

(1)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形成人);

(2)是社会的产物(人要通过社会实践产生意识)。

2、意识的本质:

(1)是人脑的机能(动物没有意识,条件反射不是意识)

(2)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意识的结构和作用:

(1)意识的结构(不考)

(2)意识的能动作用(反作用)。

唯物主义辩证法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问题(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永恒发展,不依赖于某一个人,依赖于整个客观世界,没有毛泽东,还有李泽东)

问题: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D)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观点

B内因和外因结合的观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三、唯物辩证法是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体系

1、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两面性和统一性);

质量互变规律(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曲折性和前进性)。

2、五对范畴

原因结果(因果联系:

内因和外因);

必然性偶然性(确定,不确定);

可能性现实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内容形式;

本质现象。

下列命题中,体现辩证法思想的是(ABD)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对立统一)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质量互变)C天不变,道亦不变

D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矛盾:

家庭,社会等)

1、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一刀切”的主要原因(B)

A事物矛盾之间的联系;

B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

C事物矛盾具有共同点;

D事物矛盾具有

普遍性

2、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这体现

的哲学原理(A)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质量互变规律

1、质与量的对立统一

2、度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是量变到质变的所要达到的界限),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和幅度。

3、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与否定

2、否定之否定

3、事物的发展经历两次否定:

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肯定);

三个阶段: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四、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内因外因,好结果坏结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

4、内容和形式

5、现象和本质

认识论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认识的过程与方法

1、认识的辩证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第一过程(第一次飞跃):

客观事物的反映

(2)从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认识第二过程: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认识的提升

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和演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

(2)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3)抽象和具体(概括和具体);

(4)历史和逻辑(思维方式)

四、认识的真理性(判断是否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是否符合实际)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探寻规律)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信息的角度看,反映的发生就是()

A信息的产生过程;

B信息的传播过程;

C信息的刺激过程;

D接受和保留信息的过程

2、“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依据是()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识是在不断深化发展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1、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观成为科学

2、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

1、生产力(生产能力)和生产关系(分配关系)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日本物资少决定人工生产,德国技术高决定人少机械化生产)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城市的经济政策,对农作物劳作产生影响)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2、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和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等,例决策制度等)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3、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社会形态的划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改革

三、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1、阶级

2、国家的起源、实质、职能、国体和政体(国家是阶级发展的产物)

3、社会革命

四、社会意识(人对社会问题的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又称观念形态或意识形态。

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各种社会观念的总和。

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五、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英雄造时势是主观唯心,时势造英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六、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人只有在社会中才有价值)

七、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社会进步,人才会全面发展)

1、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关系是(C)

A血缘关系;

B利益关系;

C生产关系;

D协作关系

2、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AB)

A伦理学;

B艺术;

C形式逻辑;

D管理科学

AB是属于社会观念,CD是学科

毛泽东思想概论

科学含义:

1毛泽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方法。

2毛泽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

建设)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条件、社会条件、物质基础、理论条件、实践基础

2、萌芽时期

3、形成时期

4、成熟时期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提出:

最早提出: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完整提出:

1948年毛泽东《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核心),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a三座大山压迫,革命彻底性b比较集中,便于组织c和农民密切联系,便于形成组织。

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三大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大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国家建设的支持力量,小资本)。

三大法宝:

1939《共产党人》发刊词—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非社会主义社会)。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

(2)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和特征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建国到社改完成叫做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制度的标志是:

三大改造的完成

3、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中国建设)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党的十五大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突破性理论)——信资信社的标准不是制度,而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3、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判断是否体现)

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判断是否体现)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路线

(1)初级阶段的提出:

十一届六中全会

(2)初级阶段的含义

(3)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层面的矛盾问题)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

(4)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的专政,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核心:

党的领导)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1)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

1984年,邓小平提出“共产主义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符合马克思主义:

生产力是第一要素)

1992,南方谈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十六大报告指出:

贯彻三个代表,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标准

92年提出判断资,社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十四大指出是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

(3)发展战略

战略目标:

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战略步骤(三步走)97年十五大

1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2到建党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战略重点:

农业(首位),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包涵着(A)

A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最重要力量

B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绝对的不选)

C科技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一部分,非关键)

D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无关)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内涵是:

1)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都属于资源配置方式,不属于区别社会性质的范畴

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3)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4)计划与市场可以有机结合

5)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经济形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

1992年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从全国角度出发)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鼓励创业)经济共同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工资)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资本等,如股票等)并存——国家最重要:

税收

4、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1)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2)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

5、国有企业改革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a、产权清晰。

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本结构不再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即有国有资产,也有私人资产、外国资本、及其他法人资本。

国有企业要按照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理顺产权关系。

企业受托对企业所经营管理的实物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b、权责明确。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企业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出资者投入企业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企业如经营不善,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付有限责任。

c、政企分开。

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技术都将进入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通过经济杠杆调控市场,以保持经济的总量基础平衡,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还要完善经济法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d、管理科学。

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形成科学严密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6、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险(核心,基本纲领)

社会救助(最低纲领,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

社会福利(最高纲领)——美国小孩教育物资都是保障的(必须建立在一定物质依托)

社会优抚(军人,特殊纲领)——到一定年限即可享受

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补充纲领)

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稳定功能,2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3劳动力再生产功能,4经济调节功能

保障人的可持续(以人为核心)

7、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改革的目标

(2)对外开放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1)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重大缺陷

(2)我国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

(3)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4)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十五大)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四有新人)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社会主义文化的基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城市守信为重点,增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团结友爱,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五、一国两制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1、一国两制

(1)提出

(2)含义

(3)意义

2、外交政策

(1)当今世界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

(2)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个代表

一、三个代表思想

1、形成

(2)理论基础

(3)历史根据

2、主要内容

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

1、提出: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和五个坚持的原则,明确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梳理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2、基本内涵

核心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

重要目的:

促进全面发展

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

重要体现:

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

3、和谐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

4、荣辱观

宪法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集中体现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国家根本大法。

(根本大法)指导所有其他法规内容

宪法的基本特征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内容不同于普通法律(规定方向)

2、效力不同于普通法律(指导其他法规的实施)

3、制定和修改不同于普通法律(修改程序)

修改: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宪法是不包括本数的)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宪法是不包括本数的)的多数通过。

公布的机关不同。

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宪法的修改由谁公布。

实践中,四部宪法和四个宪法修正案都是由全国人大公布的。

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普通法:

民法,刑法等)由国家主席公布

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原则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

人权原则;

基本人权原则;

法治原则;

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强调监督)。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宪法正确性)。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宪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产物。

自宪法产生至今,世界上的宪法根据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反映的阶级本质,可划分为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两大历史类型,不同历史类型的宪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英国最早产生宪法:

不成文宪法(没有固化的法律条目)

美国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

法国是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

1791年人权宣言

1918年 前苏联宪法

我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新中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有1954、1975、1978和1982年的四部现行宪法。

宪法修改内容

1988(1982年宪法的第一次修改):

私营经济合法化(改革开放的结果)和土地使用权依据法律转让(以前是国有的)

1993:

国家任务: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论入宪)

国营企业改国有企业

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为五年

1999修改案:

邓小平理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律国家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反革命

2004三个代表入宪

土地征用和征收:

根据公共利益法律规定才能土地征收和征用并给予补偿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公民合法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类似西方基本权利保护)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不可能包括全国范围内失业保险,医疗保险)

选举制度

1、选举普遍性

2、平等性

3、直接和间接选举

4、等额和差额选举

4、秘密投票

5、民主选举的保障

政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政党制度的核心(一党专政,多党合作)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决策权)

(2)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参政议政)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5)以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作为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

政治协商会议

多党并存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基础。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随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了这一方针。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人民政协不属于国家机构(其余都是)。

公民的基本权利基本权利和人权的关系

基本权利内容: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般了解(18岁有选举权,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是没有选举权的,可委托)。

(2)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罢工,通信放在人身权部分)

游行示威虽然是有条件的自由的,单需要申请报批,申请地点时间范围之内

注:

政治权利可以分为两类权利,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后是六大政治自由,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一般设干扰项时,将《宪法》第41条摆上,把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列为公民的政治权利,其实《宪法》第41条单独列为监督权,不属政治权利。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任何公民,不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必须有逮捕令),不受逮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5、社会经济权利

6、文化教育权利

7、监督权利。

问题根据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C)

A.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科学研究的自由B.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艺术创作的自由C.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出版著作的自由

D.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再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