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1970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六章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六章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六章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六章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六章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eparturefromBaidichengatDawn

InthebrightdawncloudsIleftBaidicheng;

AthousandlitoJianglingonlytakesaday.

Iheartheincessantcryofmonkeysfromthebanks;

Mylightbargehaspassedcountlessfoldsofhills.

--LiBai

三、胡适白话新诗创作的贡献

1、提倡¡

细密的观察¡

和¡

朴实无华的白描工夫¡

形成的写实倾向

(1)表现为早期白话诗创作中即物状景的写实之作大量出现,如:

胡适《人力车夫》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学徒苦》《铁匠》

周作人《两个扫雪的人》

朱自清《小舱里的现代》

(2)奠定了诗歌与现实关系的基本诗歌观念。

2、因倡导诗的¡

具体的做法¡

造成的理念化、寓言化倾向

胡适的本意是要让诗去表达高深、曲折的理想,但因¡

凡是抽象的材料,格外应该用具体的写法¡

,所以,所谓¡

具体的作法¡

在早期白话诗中的重要意义恰在于它对¡

抽象化¡

诗歌理念的暗示作用。

胡适《鸽子》《老鸦》

周作人《小河》

四、早期白话诗人的创作

(一)沈尹默(1883¡

ª

1971)

(二)刘半农(1891¡

1934)

(三)周作人(1885¡

1967)

(四)俞平伯(1900¡

1990)

(五)朱自清(1898¡

1948)

(六)刘大白(1880¡

1932)

五、早期白话诗选

1、胡适《人力车夫》

警察法令,十八岁以下,五十岁以上,皆不得为人力车夫。

¡

车子!

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

今年几岁?

拉车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

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

你年纪太小,我不能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中惨凄。

车夫告客:

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

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

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

拉到内务部西。

2、胡适《老鸦》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二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也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黄小米!

3、胡适《窗上有所见口占》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4、胡适《¡

威权¡

¡

坐在山顶上,

  指挥一班铁索锁着的奴隶替他开矿。

  他说:

你们谁敢倔强?

  我要把你们怎么样就怎么样!

奴隶们做了一万年的工,

  头颈上的铁索渐渐的磨断了。

  他们说:

等到铁索断时,

  我们要造反了!

 奴隶们同心合力,

  一锄一锄的掘到山脚底。

  山脚底挖空了,

  ¡

倒撞下来,活活的跌死。

5、沈尹默《人力车夫》

日光淡淡,

白云悠悠,

风吹薄冰,

河水不流。

出门去,

雇人力车。

街上行人,

往来很多;

车马纷纷,

不知干些什么。

人力车上人,

个个穿棉衣,

个个袖手坐,

还觉风吹来,

身上冷不过。

车夫单衣已破,

他却汗珠儿颗颗往下堕。

6、沈尹默《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7、沈尹默《三弦》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

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

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8、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9、《教我如何不想他》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他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第二节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一、郭沫若诗歌的¡

两极阅读现象¡

二、《女神》简介

三、《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四、《女神》的艺术想象力、

形象特征与形式

一、郭沫若诗歌的¡

◆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由《女神》奠定,而《女神》的文学史地位一直为大家公认:

●最能体现¡

五四¡

的时代特色;

●标志着新诗初期创作最高成就的现代诗歌经典。

◆人们现在对郭沫若诗歌评价,出现一个¡

两极¡

分化现象:

●一方面普通读者评价不高;

●另一方面文学史家却评价很高,称为¡

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

◆《女神》独特魅力的产生离不开特定历史氛围下的普遍阅读心态和读者反应。

《女神》作为经典,是经由¡

时代¡

公共空间¡

的传播运作,由诗人郭沫若和众多新进的读者所共同完成的。

◆当代读者阅读《女神》,要真正领会其作为经典的涵义,读懂其时代的审美特征,就要充分考虑与《女神》同一时代的读者接受状况。

◆阅读《女神》,采用三步阅读法:

第一步:

直观感受

第二步:

设身处地

第三步:

名理分析

◆¡

文学史读法¡

往往偏重于¡

名理分析¡

,非专业阅读多是停留在¡

直观感受¡

,一般都不大注重还原历史氛围的¡

设身处地¡

◆阅读《女神》时把三步阅读法结合起来,大概可以除去¡

两极阅读¡

的偏颇。

二、《女神》简介

◆诗集。

郭沫若著。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

连同序诗共57篇。

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代表诗篇:

《凤凰涅槃》

《女神之再生》

《炉中煤》

《日出》

《笔立山头展望》

《地球,我的母亲!

《天狗》

《晨安》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在诗歌形式上,《女神》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

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三、《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1、¡

开辟鸿荒的大我¡

¡

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2、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3、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4、这个新时代的巨人目光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

5、《女神》中的¡

自我¡

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

1、¡

《凤凰涅槃》

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宣告着:

在¡

开辟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正经历着伟大的涅槃,¡

复从死灰中更生¡

的历史过程。

诗中¡

凤歌¡

凰歌¡

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凤凰更生歌¡

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生动、自由、净朗、华美的民族振兴时期的到来。

2、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诗人在诗剧《女神之再生》里,通过¡

黑暗中女性之声¡

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新造的葡萄酒浆,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

,¡

破了的天体¡

我们尽他破坏不用再补他了!

待我们新造的太阳出来,要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

◆诗人笔下的¡

我¡

高喊着:

一切的偶像都在我面前毁破!

破!

(《梅花树下醉歌》)赞美着一切政治、社会、宗教、学说、文艺、教育革命的¡

匪徒¡

(《匪徒颂》),¡

立在地球边上¡

呼唤着¡

要把地球推倒¡

、¡

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创造¡

的¡

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3、自我崇拜,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1)¡

我崇拜我¡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2)¡

我赞美我自己¡

(《梅花树下醉歌》)

(3)¡

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创造,只有地表达我自己。

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雨¡

不论在任何方面,我都想驰骋¡

(《湘累》)

(4)¡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便是我呀¡

(《天狗》)。

4、目光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

《晨安》

(1)¡

向着¡

我年轻的祖国¡

我浩浩荡荡的南方的扬子江¡

我冻结着的北方的黄河¡

问候

(2)向着恒河、印度洋、红海、尼罗河致意

(3)向着¡

大西洋畔的新大陆¡

太平洋上的扶桑¡

致意

5、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

◆田汉在给郭沫若是信中这样评价《女神》中的诗:

你的诗首首都是你的血,你的泪,你的自叙传,你的忏悔录呵,我爱读你这样的纯真的诗¡

◆《女神》的¡

不仅表现了崭新的民族魂,也袒露着诗人自己的灵魂。

在许多方面,二者是合而为一的。

◆《女神》中¡

对于理想的热烈追求、面向世界的眼光,都真实地反映了郭沫若热情奔放、胸襟开阔乐观的个性;

彻底破坏与创造的精神,不仅表现了郭沫若的反抗性格,生命力的无比旺盛,创造力的无比丰富,而且表现了他一切彻底、易走极端的个性。

四、《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一)《女神》的艺术想象力

(二)《女神》的形象特征

(三)《女神》的艺术形式

(一)《女神》的艺术想象力

◆闻一多曾批评俞平伯的《冬夜》¡

缺少很有幻象的作品¡

想象力、形象性不足,确实是早期白话诗的共同特点。

◆郭沫若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

◆《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

郭沫若是从布鲁诺、斯宾诺沙为代表的西欧16、17世纪泛神论哲学及中国、印度古代哲学那里吸取泛神论思想的。

◆他曾经将其内容概括为:

泛神便是无神。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

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二)《女神》的形象特征

1、壮阔性

2、奇异性

3、飞动性

1、壮阔性

◆从泛神论哲学思想出发,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于是,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

统统奔入笔底,构成了囊括宇宙万物的极其壮阔的形象体系,而居于中心位置的是:

◆包容一切的地球,汹涌浩瀚的海洋,光芒万丈的太阳,甚至诗中的比喻、联想也离不开地球、海洋、太阳的形象。

◆在这些形象上诗人寄寓了他的世界性的眼光、时代所赋予的宽广胸怀以及对理想的炽烈追求。

2、奇异性

泛神论思想使诗人思绪沸腾,产生了《女神》式奇特想象:

◆大自然被充分地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

雷霆是你呼吸的声威,雷雨是你血液的飞腾¡

(《地球,我的母亲》);

夕阳与大海竟然是一对恋人,举行着¡

日暮的婚筵¡

新嫁娘最后涨红了她丰满的面庞儿,被她最心爱的情郎拥抱着去了¡

(《日暮的婚筵》)。

◆人把自然¡

作为友人,作为爱人,作为母亲¡

,甚至把人溶解在大自然里,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不但地球是¡

我的母亲¡

一切的草木¡

地球的¡

儿孙¡

也是¡

我的同胞¡

高超、自由、雄浑、清廖¡

太空¡

下,¡

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

一枝枝的手儿¡

一起¡

战栗¡

(《夜步十里松原》)。

◆作为人的自我被赋予了创造与驱使自然万物的神力:

(《湘累》)。

3、飞动性

从泛神论思想出发,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看到了¡

动的精神¡

和创造的¡

,赋予他的形象以飞动的色彩:

无限的大自然¡

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

山在那儿燃烧,银在波中舞蹈¡

(《光海》)赋予破坏与创造以力的美: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力吆!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吆¡

(三)《女神》的艺术形式

◆和《女神》表现¡

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雄奇风格相适应,《女神》创造了自由诗形式。

◆郭沫若一方面强调¡

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同时又认为¡

情绪的世界便是一个波动的世界,节奏的世界¡

◆就总体看,《女神》的形式是自由的。

每首诗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诗行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在每一首诗中却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

郭沫若《天狗》

《梅花树下醉歌》

梅花!

梅花!

 

       我赞美你!

我赞美你!

       你从你自我当中 

       吐露出清淡的天香, 

       开放出窈窕的好花。

       花呀!

爱呀!

       宇宙的精髓呀!

       生命的泉水呀!

       假使春天没有花, 

       人生没有爱, 

       到底成了个什么世界?

       梅花呀!

梅花呀!

       我赞美我自己!

       我赞美这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

       还有什么你?

       还有什么我?

       还有什么古人?

       还有什么异邦的名所?

       一切的偶像都在我面前毁破!

       破!

       我要把我的声带唱破!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哟!

 

我崇拜太阳,崇拜山岳,崇拜海洋;

我崇拜水,崇拜火,崇拜火山,崇拜伟大的江河;

我崇拜生,崇拜死,崇拜光明,崇拜黑夜;

我崇拜苏彝士、巴拿马、万里长城、金字塔,

我崇拜创造的精神,崇拜力,崇拜血,崇拜心脏;

我崇拜炸弹,崇拜悲哀,崇拜破坏;

我崇拜偶像破坏者,崇拜我!

我又是个偶像破坏者哟!

1920年5、6月间作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1年2月14日上海《时事新报¡

学灯》)

《晨安》

第三节小诗派与湖畔诗人

一、小诗派

二、湖畔诗人

一、小诗派

是一个思想的时代,作家们广泛地思索关于宇宙、社会、人生、个体诸种时代性命题。

小诗的体式以¡

小杂感¡

形式灵活地表达诗人们¡

零碎的思想¡

人生体悟,哲理感兴,情绪波动,是小诗体式最驾轻就熟的领域。

小诗短小精悍,无拘无束,对于现代新诗锤炼诗质和诗意,是一种绝好的方式。

◆小诗体式渊源于印度佛教哲学诗中一种名为¡

偈¡

的短诗体裁以及日本短歌、俳句。

因郑振铎翻译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和周作人引入的日本短歌、俳句的影响,加上冰心等人的自觉实践,使小诗创作在中国诗坛风靡一时。

◆代表诗人:

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

冰心的小诗

1923年,冰心将三百余首小诗汇集成诗集《繁星》《春水》正式出版,开创了一个¡

小诗的流行的时代¡

她的小诗集中体现了童心、母爱、自然的母题。

《春水¡

一零五》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宗白华的小诗

◆小诗派中自成一格的是宗白华出版于1923年12月的诗集《流云小诗》。

诗人最擅长的是心灵与自然宇宙及社会人生的律动之间的契合。

诗人自称:

在都市的危楼上俯眺风驰电掣的匆忙的人群,通力合作地推动人类的前进;

生命的悲壮令人惊心动魄,渺渺的微躯只是洪涛的一沤,然而内心的孤迥,也希望能烛照未来的微茫,听到永恒的深秘节奏,静寂的神明体会宇宙静寂的和声。

◆《流云小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诗本身的诗:

啊,诗从何处寻?

在微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诗人的诗思是对宇宙自然天籁敏锐的体悟和捕捉的结果,是诗人对大千世界审美化的洞察和发现。

宗白华的小诗创作,以其玄思和形而上的色彩,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独树一帜。

二、湖畔诗人

◆湖畔诗人是¡

精神所催生的一代新人,与胡适所代表的初期白话诗人相比,他们更少旧诗词的影响和束缚。

◆胡适称道:

我现在看着这些彻底解放的少年诗人,就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脚的妇人望着那些真正天足的女孩子们跳来跳去,妒在眼里,喜在心头。

他们给了我许多¡

®

烟士披里纯¡

¯

◆湖畔诗人的意义,在于他们作的是¡

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新诗¡

他们¡

随意地放情地歌着¡

极其真诚地把¡

溶化在诗里¡

,对质直单纯的爱情的歌咏和内心世界的大胆剖白,构成了湖畔诗人的特色。

第四节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格律诗派”

一、新月派的诗歌理论探索

二、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三、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四、朱湘等诗人的诗歌创作

一、新月派的诗歌理论探索

(一)新月诗派的历史使命

(二)¡

理性节制感情¡

的美学原则

(三)诗的形式格律化

(一)新月诗派的历史使命

◆前期新月派是1927年前,以北京《晨报副刊》¡

诗镌¡

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

主要诗人有:

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等。

◆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批评《女神》:

过于欧化¡

,因而提出要写¡

中国的新诗¡

2、反对郭沫若关于诗只是一种¡

自然流露¡

不是¡

做¡

出来的,只是¡

写¡

出来的¡

的主张;

提出¡

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

其实没有选择便没有艺术,因为那样便无以鉴别美丑了¡

,因而强调要¡

诚心诚意的试验作新诗¡

◆新月派的历史使命:

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

2、把创造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

白话¡

(¡

非诗化¡

)转向¡

诗¡

自身,也即¡

使新诗成为诗¡

(二)“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

◆新月派的矛头所向,是他们所谓的¡

感伤主义¡

与¡

伪浪漫主义¡

,也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他们的理论主张,受到了同样是力主¡

无我¡

不动情感¡

与倡导艺术形式的工巧的西方唯美的巴那斯主义的影响。

同时也是与中国传统的¡

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的抒情模式,特别是与将情感消解于自然意象之中,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唐诗宋词传统相暗合:

这正是闻一多所提倡的¡

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如果说,早期白话诗人是从中国诗传统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宋诗那里,获得反叛的历史依据与启示;

那么,现在新月派诗人开始与中国诗传统中的主流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