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1127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后来,“忘八端”被讹传为“王八蛋”。

从这材料中能得出的结论是()

A.儒家思想的法制化B.儒家思想的宗教化

C.儒家思想的道德化D.儒家思想的哲学化

7.吕思勉先生说:

“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

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8.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

u,校对)中说:

“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

《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

”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学在官府B.有教无类

C.私学兴起D.百家争鸣

9.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

”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10.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顺命》中说: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A.光大儒家B.恢复礼乐秩序

C.建立教育体系D.加强中央集权

1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

“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宗法制度的形成

12.《史记》载: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由此可见司马迁叙史()

A.封建迷信极不可信B.观念深受儒学影响

C.风格与汉赋极其相似D.借鉴楚辞表达方式

13.明成祖姓名朱棣,其子明仁宗姓名朱高炽,仁宗之子明宣宗姓名朱瞻基,宣宗之子明英宗姓名朱祁镇,英宗之子明宪宗名朱见深。

从这几位皇帝的名字来看,体现了明朝皇室命名的思想是()

A.天人合一B.人定胜天

C.五行相生D.五行相克

14.对比佛教、道教,有史学家认为:

“孔子儒教,不成为一项宗教……其信徒都没入在一般社会中,在下则弘扬师道,在上则服务政治。

只求淑世,不求出世。

”材料认为儒教不能成为一项宗教的理由是()

A.无专门的宗教组织B.教徒超然于政治外

C.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D.只求出世,不求入世

15.王安石在讲学时,曾经给学生出一道问题:

“异时多兵矣,而不以兵多故费财;

今民之壮者多去而为兵,而租赋尽于粮饷,然亦不足于兵。

此其故何也?

”这反映王安石在教学中注重()

A.因材施教B.军事教育

C.经世致用D.理财为先

16.619年唐高祖下诏:

释典微妙,净业始予慈悲;

道教冲虚,至德去其残暴……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凡关屠宰、杀戮、网捕、畋猎,并宜禁止。

据此可知当时()

A.重视生态环境保护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统治者尊道礼佛

17.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

“饮食,天理也;

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

三妻四妾,人欲也。

”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时代背景的复杂性B.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1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

田制》中说:

“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

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

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

”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19.“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

梁启超说:

“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

”可见桐城派()

A.提倡“经世致用”B.主张“知行合一”

C.颠覆了理学传统D.宣扬人伦即天理

20.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

“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21.赵轶峰认为:

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

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

①民本和保留君主制未脱“儒家思想理路”

②开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

③君臣平等有“新见”

④作者对黄宗羲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A.①③B.①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2.清朝袁枚(1716—1797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

章学诚(1738—1801年)斥曰:

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

大江以南,名门大家闺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明,无复男女之嫌。

殆忘其身之雌性矣。

此等闺娃,妇学不修,岂有真才实学可取?

而为邪人拨弄,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

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

A.理学受到冲击B.民主与法制思想并存

C.社会转型完成D.新式的教育发展普及

二、非选择题。

23.(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

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

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东面,是直到近代才能逾越的太平洋;

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

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书面语。

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

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

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

材料二19世纪后半期,自我为中心的中国人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痛苦。

部分中国人开始反思和重新变革自己的文化。

有官僚阶层开始的自强运动,有翻译介绍西学,也有个别人在生存危机下认识到非变革制度不可。

商人阶级形成发展。

在20世纪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并促成了一场民族解放运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6分)据此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特点?

(7分)

24.(26分)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材料二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欧洲旧思想

乙中国旧思想

丙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

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

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魏源提出: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

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

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

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8分)

(2)材料二中的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

其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思考王韬称魏源“师长一说,实倡先声”的原因。

(6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口(25分)

材料一《中国孤儿》是伏尔泰根据元代戏剧《赵氏孤儿》改编,,他把故事从春秋战国改编到元统一中国,把晋国的赵家故事改为宋末元初的大臣张惕舍命救皇子。

《赵氏孤儿》讲的是忠、信、仁、义,《中国孤儿》则是赞扬儒家思想代表的文明是如何征服野蛮。

伏尔泰多次提到他的《中国孤儿》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传授孔子道德”,并称自己这部作品为“五幕孔子的道德戏”。

——书云《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论”》(《南方周末》2011年5月19日)

材料二科学,无疑也是中国最迫切需要的。

他们需要各种科学来开发帝国潜在的资源。

……但掌握科学就一定有利于改善帝国的道德状况呜?

…,发展“物质文明”就意味将具备西方高度发展的物质成果。

包括以蒸汽机和电力所创造的各种奇迹…,物质文明是自己发展起来的,还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条件,经过长期协调,缓慢的发展起来的?

‘引入投票箱,就能使中国成为民主国家,建立共和制度吗?

如果中国不想创造西方那样的条件,她就不能获得同样的结果,也不能发展更多的物质文明。

这些条件不是物质的,而是道德的。

——(关)阿瑟·

史密斯(1872年来华传教士)《中国人的性情》

材料三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放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华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

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

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

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l)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推崇“孔子道德”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密斯这一观点提出的历史背景,他认为中国“发展物质文明”应该创造哪些条件?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西方人对儒家文化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11分)

26.(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请参考给出的示例,概括文中编号处文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除示例外,任选两处作答即可)

示例:

文句④信息:

社会上出现了统一(政令与文化)的倾向。

分析:

国家长期战乱,人心思定;

推动政治和学术的统一。

27.(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

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

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一一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

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一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一一摘自楠升(<

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10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12分)

 

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的描述可知,不进行教育而光杀人,这样虽然刑罚多但压不下歪风邪气;

光教育而不实行刑罚,这样做坏事的人就受不到惩戒;

体现了教化和法制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战国时期荀子的礼法并施的思想。

所以答案选B。

2.C

【解析】本题是在考查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从“起源”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确有很多不同地方的诸侯国都不约而同的推行了法家思想,既说明了法家思想是异地而同心的,又说明了法家思想是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的,综上所述对此解读合理的只能C,而非其他的选项。

3.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图表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春秋战国到北宋,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思想先进,故思想家较多;

随着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思想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故南宋到明清南方长江流域思想家较多;

岭南地区开发较晚,故思想家较少。

4.C

【解析】材料的主旨一方面是强调天下大乱,另一方面是强调通过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实现天下大同,所以上述材料体现的只能是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5.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等,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材料的大意是:

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这明显属于儒家“仁政治国”思想。

据此,可知:

C项符合题意,正确。

其余ABD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忘记了这八端即忘了做人的根本”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题干核心内容与儒家思想的法制化、宗教化、哲学化无关,从而直接排除ABD三项。

“八端”即体现儒家思想的道德化,C项符合题意。

7.B

【解析】A不对,如墨子主张“兼爱”思想,符合平民百姓的愿望,希望提高自身的地位,反对压迫;

C不对,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这显然与社会变革的潮流不符;

D不对,题干突出的是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而非不同点;

B符合题意,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反映了社会安定的愿望,但是却脱离当时的政治现实,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8.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知识点来说,孔子开创了私学,有教无类也是孔子的办学思想,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

而材料中有“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

”可见材料认为六艺在孔子之前出现,因而B、C、D都不对。

另外,材料中“太卜”、“外史”、“宗伯”是官职名,因而选A是符合的。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儒家

9.B

【解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儒生群体进入政权、士人官僚的“规谏、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造成的,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造成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10.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史料的能力。

材料中引用的是董仲舒的一段话,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说的三纲五常。

汉武帝之所以赞赏是因为这对汉武帝的统治有很大的帮助,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11.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本题信息是“汉代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

“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因此A项错误;

“黄老之学被推崇”和士人政府无关,因此B项错误;

“宗法制度的形成”是在商周,因此D项错误;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这为士人政府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2.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是司马迁讲诉的对刘邦出世的过程。

材料中将君权的神秘色彩描写到极致,君权的神圣之感非常突出,表现出强烈的儒家思想特点——主张重视皇权,君臣关系。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13.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棣、炽、基、镇、深的偏旁为木、火、土、金、水可知这是五行。

五行基本循环原理为: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生生相息,是为五行相生;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为五行相克即五行相胜。

故选C项。

1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解读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注意“不能成为“的关键信息,由材料中“其信徒都没入在一般社会中,在下则弘扬师道,在上则服务政治。

只求淑世,不求出世”等信息可得出信仰儒家思想的学者居多,主要是以治国平天下为主,是“不求出世”的态度,C符合题意。

A在材料中无体现;

B说法与材料中信息相反:

D是对现象的反映,与本质无关。

故选C。

15.C

由“异时多兵矣,而不以兵多故费财;

”可以分析出王安石教学中注重经世致用,故本题选C项。

A、B、D不符合材料。

16.D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道教冲虚,至德去其残暴”体现了对道教的尊重,材料“释典微妙,净业始予慈悲;

……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凡关屠宰、杀戮、网捕、畋猎,并宜禁止”体现了对佛教的尊重,再依据所学可知,唐代的时候实行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

故D符合题意。

17.B

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从材料中朱熹对“存灭理,灭人欲”的解释,饮食和山珍海味的关系,夫妻和三妻四妾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而李贽则对“存灭理,灭人欲”思想的大肆批判,反映了李贽对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性的否定,故选B。

A、C、D材料中没有体现。

1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其田皆上之田也”、“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C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

B项有一定道理,不够全面和核心,不能够成为题干“作者的主旨”要求,排除。

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19.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梁启超认为桐城派与汉学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桐城派主张学以致用,而不是专门训诂考据,故本题选择A项。

B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的观点。

C、D两项则不是文学创作领域的。

2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