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3699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docx

《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docx

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知道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的主要思想。

因为本单元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点,传统文化有历史遗传性、发展变异性,又有现实性,所以高考命题可以考察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察某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中西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重点把握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

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了解汉朝统治者从无为到有为的政策改变原因以及“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提出,知道儒学是如何成为正统的。

宋明理学

知道三教和一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了解李贽的离经叛道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知道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和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5讲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发展演变

【考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经济上的根源是。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文化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孟子的政治主张是,荀子的人性观是。

4.西汉时期,儒学经过的改造,发展为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5.程朱熹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王阳明认为世界本源是。

1.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兴起)2.“百家争鸣”3.“仁”和“礼”;“仁政”;“性恶论”4.董仲舒5.“理”;“人心”

【重难点突破】

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

【知识归纳】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经济兴起,井田制崩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改革图强,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士大夫崛起。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但他主张的“礼”是“周礼”,奴隶社会等级之礼。

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反对暴政和任意刑杀,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

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也”。

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教学。

“有教无类”是教育史上的创举,推动了社会改革,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学而时习之”“当仁不让于师”。

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育贡献:

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即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文化贡献:

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孔子思想不能满足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者的要求,未能受到重用。

今天,孔子的思想主张,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伦理道德上强调阶级调和、社会和人际关系和谐,如注重自我修养、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的精神依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和推崇。

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

孟子名轲,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

荀子名况,著有《荀子》。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

时代

著作

重要思想主张

孔子

春秋

圣人

整理六经;后人整理《伦语》。

“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核心);

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编撰文化典籍(六经)。

孟子

战国

亚圣

《孟子》

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民贵君轻”;性善论;先义后利。

荀子

战国

儒家学说集大成

《荀子》

综合儒家、法家、道家思想

施政主张“仁义”、“王道”;君民“舟水关系”;性恶论;“人定胜天”。

 

思想比较    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

仁政

礼法并重

民本思想

爱惜民力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为“亚圣”。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

战国时期的显学,别其他学派吸收,战国后不被重视(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道家

庄子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在文学、美学等方面建树颇丰,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法家

韩非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历史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西汉以后,与儒家互为表里,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兵家

孙膑

重视战争规律和人的作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A.评价: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①“仁”:

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②“礼”:

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B.做法:

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①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A.孔子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和谐思想的典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尤其是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人际关系,与时俱进,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异曲同工的。

B.孔子思想中“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保守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在今天早已行不通了,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C.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①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入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儒学在中国文化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③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的景仰。

(3)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以及启示。

A.影响:

①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突出了古代中国特有的民本思想。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之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②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后经过不断发展最终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了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启示:

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百家之学之所以能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良好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同这时期思想自由的氛围分不开的。

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的真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弥足珍贵。

以史为鉴,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必须切实贯彻双百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典例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显著变革引起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社会矛盾、阶级关系、人才、思想、制度都会发生变化。

【答案】D

【方法技巧】考查对“百家争鸣”背景的理解。

经济变革决定政治变革。

【典例2】下列关于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名师点睛】考察对孔子“仁”思想的理解。

用排除法,前三项是正确的,孔子是主张改良,故选C。

【答案】C

【方法技巧】孔子“仁”的哲学思想有构建和谐社会和反对暴政的意义,但具有等级性。

【配对练习】

1—1.[拓展题]下列属于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是( )

A.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B.克己复礼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是荀子的观点,B是孔子的观点,D是朱熹的观点。

【答案】C

1—2.[拓展题]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学派的是(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克己复礼” D.“法不阿贵”

【解析】D是法家的观点。

【答案】D

1—3.[易错题]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用排除法。

法家的思想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孔子思想不能满足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者的要求,未能受到重用。

【答案】A

重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和影响

【知识归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汉代儒学能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一是汉朝统治者实现大一统的需要;二是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顺应了汉朝大一统的需要。

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社会潜伏着危机:

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边境不宁,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取代以前的“黄老之学”。

董仲舒把儒学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思想。

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加强君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形成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肯定新儒学思想,积极推动儒学。

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兴办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凭太学生的资格入仕,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得到推广。

儒学取得独尊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的政权,也禁锢了思想自由。

(3)儒学的发展(宋明时期):

宋明时期,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的内容,形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新的思想体系。

其“新”主要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

新的儒学体系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所以称为“理学”。

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

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

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

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

宋代以来,“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明中期,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典例1】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 )

①儒家理论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②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③儒家理论使皇权得以神化

A.①②  B.②③  C.①  D.①②③

【名师点睛】董仲舒新儒学中的“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符合汉武帝建立统一大汉帝国的要求,而且汉朝到汉武帝时国力日益强大。

【答案】D

【方法技巧】考察学生理解能力。

既要知道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也要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

【典例2】汉武帝实行采纳“独尊儒术”的主张,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A.天人感应的思想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的思想 D.大一统的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的关键是要领会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正好符合了汉武帝建立统一大汉帝国的需要。

【答案】D

【方法技巧】正确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

【配对练习】

2—1.[拓展题]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解析】考察对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理解。

新儒学符合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

2—2.[易错题]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解析】思想从自由走向专制正是政治走向专制集权的反映。

【答案】D

难点1宋明理学的含义及其影响

【知识归纳】

(1)宋明理学的含义:

宋代出现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使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儒学地位下降。

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宋朝时期,儒、道、佛融合为新儒学——理学。

北宋理学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

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仁与万物俱生。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理气论”“心性说”。

认为先有理后有气。

还把伦理道德与理气论结合起来。

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也是天理的反映。

“心性说”是认为人的性情都是善的,因此,人应该克制情感,用道德理性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把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朝继承下来,从而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明朝时期,理学发展为心学(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①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②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心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理论提出的背景:

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王守仁等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内容:

认为世界本源是人心,“心即理”。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

②本质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④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不同点:

①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②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3)宋明理学的影响:

理学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主观唯心主义,是宋明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理学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但是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调“重义轻利”,产生消极影响。

【典例1】宋代理学的核心思想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B.仁学思想

C.心性论思想D.人心是万物的本源

【名师点睛】考察学生对宋明理学核心思想的掌握。

D为明朝心学的观点。

【答案】A

【方法技巧】比较宋代理学和明朝心学核心思想的区别。

【典例2】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世界万物的本原    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

【名师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朱熹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人们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朱熹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所宣扬的“天理”只能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答案】C

【方法技巧】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但已成为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礼教的工具。

【配对练习】

1—1.[拓展题]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 )

A.主流思想文化维护封建统治 B.儒学的发展注重个人情感体验

C.有利于社会的民主、进步D.违背了孔子的仁学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朱熹的“灭人欲”是为了符合天理,王阳明的“内心反省”是为了“致良知”,把握心中的天理,成为封建社会的圣贤,就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BCD的观点是错误的。

【答案】A

1—2.[易错题]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的共同点有( )

①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②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

③都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④都坚持“性善论”和儒家“仁”的思想

A.①②④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

【解析】③应该排除,程朱思想应该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答案】A

【历年热门考点透视】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热门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整个中国整个封建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又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考点非常重要,近年的命题率很高,也是今后高考的重点,要认真复习。

其中主要把握:

老子在思想上的贡献,孔子思想要全面掌握,各学派思想家的主张、含义、评价等。

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节的养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关注这一新的角度。

【历年真题】

命题角度一孔子、孟子的观点和儒家思想

【真题1】(2007广东卷)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解析】从新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孔孟学说的理解。

孔孟学说主要是“仁”“礼”和“仁政”等思想都是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的思想,探讨人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答案】A

【真题2】(2006年上海)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这位思想家是( )

A.孙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

【解析】考查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适当记忆。

注意总结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唐太宗、黄宗羲等人的民本思想。

【答案】B

【真题3】(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

"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解析】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学派的主张)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关键词“言仁义”,即主张仁义,是儒家学派。

【答案】C

【真题4】(2007全国文综二)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解析】考查这几种思想流派的区别。

儒家提供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提供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法家提供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这种观念符合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其他流派基本不提供这些伦理观念。

【答案】A

【真题5】(2008·江苏卷)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属中等题。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倡导民本思想;提出了“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等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针对当时智者学派的思想比较兴盛,人们都贪图无节制的个人自由和个人享受,造成社会公德缺失,道德沦丧,提出“美德即知识”,强调“智德合一”,倡导民主政治,反对君主权威。

依此分析选项A、B、C均是共同之处,选项D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