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阴界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0889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含阴界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阿含阴界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阿含阴界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阿含阴界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阿含阴界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含阴界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阿含阴界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含阴界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含阴界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如果生起悲心想要救度众生而不想断除我执而进入无余涅盘,愿意世世生在人间救护众生同证解脱果,那么您就是大乘通教的初果菩萨了!

然而六根与六识的分际,是愚人们所不能了知的;

乃到号称佛门中的大修行人、大法师们,已经出世弘法二十几年了,都还弄不清楚根与识的分际,常常将根与识合为一法而与真善知识诤论不休,所以圣玄奘菩萨颂曰:

「愚人难分识与根。

」因此,将六根先理清楚,是修学解脱道的首要任务;

这也是求取大乘明心见道的人首要急事,若不能弄清楚根与识就不能断除我见,想要明心是绝无可能的,难免会落入识阴之中而不自知。

想要修习解脱道而证声闻初果、预入圣流,必须先断我见;

我见若断,三缚结随后即断;

但是断我见的唯一而且不可取代的本质,就是认知及现观六识心的虚妄:

现观识阴六识都是缘生之法,都是缘起法所摄的有生有灭之法,虚妄不实。

如果想要观行识蕴六识的虚妄,想要观行六尘的虚妄,就必须先了知六根的虚妄,才能如实的观察到六尘的虚妄,进而观察识蕴六识的虚妄,我见才可能真的断除。

本书中在此之前虽也曾略说六根,但只说其名而未举证经文来解释,也还没有作很详细的说明,所以在这一节中,先举经文为证,然后再加以说明。

六根之体性,依据《中阿含经》卷五十八的开示说:

【……复问曰。

「贤者拘絺罗!

有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

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

谁为彼尽受境界,谁为彼依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

「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自受境界。

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

「善哉!

善哉!

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

意者依何住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

「意者依寿,依寿住」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

寿者依何住耶?

「寿者依暖,依暖住。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语译如下:

【…尊者舍梨子又问说:

有五色根不同的运作、住于不同的境界中,各各触受自己相应的境界。

眼根,耳、鼻、舌、身根,这五根有不同的运作行为、住于不同的境界中,各各触受自己相应的境界。

这五根,是谁接受了他们全部的触受境界呢?

又是谁作为五根的所依呢?

」尊者大拘絺罗答说:

「五色根有不同的运作行为、住于不同的境界中,各都自己领受不同的境界,都是只能领受五尘中的一尘,不能同时领受其余诸根所领受的四尘。

眼根、耳、舌、身根,这五根各有不同的运作行为、各住于不同的境界中,各各领受自己相应的境界;

意根则是一体的领受了五根为祂而受的境界,因为意根同时也是五根的所依根。

」尊者舍梨子听了以后,赞叹的地说:

」尊者舍梨子赞叹过了,欢喜奉行。

又再度请问说:

意根是依什么而安住的呢?

「意根是依寿而住,是依寿而住的。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这就是小乘声闻法中所说的六根,前五根所说并无异于大乘法之处,但是对于意根,差异可就极大了!

可见大阿罗汉对于意根的理解,还是很有限的。

在这一段阿含经文中,二位大阿罗汉对六根有过这样的一段问答。

如上语译以后,读者若能详细阅读并且思惟而不误解的话,其实已经很容易理解六根了;

但是对于意根与意识的分际,阿罗汉们的理解其实是不够深入的。

在这段大阿罗汉的对话中,说明了五色根各有所行境界,互不相同;

也就是说,眼根只能运行于色尘境界,耳根只能运行于声尘境界,……乃至身根只能运行于触尘境界,所以说「五根异行、异境界」,但是五根所行是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界,所以五识在五胜义根所在的处所,领纳五尘中各自相应该领受的境界;

但是五根各自领受五尘中的一尘境界,无法统合领纳全部五尘而作应对,当然得要有别一个心来统合五根对这五尘的领受,否则就会变成五个有情各自领受不同的境界了。

若是领受五尘后,必须先对五尘中的某一尘应对以后,再对其余四尘依照先后领受及应对,岂不就成为精神病患者或反应极迟钝的残障者?

当然得要有意根来统合五根而全面的领受了。

可是舍梨子尊者问「意根依何而住」时,尊者拘絺罗却说:

「意者依寿,依寿住。

」意思是说,意根依寿而住。

这时就值得吾人探讨了!

依二乘法来说,寿,是命根成立的三个要素之一;

命根又是依什么而有的呢?

最正确的答案是:

「寿、暧、识三,说为命根。

」现在尊者大拘絺罗说:

「意根依寿而住。

」问题来了!

意根若是依寿而住,则意根应该是只有存在一世的,那么意根在有情入胎、或受生时,是在什么时期生起的呢?

若是从来就一直存在的,意根就不可能是依寿安住而有生起时,因为依寿而住的心体,在寿命终了时是会毁坏的;

若是拾寿就会毁坏的心,那么意根就不可能是意识的所依根了,又怎能说是意识之根呢?

若是受生之后才出生的,所以说是依寿而住的心;

那就必须说明:

意根是何时出生的?

是不是生灭法?

能不能作为意识及前五识的所依根?

这样子说明以后,二乘佛法才可以算是完整的。

假使尊者大拘絺罗,是合说意识与意根为意(这在二乘法中是常常见到的现象),但是这样一来又有问题产生了!

意根与意识若是同一个心,十八界的建立就成为虚妄建立了!

因为意既然是根,就不应该同时也是识蕴六识的一个识;

假使意根同时也是识蕴中的意识,十八界就应该改为十七界;

而且世间也不应该有睡眠这个法相,或者睡眠这个法相的定义必须要作修改:

在睡眠时还是对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因为眠熟后仍有意根存在,而意根即是意识,意识存在时必定有别境五心所,所以一定是清楚了了的,所以眠熟后应该仍然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正在睡觉,因此睡眠的定义必须重新界定。

不但眠熟时如此,在闷绝位、无想天中,正死位、初住胎位、无想定中、减尽定中,也都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那么这些法相都应该重新定义。

但是现见事实并不是如此,所以尊者大拘絺罗说「意根依寿而住」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寿是出生了五色根以后才有的,寿是依五色根不坏而说有寿。

如果他说的意是是指意识,则「依寿而住」的说法才可以通,但意识却不应该归类在六根之中,然而这段经文中说的却是归类在六根中而称为意根,显然「意」字不是说意识,所以意根不该是依寿而住的。

应该说:

因为有了五色根的出生,有了寿命,意根才能主导意识示现在人间现行及运作。

由此可知,意根与意识是二法,不是同一法;

一定是意根与意识不同,才可以说这二心中的一心是根、另一心是识。

假使意根同时也是意识,那么意根就不可能成为意识之所依根了,那又怎能说是意根呢?

所以尊者大拘絺罗的说法不是正确的;

我们宁可认为是结集经典的人记错了,不愿说尊者大拘絺罗说法错了,但是已被大迦叶等声闻僧结集成这样了。

由此可知,二乘圣人对大乘法的胜妙深义,仍然是不能理解的。

在这一段经文中说的六根,其中的五根都是各自运行于自己的一尘境界中,都不涉触到其它四根所运行的四尘境界,所以眼根只能触取色尘,耳根只能触取声尘,……乃至身根只能触取触觉上的触尘,这就是五根各自行于自己所行境界,所以是异行、异境界。

但是意根统合五色根所行的不同境界,这也只是方便说,因为这种说法实际上也是有过失的;

意根只能统合六识所行的境界,不是五根;

所以意根统合五根所行境界,这只能在五尘所显现的极昧略法尘上面来说,才能讲得通。

如果意根也能像意识一般地统摄五尘境界相,就表示祂也能像意识一般的了别五法境界的细相了!

那么大家眠熟之后,意识灭了,意根应该仍可继续了别五尘境界的细相,就应该大家眠熟时都仍然在清楚明白的领受六尘才对,那么人间就没有所谓睡眠可说了。

假使意根真的可以如此,那么意识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了,大家只要有六根及五识就够了!

乃至五识也不必要了,都只要有六根就够了,因为意根就能统摄前五根、前五识所行的境界了,那就只需保持色身五根就够了,就成为只要意根及五根就够了,前五识及意识也都不必要了;

这样子,又何必要有六识识阴的存在?

所以,「意根单独就能统摄五色根所行的五尘互异境界」,那是说不通的,必须要有意识、前五识的配合,意根才能依意识的了知而统摄前五根所摄入的五尘境界(这是在内相分与外相分合而为一的情况下来作的方便说)。

另外,尊者大拘絺罗:

「意为彼依。

」彼字是讲五色根,意思是说:

意根是五色根的所依根。

这也有问题!

因为:

意根只是心,五色根又是色法而不是心体,在意根没有大种性自性所以不能摄持五色根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成为五色根所依的;

只有第八识心体具有的大种性自性,是出生五色根的心,祂才是有可能是五色根的所依心。

所以这也是尊者大拘絺罗说错法(应该是结集的人听错了)的地方。

在二乘法的四阿含诸经中,有没有二乘圣人其它同样开示的记录,就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吧!

因为这不是本书所要开示的重点。

这里要说的是:

意根是心,不是色根,祂也没有大种性自性,所以不能接触到五色根,何况持执五色根?

当然不可能是五色根的所依。

但是祂却成为六识心王的所依根,从眼识到意识,都必须有意根作为所依根,才可能出生、现行、运作,所以说意根为前六识的共同所依根;

但是前五识在没有意识藉意根的缘出生之前,前五识也是不可能出生,所以意识心同时也是前五识的所依根。

但这都是从六识心王来说的,如果是五色根,就只能以本识如来藏为所依根,不以意根为所依根。

不论是从正确而了义的教典、或从法界实相亲证的正理来说,都必定如此。

五色根都各有扶尘根与胜义根(净色根),五色根的扶尘根(眼球、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的所行境界是外相分五尘,属于外五入所摄;

五色根的净色根(掌管视觉乃至触觉的各部分头脑)所行境界是内相分五尘,属于内五入所摄;

意根则只能在净色根所显示内五入的五尘中所显示的极昧略法尘上触知及运作;

在不与意识觉知心配合运作的情况下,凡是五尘及法尘的细相,意根都是无法领受而运作的,所以「意根统摄五色根所行境界」,是说不通的。

因为五色根的外五入及内五入(其实都是兼有法入)的极大部分,意根都是无法运行于其中的,又怎能统摄呢?

阿罗汉有解脱道的一切智而没有佛菩提道的一切种智的分证,所以对这些意涵是无法深入了之的。

眼等五根中之扶尘根,都属于外入处,是粗色根:

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偃月、身如肉桶,都可以看得见;

但五根之胜义根都是内入处,虽然也都是有色根,却不可见、有对;

可是意根属于内入处,所以意根是心,非色,不可见、无对:

【……佛告彼比丘:

「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

」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说。

复白佛言:

「世尊!

如世尊说:

『意是内入处。

』不广分别。

云何意是内入处?

」佛告比丘:

「意是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杂阿含经》卷13第322经)

【……佛告诉那位比丘:

「眼根是内入处,是藉地水火风四大所制造出来的清净色,不会被外面的尘土所染污,也不可以肉眼看得见,但是可以面对它而感觉到它的存在。

」佛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也是这样子说明。

比丘又向佛禀白说:

譬如世尊所说:

』不为我们广作分别说明。

』的意思是什么?

」佛告诉比丘:

「『意是内入处。

』的意思是说,意根就像过去心、未来意、现在识的三世意识心一样,都不属于有色根,无法以肉眼看得见;

祂也不能像意识一样能让凡夫们感觉到,所以不可面对;

凡夫们都无法了知意根的存在,所以无法面对意根,这就是说意内入处。

」】

换句话说,佛对二乘人方便说法时,开示说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色根,不是根性迟钝的人所能了知的,所以说非色、不可对。

在二乘法中,因为二乘人的智慧不像菩萨的深利,所以常常将意根与意识合说,所以常有方便说法的情况。

但在这里,既然说的是六根而不是六识,经文中的「意」当然就是说意根。

意根既然是无色根,是心体,当然也是无法触到外色法五尘,所以,在外五尘上显示出来的外法尘,意根当然也无法触到的;

当然要经由外六入而具有大种性自性的如来藏来变现内相分的内六尘而成为胜义根中的内六入,这种由本识心所变现的内相分六尘,似色而非色,是自己的第八识心所变,所以意根才能触到,才能在内六入的法尘上作极昧略的了别,这就是「意内入处」。

意的外入处,则只是意根藉如来藏对山河大地及四大、五色根等法的直接摄受而生起的遍计执性,不属于阿罗汉所断除的我执内容,这牵涉到一切种智的意涵,说来话长,也不是本书要宣示的法义,是一切种智中极甚深而不易被证悟菩萨所知的密意,属于诸地菩萨无生法忍证境内容,此处略而不说。

【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

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

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

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则生其厌;

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则生其厌;

身根常求可意之触,不可意之触则生其厌;

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

六种根,种种行处、种种境界,各各不求异根境界】

(《杂阿含经》卷43第1171经)在这里,根的体性是依与识同在时的自性而说的,根的自身既不是识心,当然不可能会有贪厌的心行,所以这里是将六根与六识的自性合在一起而说,使初学解脱道的行人容易理解:

眼根只乐行于色尘境界,不乐行于耳根所行的声尘境界;

并且是只乐于可意的色尘境界,厌恶不可意的色尘境界。

耳根只乐行于声尘境界,不乐行于眼根所行的色尘境界,并且是只乐于可意的声尘境界,厌恶不可意的声尘境界。

鼻、舌、身、意根也是一样的自性,依理推之可知,这就是六根的自性。

但是意根却透过五根、五识而攀缘执着六尘中的一切法(在大乘的无生法忍智中,可以现观到意根的所缘其实不止如此),所以导致众生不断的轮回生死,乃至沦堕三恶道中受苦无量。

【「云何比丘诸根寂静?

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着,无有识、念,于眼根而得清净;

因彼求于解脱,恒护眼根。

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着,无有识、念,于意根而得清净;

因彼求于解脱,恒护意根。

如是比丘诸根寂静。

(《增一阿含经》卷12)这意思是说:

比丘诸根寂静的境界,是在眼见色尘时,不生起了知(想即是了知)及执着;

对所见色尘,不论是如何的可爱,也都不想了知及忆念,只是保持在接触的阶段,不作进一步的了知、分别、执着、忆念;

这样子恒时保护眼根而无所攀缘,在断我见之后应当如是修行解脱道,这才是眼根寂静的比丘。

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根也都如是,应当善护诸根,不对声、香、味、乃至法尘作进一步的了知、分别、执着、忆念,只是保持在接触的阶段中;

这样子时时刻刻保持着、觉照着,只是触知而不想进一步的了知,也不忆念,才是诸根寂静的比丘。

这是在求取解脱、断除我执,所以不对色蕴中的内六入、六尘有所执着,这也就是「守意如城、防六如龟」的意思,不让六根藉内六入向外攀缘外六入的六尘我所,由这里也可以了知六根的自性。

【「云何比丘成就六?

王当知之。

若比丘见色已,不起色想;

缘此,护眼根,除去恶不善念而护眼根。

若耳、鼻、口、身、意,不起意识而护意根。

(《增一阿含经》卷51)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眼耳鼻舌身,意根为第六;

此处池流回,此无安立处;

名色不起转,此处得尽灭。

(《别译杂阿含经》卷15)这二段经文的意思是同样的道理;

守意如城,不让六入影响到意根而攀缘外法我所,防六如龟,防止六根攀缘于六入而执着内六入;

因为佛在四阿含中说六根时,多数时候是说内六根,也就是意根及五根的胜义根。

这就是解脱道行人在断我见以后,进修而求断我执时,乃至断尽我执而成为阿罗汉以后,都是这样子安住其心的;

这样也可以使慧解脱阿罗汉容易进修成为俱解脱阿罗汉。

如果不能了解内六入,不能面对内六入的执着而加以减除,专对外六入的执着加以灭除,只是在灭除外我所的执着,不是在灭除我执上用功;

因为外六入是外我所,内六入则是五阴自我所摄的内法,属于我执。

所以灭除内六入才是真正的解脱道,灭除外六入只是外我所的灭除,尚未真正进入解脱道中修行。

但灭除内六入的行六,只是解脱道的行门,与菩萨所修佛菩提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大不相同的;

菩萨是无所住而时时生其心的,是六根、六识都无所住而如来藏时时生其心的,这才能使菩萨智能不断增上而广利众生,终于成佛。

又:

佛护、月称、安慧、般若趜多、阿底峡、宗喀巴、达赖、印顺、昭慧……等应成派中观师,常将意根说为意识之种子,意谓眼根即是眼识种子,耳根即是耳识种子、……乃至意根是意识种子,因为他们都无法证得第七识意根,也无法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所以干脆否定七、八识,只承认有六识,宣扬六识论。

然而,在清醒位、正常位中,我们的十八界法是同时同处现行运作的,是眼根与眼识、意根与意识同时配合运作的,根与识都是现行法,都不是种子;

而且眼根的种子是眼根的种子,眼识则另有眼识的种子,二类种子是并存的;

意根与意识也都各有种子,是根、识的现行,以及根、识的种子都共同存在的,所以是眼根与眼识共同现行运作而同时存在,意识与意根共同现行而同时存在的。

如果依照清辨、月称、安慧……等人的说法:

眼根就是眼识的种子,那么眼识现行运作时,应该眼根的扶尘根眼球、胜义根头脑,当场就会消失不见了;

眼根、眼识如此,耳根耳识、鼻根鼻识、舌根舌识、身根身识、意根意识也都应该如此。

然而我们证悟大乘菩提之后,阿罗汉悟得二乘菩提之后,眼根与眼识明明仍然同时存在、共同现行运作、同时运作的;

耳根耳识……乃至意根与意识,也都是种子同时存在,现行根与现行识也同时存在、同时运作的,并不是根与识种子灭了才有根与识的现行,也没有根灭了才有识现行的现象。

所以根是识种子的说法,是正量部师安慧……等人的邪说;

所以,意根是意识种子的说法,只是大赖、印顺、昭慧等人的邪说,与教证与理证都抵触。

所以,部派佛教时期的多数部派佛法思想,有很多法义是错误的,大多是误会佛法以后说出来的法义,不可以取来认作当时的正法而说正法的法义有所演变。

因为他们所说的法义都是错误的,而当时也仍然有正确的法义存在及弘扬着,却不被印顺等人取材作考证的依据;

就如今时诸方大师错会、错弘正法时,仍然有正觉同修会的正法妙义继续在弘扬;

假使千年后的佛学学术研究者,单取今时错误大师的法义来作为现代佛法的代表法义,故意忽略正觉同修会的正确法义,或虽未忽略而误解了本会的如来藏法义,就会说现在的佛教法义有了演变,就会如同印顺……等佛学、佛教学术研究者一样,专以错悟者留下的文献作为文献学考证的资料,就会这样子说:

「二十世纪末及二十一世纪初的佛教禅宗法义有所演变:

是以离念灵知心作为证真如的。

」就会现代的印顺一样成为落入错误的文献学迷思中的无智者,与真正的文献资料有异。

所以部派佛教的法义弘演,虽然有很多种,但是其中有正、有讹,不可一概而论;

应该对于全部的文献一体同取,并且对正讹之间的差别,有能力取拾以后,才能作佛教、佛学的考证与研究,才不会以错误的数据、错悟者所写的论著,来作研究判断的依据,成为文献学中的迷途者。

做佛学研究、作佛法流变的研究,最可怕的就是由未悟、错悟的凡夫来做研究,他们对于古文献的取拾,往往「别具只眼」而对他们所不能亲证的如来藏妙法另眼相看,以有色的眼光来对正确的菩萨论作出曲解及特别的看待而排斥之;

这种心态正是古今应成派中观师们都无法避免的过失,除非他们后来离开应成中观的六识论邪见,改为保持中立而绝对客观的态度来作研究。

所以,清辨、月称、安慧……等人说五根就是五识的种子,种子现行时就不称为根而改名为识;

又说意根就是意识的种子,意根(意识种子)现行后就有了分别六尘的作用,意根就改称为意识。

他们这样子主张以后,就成为六根只是六识的种子,六根自己没有种子,六根只是别人(六识)的种子,希望避开十八界欠缺一界的过失。

但这却是完全违背四阿含诸经中所说的十八界并行的圣教,也违背四阿含所说的十八界灭尽而成为无余涅盘的圣教。

假使月称、安慧、印顺……等应成派中观师的说法正确,四阿含诸经中佛就应该说「灭除十二处而入无余涅盘」了,就不该是灭除十八界而入涅盘了。

而且,六根也都各有自己的种子:

意根的种子是心法而不是色法,意根又是恒而常住的;

除非断尽我执而入无余涅盘中,否则意根是永远存在的,自无始劫以来祂就一直都是如此的;

这意思是说,意根是恒时现行而不曾是种子;

在意识现行时,必须有意根作为俱有依,由意根配合意识而同时运作,意识才能运作;

若没有意根共同配合运作着,意识自身是无法运作的。

所以,意根与意识是同时同处共同和合运作的,不是意根灭了变成意识心,只有意识而没有意根共同运作;

所以意根与意识是同时存在的,二个识都是现行识而同时存在,不是意根(种子)现行变成意识而使意根断灭了;

意根如果真的如月称、安慧、宗喀巴、印顺……等人所说的,那正是意根灭了才出现意识,就成为:

在意识出现时,意根就不存在了。

因为意识现行时就没有意识的种子了,那就是意根灭了。

假如月称、安慧、宗喀巴、印顺……等人这种说法可以讲得通,那么一切人都不必须修行就已经是实证无余涅盘了,就已经是大阿罗汉了!

因为,意根的灭除,是只在无余涅盘位中才能实现的。

现在月称、安慧、宗喀巴、印顺……等人的论著,不承认意根与意识并行,所以主张只有六识,都不承认意根与意识各自有自己的种子,而坚决的主张:

意根只是意识的种子,意识现行时意根就灭了,所以只有六识。

这样一来,当意识现行时,意根就是断灭了;

但这个境界是超过灭尽定的,而这个境界是所有慧解脱、俱解脱阿罗汉拾寿前都作不到的境界,可是凡夫竟然在意识现行的时候就能灭除意根而成为无余涅盘,不必断我见、也不必断我执、也不必拾寿,就已经是灭尽意根的无余涅盘的境界了。

这显然与圣教不符,也与解脱道的理证不符,可见他们说意根只是意识的种子,这样的说法是荒唐说。

而且,意根若灭时,意识也不可能还存在;

因为意识的现行,必须有意根作为俱有依;

若无意根恒时现行而配合着运作,意识就无法现行,如何能与意根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