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0669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27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Word格式.docx

1.1.2.2桩—锚支护结构变形过大与塌方

1.嵌固深度或桩径太小;

2.锚固不及时或锚杆抗拉承载力不足;

3.地面堆载超过设计允许值;

4.对雨水和管线渗漏未采取有效措施,结构受力增加;

5.基坑开挖后留置时间过长;

6.嵌固深度或桩径、配筋不足;

7.锚杆失效且桩身为非均匀配筋;

8.桩间土未采取有效的挡土措施;

9.对施工降水、雨水和管线渗水处理不当;

1.1.2.3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变形大、墙面缺陷

1.嵌固深度或厚度、配筋不足;

2.支锚不及时或支锚力不足;

6.泥浆(或水泥浆)配制不符合要求,或单元槽段过长,或槽内泥浆面高度不够,或下钢筋笼操作不当而造成塌槽;

导管口埋入混凝土内太短,混凝土流出时卷入泥浆;

未修槽等造成墙面不平;

7.导墙制作不符合要求,或导墙深度不够,在施工过程中移位;

或挖槽机械不垂直等原因,造成墙面倾斜度大于1/150;

8.施工接头处理不好、混凝土离析或浇灌混凝土不连续出现泥土夹层,槽壁塌方造成“狗洞”等原因造成漏水。

1.1.2.4锚杆(土钉)拉拔力不足

1.锚杆(土钉)设计直径和长度不足;

2.锚杆自由段长度不当;

3.锚杆(土钉)注浆起始位置不当(应从端部开始);

4.注浆材料抗压强度没有达到设计强度;

5.未按规定做拉拔试验,土层力学参数取值缺乏依据。

1.2地基质量通病

1.2.1天然地基

1.2.1.1地基土受扰动

1.基坑(槽)受冻;

2.机械超挖;

3.地下水处理不当,人工清槽时被踩成橡皮土;

4.施工运输机具直接进入坑底持力层,基底扰动;

5.坑底暴露时间过长,受雨雪及地面水,地下水浸泡。

1.2.1.2地基土不均匀

1.未按规定进行钎探;

2.未通知勘察设计单位验槽或未对地下障碍物或局部软弱地层进行适当处理。

1.2.2复合地基

1.2.2.1桩的承载力不足

1.没有通过原地试验选择适当桩型;

2.桩的设计参数(桩长、桩径、桩距和桩身强度)错误;

3.施工中出现断桩、缩径、桩端没有达到设计深度;

4.桩身强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1.2.2.2地基出现沉降过大或差异沉降

1.加固层厚度不足或加固层复合变形模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2.褥垫层太厚且密实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3.地下障碍物或局部软弱地层未进行适当处理;

4.设计未能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在桩的设计参数上做相应的调整;

5.施工工艺控制不严,质量波动较大。

1.2.3振动沉管碎石桩复合地基

1.2.3.1复合地基承载力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1.面积置换率不足;

2.桩体不密实或断桩或缩径;

3.布桩过密或没有采取有效的施工措施,造成桩间土隆起;

4.桩间土受扰动,检验时间距施工时间太近(根据土质情况应为2~4周);

5.未采取适当保温措施,地基土受冻。

1.2.3.2地基出现过大沉降或差异沉降

1.加固层的变形模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2.加固层厚度不够;

3.对地下障碍物或局部软弱地层未进行适当处理;

1.2.4水泥土桩(施喷法)复合地基出现沉降过大或差异沉降

1.加固层厚度不够;

2.加固层的变形模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3.设计未能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在桩的设计参数上做相应的调整;

4.施工工艺控制不严,质量波动较大。

1.2.5CFG桩(长螺旋中心管泵送成桩法)复合地基

1.2.5.1断桩

1.提升速度过快,钻头埋入混凝土面长度太短,或提出混凝土面;

2.混凝土供应不及时或因设备故障混凝土灌注被中断;

3.混凝土不符合要求,灌注过程中发生离析;

4.使用挖土机清除成桩土和保护层时桩头被挖断;

1.2.5.2褥垫层不符合要求

1.褥垫层厚度不符合要求(一般为10~30cm),太厚对发挥桩的承载力和控制沉降及差异沉降不利,太薄则不利于发挥桩间土的承载力;

2.褥垫层密实度不足;

3.褥垫层的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1.2.5.3地基沉降过大

1.断桩;

2.加固深度不够;

3.桩端置入软弱地层或桩端虚土过厚;

4.褥垫层太厚。

1.3基础质量通病

1.3.1预制桩基础

1.3.1.1单桩承载力不足

1.施工前未做试桩,设计参数错误;

2.施工时桩端未进入设计要求地层或没有达到贯入度要求;

3.施工顺序不正确或布桩过密且没有采取减少挤土效应措施,造成桩间土大量隆起和浮桩。

1.3.1.2桩基础沉降或差异沉降过大

1.没有进行沉降计算或计算错误;

2.桩端未进入设计地层;

1.3.1.3沉桩困难

1.工程地质情况不明,遇硬夹层或地下障碍;

2.施工路线不当(一般应由内向外或由一侧向另一侧,先深后浅,先长后短,先大后小);

3.布桩过密,造成挤土效应过大;

4.施工机械选择不当;

5.同一根桩打桩间歇太长,摩阻力增大。

1.3.1.4桩位偏差过大

1.地下障碍物未清理干净;

2.桩位确定不准,无严格控制措施;

3.打桩顺序不正确或没有采取有效的减少挤土效应的措施,造成桩移位;

4.采用“植桩法”施工,钻孔偏斜过大,无法纠正;

5.接桩不垂直。

1.3.1.5桩身折断或桩头被打坏

1.地质条件不适宜打预制桩;

2.布桩过密挤土效应过大;

3.选择机具不当,未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及桩断面尺寸形状合理选择桩、锤;

4.桩、锤不在同一垂直线;

5.桩顶未放弹性垫;

6.采用“植桩法”施工时,钻孔不直,打桩时受弯折断;

7.桩连接处未清理干净,或焊接、法兰接或胶接不符合要求而松脱开裂,或连接成折线形;

8.桩身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

9.桩身强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10.桩的吊装、运输、堆放不当,导致桩身变形或折断。

1.3.2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1.3.2.1单桩承载力不足

2.施工时桩端未进入设计地层;

3.孔底沉碴太厚(端承桩≤50mm,端承摩擦、摩擦端承桩≤1OOmm,摩擦桩≤300mm)或孔壁泥皮过厚;

4.因断桩或桩身混凝土强度不足。

1.3.2.2桩基础沉降或差异沉降过大

2.桩端未进入设计地层或孔底沉碴过厚;

3.断桩。

1.3.2.3断桩

1.提管速度太快,导管口埋入混凝土面太短或提出混凝土面;

2.混凝土供应不及时,停留时间过长,混凝土产生初凝或埋管;

操作不当造成堵管或导管挂住钢筋笼(处理时可将导管口提出混凝土面);

3.混凝土离析。

1.3.2.4孔底沉渣过厚

1.施工工艺不合理,如为大直径灌注桩时应使用反循环;

2.泥浆配制不符合要求或因泥浆面过低(应高出地下水位1m以上)而造成塌孔;

3.下钢筋笼时操作不当,碰撞孔壁造成塌孔;

4.清孔不彻底,应于下钢筋笼前后各清孔一次,并应测量孔底沉渣厚度;

5.二次清孔后至灌注混凝土的间隔时间过长。

1.3.3干作业钻孔灌注桩

1.3.3.1孔底虚土过厚

1.遇松散杂土层、流塑淤泥、松散砂石层而未采取措施;

2.钻杆不直,连接法兰不平,钻进时晃动,桩孔加大,提钻时漏土;

3.钻头螺距倾角太大,提钻时漏土;

4.成孔出口土未及时清理干净,孔口未盖好,孔口碴土受挠动落入孔内;

5.下钢筋笼碰塌孔壁;

6.成孔后浇灌不及时,被雨水冲刷浸泡。

1.3.3.2桩身混凝土质量差

1.配比不当,计量失控,原材料不符合要求;

2.振捣不实;

3.混凝土浇筑高度过大,未采取措施,造成混凝土离析;

4.设计桩的钢盘笼不到底时,混凝土灌注一半后放钢筋,刮掉土壁使桩身夹土;

5.孔壁不稳定,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塌孔。

1.3.3.3基桩承载力不足

1.施工前未做试桩,桩的设计参数缺乏依据;

2.孔底虚土太厚,且未做适当处理;

3.桩端未进入设计地层,桩长不足;

4.断桩或缩径;

5.桩身混凝土质量差。

1.3.3.4桩基础沉降或差异沉降过大

2.桩端未进入设计地层,或孔底虚土过厚;

1.3.4混凝土条形基础

1.支模未拉通线(宜拉通线且不撤,随浇混凝土随观察有无移位);

2.模板刚度不够;

3.槽帮土质松软,支点不实或支撑未加垫;

4.模板内缺顶撑,支撑无法顶紧;

5.采用土模,边坡不实或边坡上化冻或雨季塌方,土料混入混凝土中;

6.因无控制措施竖向插盘产生位移;

7.基础墙体两侧填土高差过大,墙体强度不够即回填或重车(荷载)挤压造成墙体位移。

8.其他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另见钢筋混凝土工程通病)。

1.3.5混凝土独立基础

1.放线时未纵横拉通线,位移超过允许偏差;

2.杯口模板不牢或措施不当,造成混凝土挤偏杯口模板或杯口模板上浮;

3.基础底网状钢筋,绑扣太稀,不符合(规范)规定;

4.基础插铁位置无控制、偏位严重或在同一断面接头,超出规范允许范围;

5.基础顶部预埋地脚螺栓位置不准,不垂直,地脚螺栓保护不当,螺纹受损或为水泥浆污染;

6.杯口底模无排气孔,加之因由四面下混凝土,而形成气囊,影响杯底混凝土抗冲切厚度;

7.基础底有泥水未抽净,杯斗底因由四面下混凝土,集中成污染混凝土,影响杯底混凝土抗冲切强度;

8.混凝土基础斜坡部分振捣不实或不振,拍贴而成坡;

9.阶梯形基础分层分台浇捣间隔时间过长出现施工缝;

10.其他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另见钢筋混凝土工程通病)。

1.3.6筏板基础

1.降水措施不力,影响地基土及混凝土质量;

2.垫层上未设集水坑也无适当坡度,使基础筋绑完后对雨雪或泥水、垃圾难以清理干净;

3.钢筋铁马凳少,不稳固,造成上层网大面积被踩下;

4.浇捣路线、拆架子、跳板路线及分头连续作业等安排不当;

5.混凝土供应能力不落实,造成大量施工缝;

6.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无散热降温或减少内外温差措施;

7.冬期施工保温不当,甚至底板被冻透造成基底冻胀,底板冻裂;

8.筏板基础上梁、柱插筋无有效定位措施,造成位移超差严重;

9.基础未根据设计要求预埋沉降观测点;

10.后浇带留置及处理不当(另见施工缝留置与处理部分),商品混凝土通病(另见商品混凝土问题),钢筋混凝土工程其他质量通病(另见钢筋混凝土工程通病)。

1.3.7箱形基础

3.外墙施工接缝止水措施不当,造成外墙渗水;

4.基础长度过长,不留施工缝或对施工缝处理不当,出现温度收缩缝;

5.混凝土供应能力不落实,造成出现大量施工缝;

7.箱形基础上墙插筋无有效定位措施,造成位移超差严重;

8.基础穿套管或留洞未预先考虑,基础未根据设计要求预埋沉降观测点;

9.后浇带留置及处理不当(另见施工缝留置与处理部分);

商品混凝土通病(另见商品混凝土问题),钢筋混凝土工程其他质量通病(另见钢筋混凝土工程通病)。

1.3.8砖基础

1.砌基础不立皮数杆,不拉通线,水平灰缝平直度严重超差,基础出现“螺丝墙”;

2.第一层找平厚度超过20mm,不用豆石混凝土,用砂浆或用“包盒子”砌砖;

3.大放脚摞底收退错误(应一层一退里外砌丁砖或二层一退,下丁上条),收分尺寸不准造成轴线偏移;

4.常温时浇砖不好,砖洇湿不及15mm深;

5.灰缝不饱满;

6.组砌方法错误;

7.不砌踏步槎,留直槎甚至母槎;

8.暖沟挑沿砖标高不准;

9.抹防潮层前,砖顶面清扫不净,不湿润,防潮层养护不好,开裂或受冻;

10.防潮层掺防水剂不当,压光压实不好,不起防潮作用,或回填土施工破坏防潮层;

11.其他质量通病(另见砌砖通病)。

1.4换填或回填土方质量通病

1.4.1换填质量通病

1.4.1.1设计不合理

1.换填深度不合理,太浅(小于0.5m)则不能满足下卧层承载力的要求,太深(大于3m)则很难达到密实度和均匀性要求;

2.换填宽度不足,不能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散的要求;

3.换填层材料选择不当,承载力和压实系数取值缺乏依据。

1.4.1.2施工方法和机械选择不当

1.回填前基底草皮、树根、淤泥、耕土、垃圾等未清理干净,软弱土层未清到要求深度、范围;

2.没有根据不同的换填材料和分层压实厚度选择适当的机械;

3.没有严格按设计分层厚度分层压实;

4.施工之前未进行现场试验及室内试验,分层填铺厚度、每层压实遍数、压实系数等施工控制标准不明确;

5.检验取样不规范,试样代表性差,质量控制不严;

6.垫层下卧层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层被扰动或受冻且未经适当处理;

7.灰土及水泥土垫层分段施工时,将接缝布置在柱基、墙角和承重窗间墙下。

1.4.1.3材料不合格

1.砂石料级配不好,粒径大于50mm;

2.素土土质不合格,采用了淤泥、耕土、冻土、垃圾、膨胀土及有机物含量超过8%的土料;

3.灰土中,粉土的塑性指数小于4,或未过筛,颗粒粒径大于15mm,石灰未熟化透,未过筛,颗粒大于5mm;

4.素填土和灰土的施工含水量与最优含水量相差过大(>

±

2%)。

1.4.1.4管理不当

1.垫层竣工后不及时进行基础施工与基坑回填,且不采取临时遮盖措施;

2.素土和灰土垫层摊铺完毕后未能于当天压实;

3.对地下水、地表水及雨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1.4.2土方回填

1.4.2.1设计不合理

1.分层厚度和压实系数取值缺乏依据;

2.回填层材料选择不当。

1.4.2.2施工方法和机械选择不当

2.没有根据不同的回填材料和分层压夯实厚度选择适当的机械;

3.没有严格按设计分层厚度分层压夯实;

4.施工之前未进行现场试验及室内试验,分层填铺厚度、每层压夯实遍数、压夯实系数等施工控制标准不明确;

7.未考虑基础两侧对称回填,造成基础被挤偏。

1.4.2.3材料不合格

2.素土土质不合格,采用了淤泥、耕土、冻土、垃圾、膨胀土及有机物含量超过8%的土料回填;

3.素填土和灰土的施工含水量与最优含水量相差过大(>

4.灰土中,粉土的塑性指数小于4,或未过筛,颗粒粒径大于15mm,石灰未熟化透,未过筛,颗粒大于5mm。

1.4.2.4管理不当

1.素土和灰土垫层摊铺完毕后未能于当天压实;

2.对地下水、地表水及雨水没有采取有效防避措施,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2砌筑工程

2.1材质与试验质量通病

2.1.1水泥不符合要求;

1.无出厂合格证或证物不符;

袋装水泥不抽查重量误差,水泥罐不周转使用,不清罐即进水泥,现场水泥没有标识(强度等级、品种、厂牌、出厂日期、进场时间、试验结果)无法与技术资料对口;

2.承重结构用水泥,进口水泥、过期水泥品种、日期、安定性不详,水泥未取样复试;

水泥资料三证(推荐证、3d出厂证、28d出厂证)三试(进场快测、3d复试、后补28d复试)不全,

水泥与试配、试块资料不交圈,资料跟不上现场进度,失去对现场质量控制的意义;

3.不合格水泥未说明如何处理。

2.1.2砖、砌块不符合要求

1.无出厂证或证物不符,出厂证及现场复试取样批量,产品指标填写不全,对国家现行标准要求不清;

烧结普通砖GB5101

烧结多孔砖GB13544

蒸压灰砂砖GB11945

粉煤灰砖JC239

烧结空心砖GB13545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砖GB8239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11968

2.承重砌体用砖未取样复试或复试数据不全;

3.不合格者未注明如何处理;

4.使用品种不符设计规定或有关规定。

2.1.3砂不符要求

1.过细;

2.含泥量超过规定:

水泥混合砂浆(≥M5),超过5%;

水泥砂浆(≥M5),超过10%;

3.不合格者未注明如何处理。

2.1.4石灰膏不合格

1.3mm~3mm网过滤,熟化时间不足7d;

2.磨细生石灰,熟化时间不足2d。

2.1.5掺有机塑化剂不符要求

未经检验和试配就用。

2.2砂浆质量通病

2.2.1试配不符合要求:

发生材料变更不重新试配。

2.2.2计量不符合要求

1.不计量或计量不准,不用重量比(无计量设备或者设备不准,设备不用,不作增减量);

2.换算失误,无人复核;

3.外加剂用量不准,未用小台秤提前秤于塑料袋中,并作抽检;

4.袋装水泥误差太大,未检查和采取增减措施;

5.石灰膏未按调度120±

5mm计量,不同调度时未按规范GB50203-98表3.2.5换算。

2.2.3不交圈

1.材料、试配、试块用料不一致;

2.单据中日期、代表数量有矛盾。

2.2.4拌和不当

1.配料全部投入后净机械搅拌时间不足(随机械类型各有明确规定);

2.超时后随意加水拌和再用(采用剩砂浆相隔时间过长,甚至用过夜砂浆)。

2.2.5配置后使用不当

水泥砂浆拌成后3h未用完,仍在用;

>

300C时,2h未用完仍在用;

水泥白灰砂浆拌成后4h未用完,仍在用;

30℃时,3h未用完仍在用。

2.2.6试块不符合规定

1.制作不符合规定(见规范GB50203-98,3.4.2条);

2.养护不符合规定(标养室、湿度、温度、天数或自然养护要求等)(参见GB50203-98);

3.试块强度不足或离散性太大(见上述规范3.4.3条)。

2.3砌砖工程质量通病

2.3.1违反基本要求

2.3.1.1干砖上墙

应提前12h浇砖,水洇湿砖达15mm深为宜。

2.3.1.2砂浆饱满度差

1.不用“三一”砌砖法;

2.用大面铺灰填心砌法;

3.砂浆和易性差;

4.用推尺铺灰法砌筑,铺灰过长;

2.3.1.3竖缝透亮或瞎缝

不挤碰头灰或不打碰头灰。

2.3.1.4砖、柱、垛里外皮砖层互不相咬,形成周围通天缝

1.用包心砌法;

2.砌砖未上下错缝,内外搭砌。

2.3.1.5砖缝不当

1.水平缝过厚,皮数杆所画厚度与砖实际厚度不协调;

2.不按皮数杆砌筑或皮数杆制作不符合要求,未作预检;

3.起砖时大于20mm水平缝不用豆石混凝土;

4.排砖方法不对,不进行多方案比较。

2.3.1.6墙体轴线偏移,上下墙错台

1.放线错位,累计误差;

2.桩位偏移,引上线不准;

3.不拉通线,拉线不交圈;

4.通长水平缝超差,手高手低不合线,不同时起线,皮数杆数量太少,距离太远,拉线不紧。

2.3.1.7排砖组砌错误

1.大面墙体加非整砖(七分头);

2.门窗口两帮阴阳膀(应是长身顶七分头)或立缝(大角与墙面)不贯通;

3.窗台部位所加非整砖不居中,上下变位;

4.窗过梁以上与窗台以下排砖不统一考虑。

2.3.1.8标高不准

1.皮数标记不明,立皮数杆抄平不准;

2.砌筑不跟线,不跟皮数杆;

3.水平缝过厚,墙顶超高,影响圈梁断面;

4.起线不一,接线错行,砌成“螺丝墙”。

2.3.2清水墙质量通病

2.3.2.1游丁走缝超差

1.七分头尺寸不准,造成大角或口傍处上下不顺直,立缝大小不匀;

2.未采用立线控制,上下穿吊,偏差调整过急,出现死弯;

3.窗膀排砖上下不一致,上下层窗口位移;

4.过腰线后上下未吊顺,排砖错位;

5.长身立缝不在丁头中,左右偏位;

6.砖规格不一,选砖不好。

2.3.2.2墙面不平

1.构造柱、圈梁外包砖未作临时支撑,浇筑混凝土时将墙挤鼓;

2.墙面不留脚手眼,每步架排木压墙顶,采用掏砖砌几行造成墙面不平整,垂直度差;

3.垂直超偏后,调整过急,局部凹凸;

4.砌筑手法不良,后手高或后手低或外手高、外手低;

5.砌三七墙不双面挂线,砌二四墙不用外手线(二四墙最好也双面挂线);

6.一步架和二步架砌墙者不在墙的同一侧面。

2.3.2.3划灰缝太差

1.清水墙不随砌随划缝;

2.采用大缩口铺灰留缝太深(超过20mm);

3.划缝深浅不一,深度不足(8mm~10mm);

4.划缝上下边不净,呈现圆弧状;

5.划缝后不扫墙。

2.3.2.4墙面观感差

1.选砖不认真,有缺棱掉角、弯曲裂纹、脱皮、过火、砖色不一等缺陷;

2.后堵上料口、脚手眼,未事先留砖;

3.混凝土圈梁,构造柱跑浆污染,不及时清理;

4.砂浆溅墙无保护措施;

5.垂直运输上料口墙面不遮盖;

6.屋顶雨水口未堵,沥青污染墙面;

7.屋面下水口、雨水斗安装后未随安雨水管随加临时弯头,造成雨水长时间冲刷墙面泛白碱。

2.3.3混水墙质量通病

2.3.3.1碎砖集中用

1.缺丁砖拉接影响砌体整体强度;

2.砖层间相互搭接小于25mm,形成通缝。

2.3.3.2预留洞口不好

1.门窗洞口过大或过小,高低不控制,影响门框安装及抹灰;

2.施工临时洞口位置不符合规定(详见规范GB50203-98)洞口顶部未入过梁;

3.预留孔洞(槽)位置不准或漏留而后剔凿。

2.3.3.3预埋不好

1.预埋木砖数量不足,位置不准,顺木纹安装,大头向外,木砖不做防腐;

2.预埋件位置不准或漏放;

3.12cm厚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