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0519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科学技术观部分

1、科学

2、技术

3、科学共同体

4、学派

5、“无形学院”

6、“恩主”制

7、范式

8、知识经济

9、技术创新

10、科学精神

1、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科学共同体的积累效应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组织有哪些?

5、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

6、科学发展的科学革命论模式的基本内容。

7、科学发展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的基本内容。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内涵是什么?

9、何谓创新?

何谓创新精神?

10、应该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科学家和工程师应肩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11、应该如何培养/形成创新精神?

12、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13、应该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4、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

科学技术方法论部分

1、科学方法

2、科学问题

3、类比方法

4、系统科学方法

5、技术方法

6、技术预测的原则

7、技术评估

8、技术评估价值观

9、技术原理

1、科学认识的特点是什么?

2、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意义是什么?

3、科学问题的特征是什么?

4、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5、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6、凡事实皆可成为科学事实吗?

7、如何看待科学研究中的机遇问题?

8、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9、研究自组织理论有何认识论意义?

10、技术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11、技术预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2、技术原理是如何构思的?

绪论部分

1、《自然辩证法》P1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873-1883年所写的一部著作,阐述了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2、自然观P2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它的形成一是和该时期的哲学世界观相联系,二是和该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自然观。

它吸取了历史上各种自然观的精华,摈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根本观点。

3、自然哲学P6

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表现有差异,但共同的特点是从自然界的整体上来描绘自然界的发展图景。

4、STS研究P9

STS研究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主要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的同步发展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深刻认识已到来的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严峻态势。

P6~P7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科技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科学技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的交叉。

自然辩证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去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运用。

而自然辩证法研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思维辩证法相并列,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理论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理论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认识和改造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正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现阶段对立性的一面,也有本源和终极意义上一致性的一面。

它们之间的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

我们要做的,是理清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层次,明确不同层次关系的不同性质,尽可能减少这种对立的负面影响。

自然观部分

1、自然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狭义的自然界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

2、人工自然P95

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

人工自然包括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生态环境和人工自然物。

3、拯救现象

“拯救现象”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的纲领,直观的说是将纷乱的现象归整。

(利用条件与假设,将错综复杂的研究对象规范化,纳入到研究框架中,使其成为可研究对象。

4、泛神论P21

“泛神论”认为不能把上帝同大自然区分开来,它反对“上帝”或“神”超越自然界之上而存在。

它认为自然不是别的,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神圣存在物,自然就是神,神即自然。

由于这种把神的观念泛化,故称其为泛神论。

5、系统P39

系统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组成的具有特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6、系统的涨落P44

由于构成系统的要素之性能会有偶然变异,要素之间的耦合会有偶然起伏,也由于环境会带来随机干扰,描述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量很难始终保持在某种平均值上。

宏观量对平均值的起伏就是涨落。

(系统的涨落是对系统稳定的平均状态的偏离,是系统同一发展演化过程的差异;

是系统的一种不平衡性。

7、自组织P77

自组织是指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

它是根据系统自身运动变化规律和特定条件完成的。

8、人化自然P93

人化自然指人类科学认识所及,从而可观测的那部分自然界。

体现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对象或自然事物,即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而改变了的自然界。

不是自在的纯粹的自然。

9、可持续发展P115

是指既满足当代的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生态可持续发展(条件);

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三个方面。

10、《二十一世纪议程》P118

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案。

全球《二十一世纪议程》是在全球、区域和各国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虽然它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反映了环境与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它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树立了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

基本思想:

人类正处于历史的抉择关头。

如果人类要想避免人类赖以维持生命的地球的生态系统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情况发生,就必须改变现行政策,改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从国家、区域、国际水平上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加繁荣的未来。

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成功。

基本内容包括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实施手段。

P17

1)对自然界与超自然界之间作二域世界的区分。

2)相信自然界存在秩序。

3)认为人能够凭借精神的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界。

P18

(1)在关于自然界的组成上,自然哲学家提出越来越精致的假说。

初期认为水、气、火分别是万物的本源,后来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恩培多克勒提出多元论,然后是原子论,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本源。

(2)关于宇宙的结构,希腊自然哲学家也提出不同的模型。

首先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球体宇宙,太阳中心论;

而后被托勒密改造成地心说

(3)对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的原因,自然哲学家们给出不同的说明。

泰勒认为灵魂引起运动,阿拉克西曼德认为变化原因是命运,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化中,变化原因是对立面的斗争。

恩培多克勒认为是爱与恨的斗争。

(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不同的看法。

普罗塔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反对人认识自然,主张通过研究神间接地理解自然界。

第欧根尼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适应自然才能生存。

3、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特点。

P20

(1)强化了上帝绝对创造的等级观念。

超越论者认为自然和人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超越一切,人高于自然并支配自然。

(2)强调神与自然的分离,否认自然具有神性;

自然不再是令人敬畏的神灵,而是让人类去珍惜、研究和管理的“上帝的作品”

(3)泛神论者认为神即自然。

泛神论者认为不能把上帝同大自然区分开,自然是一种神圣存在物,自然就是神,神即自然。

4、近代机械唯物论自然观的特点。

P27

(一)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

(二)坚持去把握自然界的数学关系,认为自然事物之间存在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

(三)在自然界的物质组成上,坚持自然界由坚硬、不可再分的、运动的物质微粒组成。

(四)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机械的广泛运用使人们更乐意用机器的隐喻取代关于自然界机体的隐喻。

P33

(一)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辩证法的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强调自然与人、社会统一的,把人和社会包含在自然的概念之中,而且还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

(三)不断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把自然观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P96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平衡实际上是远离平衡条件的稳态,这种稳态随时受各种涨落的干扰,当涨落被放大到失稳的临界点时平衡便被打破。

自然平衡的任何原因引起的改变对自然界本身来说都是中性的,因为它既有可能有一又有可能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发展。

由人工自然的扩大引起的生态平衡的改变往往具有两重性,即利弊交织。

因而需要区分以下四种情况:

⑴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使环境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发展变化,既有经济利益,又有环境利益;

⑵有经济利益而无环境利益的变化;

⑶无经济利益。

而无环境利益的变化;

⑷既无经济利益有无环境利益的变化。

从价值取向看,第一种变化无疑是最佳的,但二、三种变化甚至第四种变化也是完全难以避免的。

也就是说,人类对自然界的在改造和人工自然的扩大所造成的结果既不是全部有益的,也不全是利弊参半的。

因此,问题并不在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以及人工自然的扩大是否会引起自然平衡的改变,而在于这种改变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这种对象性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

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也不能摆脱自然界规律的支配。

人对自然界的主动性:

人并非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能(能动性)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完善自身。

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受动性和能动性达到统一。

现代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引起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时至今日,才认识到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

生态自然观把地球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它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生态自然观主张以适度的、节制的消费取代过度消费;

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取代对自然的占有、控制和征服;

以自然界中普通一员的地位取代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君主地位;

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

P110

发展途径:

首先,人类应牢固树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

这是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这种交换又势必带来自然平衡的改变,人类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一种自然共同体的意识。

其次,要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毕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

第三,要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第四,严格把握“度”的概念

P115

可持续发展观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的观点。

是一项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它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核心思想是: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正确规范两大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和道义上的责任感,驱鬼发自己的行为,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包括以下三部分:

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P121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是2000年5月颁布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该议程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借鉴国际社会在处理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关系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重大行动,其最终落脚点就是为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这部分从总体上论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必要性、战略与对策等,提出了2000年各主要产业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上述目标适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

只有当经济增长率达到和保持到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消除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逐步提高,并且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持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部分内容包括:

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

引导民众采用新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中小城市和小乡镇,发展社区经济,注意扩大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加强城乡建设规划和合理使用土地,变环境的分散治理为集中治理;

逐步建立城市供水用水和污水处理协调统一管理机制;

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尽快消除贫困;

建立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

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体系;

在工业生产中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尽快发展环保产业;

发展多种交通模式;

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

通过科学技术引导,对重点区域和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开发整治;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建立和扩大国家自然保护区网络;

建立全国土地荒漠化的检测和信息系统;

采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控制打起污染和防止酸雨;

开发消耗臭氧层无职的替代品和替代技术;

大面积造林;

建立有害废物处置,利用的新法规和制定技术标准等。

P118

整个议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包括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有关的国内政策;

消除贫困;

改变消费方式;

人口动态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

促进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等。

第二部分,资源保护和管理。

包括大气层;

统筹规划和管理陆地资源的方法;

制止砍伐森林;

防沙治旱;

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

对生物技术的环境无害化管理;

危险废料的环境无害化处理;

固体废物的环境无害化管理;

对放射性废料的安全和环境无害化处理。

第三部分,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

包括采取全球性行动促进妇女可持续的公平的发展;

青年和儿童参与可持续发展;

确认和加强土著居民及其社区的作用;

加强非政府组织作为可持续发展合作者的作用;

支持《二十一世纪议程》的地方当局的倡议;

加强工人和工会的作用;

加强工商界的作用;

重视科学和技术界;

加强农民的作用等。

第四部分,实施手段。

包括财政资源;

环境安全和无害化技术的转让;

合作和能力建设;

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

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

促进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国家机制和国际合作;

国际体制安排;

国际法律文书及其机制;

决策用的信息等。

科学技术观部分

1、科学P126

科学的基本含义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本身和这个活动的结果两个方面,它既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人们进行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

2、技术P128

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3、科学共同体P132

科学家作为群体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叫科学共同体,就和“科学共同体”这个词而言,有两种基本含义:

一指整个科学界;

一指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

4、学派P134

学派是由一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这些人保持密切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或领袖。

5、“无形学院”P135

“无形学院”是一种与学派类似的科研组织形式。

以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

它不一定是单科性的而往往是多科性的,是为了彼此充分交流借鉴而并非为了坚持某种特定的学术主张,所以排他性不强。

6、“恩主”制P137

是一套科学研究的经济支持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贵族、企业家、慈善机构等科学基金会。

科学技术研究作为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其产出的多少,直接取决于社会对它的资金、设备、人才、情报等的投入,经历了小科学时代的“恩主”(贵族、企业家、慈善机构等)到联合起来的“恩主”即科学基金会,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除了大部分由国家财政和大企业支持,仍然有一部分是由社会基金会、风险投资公司等形式承担。

7、范式P148

库恩把科学家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以及它所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型的总和,称为范式。

8、知识经济P162

在本质上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9、技术创新P166

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开发、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

10、科学精神P201

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努力在社会实践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状态和结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用它做出预测,指导进一步的实践,去必造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这就是科学精神。

P127

科学的特征有:

(1)具体性。

科学是将世界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它们的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物质运动,相对无限世界的永恒问题,他们一般只提出和设法解决现实对象的有限问题。

(2)经验性。

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

起于经验(由观察、试验而来),讫于经验(用经验对所得到的科学知识进行检验),力求不背离经验。

(3)精确性。

科学要求得到的结论是系统而清晰的,彼此联系,不矛盾,通常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4)可检验性。

科学的理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陈述,而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他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P128

第一,技术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

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其自然属性表现为任何技术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第二,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技术中,客观的物质因素(工具、设备等)和主观的精神因素(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是紧密结合的;

第三,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结构中的独立要素,但它本来就渗透于生产力的全部物质要素中,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劳动工具、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

3、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什么?

P133

科学家作为群体的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叫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的目标是以增进知识为己任,并用知识造福于人类。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将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概括如下:

1)普遍主义。

即深信科学的真理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科学应该与种族、肤色或教义无关,它本质上应该是国际性的。

2)公有主义。

即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以至社会,科学家无权独占或收回他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奉行公开原则(包括不保密原则),科学家所换回的惟一“私有财产”就是他的发明权。

3)不谋私利精神。

即主张科学家应当把认识自然奥秘和追求真理作为科学家探索的主要动力,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

4)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即科学家在接收任何新的事物前,都应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批判而不应盲目地认同。

科学家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怀疑。

P134

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组织有学派、“无形学院”、学会、科研机构等。

学派指由一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这些人保持密切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或领袖。

无形学院“是一种与学派类似的科研组织形式。

它以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

它往往是多科性的,是为了彼此充分交流借鉴而并非为了坚持某种特定的学术主张,故排他性不强。

学会是科学组织形式中人员最为广泛的形式。

它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团体。

科研机构是在国家和社会领导下的科学技术最强的社会组织形式。

包括国家的各级科学院、研究院、研究所,和企事业单位的研究所、研究室。

此外,当代社会还发展出大型科学技术服务机构,如实验中心、测试中心、数据中心等等。

5、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