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8004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春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春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春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春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docx

《春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docx

春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绪论

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P1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科技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P2-3

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自然观,它吸取了历史上各种自然观的精华,摈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根本观点。

重要问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P2

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社会框架中科学技术发展演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与学科性质P5

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因而自然辩证法是正在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的思想理论基础。

♦3、自然辩证法与旧自然哲学的区别P6

自然哲学

自然辩证法

研究方法

直观、猜测、虚构、思辩

以经验事实(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

研究内容

以建立包罗万象的体系为目标,把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内容

试图去发现自然过程之间的联系

研究目标

完备的哲学体系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社会)

♦4、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P7

首先,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而西方哲学则不是。

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以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的本质规律,而西方科学哲学只局限于科学理论的本质规律,脱离科学的客观基础。

再次,自然辩证法十分重视科学的社会基础研究,强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而西方科学哲学大多把科学看作纯逻辑和纯理论之事,与社会因素无关。

♦5、学习自然辩证法意义P9-13

1)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科技工作者开拓思路,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培育科学精神。

3)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不断更新科技知识,自觉提高科技意识,做出科学决策。

4)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弥合科技与人文之间的裂痕,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意识的融合。

第一编自然观

名词解释:

♦1、第一性的质P25

为了便于数学处理,伽利略区分了“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他认为只有形状、大小、数目、时间、位置运动等可量化处理的性质,才是物体的真实性质,即第一性的质。

(而颜色、味道、声音、气味等第二性的质,只是物体在人们感官中的效应,具有主观性,与第一性的质迥然不同。

♦2、系统P39

系统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组成的具有特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3、人工自然P95

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它主要包括:

其一,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主要是指生态环境:

其二,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

人工自然可以被看成是人与自然所构成的调控系统。

♦4、可持续发展P115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其核心思想是: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重要问题:

♦1、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特点P17-18

1)对自然界与超自然界之间作二域世界的区分;2)相信自然界存在秩序;3)认为能够凭借精神的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界。

♦2、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与意义P24

近代科学的诞生是以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为标志的。

它不仅标志着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而且还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以来神学关于上帝创世的理论基础,为人们提供了自然观念上的根本革命。

♦3、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7

1)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

2)坚持去把握自然界的数学关系,认为自然事物之间存在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

3)在自然界的物质组成上,坚持自然界由坚硬、不可再分、运动的物质微粒组成。

4)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机械的广泛运用使人们更乐意用机器的隐喻取代关于自然界的隐喻。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P29-33

1)发展演变思想的确立。

2)普遍联系观点的确立(19世纪,自然科学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开始呈现理论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自然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特别是物理学的两次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衡与转化定律的建立)和生物学上两次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与生物进化理论的建立),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P33-36

1)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辨证法的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

2)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强调自然与人、社会的统一,把人和社会包含在自然的概念中,而且还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发自然”的思想。

3)不断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把自然观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6、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P91-92

主体的人以自己所创造的工具、语言和思维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就是人与自然的最基本关系——对象性关系。

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区别动物与自然界关系的本质所在。

第一,人是在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自然对象。

第二,人是在有目的有意识得建构自然对象。

第三,人是在有目的有意识得评价自然对象。

♦7、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P106

生态自然观把地球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它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生态自然观主张以适度的、节制的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取代对自然的占有、控制和征服;以自然界中普通一员的地位取代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君主地位;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

♦8、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要性和基本途径P107-111

必要性:

从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与自然的巨大干扰能力使得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引起了所谓的“全球性问题”,包括人口问题、不可再生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等综合性问题,它们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就成为一种必要。

基本途径:

首先,人类应当牢固树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

其次,要通过高度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要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9、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115-117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其核心思想是: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原则有: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自然资源价值性原则、公众性原则、法制性原则。

♦10、21世纪议程P121-123

基本思想:

人类正处于历史的抉择关头。

人们可以继续实施受工业化文明影响形成的现时政策,保持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但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世界各地增加贫困、饥荒和文盲,继续使人类赖以维持生命的地球的生态系统恶化。

如果人类要想避免这种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情况发生,就必须改变现行政策,改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从国家、区域、国际水平上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加繁荣的未来。

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成功。

基本内容:

1)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资源保护与管理;3)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4)实施手段。

虽然《21世纪议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反映了环境与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第二编科学技术观

名词解释:

♦1、伪科学P127

伪科学是一种打着科学旗号的非科学,它原本是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科学成分。

♦2、技术P128

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3、科学共同体P132

科学家作为群体的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叫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不是以科学为职业的人们的简单总和。

当代科学社会学揭示出科学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在于它的特殊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

♦4、无形学院P135

“无形学院”是一种与学派类似的科研组织形式。

它同学哦爱的共同点是,都以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

不同之处是,它不一定是单科性的而往往是多科性的,是为了彼此充分交流借鉴而并非为了坚持某种特定的学术主张,所以排它性不强。

♦5、范式P148-149

把科学家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以及它所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型的总和,称为范式。

♦6、技术创新P166

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

重要问题:

♦1、技术的基本特征P128-129

1)技术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2)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3)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2、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P131

现代科学技术结构体系中的三大主体结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结构中,正日益突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

科学的技术化主要表现为:

重大的科学研究完全离不开先进、复杂的技术手段;离不开各种类型技术人员的合作;而且科学研究工作本身也越来越带有工程技术的特点。

技术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

首先,许多传统技术日益转移到新科学理论基础上而推陈出新。

其次,当代的重大技术创造无一不是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没有科学的超前发展就没有新的技术革命。

♦3、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P132-133

普遍主义;公有主义;不谋私利精神;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4、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P134

马太效应即为科学上的优势累积效应。

它用来描述这样一种现象:

在科学界做出大抵相同的两位科学家中,以往名气大的科学家往往得到更多的承认,而知名度相对较底的科学家却大多不被承认甚至被拒之门外,结果是“富”的科学家越“富”。

马太效应是科学共同体的特定社会运行机制必然引起的现象,它在客观上有利于科学权威的迅速形成,并通过他们的声望提高科学共同体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但也不能忽视它所反映的科学共同体的内部矛盾和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应采取必要的制度和方法加以调节。

♦5、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45-146

内在矛盾:

主要有实验与理论的矛盾、不同观点和学派的争论、各门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等。

主要形式:

科学的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的辨证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两种基本趋势的辨证统一。

♦6、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48

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

表现为:

P1-TT-EE-P2即科学从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展化谷内,又经过批判性检验。

排除错误EE,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2,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7、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50-152

任何时代的技术都处于不断发展的变化之中,引起这种发展变化的直接动力又来源于技术内部的基本矛盾,即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往往来源于经济或其他社会需求使原有的生产或其他社会实践不再能与之适应,从而引起新技术目的的设定。

技术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表现为技术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即技术发展的渐进形式和跃进形式。

技术的渐进形式是指在技术基本原理不变的情况下的局部性改良。

技术的跃进性形式指技术原理性的发展所引起的技术上的创新。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P157-160

内涵:

第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决定作用的第一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先导和加速作用。

第三,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和驱动作用。

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揭示了当代科技在当今和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变革中也起着第一位的推动作用。

同时,要解决科学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使现代科学技术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9、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P166-168

基本特征:

第一,技术创新具有连续性。

第二,技术创新具有跳跃性。

第三,技术创新具有风险性。

第四,技术创新具有资产性。

第五,技术创新具有高效性。

类型:

一是产品创新,一是过程即工艺创新。

♦10、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P168-170

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力,而且是产业和产业结构创新、进步的重要基础。

科技进步对产业和产业结构创新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促使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

第二,科技进步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大变革。

第三,科技进步刺激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第四,科技进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

♦11、“增长的极限”还是“无极限的增长”?

P182

增长的极限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由于人口增长、粮食增长、资源消耗、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无限增长会变得非常巨大,但地球却是一个有限的世界,这样无限的增长和有限的矛盾必然导致增长的极限。

虽然这种悲观主义夸大了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确实尖锐提出了关系全球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它提出了全球概念,它是所有国家和人民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可持续发展就是站在全球的角度上,力求和谐、健康、平稳的发展。

♦12、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P186-188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手段,它作为一种革命力量,一方面极大的促进的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它极大的丰富的人类的物质文明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为人民带来了巨大、广泛而深刻的积极变化。

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科学技术在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导致人类环境和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农药的使用、资源的开采以方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却也带来了生态平衡的失调,资源的枯竭等问题。

♦13、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P191-194

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大科学时代的客观要求。

所谓协调,就是在大系统内,通过控制、调节没,使各局部小系统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全局最优化。

科技、经济、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又各自分别为小系统。

只有从大系统整体出发,对科技、经济、社会进行控制、调节,使之配合默契、相互促进,才能实现科技、经济、社会大系统的优化,从而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三编科学技术方法论

名词解释:

♦1、科学方法P220

广义的科学方法是指那些符合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相对于不具有科学性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方法而言。

侠义的科学方法指科学研究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亦即是人们在科学活动研究活动中的行为方式。

♦2、科学事实P240

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

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述。

事实Ⅱ,是指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3、科学抽象P251

科学抽象是指抽出和排除事物非本质的次要因素,通过思维揭示其固有的本质特征。

它是一种主观对客观在思维中的加工过程,

♦4、直觉思维P259

是指思维对感性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固有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5、创造性思维P260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思维方式的总称。

狭义的创造型思维专指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形式。

指人们在依据一定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和思考时,不受已有经验、知识和规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灵活地进行发散性和收敛性等探索以寻求对象本质的思维形式。

♦6、科学假说P263

科学假说是以已知实事和科学原理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精测性说明,通常是由三大要素构成:

命题、理论陈述和推理出预言和预见。

♦7、技术评估P314

广义上讲就是通过分析技术与各相关因素的相互影响来解决技术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与技术有关的社会宏观决策分析活动,使系统的、高度有序的、跨学科的和未来发展的决策性研究。

♦8、系统科学方法P292

系统科学方法也称系统方法,是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解决认识和实践暗中的各种问题的方法的总称。

重要问题:

♦1、科学认识的特点P217

科学认识具有实证性、深刻性、创造性等特点。

1.科学认识的实践性是指它能提供确定的、简洁明了的知识,并且能够在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验证。

2.科学认识的深刻性是指科学认识活动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现象的表面探讨,而是通过个总科学方法透过现象,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出自然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

3.科学认识的创造性是指人们在认识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现有的事物创造出比自然事物更复杂的或自然界根本没有的事物。

♦2、科学问题的来源P231

1)从实践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2)从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3)从理论语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4)从理逻辑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5)从社会实践的需要,同现有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论自身的中产生科学问题。

♦3、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P233-238

意义:

1)科研选题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具有战略意义。

2)科研选题直接影响到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前途。

3)科研选题还决定着科研工作的“多助”与“寡助”,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工作环境。

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概念、观点上,方法上和应用上的创新)。

3)科学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效益原则。

一般程序:

1)调研、分析、发现问题。

2)初步论证和筛选课题。

3)评议和确定课题。

4)确定规划,确保实施。

♦4、科学事实一般应该满足的条件P241

1)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2)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视;3)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

♦5、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和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原则P263-266

特点:

科学性假定性多样性

作用:

1)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2)科学假说是赴会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3)各种假说并存,有利于学术繁荣,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

原则:

不悖原则解释性原则可验证性原则简单性原则

♦6、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P275-277

特点:

抽象性精确性普遍性

作用:

1)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

2)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

3)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逻辑推理工具。

♦7、运用系统方法应把握的原则P292

整体性原则动态原则最优化原则模型化原则

♦8、技术方法的特点P305-307

1)技术方法在工作进程、程序上的独特性。

2)注重从技术本身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考虑。

3)注重工程技术的综合性。

4)注重时间性的问题,处理好长远和近期的关系。

5.技术方法应用注重于可行性分析。

♦9、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310-311

惯性原则类推原则相关性原则统计性原则

♦10、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P315-316

标准:

技术的合理性和社会的合意性

内容:

1)确定和定义评估的问题2)阐述评估对象3)评估对象的发展预测4)阐述社会环境5)社会环境发展预测6)影响识别7)影响分析8)影响评估9)政策分析10)综合评价

重要问题

♦1、科学越轨

越轨(misconduct)是指与群体或社会的相违背的行为。

越轨在科学界中虽只是个别现象,但危害极大。

怎样理解科学越轨?

1)科学行为受默顿规范支配吗?

普遍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是许多团体公开承认的规范,它们在科学中并不比在其他地方更普遍。

有什么证据证明科学比其他行为更理性?

对库恩来说,科学的认知规范比任何普遍的伦理规范更重要。

实际上,科学教育是权威主义的,它支持特定信念,抵制怀疑。

例如1950年2月人们对维里柯夫斯基“《圣经》记载的历史灾难可以用地球与木星脱落的物体之间发生碰撞导致来解释”的大量批评,基于“力学规律”的规范作用,而实际上《碰撞的世界》一书尚在印刷中。

也就是说,普遍主义和有条理怀疑规范可以被废除:

人们对其人而不是其书作出裁决。

科学家以更高的名义违背了默顿规范:

提出的主张应于既定真理一致。

2)科学实践中对规范的违背无处不在——保密、特殊主义、私利性和轻信。

规范的每个对立面都有积极的价值:

保密让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位置;无私利是个神话;教条使人站在别人肩膀上不用担心地基问题;

3)遵守规则与违反规范同时存在,如何解释规范存在的价值?

维特根斯坦:

“任何规则都不能决定行动的进程,因为任何行动进程都可以被搞得符合规则。

实际上,通过创造性地选择情境,任何科学家都可以为差不多所有行为辩护。

规范并不对科学家构成约束。

4)规范是一种修辞的资源。

如何解释爱因斯坦晚年拒不承认量子力学的真实性?

量子力学的支持者认为,晚年爱因斯坦年纪大了,变得保守了,违反无私利规范,因而可以解释20世纪一流科学天才犯错误——这假定了量子力学是正确的——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违反了行为规范,所以我们没必要对他的主张较真。

量子力学的反对者则倾向认为,爱因斯坦保持了年轻时的怀疑精神。

科学并非是一种刻板的实践,科学行为规范受制于灵活的解释:

科学是科学家(actor)的产物,他们的行动追求各自的目标。

♦2、伪科学

伪科学是一种打着科学旗号的非科学,它原本是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

不能一概地反对非科学,但是,应当坚决地反对伪科学。

因为伪科学总是危害社会、阻碍进步的。

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

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非科学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文学、艺术、魔术等等,一旦有人把它们宣称为科学,则这种宣称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伪科学。

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

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某些拥护伪科学的人纯粹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或科学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