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0347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4、区分乐音三要素: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高声大叫——指响度;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听觉下限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 

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五)、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例如;

远处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可能到来,利用声纳测海深,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检查病情,利用超声波对孕妇作常规检查等。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例如:

医生利用超声波洁牙,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等。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源:

定义: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

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小孔成像:

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

108m/s=3×

105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

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三线同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即: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分类:

⑴镜面反射:

①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②条件:

反射面平滑。

③应用: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面凹凸不平。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①成像特点:

像、物大小相等;

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律

③作用:

成像、改变光路

④实像和虚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2、球面镜:

(1)凹面镜

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②性质:

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

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③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2)凸面镜

①定义:

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②性质:

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三线同面,两线分居,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

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色光的混合

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蓝。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六)、看不见的光

1、光谱:

太阳光照在棱镜上,会在白屏上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光带,这个光带就叫做光谱。

2、红外线

①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红外线。

②红外线的特点

红外线的热作用强;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强;

红外线还可以用来进行遥控。

3、紫外线

①在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紫外线。

②紫外线的特点

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

紫外线还有萤光效应。

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不可见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透镜的种类

①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②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2、几个名词

①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②光心(O):

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③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④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3、填表: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形状

光学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花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说明:

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指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向主轴方向偏折;

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是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向远离主轴方向偏折。

4、典型光路及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

图3-1图3-2图3-3图3-4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②通过光心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③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跟主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③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折射后跟主光轴平行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象。

4、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①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

②实像既可用光屏承接,又可用眼睛看到;

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看到。

③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

②烛焰在焦点上

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

(凸透镜成像规律)具体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

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v<

照相机

u<

放大

v>

投影仪

f

正立

虚象

|v|>

u

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像变大

(变小)

像变小

(变大)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眼的形成及矫正

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射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

利用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的形成及矫正

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利用凸透镜矫正。

4、近视眼与远视眼的区别

近视眼看得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远视眼看得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近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而看不清,远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而看不清。

5、眼镜的度数

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距的倒数乘以100(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

凸透镜(远视镜片,即老花眼镜)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即近视眼镜)的度数是负数。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

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

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温度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②单位: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

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

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

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1℃~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

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

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概念: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晶体物质: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非晶体物质: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的熔化

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能继续吸热

固液共存

规律:

不断吸热,不断熔化,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的熔化:

不断吸热,不断熔化,不断升温

②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晶体的凝固

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能继续放热

规律:

不断放热,不断凝固,温度保持不变

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非晶体的凝固:

不断放热,不断凝固,不断降温

③熔化和凝固图象

晶体熔化图象非晶体熔化图象晶体凝固图象非晶体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A、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B、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蒸发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

⑴液体的温度;

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

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

⑴降低温度;

⑵压缩体积。

好处:

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

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升华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

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华放热。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带了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②能的转化:

机械能-→电能

3、两种电荷:

正电荷的规定: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负电荷的规定: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

构造:

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单位:

库仑(C)

元电荷e,1e=1.6×

10-19C

7、导体和绝缘体

①导体

定义:

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

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

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②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

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③“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

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④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原因是:

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的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的规定:

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路

(1)组成:

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供电时,化学能—→电能

化学电池

干电池化学能—→电能

①电源

蓄电池

光电池光能→电能

发电机机械能→电能

②用电器

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

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

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

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通路:

接通的电路。

开路:

断开的电路。

短路:

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

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5、电路图: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三)、串联和并联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的单位:

A、mA、μA。

换算关系:

1A=1000mA1mA=1000μA

2、测量:

①仪器:

电流表,符号:

②方法:

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

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使用时规则: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

③选择量程:

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

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五)、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公式:

I=I1=I2

2、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公式:

I=I1+I2

第六章:

电压、电阻

(一)、电压

1、电压的作用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注:

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的电流。

2、电压的单位

①国际单位:

伏特(V)

②常用单位:

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③换算关系:

1Kv=1000V 1V=1000mV1mV=1000μV

④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家庭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3、电压的测量:

V

电压表,符号:

②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③使用规则:

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否则指针会反偏。

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如果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④量程选择:

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和0—15V。

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在3V—15V可测量,若被测电压小于3V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压大于15V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4、电流表、电压表的比较:

电流表

电压表

符号

A

连接

直接连接电源

不能

量程

0.6A3A

3V15V

每大格

0.2A1A

1V5V

每小格

0.02A0.1A

0.1V0.5V

内阻

很小,几乎为零

相当于导线

很大

相当于开路

调零;

读数时看清量程和每大(小)格;

电流都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不能超过最大测量值。

(二)、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1、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U=U1+U2

2、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U=U1=U2

(三)、电阻

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做电阻。

2、单位:

①国际单位:

欧姆(Ω)。

②常用单位:

千欧(ΚΩ)、兆欧(МΩ)。

③换算:

1МΩ=1000ΚΩ1ΚΩ=1000Ω

3、影响因素: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导体的电阻还跟导体的温度有关。

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导体,横截面积小的电阻大。

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的导体,长度长的电阻大。

导体电阻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

(四)、变阻器

1、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2、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3、滑动变阻器的变阻原理:

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4、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选、串、接、调

根据铭牌选择合适的滑动变阻器;

串联在电路中;

接法:

“一上一下”;

接入电路前应将电阻调到最大。

5、铭牌:

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1.5A”字样,50Ω表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或变阻范围为0-50Ω。

1.5A表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5A.

注意:

①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告诉了我们滑片放在两端及中点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②分析因变阻器滑片的变化引起的动态电路问题,关键搞清哪段电阻丝连入电路,再分析滑片的滑动导致变阻器的阻值如何变化。

6、作用:

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②保护电路

第七章欧姆定律

(一)、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的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数学表达式I=

3、说明:

①适用条件:

纯电阻电路(即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的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

②I、U、R对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