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题6Word格式.docx
《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题6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题6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论述题(30分)
1.行政效率的涵义及特点,结合我国实际谈谈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途径和方法。
2.结合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趋势、特点谈中国的行政改革。
五、分析题(10分)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物的管理责权。
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
属于全国性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事务,由中央管理,以保证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
属于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事务,由地方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行政活力。
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事务,要区别不同情况,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分清主次责任。
根据经济社会事物管理责权的划分,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
”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合理划分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行政职能:
指政府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
行政职能反映了政府管理活动的内容和基本方向,决定了政府的规模和管理方式。
行政职能是相对于国家的立法职能和司法职能而言的。
一般来说,国家政权机关是由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的,它们在国家管理过程中分别发挥着决策、执行、监督的功能,也相应地行使着立法职能、行政职能和司法职能。
这三种职能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了有机的、完整的国家职能体系。
其中行政职能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它以国家的立法职能为依据,以国家的司法职能为后盾,同时又受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和制约。
行政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政治性和社会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多样性和整体性。
2.帕金森定律:
由英国学者帕金森(C.NorthcoteParkinson)1957年在《帕金森定律——组织病态之研究》(ParkinsonLaw)一书中提出。
作者在书中对官僚组织机构、事业单位易于发生又极难改进的近似病态的多种现象进行了描述,指出领导者的无能与嫉妒必然造成机构、行政人员的恶性膨胀,而膨胀的不断发展必定造成这个机构不可逆转的“死亡”,生长膨胀——再膨胀——直至衰亡,这就是官僚机构的运动规律,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3.行政立法效率:
指行政法规、规章的法律效率。
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行政法规、规章的拘束力和强制执行力,即必须遵守,若有违反都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2)行政法规的适用力,即适用范围。
4.财务行政:
指国家有关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原则和制度,对所有行政单位的各种资金运动进行合理的组织、调节、检查和监督,以正确处理资金运动所体现的各种经济关系,保证行政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有效发挥国家的行政职能。
它是政府对国家财政收支分配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活动的总称。
财务行政的本质问题是政府财政收支的有效管理方法与程序,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财务行政大体包括预算、会计、决算和审计四大部分,分别担负着财务计划编制、财务计划执行、财务计划总结、财务计划监督等方面的职能。
财务行政对于行政单位自身的业务活动来说,具有特殊的运动规律,同其他财务管理相比较,具有政策性、计划性、广泛性、复杂性、人民性的特点。
5.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
指在一定政治体系中与公共组织并列且对公共组织发生作用的诸种政治因素之总和。
这些政治因素从理论上看,主要是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关系等等因素,其中也包括公共事业管理所拥有的政治权力,从现实中的实体看,主要是同一国家或社会中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等。
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与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影响和制约,互相作用和适应,以求得动态平衡和稳定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政治环境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
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也有可能通过自身积极的活动改变和利用其政治环境,影响政治环境的结构和功能。
答:
行政环境指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这些条件有物质的、精神的;
有有形的、无形的;
有自然界的、社会界的。
就整体而言,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行政管理在一定行政环境的影响下存在和发展,与行政环境发生一定的联系。
古代如此,现代也是这样。
但从历史发展过程看,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联系却有逐步加强和日益紧密的趋势。
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就是二者间基本的辩证关系。
这种关系以行政环境为主体则表现为行政环境制约行政管理,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若以行政管理为主体则表现为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改造,以保持二者间的动态平衡。
(1)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
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的:
①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行政环境.尤其是其中的自然环境,直接规定着行政管理的活动区域与基本活动前提。
②行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行政管理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特别是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这两类因素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
由于行政系统本身是政治系统内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政治系统对行政管理的内容、发展方向都有着较大的规定性。
③行政环境影响行政体制与机构建设。
在不同的行政文化环境下,行政体制与机构建设会有较大的差异。
在一定时期内或多或少的官僚思维、官僚作风仍会有较大影响,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它是官僚组织的必然产物;
另一方面又是文化传统的积淀。
因此,要革新行政体制,完善行政权力组织与结构,也要革新行政文化。
④行政环境影响着行政过程。
行政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决策阶段和执行阶段。
在决策阶段,决策行为必然要受行政环境的制约,决策者必然充分考虑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约束因素,才能使决策方案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在执行阶段,行政执行活动是否畅通无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环境对行政执行活动的支持、参与程度。
外部环境的支持,可以使行政活动得以顺利实现,外部环境的消极或反对,则会阻碍行政活动的实施。
由此可见,行政环境可以影响甚至决定行政效果。
(2)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改造
虽然,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有影响,甚至有时起决定作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行政管理就是消极的、被动的。
实际上,行政管理在适应行政环境的同时,又积极地利用和改造行政环境。
行政管理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它在适应行政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地促进其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在于它对行政环境的能动的改造。
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平衡的关系,行政系统应该是开放有序的,而不是封闭无序的。
仔细研究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便于从中更好地寻求行政管理的运行规律。
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学者对行政组织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1)古典行政组织理论
这是西方早期的行政组织理论,主要有以泰勒(F.W.Taylor)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以法约尔(H.Fayol)、古立克(L.Gulick)为代表的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和以韦伯(M.Weber)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
古典管理组织理论把组织成员看作机械性组织中的一个部件,主张对他们的生活机能和工作行为进行分解和合成,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规范化的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效率。
古典组织理论的共同特点是从制度规范的角度研究行政组织,提出了一些具有规范性的组织建设原则。
但仅侧重对组织内部静态研究,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和组织的动态变化及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等。
(2)新古典组织理论
又称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从20世纪30年代起,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逐渐引进行为科学的方法,形成了新古典组织理论。
主要有以梅奥(E.Mayo)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以巴纳德(C.I.Barnard)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和以西蒙(H.A.Simon)为代表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新古典组织理论的特点是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但局限于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只注重社会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忽视组织结构、法规及环境的作用等。
(3)现代组织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组织理论的研究引进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成果,使西方组织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主要有以卡斯特(F.E.Kast)、罗森茨韦克(J.E.Rosenzweig)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和以劳伦斯(P.R.Lawrence)、洛西(J.W.Lorsch)、伍德沃德(J.Woodward)为代表的权变组织理论。
系统分析组织理论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组织,认为行政组织是一个“结构的社会技术系统”,由许多分系统组成;
组织又是一个有机的开放性系统,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影响的生态系统,它在与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中建立和维护自身的工作流程,从而保持组织功能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
权变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的权变关系依据环境变数和管理因变数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
现代组织理论重视从社会整体联系、环境影响、发展变化等方面研究行政组织,为此项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
战略管理指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的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与科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更加不确定的环境、公共部门角色的变化国际化、国际竞争的挑战以及公共利益的挑战地原因,战略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公共部门的重视,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
战略管理可以视为一种客观、逻辑和系统的过程和步骤,分为字个主要环节:
(1)环境分析
对公共部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两个方面。
一般环境指社会的、一般的或宏观环境层的力量;
具体环境指对公共组织的决策、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力量或因素,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
环境分析的主要任务在于运用系统思考去识别与组织相互作用以及影响组织的外部系统,进行掌握公共部门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了解外部的机会和威胁,通常称之为SWOT分析。
(2)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研拟战略的过程,将战略意图转化为战略决策,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
①展现愿景和确认任务;
②确认重要的环境变化及趋势的议题;
③决定机关要强调的主要价值;
④选择重大的关切性议题领域;
⑤设定基本的、明确的策略方向;
⑥选择恰当的策略;
⑦创设执行这些策略方向的行动议程。
(3)战略实施
战略实施是将战略构想转化为现实绩效的过程,与战略制定相比,战略实施是在行动中管理和运用力量,在实施中关注效率,并且需要更广泛的行动者之间的协调。
战略实施涉及的问题和环境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
①明确实际目标与进展的指标;
②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③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与战略相匹配;
④建立和发展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⑤促进变革,克服变革的阻力;
⑥通过社会及政府的营销,促进战略实施。
(4)战略评估
战略评估是监控战略实施,并对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的过程,着重于建立一种反馈机制。
由于当今公共部门的内外环境发生快速和剧烈的变化,战略评估的结果可以作为调整、修正,甚至于终止战略的合理依据,因而战略评估日显重要。
战略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
①检查战略基础,以了解构成现行战略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弱点等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何种变化,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②衡量战略绩效。
将预期目标与现实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在实现战略目标过程中已取得的成绩,其中的关键是确立明确的绩效评价指标。
③战略的修正与调整。
在战略检查与绩效衡量的基础上,作出是否持续战略、调整战略、重组战略或终止战略的决定。
(1)行政效率是指一个行政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总产出与行政总投入的比率,可用公式表述为:
行政效率=行政产出/行政投入。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决定行政效率的直接因素主要有两个,即行政投入与行政产出。
任何一项行政活动,均需要一定的投入,这些投入也就是从事该项行政活动所花费的代价或成本。
所谓行政产出,就是指实施该项行政活动所产生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所谓提高行政效率,就是要以最小的行政投入创造更多的行政产出,即用尽可能少的行政支出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
行政效率的特点是:
①方向性。
这是指要把行政效率与行政效果、行政效能、行政效益综合起来把握。
行政管理活动结果进入评价过程即行政效果,其中除行政效率外,还有行政效能与行政效益。
研究效率,特别是评价与测定效率,必须以行政管理活动方向正确为前提,即必须符合国家意志和人民要求,并给社会带来积极的成果。
这个效率公式中的行政产出是指方向正确条件下的产出。
②关联性。
行政效能是指行政组织实现预期目的的适应性和能力,是对行政组织功能的评价。
行政效能的高低取决于组织结构、领导才能、决策质量、人员素质、技术装备等因素。
行政效益主要是看它对社会有益影响的大小,给社会带来福利的多少。
而行政效率则是关于效果与消耗的关系。
效率的实现以一定的效能为基础,评价效率又要以对效益的肯定为前提。
效率与效能、效益是密切联系的。
③社会价值性。
在行政管理中,效率永远不能脱离社会价值因素,成为中性的东西。
因为行政投入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金钱或时间的消耗和来度量,但行政产出的价值往往无法用同样的尺度衡量。
衡量行政管理活动的成果,只能通过确定这些成果与总体行政目标的联系来完成。
但具体行政活动与总体行政目标之间,往往没有直接的同质可比性,只有借助社会价值判断,才能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
所以,社会价值体系对行政效率的评估和测定有重要影响。
④相对性。
在自然科学中,效率的概念基础是能量守恒,能量的输出绝对不可能超过输入。
但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出和投入很少能用可比单位来衡量,即使衡量标准可比,也没有什么守恒定律来限制产出不能超过投入。
所以行政效率很难也没有必要普遍化为绝对的百分比。
测定行政效率一般只要求在几个备选方案或几项同类行政管理活动之间,比较效率的相对高低。
因此,行政管理学处理的是相对效率问题。
(2)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
在新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我国政府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因为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高度重视效率问题;
提高行政效率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保证;
提高行政效率是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行政效率问题是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
能否提高行政效率,是检验行政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
(3)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政府机构行政效率的方法与途径
我国行政机关效率低的弊病,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必须努力改进。
造成行政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提高行政效率也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改进。
①牢固树立效率观念。
提高行政效率,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中生活,行政过程运转节奏较慢,加上责任不分明,从行政领导、一般行政人员到普通群众,都在不同程度上养成了不珍惜时间、不重视效率的习惯。
这种传统观念对于改进工作、提高效率是一种极大的阻力。
要提高效率首先必须打破旧的习惯,树立新的效率观念。
要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效率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使得人人重视效率,事事讲求效率,让提高行政效率的观念在行政机关乃至整个社会蔚然成风。
②推进机构改革,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行政组织机构的合理化,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保证。
推进机构改革,主要进行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划分权限。
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该下面办的事应该把决定权交给下面,使得权责一致,界限分明。
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行政组织的积极性。
第二,政企分开。
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权力,切实交给企业。
第三,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按照精简和效率的原则,根据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设置机构。
把综合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企业经济部门,加强信息、咨询、协调、监督、审计等部门,建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③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使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律化:
第一,将行政法制建设作为实现法治的基础和手段。
为了从人治转变为法治,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一切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实现机构精简,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要实现国家机构组织、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
第三,建立和完善日常工作制度。
各级行政机关还应按照法制和科学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适合于本机关特点的日常工作制度,如岗位责任、考核奖惩、请示报告、公文管理、工作时效等制度。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有效的执行,对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杜绝人浮于事、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争利避责等现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
第一,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任何行政单位,如没有素质较高的领导者,就没有高质量的行政决策和高效能的行政组织,不可能有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活动。
提高领导者素质,首先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把思想好、能力强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
对素质差、不称职的领导者,要及时撤换,改变过实际存在的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
担任领导工作的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和领导艺术。
领导者要有现代化的管理观念,通晓现代行政管理的规律,善于判断形势,分析情况,做出正确决策;
要善于协调与处理人与人关系或单位与单位关系;
要善于知人用人,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
要善于控制会议,反对文牍主义,抵制“文山会海”等官僚主义现象;
要善于以身作则,惜时守时,讲求效率,影响和带动整个机关。
第二,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
主要途径是加强教育和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忠于职守的道德准则;
加强行政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合理使用人才,把具有不同能力结构的人放在与之适合的岗位上,人尽其才,扬长避短;
改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录用制度,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办法吸收社会上的优秀人才。
⑤加强行政管理民主化建设,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
活力、效率、积极性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积极性指的是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提高行政效率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我们要在精简机构、下放权力、转变职能和行政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督制度,保证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依法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为实现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总任务而奋斗。
⑥大力反对官僚主义,转变机关作风
提高行政效率,除了制度上、人员素质上的因素外,还有一个改进工作作风的问题,作风是一个组织或个人长期形成的习惯性的思想态度和工作方式。
机关工作作风的好坏,对行政效率有直接的影响。
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根本的一条是要反对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者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势必说空话,不做实事,陷入“文山会海”之中不能自拔。
官僚主义者高高在上,搞命令主义、瞎指挥、独断专行,听不得反面意见,就会堵塞言路、信息不灵、情报不准,或被虚假的情报蒙骗,造成决策失误、指挥失当、工作失败。
对于一般行政人员来说,受官僚主义影响,也会沾染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的不良习气,冷若冰霜,麻木不仁。
我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是反对官僚主义,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的有力武器。
我们应该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使每一个行政人员都成为真正的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讲求实效,不尚空谈。
⑦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管理技术和工具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物质技术保证。
行政管理工作是一种综合性的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范围广,作用因素多,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过程运转节奏加快,信息量激增,行政管理单靠经验和传统的文书、通讯技术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行政管理,运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电子传真设备、复印机、录音、录像设备等,来处理公文、传递和贮存信息,提高办公的速度和质量。
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应该从我国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引进、消化、吸收现代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方法,运用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逐步推广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办公室自动化。
总之,加强和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在各个环节上长期奋斗、共同努力。
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目前行政效率低的状况来看,这项任务又具有很大的紧迫性。
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挑战,痛下决心,坚持不懈,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行政改革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1)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