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个人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9091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力转移个人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劳动力转移个人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劳动力转移个人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劳动力转移个人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劳动力转移个人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力转移个人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劳动力转移个人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转移个人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力转移个人工作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办公室定期与用工单位联系,及时掌握外出人员的状况;

不定期寻访外出务工人员,掌握思想动态;

协助处理劳资纠纷,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抓落实,建机制。

一是建立考核机制。

每年年初将劳动力转移人数、技能、岗位提升和预备劳动力培训人数目标下发分解到各村,纳入年度目标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每年召开若干次劳动力转移工作专题会议,每次会议对培训人数、转移人数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年终对转移工作突出的行政村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是建立培训机制。

抓住培训这个关键环节,采取定向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加大培训力度。

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并将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

探索实施了“企业出单、农民选单、政府买单”的新措施。

三是建立“两会”机制。

2011年以来,先后举办了7次春季劳动力交流大会,邀请了招工企业,现场设摊、发布用工信息,提供就业岗位,为我乡各类求职人员和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面对面双向交流选择的平台。

  二、主要成效

  

(一)转变了思想观念。

过去,阿热吾斯塘乡之所以发展滞后,主要的原因就是思想观念落后,通过三年多来的劳动力转移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门,从而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怕吃苦、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与此同时,发展效

  益农业的意识也与日俱增。

  

(二)增强了劳动技能。

一年来,通过各种培训途径,不间断地开展了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培训,共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8期,其中农艺工3期,砌筑工班2期,电焊班1期,农机修理2期。

就业培训班开展以来,我们基本上都做到培训一期,输出一期。

  三、主要体会

  

(一)思想重视是前提。

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以提高农民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将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摆上议事日程,在乡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专项资金,保证人力、物力、精力三到位,尽最大力量满足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需要,确保劳动力转移取得实效。

每次劳动力交流大会召开之际,乡党委主要领导亲自到场指导,确保了大会的成功举办。

  

(二)技能培训是关键。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的核心是转移就业,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劳动力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广泛的技能培训,只有通过不间断地培训,使每一个富余劳动力都掌握1-2门技能,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最终使农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

  (三)各方配合是保证。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成效,除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外,离不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的全力支持,离不开全体乡村干部的积极配

  合。

每次召开劳动力交流大会之前,乡里召开专题会议,驻村干部、村干部都能亲自将信息传递到户,将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四、下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坚持常年向每村每组每户提供劳务信息;

定期编发用工信息资料,利用村务公开栏、宣传窗、黑板报等形式免费向农民提供用工信息。

  

(二)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

在原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培训面,根据市场需求,尽量满足农民的需求,方便群众把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

  阿热吾斯塘乡2011年劳动力转移上半年

  工作总结

  阿热吾斯塘乡劳动保障事务所

  2011年5月10日

  劳动力转移个人工作总结

(二)

  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2年,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十九省市对口援疆的第二年,阜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区、州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为核心,积极稳步推进创业型县市建设,认真实施“三大培训工程”,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拓宽转移渠道,较好地完成全年农转工作任务目标。

现将2011年农转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6个农牧业乡镇,农村人口6678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7523人,农村富余劳动力21499万人,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人左右。

(1)转移人员的文化素质据统计,初中以下毕业的占74%,高中占12%,大中专以上占4%。

总体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

(2)转移人员的稳定性长期转移的占41%,季节性转移的占59%,以季节性转移为主;

(3)转移人员的年龄结构30岁以下占30%,30-45岁占38%,45岁以上占32%,转移人员多主要集中在园区企业和本市三产。

  二、任务完成情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年上半年共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210人,完成综合目任务的101%,实现创收4100万元。

  三、采取的措施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立了由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农转工作纳入市上综合目标考核,并确定一名市委常委主抓此项工作,并于年初及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我市2012年的农转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考核细则,明确了职能职责;

同时各乡镇进一步加强领导责任制,确定党政一把手亲自转、分管领导具体抓的

  良好格局,为农转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摸底调查,夯实基础。

为了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抓好抓细,依托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全市6个农牧业乡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区域、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和劳动技能等进行了摸底调查。

对未转移和已转移、有技能和无技能、已培训和未培训、从事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分为两类,实行动态管理。

技能水平符合就业要求的,我们免费推荐其就业;

技能水平不符合就业要求的,我们推荐其再次培训,直到达到企业的用工需求,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确保其就业稳定。

  (三)搭建平台,强化职能。

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进程,我市在6个农牧业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且全部建立了乡镇人力资源市场。

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实行市乡统一服务标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基础台帐等办事程序。

目前,已形成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辐射到各乡镇、村的三级就业信息发布网络。

  (四)强化服务,拓宽农民转移渠道。

一是注重需求与实际相结合,充分拓展二、三产业就业空间,有组织有计划依托现有本地企业转移。

二是注重内部消化与向外转移两个方面,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在内部转移中,重点依靠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调优产业布局,以此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同时,大力发展高效订单式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种子、生态产业,引导我市农村劳动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优化农业就业结构,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拓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通过招商引资,扩大企业数量和规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企业中就业,如我市近几年来引进的博大焦化电石厂、鸿基焦化、艾斯米尔、众和自备电站、徐矿集团、晋泰实业等几十家企业每年为我市提供就业岗位5千余个;

三是围绕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一部分观念新、市场意识强的农民

  在我们的引导下、市场的吸引下,向商业、饮食服务、旅游业等方面发展,通过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目前,由农村劳动力在旅游区开办的商店、农家乐等已在各乡镇全面铺开,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

五是合理利用我市农业种植中的区域差异,组织人员进行季节性劳力输出。

现在,我市活跃着一批季节性转移劳动力队伍,为农民增收起到了辅助作用;

六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援疆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城镇化建设也在飞速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有关安排,在交通、水利、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中,最大限度地吸纳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尽可能地位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形成促农增收最直接、最显著的途径;

七是在向外转移的过程中,与上级相关部门衔接,搜集用工信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

同市外劳动及用工单位及时接洽,掌握他们的用工需求,推荐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上述企业就业,形成转入与输出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拓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逐步建立起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五)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多方举措,拓宽渠道。

2012上半年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抓住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山西援阜的有关政策机遇,以“四项服务”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通道。

一是提供实时服务。

利用建成覆盖全市的“三级网络”体系,将用工信息实时传输到各乡镇。

同时,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就业岗位信息,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信息化服务。

二是实行免费服务。

在对城乡各类求职人员实行免费服务的基础上,实行外来劳动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零收费服务。

同时对企业开展政策咨询、用工登记、劳务洽谈等全部实行免费服务。

三是开展专项服务。

通过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农牧民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帮助

  农牧民转移就业。

四是推出特色服务。

搭建市内外劳动力输送平台加大转移。

我市与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周边县市及职业院校以及甘肃、青海等地建立协作关系,这些举措进一步缓解企业用人不足的状况。

同时与高新区特变电、准东产业园湖北宜化等企业建立长期的劳动力协作关系,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周边企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形成输入与输出的良性互动。

  (六)开展培训,提升技能。

把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创业的重要手段来抓,始终按照“实用、实效、实际”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大力开展“三大培训工程”。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政府购买培训、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的一体化培训格局。

一是打破地域界限,积极引进区、州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参与全市的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各地培训机构间的有序发展、良性竞争,积极推进培训产业化进程。

同时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理,不断加大对各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审查,监督培训质量和鉴定考核质量,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二是加强与部门间的联合,由市科技局牵头,农、林、牧、水利、教育等部门分工协作,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致富技能培训。

同时为方便农牧民,切实减轻农牧民经济负担,各培训机构将培训向乡村延伸,开展“送培训、送技能下乡”活动,深入各个乡镇、村组,紧紧抓住“四个围绕”,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即围绕城市建设开展实用型技能培训,如在百合村社区和水磨河社区各举办了一期钢筋工培训班,共培训79人;

围绕天池旅游开展手工艺品制作的培训,如在民主路社区和龙翔社区举办1期工艺编结工培训班,共培训30人;

围绕重化工业园区用工需求开展生产型技能培训如电工、焊工等;

围绕城市发展开展服务型技能培训,如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计算机操作员、动物疾病预防等,切实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力促其稳定就业。

三是为鼓励和扶持农村富余劳

  动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围绕“创建自治区创业型县市”活动,大力开展创业培训。

为此,我中心专门聘请区、州资深教师授课,并在农牧民创业园以及九运街镇举办了创业培训班。

培训内容包括自身素质评定、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企业建立的思路、市场评估和预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员素质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等,并及时跟踪创业人员的创业情况,根据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提供经营指导小额担保贷款等后续创业服务,免费他们的后顾之忧。

  (七)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着力促农转移增收。

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以劳务创收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转移渠道。

一是发挥资源优势,拓宽增收渠道。

三工河乡利用旅游这一项目,引导农牧民在旅游度假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

同时加强与煤矿、农区乡、镇、村的协作关系,建立一支稳定的转移人员队伍,为实现长期就近就地转移奠定了基础。

(一)是依托民族风情园积极打造农民工创业园,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班和哈萨克族农牧民创业培训班,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档次,为农牧民转移就业和创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争取资金积极打造哈萨克民族刺绣实训基地,使传统的哈萨克妇女的手工产品进入天池变为商品,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截至目前,入驻园区创业者102名,带动317名游牧民就近就地实现长期转移。

二是创新转移途径。

水磨沟乡积极依靠“一会一队四社”使我市劳动力转移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是积极发挥一会作用,成立水磨沟乡水磨河社区农村劳务输出协会,选出理事会,积极与周边企业联系岗位,仅与鲁能电厂联系保洁、环境卫生岗位35个,解决就业人数35人,年收入可达42万元,积极与农六师新疆煤炭有限公司联系铝冶炼操作工岗位50个,现解决就业人员11人,年收入可达33万元,拓宽了水磨沟乡农牧民增收渠道;

(二)是鼓励支持两队,能人带动,积极鼓励发挥村级劳务经纪人的带头作用,带动劳动力集

  劳动力转移个人工作总结(三)

  汾西县扶贫局

  2011年“雨露计划”工作总结

  汾西县国土面积8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万亩,全县总人口14795万人,农业人口16427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大约2万人。

总体上,当前农民经济收入低、农村劳动力技能较低、文化低的“三低”现象十分突出。

小学文化程度及其以下占62%,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8%,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6%,大专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

  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拓宽农民务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坚决贯彻临汾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求,根据临汾市的部署,结合汾西县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贫困农民就业为目标,以提高贫困农民技能为手段,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管理,认真实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按照晋开发办[2011]111号文件精神要求,认真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2011年全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期,培训农村劳动力572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02%,圆满完成了2011年度我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

现将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网络

  为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真正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目标,扶贫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培训转移工作,年初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列入年度考核工作;

按照省扶贫下达2011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任务的通知要求,根据我县实际,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了2011年度全县培训与工作的具体任务。

为了全面完成培训目标任务,进一步健全组织网络,建立起县、镇(乡)、村、组四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

县级以扶贫局、财政局为主体,镇、乡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主体(培训基地),村、组两级都落实专人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联络组织工作,确保了培训与转移工作运作机制有序灵活。

  二、深入宣传发动,分解落实责任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为了全面完成这项工作,年初县扶贫局领导班子专题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议,总结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分析了2011年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新情况与新特点,下达了2011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目标任务,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二是召开季度例会,针对省扶贫办下达的任务,督促基地单位任务早落实、工作早开展;

三是广泛宣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我县农村滞留在土地上的大量劳动力,除信息不灵、缺少技能等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受“小富即安”、“不富也安”、怕担风险等种种顾虑的束缚,不愿走出家门。

为了使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能家喻户晓,县扶贫局和培训基地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利用电台、网络、标语、印发资料等,及时将“转培”政策、开班情况、培训进展进行宣传报道,并且宣传“一人外出、一家脱贫,两人外出、一家致富,外出一批、带动一地”的先进典型;

宣传新的择业观念,宣传外出打工者的新生活等,营造“务工光荣、致富光荣”良好舆论氛围,让更多的农民树立起走出去的信心,让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走向市场。

  为了使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我局按照“责任到部门、任务到基地”的要求。

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列入扶贫局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之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强化服务职能,促进转移就业

  一是加强劳务市场开发。

在县扶贫局的指导下基地单位通过考察和劳务洽谈,与北京、河南等地信誉好、待遇优、工资高的用工企业签订劳务输送订单;

二是千方百计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资料信息,以提高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

三是扶贫局和基地单位指派专人全程陪同护送务工人员到厂,并与用工企业对接安置就业,让务工人员在自己满意的岗位上务工就业;

四是在务工人员集中地建立了联络点,并挑选1—2个较有组织能力的务工人员作为信息联络员,帮助务工人员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输入地务工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

  四、严格管理、完善制度,努力把好培训质量关

  根据市场需求,县扶贫局和基地单位在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采取长班培训、全封闭管理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共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劳动力572人,就业428人,就业率达783%。

  县扶贫局为保证培训质量,要求基地单位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分别开设了计算机、服装加工、建材建筑、电子元件组装、养蝎技术、肉鸡养殖和加工、抽丝编织等专业。

县扶贫局每期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培训管理工作,根据基地单位制定并上报县扶贫局同意的学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

  培训工作进行严格管理,切实保证了培训质量。

  五、完成劳动力资源调查,科学规划培训

  县扶贫局主动和培训基地对接,集中力量,认真开展了对每村、每户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普查,摸清了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总量、求职愿望、外出务工人员输出数量、务工地点等基本情况,建立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制定了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划、培训规划以及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意见和培训实施方案等。

  六、严格资金管理,实行阳光操作

  为了确保我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达到政府补贴、农民受益的目的,我局和财政局加大了资金管理力度。

一是按照国家政策;

二是财政局印发了资金管理办法;

三是要求基地对培训岗位、收费标准、补助标准以及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承诺进行公开,对享受扶贫资金补助学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学员监督;

四是规范了补助资金的发放兑现程序。

统一规定培训基地对符合补助条件的学员一律免收培训费,学员结业并转移就业后由学校按程序报帐;

五是严格监管补助资金的发放,重点审核学员的补助标准和就业协议,督促基地严格按照扶贫政策的要求进行补助。

并采取随机抽查的办法,根据基地上报的台帐,电话联系学员,抽查人数占基地上报就业人数的10%以上,重点检查是否参加过培训,是否就业和是否接受补助,防止了基地虚报冒领和私自截留培训补助资金现象的发生。

  七、依托产业特色,灵活创新培训

  汾西县受地理位置影响,农民对培训的要求和愿望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多种途径、多

  种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一是创新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上,力求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

此外,农村弱势群体的扶贫帮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