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58789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胼胝体连接两半球

额叶(前回、运动)顶叶(后回、感觉)颞叶(听觉功能)枕叶(枕极、视觉)

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是人脑的主要特征。

发育缓慢为沟,较快为回。

7.

反射

无条件反射

先天、无意识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信号反射)

后天经过学习,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

大脑皮层的功能(巴普洛夫)

第一信号系统

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望梅生津、人和动物都有

第二信号系统

词语作为条件刺激,人类特有

8.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同时性、继时性)

负诱导:

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通宵打游戏致第二天无精打采:

相继负诱导)

正诱导:

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睡眠到醒来:

相继正诱导)

9.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狼孩表明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主观性:

人心不同

能动性:

主动

10.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历史渊源

1理论基础:

近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唯理论和经验论

2试验方法:

来自于实验生理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

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心理学之父

研究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实践性原则

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1.感知觉

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认识的起点。

分类

适宜刺激

感受器官

视觉

380~780nm的电磁波

也叫光波

视网膜上视细胞

锥:

明视觉、细节颜色;

杆:

暗视觉、明暗轮廓

听觉

16~20000Hz的空气振动叫声波

1000-4000hz最敏感

内耳耳蜗

嗅觉

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味觉

溶解有味道的物质

舌面、上颚的味蕾:

甜(舌尖)、酸(舌边后部)、苦(舌根)、咸(舌边前部)

皮肤感觉

触、压、振动、温、冷和皮肤痛觉

触感受器或压感受器等

平衡觉(静觉、姿势感觉)

内耳中的前庭

运动觉(动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

内脏器官的壁上

痛觉

没有

遍布全身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

知觉

对象

不同

 

大小知觉

与视象大小、距离、参照物有关

形状知觉

边界扫描提供动觉信息、触摸提供触觉信息

方位知觉

自身做参照物、双耳听觉的时间差和强度差为参照(正前和正后难判断)

深度知觉

肌肉运动线索(眼睛调节—肌让水晶体凸凹眼视轴辅合--对眼)

单眼线索(对象的重叠、线条的透视、空气的透视、明暗阴影、运动视差)、双眼线索(主要线索,立体电影)

时间知觉

对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判断准确度:

听觉>

触觉>

视觉生物钟24小时为单位

运动知觉

真正运动的知觉:

物体在空间位移产生的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霓虹灯、电影,又称最佳运动或Phi运动),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物体运动月亮动云不动),自主运动(暗室烟头动),运动后效(注视像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后,静止物体向相反方向移动)

社会

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

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常见社会知觉偏差:

刻板印象、晕轮(光环)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角色效应

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种类包括:

大小错觉、性状和方向错觉、时间错觉、倾斜错觉

感知觉的关系

感觉的规律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敏感刺激)的感觉能力,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度量感受性,与感受性成反比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缩写j.n.d;

差别感受性

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一感觉中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视觉:

明适应(5分钟)、暗适应(半小时)

听觉适应不明显

嗅觉: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痛觉适应很难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感觉后像、感受后效)

视觉后像:

正后像(后像与刺激在品质上相同)、负后像

不同感觉中

对某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对某一感受器的强烈刺激能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感觉的补偿

联觉

红色热烈

知觉的规律

选择性——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

对象知觉的格外清晰,而背景则知觉的比较模糊。

转换条件:

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知觉者的经验、目的、兴趣等

影响因素:

(1)客观方面:

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差异律;

活动律;

新颖性;

组合律

(2)主观方面:

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个人的动机、需要、兴趣、定势、情绪状态等

理解性——用过去的经验对知觉到的外在物体讲行解释,并用词揭示出来。

整体性——把物体的各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人的面部特征)(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4)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知识和经验

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明度、声音等。

2.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2.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观察的品质:

目的性、精确性、全面性、深刻性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小学生:

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缺乏精确性;

缺乏顺序性;

缺乏深刻性

高中生:

具有明确目的性;

持久性明显发展;

精确性提高;

概括性增强

培养:

3.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6岁后出现颜色爱好的性别差异;

中学生视觉敏感发展到一生中最高水平。

4.记忆

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是人的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

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活动。

品质

指记忆能力的好坏

敏捷性:

速度、效率

持久性:

保持

准确性:

正确、精确

准备性:

提取和应用

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1秒内,容量较大,事物形象

短时记忆:

1分内,7±

2,听觉,形象记忆

长时记忆:

1分钟以上,无限,语义或形象

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形象记忆(表象形式;

视觉记忆、听觉记忆为主)、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动作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储存的内容不同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过程

识记

根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没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有意识记(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不同

机械识记:

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多次重复、死记硬背

必要性

意义识记(理解记忆、逻辑记忆):

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已有知识经验

(谐音记忆Π)意义识记的效果在全面性、准确性、巩固性或速度方法都由于机械识记

规律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活动任务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识记的方法(根据对识记材料的组织方式不同,分为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综合识记效果更理想】;

根据识记的时间安排,分为集中识记和分散识记【分散识记效果优于集中识记】)

保持的规律:

量:

(1)遗忘

(2)记忆恢复(记忆回涨):

儿童和不完全学习

质:

(1)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主要内容和显著特征保持

(2)某些特点和线索被有选择地保留,并加工为更易理解的事物

遗忘

不能回忆或再认、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不说信息完全丧失,而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信息加工理论)

【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1)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慢

(2)数量多的材料遗忘快(3)两种相似材料,前后间隔时间短,容易相互干扰造成遗忘(4)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易遗忘

影响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意义性)2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倒摄抑制)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

150%)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5识记的方法6时间因素7情绪和动机

原因

1消退说:

得不到强化致消退

2干扰说: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3压抑(动机)说:

弗洛伊德情绪紧张引起遗忘(考试)

4提取失败说:

舌尖现象、话到嘴边现象

5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积极/消极的遗忘

复习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再现(再认或回忆)

再认:

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

回忆:

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是心理过程;

是记忆的最高表现

回忆的条件(影响追忆的因素):

1是否有正确的中介联想:

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

2是否有平静的情绪状态

追忆:

5.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2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复习时机

复习方法

复习次数

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注意用脑卫生

6.学生记忆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1从无意记忆为主转变为有意记忆为主,是小学生记忆质的发展的第一个特点

2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过渡,是小学生记忆质的发展的第二个特点

3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逻辑记忆的方向发展,是小学生记忆质的发展的第三个特点(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

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

有意记忆

理解记忆

抽象记忆

6表象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根据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划分: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划分:

记忆表象(即表象,较模糊、暗淡、片段、不稳定)和想象表象(即想象)

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库珀和谢帕德心理旋转试验

7.想象

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属于思维范畴。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划分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有目的、自觉

根据创造程度不同:

再造想象:

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对应的新形象

创造想象:

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综独立地创造新形象【幻想(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可实现的叫理想;

不可实现的叫空想;

科学幻想)】

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和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强烈的创造愿望;

丰富的表象储备;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无目的、不自觉白日梦;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加工方式

(1)黏合

(2)夸张(3)拟人化(4)典型化

(1)预见

(2)补充(3)替代(4)调节

(1)主动性

(2)丰富性(3)生动性(4)现实性(5)新颖性(6)深刻性

8.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292

(1)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四引导、一注意、一结合

9.言语

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符号系统、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社会现象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心理现象词

特点

(1)目的性

(2)开放性(3)规则性(4)离散性(5)社会性和个体性

言语分类

形式:

听说读写

外部言语:

交际用

口头言语

对话言语

独白言语:

独自进行报告、演讲

书面言语写文章

内部言语:

支持思维,不出声,特点——发音器官隐蔽性、缩减性、速度快默读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感知:

理解:

概念、过程(词、句、文)

语言获得理论

强化说

先天决定论:

乔姆斯基

相互作用论

10.思维

思维的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最高级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认识没接触的事物、认识不能感知的事物,预见事件

概括性:

抽取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得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

(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创性与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4)逻辑性和严谨性(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集中体现)

用科学的言语方法,去积极地解决问题P297

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三岁前幼儿、聋哑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是以日常经验还是理论为指导: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根据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

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敏捷性、直接性、减缩性、突然性、猜测性灵感)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汇聚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

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习惯思维;

思维创造水平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特征:

1新颖独特性(最本质)2是多种思维的结晶,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核心是发散思维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4灵感状态

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常见的创造性课程:

7

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创造技法:

1头脑风暴法(奥斯本)2系统探求法(5W2H)3联想类比法4组合创新法5对立思考法6转换思考法7检查单法(创造技法之母奥斯本)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

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归纳、演绎)

一般过程

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关键年龄:

小学四年级10~11岁)

中学生:

抽象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

11.概念

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并以词来标示和记载。

既是产物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每一个概念都有内涵(本质属性)和外延(范围),且两者是反变的关系

概念是有层次的

种类

结构

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属性、概念例证

概念学习过程

概念的获得

概念形成:

抽象化→类化→辨别发现学习是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

概念同化:

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主要方式

概念的运用

概念的形成(掌握)

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4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地使用“变式”

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

(1)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

(2)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经验(强度、一致性、坚信度)(3)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4)学习者的动机,对知识、学校的态度

12.注意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指向性、集中性

选择;

跟踪和保持;

调节和监督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分为: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无目的、无意志努力;

注意的初级形式;

人和动物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目的、需意志努力;

高级形式;

人特有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特殊形式

形成条件:

对活动的浓厚兴趣;

活动的自动化

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

无关运动的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产生和维持的条件:

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客观条件:

刺激物强度;

对比;

活动和变化;

新异性

(2)主观:

当时的需要;

当时的情绪;

个体知识经验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3)间接兴趣(4)排除内外因素干扰

稳定性:

起伏、分散(无关)

广度:

与紧张度呈反变简单任务下,注意广度是7±

2

分配:

指向不同对象

条件:

(1)同时进行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熟练(3)几种不同活动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转移:

学生

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

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变主动

注意稳定性:

(1)5-7岁15分钟;

7-10岁20分钟;

10-12岁25分钟;

12岁以后30分钟

(2)女生高于男生

有意注意;

深化;

个体差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4)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13.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1.以人的需要为中介。

2.主观感受、内心体验。

3.外部表现形式:

表情。

4.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

内分泌腺

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区别

情绪是过程,生理需要,人物都有,原始的、低级的,情景性、易变性,冲动性、外部表现

情感指内容,社会需要,人有,后继的、高级的,稳定性、持久性,内隐、深沉

情绪分类

从生物进化角度:

基本情绪(原始情绪):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复合情绪:

敌意(愤怒、厌恶、轻蔑)、焦虑(恐惧、内疚、愤怒)等

从情绪状态角度:

(强度和持续性、紧张度)

心境(心情):

微弱、持久、弥漫,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

激情:

强烈、爆发式,时短,重大、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意向冲突引起(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也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应激:

意外或危险时出现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应激源(躯体性、心理社会性);

应激反应含生理反应、心理反应。

强烈和持久会损害工作效能,造成对疾病或障碍的易感状态,在其他的共同作用下使人患病

情感分类

高级情感(情感的社会内容)

道德感(道德标准的主观体验)、美感(情感体验,主客观对立统一)、理智感(智力活动产生、好奇心)

适应(婴儿交流)、动机(内驱力、认识活动)、组织(促进、破坏)、信号(表情,微笑友好,早于言语)、健康(一个小丑进城)、感染(共鸣、移情)

变化维度

动力性(增力-减力)、激动度(激动-平静)、强度(强-弱)、紧张度(紧张-轻松)体现了“两极性”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认识过程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并引导情绪和情感的发生

(2)情绪和情感伴随着认识活动的发展而发展(3)情绪和情感反过来对认识过程起调节作用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

表情:

包括面部表情(鉴别标志)、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有先天人类共有的、多是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

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

(1)否认

(2)压抑(3)合理化(文饰)(酸葡萄、甜柠檬)(4)移置(5)投射(6)反向形成(7)退行(8)过度代偿(过度补偿)(9)抵消(10)升华(11)幽默(12)认同

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调整认知)(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认知调节法埃利斯情绪的ABC理论

合理宣泄(自我排解)

意志调节

转移注意

幽默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中学生情绪的发展

初中生

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高中生

情绪的延续性、丰富性、特异性、情绪体验的深刻性、情绪体验更加细腻

中学生情感的发展

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

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