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8349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Word格式.docx

《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Word格式.docx

纵向贯通误差、横向贯通误差、高程贯通误差。

其在线路中线方向的投影长度称为纵向贯通误差,在垂直于中线方向的投影长度称为横向贯通误差,在高程方向的投影长度称为高程贯通误差。

在测量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横向误差和高程贯通误差,根据两开挖洞口间的长度,《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规定横向贯通误差和高程贯通误差的限差如表1。

表1贯通误差的限差

项目

横向贯通误差

高程贯通误差

相相开挖隧道长度

(km)

L<4

4≤L

<7

7≤L

<10

10≤L

<13

13≤L

<16

16≤L

<19

19≤L

<20

洞外贯通中误差(mm)

30

40

45

55

65

75

80

18

洞内贯通中误差(mm)

50

105

135

160

17

洞内外综合贯通中误差

100

125

180

25

贯通限差(mm)

130

200

250

320

360

注:

本表不适用于利用竖井贯通的隧道,利用竖井贯通的隧道还应考虑竖井联系测量误差的影响;

相向开挖长度大于20km的隧道应作特殊设计。

2洞外控制网技术设计内容

1)根据洞外控制测量的横向贯通中误差,结合实际布网条件估算贯通误差,设计洞外平面控制网的精度等级。

2)根据洞外控制测量精度估算贯通误差,估算洞外控制网测量的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值。

3)高程控制网测量设计应根据勘测选的洞外高程路线长度和洞内贯通长度,估算洞外高程贯通误差,确定洞外高程测量精度。

3洞外平面控制网设计要素

表2洞外平面控制网设计要素

测量部位

测量方法

测量等级

适用长度(km)

洞口联系边方向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

洞外

GPS测量

6~20

1.0

1/250000

4~6

1.3

1/180000

<4

1.7

1/100000

导线测量

1/200000

1.8

1/80000

1.5~4

2.5

1/50000

4洞外高程控制网设计要素

表3洞外高程控制网设计要素

测量部位

两开挖洞口间高程路线长度(km)

每千米高程测量偶然中误差(mm)

36>

≤1.0

13~36

≤3.0

5~13

≤5.0

<5

≤7.5

6.2.3现场踏勘

为了具体了解实地情况,必须沿隧道线路方向,对隧道所穿越的地区进行详细踏勘,观察和了解隧道两侧的地形及道路交通分布情况。

踏勘时,应特别注意隧道进出口、竖井、斜井、平洞洞口位置,以及洞口地形与施工设施的布置情况。

6.2.4选点埋石

结合现场踏勘情况及施测方法来选定洞外控制网的布设方案,根据线路走向、隧道的进出口、斜井及平洞等的位置进行选点,必要时可用全站仪现场测设隧道洞口位置。

一般,应在每个洞口附近布设不少于3个平面控制点和2个水准点,长大隧道洞口宜布设4个平面控制点和3个水准点。

控制点埋设深度不小于1m,冻土地段应埋设至冻土线一下0.3m,埋设为混凝土桩,并用φ20的不锈钢柱上刻“+”做测量标志,桩顶规格为400mm×

400mm。

采用导线控制的隧道,导线网应沿两洞口连线方向布设成多边形闭合导线环。

控制点应布设在洞口附近土质坚实、视野开阔、通视良好,施测方便、便于保存且高程适宜之处。

每个洞口的两个水准点间的高差,宜安置一次水准仪即可联测,视线应超越和旁离障碍物1m以上。

通过水田、沙滩时应适当增加视线高度。

隧道控制点应埋设混凝土不锈钢金属标志,水准点可以在稳固基岩上刻凿。

采用导线测量的隧道隧道过渡点设木桩小钉即可。

对于桥隧紧密相连或隧道紧密相连的情况,要布设统一的控制网,以利于线路中线的正确连接。

向洞内传算方位的定向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口GPS控制点应方便用常规测量方法检测、加密、恢复和向洞内引测,洞口子网各控制点间应尽量通视。

选择布设哪种控制网为宜,应根据各单位所拥有的仪器情况,隧道横向贯通误差要求的大小,隧道线路通过地区的地形情况以及建网费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对于长度大于4km的长大隧道应采用GPS定位技术进行控制测量。

用GPS进行隧道洞外控制测量,只需在洞口处布点,埋石与常规方法的要求相同,但选点位置直接影响GPS测量的观测质量,因此GPS点位应埋设在开阔地带,远离高压线、发射塔、树木、房屋等遮盖物。

点位务必选在高度角15°

以上无障碍物遮挡的地方。

6.2.5平面控制测量

1GPS测量

1)GPS网形布设

隧道洞外GPS网应联测足够数量的线路控制点以建立隧道控制网与线路控制网之间的关系。

若设计单位布设的洞外控制网满足隧道贯通精度要求,施工单位应以同网、同精度原则对设计单位布设的控制网进行复测,复测设计单位控制点满足要求时以设计单位成果作为洞内控制测量依据,若设计单位未对隧道进行控制测量,则施工单位应按照精度要求对隧道洞外进行控制测量。

GPS主网应布设成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由洞口子网和联系子网的主网构成,隧道每个开挖洞口的子网一般布设4个稳定可靠的GPS控制点并互相通视组成大地四边形,控制点与洞口投点的高差不宜过大,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

当洞口子网采用GPS测量困难时,可以测量一条GPS定向边,子网的其他控制点采用全站仪测量。

2)GPS测量主要技术指标

铁路GPS控制网测量等级共分五等,各等级GPS测量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规定:

表4各等级GPS控制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固定误差a

(mm)

比例误差系数b(mm/km)

基线方位角

中误差(″)

约束点间的

约束平差后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一等

5

1

0.9

1/500000

1/250000

二等

1/180000

三等

1/100000

四等

2

2.0

1/70000

五等

10

3.0

1/40000

当基线长度短于500m时,一、二、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5mm,四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7.5mm,五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10mm。

3)各等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5规定:

表5各等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等级

项目

卫星截止高度角(°

≥15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

≥4

有效时段长度(min)

≥120

≥90

≥60

≥45

≥40

观测时段数

≥2

1~2

数据采样间隔(s)

15~60

10~30

接收机类型

双频

单/双频

PDOP或GDOP

≤6

≤8

≤10

--

有效卫星总数

≥5

观测时间(min)

5~20

平均重复设站数

≥1.5

PDOP(GDOP)

≤7(8)

平均重复设站数≥1.5是指至少有50%的点设站2次。

4)GPS外业观测技术要求

Ⅰ观测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作业调度计划,按规定时间进行同步观测,不得中途随意更改作业计划,特殊情况需要变更作业计划的必须经带队组长同意;

Ⅱ同步观测时段数及时段长度、采样间隔应符合规范要求;

Ⅲ作业过程中,天线安置严格整平、对中,每时段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两次测量互差小于2mm,取两次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Ⅳ同一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关闭并重新启动仪器,不得改变仪器的参数设置,不得转动天线位置;

Ⅴ作业过程中中使用对讲机时,应远离GPS接收机10m以外;

Ⅵ一个时段观测结束后,应改变仪器高度重新对中整平仪器,进行第二时段的观测;

Ⅶ观测过程中应按规定填写观测手簿,详细记录观测点名、仪器高、仪器型号、出厂编号、观测时间及观测者姓名,并描绘点之记;

Ⅷ观测过程中若遇到雷雨、风暴天气应立刻停止当前观测,确保人员设备的安全。

5)GPS测量数据处理与平差

GPS测量数据处理与平差流程如图2:

图2GPS测量数据处理与平差流程

2导线测量

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6规定:

表6洞外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等级

测距相对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测回数

0.5″级仪器

1″级仪器

2″级仪器

1/200000

±

6

9

-

1/80000

3.6

4

1/50000

3

表中n为测站数,D为测距边长,以千米计。

在直线隧道中,为了减少导线量距误差对隧道横向贯通的影响,应尽可能将导线沿着隧道的中线敷设。

导线点数不宜过多(即在踏勘过程中将所选导线点边长尽量拉长),以减少测角误差对横向贯通的影响。

对于曲线隧道而言,导线亦应沿两端洞口连线布设成直伸型导线为宜。

在设有横洞、斜井和竖井的情况下,导线应经过这些洞口。

为了增加校核条件、提高导线测量的精度,都使其组成闭合环。

为了便于检查,保证导线的测角精度,应增加闭合环个数以减少闭合环中的导线点数,以便将闭合差检查限制在较小范围内,每个导线环由4~6条边构成。

按闭合导线要求施测全部边和角,这样可以提高导线网的可靠性,并且可以形成高程闭合环。

为了减小仪器误差对导线角的影响,导线点间的高差不宜过大,视线应超越和旁离障碍物lm以上,以减小地面折光和旁折光的影响。

对于高差大的测站,采用每次观测都重新整平仪器的方法进行多组观测,取多组观测值的均值作为该站的最后成果。

2)水平角观测

导线环的水平角观测,应以总测回数的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配置度盘位置。

测站的圆周角闭合差=[左角]均+[右角]均-360°

,应不大于限差,对于二、三、四等导线限差分别取±

2.0”,±

3.5”,和±

5.0”。

导线环角度闭合差应小于限差

W限=±

式中,m为设计所需的测角中误差,n为导线环内角的个数。

导线环的测角中误差,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fβ——导线环(段)的角度闭合差(″);

N——导线环(段)的个数;

n——导线环(段)的角度个数。

由洞外向洞内的测角工作,宜在夜晚或阴天进行。

3)精密测角的一般原则:

Ⅰ观测应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有利于观测的时间进行,以提高照准精度和减小旁折光影响。

Ⅱ观测前认真调焦,消除视差。

一测回内不得重新调焦,以免引起视准轴变动。

Ⅲ按测回数进行配盘,以消除度盘分划误差,全站仪不存在该项误差。

Ⅳ上下半测回之间倒转望远镜,以减弱视准轴误差、水平轴倾斜误差等。

Ⅴ上下半测回照准目标的次序应相反。

Ⅵ每半测回开始观测前,照准部按规定方向先转动1-2周。

Ⅶ使用所有微动螺旋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Ⅷ观测过程中,照准部水准气泡应始终居中。

偏一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平仪器。

4)距离测量

导线的边长应根据贯通误差计算所要求的精度,采用经检定的全站仪进行。

斜距应加仪器常数改正和气象改正。

一般在测站端量取,但在测距边高差很大的情况下,应取测距边两端的平均值。

改正后的斜距按竖直角换算成平距。

导线边长要根据观测条件、测距仪最佳测程,网形结构等因素统筹考虑,两相邻导线边长度不宜相差太悬殊。

边长超过全站仪有效测程或在洞内测量没有足够的回波信号强度时,可在中间加辅助点分两段观测。

测距工作完成后,根据坐标系的不同还应对边长进行投影改正。

工程独立坐标系应将测距边投影至工程平均高程面上;

国家坐标系应将测距边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再投影至高斯平面。

5)平差计算及成果整理

控制网应采用严密平差进行平差计算。

6.2.6高程测量

隧道洞外高程测量一般可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或者几何水准测量,三等或三等以下的高程测控可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三等以上精度的高程测量应采用几何水准。

1水准测量

1)水准仪和水准标尺的检校

用于水准测量的仪器和标尺应送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检定和校准,并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

在作业期间,自动安平光学水准仪每天检校一次i角,气泡式水准仪每天上、下午各检校一次i角,作业开始后的7个工作日内,若i角较为稳定,以后每隔15天检校一次。

数字水准仪整个作业期间应每天开测前进行i角测定。

一、二等及精密水准测量i角应小于15″,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i角应小于20″,超过要求应进行进行检校。

2)水准测量限差应符合下表7规定:

表7水准测量限差要求单位:

mm

水准测量

等级

测段、路线往返测

高差不符值

测段、路线的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

测段高差之差

平原

山区

0.8

精密水准

8

12

2.4

15

20

14

1.K为测段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

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

Ri为检测测段长度,以千米计;

n为测段水准测量站数。

2.当山区水准测量每公里测站数n≥25站以上时,采用测站数计算高差测量限差。

3)水准观测应符合下表8的规定:

表8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单位:

m

水准仪最低型号

水准尺类型

视距

前后视距差

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

光学

数字

(下丝读数)

DS05

因瓦

≤30

≥4且≤30

≤0.5

≤1.5

≥0.5

≤2.8且≥0.65

≥3次

DS1

≤50

≥3且≤50

≤6.0

≥0.3

≤2.8且≥0.55

≥2次

≤60

≥3且≤60

≤2.0

≤2.8且≥0.45

≤100

三丝能读数

≥0.35

≥1次

DS2

双面木尺

单面条码

≤75

≤150

≤10.0

DS3

塔尺

大致相等

中丝能读数

4)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应按下表9执行:

表9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观测方式

观测顺序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往返

奇数站:

后-前-前-后

偶数站:

前-后-后-前

单程闭合环

往返/左右路线

后-后-前-前

或,后-前-前-后

单程

后-前

电子水准仪按表中顺序观测,对光学水准仪,返测时奇、偶测站标尺的顺序分别与往测偶、奇测站相同。

5)水准测量超限成果的取舍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段重测,并按下列原则进行取舍:

Ⅰ若重测的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的较差超过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的限差,但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不超出限差,则取用重测结果;

Ⅱ若同方向两高差不符值未超出限差,且其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亦不超出限差,则取同方向中数作为该单程的高差;

Ⅲ若1中的重测高差(或2中两同方向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的高差不符值超出限差,应重测另一单程;

Ⅳ若超限测段经过两次或多次重测后,出现同向观测结果靠近而异向观测结果间不符值超限的分群现象时,如果同方向高差不符值小于限差之半,则取原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往测结果,取重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返测结果。

6)水准测量精度评定

根据往返测不符值计算的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差应满足各等级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否则应重测返测不符值较大的测段。

2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1)各等级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限差应符合下表10的规定:

表10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限差要求单位: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

附合或环线高差闭合差

检测己测测段的高差之差

三等

四等

五等

60

D为测距边长,Li为测段间累计测距边长,以千米计。

2)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宜布设成三角高程网或高程导线,视线高度和离开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2m。

高程导线的闭合长度不应超过相应等级水准线路的最大长度。

3)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11的规定:

 

表11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仪器等级

边长(m)

观测方式

测距边

垂直角测回数

指标差较差(″)

测回间垂直角较差(″)

1″

≤600

2组对向观测

2″

≤800

对向观测

7

≤1000

4)三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按单程双对向或双程对向方法进行两组独立对向观测。

测站间两组对向观测高差的平均值之较差不应大于±

mm。

5)所使用的仪器在作业前应按规范中各项指标的规定进行检校,仪器检校的各项要求应符合规定。

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