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57940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

1245.6

3000

3003

3520

★一般预算收入

47.1

100

101.6

1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04.8

920

1010

13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0.6

430

488

580

结构

效益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5

40

38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

30.1

30.5

3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

25.8

△城市化水平

59.1

65

60.2

62

人民

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394

22000

20949

23040

农民人均纯收入

5916

10000

9642

10700

恩格尔系数

43.5

<38

39.8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4

2.35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万人

(13)

5.2

(>13)

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

(16)

3.3

(>16)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25.7

35.2

37.6

★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

43.9

44

48.45

49.6

△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15.4

18

14.3

16

社会

发展

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

13.4

14.5

14.45

>14.5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6.3

>95

103.7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90.2

77.65(新口径)

完成目标

城乡社会劳动保障覆盖面

★城镇养老保险

96.4

>98

98.4

★城镇医疗保险

98.8

98.7

★城镇失业保险

98.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91.6

>97

99.9

★人口自然增长率

2.08

<

3

2.2

2

资源

环境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8.7

>40

42.2

43

★森林覆盖率

11.8

20

20.7

21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83.8

>85

83.2

85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

吨标煤/万元

1.02

0.82(下降20%)

0.853

0.8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

★二氧化硫削减

万吨

9.37

<7.5(削减20%)

7.14

<7.5

化学需氧量削减

4.49

<4(削减10.9%)

4.69

★耕地保有量

万亩

228.8

>220

232.13

>230

改革

开放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5.96

14

14.4

△自营出口

20.3

45

35.4

39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0.6

>60

55.6

58

科技

创新

R&

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26

1.9

全市人才总量

27

36.8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7

60

42.6

★专利申请量

2066

8007

备注:

1、括号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2、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统计口径有变化,按老口径已经完成;

3、人才总量“十一五”目标调整为36.8万人;

4、带★号为提前完成的指标,带△号为较有压力的指标。

2、“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2010年(下同),全市GDP突破1900亿元,人均GDP超过62000元(9000美元以上),分别是2005年的2.18倍和2.1倍,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135亿元和130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87倍和3.21倍。

(2)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5年35%提高到2010年40%;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产值1500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35%;

工业规模效应进一步凸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5年41%提高到2010年50%左右。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连续七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列全省第五位,专利申请量从2005年2066件增加到2010年1万件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05年1.26%增加到2010年2%,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1%。

(3)城乡建设快速推进。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深入开展“百村示范、百村帮扶”工程和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大力推进优美乡镇创建,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成19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300公里,建成一批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加快建设镇江主城。

“三区建设”顺利推进,北部滨水区金山湖景区全景开放、滨江旅游专线全线贯通、内江控水主体工程即将全面完成;

南徐新城初具规模,行政中心大楼正式启用,规划展示馆对外开馆,一批现代化住宅小区建成使用,路网框架基本完善;

世业洲整岛开发加快推进。

旧城改造步伐加快。

大市口AB地块开工建设,苏宁广场、万达商业广场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建设,华地购物对外营业,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修缮完成。

区域交通更加便捷。

南门汽车站顺利搬迁,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建成使用,扬溧高速、宁常高速以及沪宁城际铁路镇江段建成通车,宁杭高速、京沪高铁、宁杭城际镇江段、泰州大桥接线等重点交通工程进展顺利,五峰山过江通道积极推进。

港口建设取得突破,2008年建成亿吨大港。

区域供水管网实现乡镇全覆盖。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62%左右。

(4)社会事业更加繁荣。

社会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加大,2009年教育、医疗、社保和环保支出近40亿元,占全年财政总支出17%。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人均受教育年限14.5年以上,中小学布局更加优化,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一批重大卫生基础设施,成立两大医疗集团,卫生重大疾病防控应急体系更加健全。

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广电中心、金山演艺广场、西津渡老码头文化创意园投入使用,成功举办“大爱镇江”、“万人红歌会”、“迷笛音乐节”和市民大讲堂等活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92%。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职工文体中心、体育会展中心加快建设,广泛开展万人长跑、全民健身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成功举办U19男子足球联赛、象棋甲级联赛系列赛事。

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城镇职工三大保险覆盖面稳定在98%以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7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99.9%。

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持续提高。

(5)人民生活日益富足。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040元、10700元,分别是2005年的1.86倍和1.8倍。

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从2005年的1.5万余元增加到2009年的2.8万元。

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城市和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7.6和49.6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11.9和5.7平方米。

就业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创业大力推进,五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5年的3.5%下降到2.5%以下。

(6)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加大环境建设投入,大力开展生态市创建,编制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2010年底达到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

推进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强化点源治理,关、转、停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

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实施“青山绿水”两年行动计划,园林绿化水平提升,新增12个开放式公园,201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2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21%左右。

环境质量更加优良,空气优良天数达到89%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3.2。

3、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以下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是区域竞争压力加大。

目前,江苏沿江八市中,镇江GDP总量仅比泰州高21亿元,与常州、扬州的差距分别从2005年的432亿元和50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845亿元和184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我市位于末位,与倒数第二的扬州还差26亿元以上。

二是中心城市实力较弱。

中心城市人口集聚不足,2008年,镇江中心城市人口为102.8万,不及苏州、无锡、常州的一半,比扬州还少20万人。

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从总量看,2008年,镇江中心城市GDP629.7亿元,仅相当于苏州的23%,常州的37.8%;

一般预算收入46.6亿元,仅为苏州的16.1%,常州的29.9%;

从相对数字看,扬州中心城市以15.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57.3%的GDP和45.8%的一般预算收入,而镇江中心城市以28.1%的国土面积,仅贡献了54.4%的GDP和44.7%的一般预算收入。

中心城市与辖市抱团发展尚未形成。

丹阳、扬中、句容三市产业自成体系,中心城市与辖市协作不够紧密,市场相对分割,离心化发展倾向明显。

三是要素集聚能力不强。

城市化水平偏低,2009年城市化率仅为60.2%,低于苏南平均水平约8个百分点。

企业信贷、证券融资能力亟待提升,镇江现有上市企业11家,占全省上市公司180家的1/18,不及无锡上市公司数1/4(2008年6月无锡上市公司总数45家),累计筹资近52亿人民币,仅占全省上市公司筹资额的1/25;

2009年我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86.6亿元,不到无锡5263.4亿元的1/4。

金融业欠发达,尚无地方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数量偏少;

创业氛围不够浓厚,民间资本没有激活,人才总量、结构难以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发展方式亟待进一步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性转变,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剧;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产品,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不足;

产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占比仍偏低,与苏南优化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

民营经济还不够活跃,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

经济、社会建设还不够协调,城乡发展还不平衡,生态环境建设仍需加强。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与阶段性特征分析

1、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镇江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高速增长的态势不再;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主义回潮和再工业化显现,全球贸易壁垒增加,贸易摩擦加大;

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技术革命面临重大突破,新兴产业引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明显。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将在结构调整中走出新一轮增长。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驱动力仍然强劲,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已成为贯穿“十二五”发展的主线,“调结构、扩内需、促转型”是国家宏观政策的长期取向。

新技术主导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成为政府投资的主导方向。

从区域发展来看,区域经济将在竞争中加速融合发展。

随着铁路高速化时代到来、长三角区域规划实施、宁镇扬同城化建设快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同城效应更加显现,合作更加紧密,分工加快形成。

后世博效应将助推长三角整体继续快速发展。

江苏沿江开发深度推进,沿海开发国家战略实施,区域经济将在激烈竞争中加速融合发展。

外部形势深刻变化,给我市“十二五”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一方面,国内经济走势向好,宏观政策调控有力,经济发展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和民生幸福,为我市把握新一轮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发展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三角一体化加速,宁镇扬同城化推进,为我市承接高端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参与区域分工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供良好机遇;

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市可以在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寻找更多发展先机。

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趋势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扭转,我市外向型经济继续面临挑战,外需减弱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不容低估;

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我市推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

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同城化效应同时也加剧要素资源向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集聚,我市仍面临较大的要素集聚挑战,亟需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2、阶段性特征分析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镇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呈现出低-高-低-高的曲线发展特征:

第一阶段,1978-1992年,以乡镇工业为代表的苏南经济蓬勃发展,镇江总体发展速度没跟上苏锡常步伐,这一期间GDP年均增幅11.9%,比苏、锡、常三市平均水平差1.8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988年被扬州赶超;

第二阶段,1993-2000年,镇江依托沿江优势,大力发展港口型经济,先后引进金东、奇美、国亨等一批外资企业落户,发展壮大索普等一批地方企业,全市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发展势头加快,这一期间GDP年均增长16.2%,高于苏、锡、常、扬、泰五市,2000年,镇江跨入苏南方阵;

第三阶段,2001-2008年,与苏南及周边地区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步伐相比,镇江未能保持大项目建设的良好势头,发展速度又开始回落,GDP年均增速13.8%,落后于苏、锡、常和泰州,仅比扬州高0.4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镇江不仅与苏南其他城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主要经济指标也相继被扬州和泰州赶超。

2000年,苏州GDP是镇江3.64倍,2008年扩大到4.76倍;

泰州一般预算收入2006年超过我市。

第四阶段,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面对日益扩大的差距,市委、市政府提出跨越发展的目标,狠抓大项目、大投入、大建设,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快于沿江八市,发展速度与苏南其他城市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十二五”时期,镇江发展仍然面临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一是跨越发展的形势逼人。

面对巨大的区域竞争压力,“十二五”期间,镇江能否抢抓新一轮发展先机,把握“十一五”后两年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后发先至的目标,不仅决定着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关系着镇江300万百姓的幸福大计。

二是转型发展的要求紧迫。

转型已成为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命运的重大问题,是国家下一步发展战略重点,也是新一轮长三角城市竞争的焦点,镇江只有加快重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转型发展,方能营造新一轮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三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三步走”战略,以及省委省政府“两率先”要求,“十二五”是镇江与其他苏南城市同步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因此,“跨越”、“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是镇江“十二五”发展的三大时代任务。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环境保护为优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力实施产业新兴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主战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市的根本发展目标,打造经济发达、社会文明、民生幸福、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镇江。

——产业新兴化,就是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构建技术先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在积极运用科技、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抢占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升级的先机,实现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城市现代化,就是要围绕建设山水花园城市的战略目标,突出城市内涵和功能的现代化,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发展转型。

要迅速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功能、做强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品牌,增强城市对各类要素的集聚、承载能力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乡一体化,就是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大城市、中小城市、新市镇、新农村协调互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全面转型。

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人口、产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建设覆盖城乡、普惠型、现代化的新镇江。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镇江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跨越发展原则。

坚持好中求快,奋力赶超,努力实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双重跨越。

继续依靠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抓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着力解决当前镇江发展中存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层次不高的核心问题,提升区域经济和城市竞争力。

相关规划指标要充分体现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核心指标与周边地区相比要有奋进性。

2、创新驱动原则。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把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积极抢占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全面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由资源驱动型发展向科技、人才推动型发展根本转变,形成区域发展的持久动力,争创新一轮跨越的新优势。

3、绿色增长原则。

把绿色增长作为长期战略取向,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既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又要积极引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山水生态镇江,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和谐共享原则。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把民生作为“十二五”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分享发展的红利。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先保障民生,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福旨,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城乡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发展目标

根据我市“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在“十二五”发展目标的设定上,既要体现跨越发展的现实形势需要,又要为发展转型预留空间;

既要体现奋进性,又要有可能性。

1、总体目标。

按照“跨越发展、后发先至”的总体要求,“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其他苏南城市同步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二是基本建成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

按照上述总体目标,初步测算“十二五”GDP年均增幅确保12%,争取13%。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体现跨越发展的要求。

据了解,目前,省“十二五”GDP增幅初定9%以上,周边各市也都在11%以上,我市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自加压力,保持较快发展速度。

二是体现发展的可达性。

我市“十一五”规划目标是13.5%以上,2006-2009年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14.3%,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外,其他年份同比增速都在13.5%以上。

“十二五”争取目标13%经过努力是完全可能达到的。

三是体现转型发展的要求。

12-13%的速度为转型发展预留了应有的调整空间。

2、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设定既要与国家、省规划相衔接,又要体现镇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约束性指标严格与国家和省相一致。

初步提出以下五方面:

(1)经济发展。

“十二五”末,全市GDP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翻,总量突破3800亿元;

人均GDP力争12万元(约1.8万美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力争3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

(2)结构调整。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

居民消费、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高效农业、产业增加值率等指标显著提高。

(3)民生幸福。

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2万元以上,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分别不少于25万人。

(4)科技创新。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3%,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百万元GDP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科技进步贡献率、万人科技人才数以及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等指标均显著提升,对外技术依存度显著下降。

新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

(5)生态文明。

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建成区人均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削减和碳排放量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目标。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继续提高,空气质量继续改善。

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继续下降,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省定要求。

三、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针对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推进五大转型,努力促进五大提升,奋力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

(一)推进产业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自主创新,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导,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把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着力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加大创新引导,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能力,建成创新型城市。

一是强化创新投入。

积极构建政府、企业与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对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