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生产工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760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霉素生产工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霉素生产工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霉素生产工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青霉素生产工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青霉素生产工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霉素生产工艺.docx

《青霉素生产工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霉素生产工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霉素生产工艺.docx

青霉素生产工艺

青霉素生产工艺

摘要:

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在目前的制药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产规模非常大。

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研究和优化其生产工艺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青霉素;生产工艺

抗生素在目前的制药工业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下游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上游的工业发酵.一些抗生素的工业生产规模非常大,如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头孢菌素C,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利福霉素,氨基环醇类的链霉素、庆大霉素.其它的一些抗生素,如林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万古霉素等,单个发酵罐容积越来越大,100m3的发酵罐被普遍采用,200m3甚至更大容积的发酵罐经常可见报道。

抗生素的工业生产包括发酵和提取两部分。

工艺流程大致如下:

菌种的保藏、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提取和精制。

种子和发酵培养基的常用碳源有:

葡萄糖、淀粉、蔗糖、油脂、有机酸等,主要为菌体生长代谢提供能源,为合成菌体细胞和目的产物提供碳元素。

有机氮源多用玉米浆、黄豆饼粉、麸质粉、蛋白胨、酵母粉、鱼粉等,硫酸铵、尿素、氨水、硝酸钠、硝酸铵则是常用的无机氮源。

另外,培养基中还得添加无机盐、微量元素以及消沫剂,部分抗生素还得加入特殊前体,如青霉素的前体是苯乙酸,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前体是丙酸盐。

发酵过程普遍补加一种碳源、氮源物质,如葡萄糖和硫酸铵。

pH值通过流加氨水进行调节,很多抗生素在发酵中后期流加前体,对提高产量非常有益。

抗生素发酵绝大多数为好氧培养,必须连续通入大量无菌空气,全过程大功率搅拌。

发酵液的预处理,一般加絮凝剂沉淀蛋白,过滤去除菌丝体,发酵滤液的提取常用溶媒萃取法、离子交换树脂法、沉淀法、吸附法等提纯浓缩,然后结晶干燥得纯品.

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流程:

   发酵工艺过程

(1)生产孢子的制备

将砂土保藏的孢子用甘油、葡萄糖、蛋白胨组成的培养基进行斜面培养,经传代活化。

最适生长温度在25~26℃,培养6~8天,得单菌落,再传斜面,培养7天,得斜面孢子.移植到优质小米或大米固体培养基上,生长7天,25℃,制得小米孢子.每批孢子必需进行严格摇瓶试验,测定效价及杂菌情况。

(2)种子罐和发酵罐培养工艺

种子培养要求产生大量健壮的菌丝体,因此,培养基应加入比较丰富的易利用的碳源和有机氮源.青霉素采用三级发酵

一级种子发酵:

发芽罐。

小罐,接入小米孢子后,孢子萌发,形成菌丝。

培养基成分:

葡萄糖,蔗糖,乳糖,玉米浆,碳酸钙,玉米油,消沫剂等。

通无菌空气,空气流量1:

3(体积比);充分搅拌300-350r/min;40~50小时;pH自然,温度27±1℃。

二级发酵罐:

繁殖罐。

大量繁殖。

玉米浆、葡萄糖等.1:

1-1。

5;250-280r/min;pH自然,25±1℃;0-14h。

三级发酵罐:

生产罐.花生饼粉(高温),麸质粉、玉米浆、葡萄糖,尿素,硫酸铵,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磷酸二氢钠,苯乙酰胺及消泡剂,CaCO3等。

接种量为12~15%。

青霉素的发酵对溶氧要求极高,通气量偏大,通气比控制0。

7~1.8;150-200r/min;要求高功率搅拌,100m3的发酵罐搅拌功率在200~300Kw,罐压控制0.04~0.05MPa,于25~26℃下培养,发酵周期在200h左右。

前60h,pH5。

7~6.3,后6.3~6。

6;前60h为26℃,以后24℃。

发酵过程控制

反复分批式发酵,100m3发酵罐,装料80m3,带放6-10次,间隔24h.带放量10%,发酵时间204h.发酵过程需连续流加补入葡萄糖、硫酸铵以及前体物质苯乙酸盐,补糖率是最关键的控制指标,不同时期分段控制。

在青霉素的生产中,让培养基中的主要营养物只够维持青霉菌在前40h生长,而在40h后,靠低速连续补加葡萄糖和氮源等,使菌半饥饿,延长青霉素的合成期,大大提高了产量。

所需营养物限量的补加常用来控制营养缺陷型突变菌种,使代谢产物积累到最大.

(1)培养基

青霉素发酵中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对葡萄糖、铵、苯乙酸进行缓慢流加,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葡萄糖的流加,波动范围较窄,浓度过低使抗生素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过高则导致呼吸活性下降,甚至引起自溶,葡萄糖浓度调节是根据pH,溶氧或CO2释放率予以调节。

碳源的选择:

生产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乳糖,蔗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糖,淀粉和天然油脂。

经济核算问题,生产成本中碳源占12%以上,对工艺影响很大;糖与6-APA结合形成糖基—6—APA,影响青霉素的产量.葡萄糖、乳糖结合能力强,而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通常采用葡萄糖和乳糖。

发酵初期,利用快效的葡萄糖进行菌丝生长.当葡萄糖耗竭后,利用缓效的乳糖,使pH稳定,分泌青霉素。

可根据形态变化,滴加葡萄糖,取代乳糖.目前普遍采用淀粉的酶水解产物,葡萄糖化液流加。

降低成本.

氮源:

玉米浆是最好的,是玉米淀粉生产时的副产品,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其前体苯乙酸和衍生物。

玉米浆质量不稳定,可用花生饼粉或棉籽饼粉取代。

补加无机氮源.

无机盐:

硫、磷、镁、钾等。

铁有毒,控制在30µg/ml以下。

流加控制:

补糖,根据残糖、pH、尾气中CO2和O2含量。

残糖在0。

6%左右,pH开始升高时加糖.补氮:

流加酸酸铵、氨水、尿素,控制氨基氮0。

05%。

添加前体:

合成阶段,苯乙酸及其衍生物,苯乙酰胺、苯乙胺、苯乙酰甘氨酸等均可为青霉素侧链的前体,直接掺入青霉素分子中。

也具有刺激青霉素合成作用。

但浓度大于0。

19%时对细胞和合成有毒性。

还能被细胞氧化。

策略是流加低浓度前体,一次加入量低于0。

1%,保持供应速率略大于生物合成的需要.

(2)温度

一生长适宜温度30℃,分泌青霉素温度20℃。

但20℃青霉素破坏少,周期很长。

生产中采用变温控制,不同阶段不同温度。

前期控制25-26℃左右,后期降温控制23℃。

过高则会降低发酵产率,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得率。

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生产阶段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合成。

(3)pH

合成的适宜pH6。

4-6。

6左右,避免超过7。

0,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易水解。

缓冲能力弱的培养基,pH降低,意味着加糖率过高造成酸性中间产物积累。

pH上升,加糖率过低不足以中和蛋白产生的氨或其他生理碱性物质。

前期pH控制在5.7~6.3,中后期pH控制6。

3~6。

6,通过补加氨水进行调节。

pH较低时,加入CaCO3、通氨调节或提高通气量。

pH上升时,加糖或天然油脂。

一般直接加酸或碱自动控制,流加葡萄糖控制。

(4)溶氧

溶氧<30%饱和度,产率急剧下降,低于10%,则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所以不能低于30%饱和溶氧浓度。

通气比一般为1:

0.8VVM。

溶氧过高,菌丝生长不良或加糖率过低,呼吸强度下降,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

适宜的搅拌速度,保证气液混合,提高溶氧,根据各阶段的生长和耗氧量不同,对搅拌转速调整。

(5)菌丝生长速度与形态、浓度

对于每个有固定通气和搅拌条件的发酵罐内进行的特定好氧过程,都有一个使氧传递速率(OTR)和氧消耗率(OUR)在某一溶氧水平上达到平衡的临界菌丝浓,超过此浓度,OUR>OTR,溶氧水平下降,发酵产率下降。

在发酵稳定期,湿菌浓可达15~20%,丝状菌干重约3%,球状菌干重在5%左右。

另外,因补入物料较多,在发酵中后期一般每天带放一次,每次放掉总发酵液的10%左右.

有丝状生长和球状生长两种。

前者由于所有菌丝体都能充分和发酵液中的基质及氧接触,比生产率高,发酵粘度低,气/液两相中氧的传递率提高,允许更多菌丝生长.球状菌丝形态的控制,与碳、氮源的流加状况,搅拌的剪切强度及稀释度相关。

(6)消沫

发酵过程泡沫较多,需补入消沫剂。

天然油脂:

玉米油;化学消沫剂:

泡敌.少量多次.不适在前期多加入,影响呼吸代谢。

青霉素的发酵过程控制十分精细,一般2h取样一次,测定发酵液的pH、菌浓、残糖、残氮、苯乙酸浓度、青霉素效价等指标,同时取样做无菌检查,发现染菌立即结束发酵,视情况放过滤提取,因为染菌后pH值波动大,青霉素在几个小时内就会被全部破坏。

相关设备

(1)搅拌通风式发酵罐

械搅拌发酵罐是密闭式受压设备,主要部件包括罐身、搅拌器、轴封、打泡器、中间轴承、空气吹管(或空气喷射管),挡板、冷却装置、人孔等。

(2)冷却结晶器

冷却结晶器是一种通过热量交换使浓缩液冷却,浓缩液达到过饱和状态,在热交换面处产生结晶体,通过转子的刮板连续不断地把热交换面处的结晶体剷刮下,并在热交换面处产生新结晶体,浓缩液不断地从进料段输入,经过冷却结晶段,剷刮下结晶体连同浓缩液从出料段输出,经过过滤机后,实现固液分离,母液重新从从进料段输入,而完成连续冷却结晶的过程。

冷却介质常用乙烯、氟里昂等碳氢化合物惰性液体.直接冷却结晶器有釜状、回转式、湿壁塔式等多种。

(3)消泡装置:

采用消泡剂罐加注消泡剂或机械消泡装置。

机械消泡装置一类为内置,它是在搅拌轴或罐顶另外引入的轴(指搅拌轴由罐底伸入时)上装上消沫桨.另一类置于罐外,目的是从排气中分离已溢出的泡沫使之破碎后将液体部分返回罐内。

二、青霉素的提炼工艺过程

青霉素提纯工艺流程简图:

 青霉素不稳定,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和精制过程要条件温和、快速,防止降解。

1.预处理

发酵液结束后,目标产物存在于发酵液中,而且浓度较低,如抗生素只有10-30Kg/m3,含有大量杂质,它们影响后续工艺的有效提取,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的预处理,目的在于浓缩目的产物,去除大部分杂质,改变发酵液的流变学特征,利于后续的分离纯化过程。

是进行分离纯化的一个工序。

2.过滤

发酵液在萃取之前需预处理,发酵液加少量絮凝剂沉淀蛋白,然后经真空转鼓过滤或板框过滤,除掉菌丝体及部分蛋白。

青霉素易降解,发酵液及滤液应冷至10℃以下,过滤收率一般90%左右。

(1)菌丝体粗长10µm,采用鼓式真空过滤机过滤,滤渣形成紧密饼状,容易从滤布上刮下。

滤液pH6。

27—7。

2,蛋白质含量0。

05-0.2%。

需要进一步除去蛋白质.

(2)改善过滤和除去蛋白质的措施:

硫酸调节pH4。

5—5。

0,加入0.07%溴代十五烷吡啶PPB,0.7%硅藻土为助滤剂.再通过板框式过滤机。

滤液澄清透明,进行萃取。

3。

萃取

青霉素的提取采用溶媒萃取法.青霉素游离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青霉素盐易溶于水。

利用这一性质,在酸性条件下青霉素转入有机溶媒中,调节pH,再转入中性水相,反复几次萃取,即可提纯浓缩。

选择对青霉素分配系数高的有机溶剂。

工业上通常用醋酸丁酯和戊酯。

萃取2-3次。

从发酵液萃取到乙酸丁酯时,pH选择1.8—2。

0,从乙酸丁酯反萃到水相时,pH选择6。

8—7。

4。

发酵滤液与乙酸丁酯的体积比为1.5-2.1,即一次浓缩倍数为1。

5-2.1。

为了避免pH波动,采用硫酸盐、碳酸盐缓冲液进行反萃。

发酵液与溶剂比例为3-4。

几次萃取后,浓缩10倍,浓度几乎达到结晶要求。

萃取总收率在85%左右.

所得滤液多采用二次萃取,用10%硫酸调pH2。

0~3。

0,加入醋酸丁酯,用量为滤液体积的三分之一,反萃取时常用碳酸氢钠溶液调pH7.0~8。

0.在一次丁酯萃取时,由于滤液含有大量蛋白,通常加入破乳剂防止乳化.第一次萃取,存在蛋白质,加0。

05-0。

1%乳化剂PPB。

萃取条件:

为减少青霉素降解,整个萃取过程应在低温下进行(10℃以下)。

萃取罐冷冻盐水冷却。

4。

脱色

萃取液中添加活性炭,除去色素、热源,过滤,除去活性炭。

5.结晶

萃取液一般通过结晶提纯。

青霉素钾盐在醋酸丁酯中溶解度很小,在二次丁酯萃取液中加入醋酸钾—乙醇溶液,青霉素钾盐就结晶析出。

然后采用重结晶方法,进一步提高纯度,将钾盐溶于KOH溶液,调pH至中性,加无水丁醇,在真空条件下,共沸蒸馏结晶得纯品。

直接结晶:

在2次乙酸丁酯萃取液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