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名解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57572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学名解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局部解剖学名解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局部解剖学名解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局部解剖学名解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局部解剖学名解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局部解剖学名解1Word文档格式.docx

《局部解剖学名解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名解1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局部解剖学名解1Word文档格式.docx

在颞窝处,由额、顶、颞、蝶四骨会合成H形的骨缝。

属于一薄弱区,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16.滑液囊:

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内有滑液。

17.胸骨下角:

由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角。

18.腱鞘:

是包围在长肌腱外面的鞘管,由纤维层和滑膜层共同构成。

19.斜角肌间隙:

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空隙。

20.膈肌中心腱:

膈的三部起点肌束在膈中央移行为腱膜汇合在一起称~。

21.腱划:

为肌的腱性部分,为原始肌节愈合的痕迹,由结缔组织构成。

22.联合腱:

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内下部,腱膜会合形成的腱性结构,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

23.腹股沟管:

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腹前外侧壁肌与腱形成的裂隙。

24.腕管:

由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的管。

25.翼腭窝:

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小间隙,在颞下窝内侧。

26.腰肋三角:

在膈的起始处,肋部与腰部之间,有三角形小空隙,没有肌束,为膈的薄弱区之一。

27.胸肋三角: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有三角形小空隙,没有肌束,为膈的薄弱区之一。

28.咽峡:

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部,是口腔与口咽的分界处。

29.幽门窦(胃窦):

幽门部的左侧部份较为扩大称幽门窦,通常居胃的最低部。

30.十二指肠大乳头:

是指十二指肠降部纵襞下端的隆起,此处是肝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

31.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

在肝胰壶腹周围有环形平滑肌包绕称oddi括约肌。

32.肝蒂:

出入肝门的结构称肝蒂,包括: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左、右肝管;

门静脉左、右支;

神经;

淋巴管。

33.肝门:

在肝的脏面,连结左、右纵沟中份的横沟称肝门。

34.胆囊三角(calot三角):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35.肛柱:

肛管内面纵行的粘膜皱襞,柱内有动、静脉及纵行肌〕。

36.肛瓣:

肛柱下端之间的半月形粘膜皱襞。

37.易出血区:

鼻中隔前下份,粘膜内血管丰富,位置表浅,血管易破裂出血。

38.声门裂:

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

39.喉室:

喉中间腔向两侧延伸至前庭襞与声襞间的梭形隐窝。

40.前庭裂:

两侧前庭襞间的裂隙,前窄后宽。

41.心包区:

在第4胸肋关节平面以下,两侧胸膜前返折线之间的区域。

42.肺根:

进出肺门的结构〔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神经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肺根。

43.纵隔:

左、右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44.肋膈隐窝:

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为胸膜腔最低点。

45.输尿管间襞:

两输尿管口之间的粘膜形成一横行皱襞,膀胱镜检时,此间襞为一苍白带,可作为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46.肾门:

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

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的部位。

47.尿道膜部:

尿道穿过生殖膈的部分,周围有尿道膜部括约肌环绕,管腔狭窄,位置固定。

48.肾筋膜:

位于脂肪囊的外面,分前、后两层包绕肾和肾上腺,向上向外侧两层互相融合,向下两层互相分离,其间有输尿管通过。

49.肾蒂:

出入肾门的结构总称,包括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淋巴管。

50.肾区:

竖脊肌外侧缘与第十二肋之间的部位,相当于肾门和肾内侧部分的投影。

51.肾柱:

位于肾锥体之间的皮质部分。

52.睾丸鞘膜:

来源于腹膜,包绕睾丸与附睾,贴于其表面者为脏层,于后缘处反折移行为壁层。

53.射精管:

输精管壶腹下端变细,与精囊腺的排泄管汇合成~。

54.阴囊肉膜:

阴囊浅筋膜含有平滑肌,可以收缩,调节阴囊内温度。

55.输卵管伞:

输卵管腹腔口周围,输卵管末端边缘形成许多细长的突起。

是判断是否为输卵管的标志。

56.阴道前庭:

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裂隙。

57.乳房悬韧带:

乳房皮肤与乳腺深面胸筋膜之间,连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束,对乳有支持作用。

58.齿状线:

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锯齿状环形线,环绕肛管内面称~。

59.支气管肺段:

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

60.尿道海绵体:

位于阴茎海绵体腹侧,尿道贯穿全长,中部为柱状,前端-阴茎头,后端-尿道球。

61.肾窦:

肾门向肾内扩展的腔隙。

窦内包含肾动脉、静脉、肾大盏、肾小盏、肾盂和脂肪组织。

62.睾丸鞘膜腔:

睾丸鞘膜壁层与脏层之间的腔隙,内有少量浆液。

63.阴茎脚:

两侧阴茎海绵体后端分离称阴茎脚,分别附于耻骨下支和坐骨支。

64.包皮系带:

在阴茎头腹侧中线上,包皮与尿道外口下端间相连的皮肤皱襞。

65.卵巢悬韧带:

是由腹膜形成的皱襞,起自骨盆缘,向下至卵巢的输卵管,内含卵巢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66.卵巢门:

卵巢前缘、中部,血管、神经出入处。

67.阴道穹:

阴道上端宽阔,环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之间形成的环形凹陷。

68.腹膜鞘突:

在睾丸下降之前,于腹股沟管腹环处,腹膜向外突出形成一囊袋,即~。

69.冠状窦:

位于冠状沟后部,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静脉窦,收集心的大部分静脉血,开口于右心房。

70.心纤维骨骼:

心肌和瓣膜附着处的纤维性支架。

71.动脉韧带:

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的一纤维结缔组织,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

72.掌浅弓:

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浅支吻合而成的动脉弓,位于掌腱膜深面。

73.掌深弓:

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

74.侧支吻合:

发自血管主干不同高度的侧副管,彼此吻合,称~。

75.窦房结:

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界沟上部的心外膜深面,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

76.心卵圆窝:

是房间隔右心房侧下部的一浅凹,为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的遗迹。

77.房室交点:

房间沟、后室间沟和冠状沟的交叉处。

78.主动脉峡:

主动脉弓在第4胸椎体下缘左侧移行为胸主动脉处管径略小,称~。

79.臀部十字吻合:

在臀大肌深面,股方肌和大转子附近,由臀上动脉,臀下动脉、股深动脉的第1穿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吻合而成;

该吻合是沟通髂内动脉和股动脉之间的重要途径。

80.静脉角:

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处形成的夹角。

81.足背静脉弓:

足背的浅静脉在跖骨远端皮下相吻合而形成。

82.椎内静脉丛:

位于椎管内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硬膜外腔内的静脉丛。

83.椎外静脉丛:

位于椎管外围绕脊柱形成的静脉丛,颈区较发达。

84.右纤维三角:

又名中央纤维体,位于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和主动脉后瓣环之间。

85.心包横窦:

心包腔内,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方之间的间隙。

86.动脉圆锥:

右心室腔在室上嵴与肺动脉口之间的部分,腔壁光滑,又称漏斗部。

87.隔缘肉柱:

又名节制索,是右心室腔内一条连于前乳头肌根部与室间隔下部的一条肌束,其内有右束支通过。

88.主动脉前庭:

左室腔的前内侧部分流出道,又称主动脉前庭,此部室壁光滑无肉柱,缺乏伸展性和收缩性,位于主动口以下。

89.主动脉窦:

主动脉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三个半月形的瓣膜称主动脉瓣,瓣膜与动脉壁之间的内腔称主动脉窦,可区分为右、右、后三个窦。

90.静脉瓣:

由静脉管壁内膜形成,薄而柔软,形似半月状小袋,袋口输心脏,顺血流开放,逆血流关闭,是防止血流逆流的重要装置。

91.板障静脉:

为藏于颅盖骨松质中的特殊静脉,扁平无静脉瓣,借导血管外连头皮静脉,内连硬脑膜窦,是颅内、外静脉间的重要交通途径。

92.硬脑膜窦:

为颅内一种特殊结构的静脉系统,行于两层硬脑膜之间,窦壁无肌层及瓣膜。

93.静脉丛:

深静脉在动脉或某些脏器周围或壁内吻合成的血管丛叫~。

94.蔓状静脉丛:

一侧的数条睾丸静脉蔓状缠绕睾丸动脉形成丛状,称~。

95.直肠静脉丛:

是位于直肠后方及两侧的静脉,在直肠下部较发达,分为直肠内、外两个静脉丛,内、外直肠丛相互交通。

96.动静脉吻合:

小动脉或小静脉之间借血管支直接相连,称动静脉吻合。

这种吻合具有缩短循环途径,调节局部血流量和体温的作用。

97.翼丛:

是位于颞下窝内,居颞肌、翼内肌、翼外肌之间的静脉丛,其输出静脉主要是上颌静脉。

98.眼的屈光系统:

指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99.结膜:

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覆盖在眼睑的后面和巩膜的前部。

100.视神经盘:

在眼球后极偏内侧,视神经起始处呈白色圆形隆起,称~。

101.黄斑:

在视神经盘颞侧约3毫米(或两个视神经盘直径距离)稍偏下方,有一黄色区域称黄斑,属感光敏锐区。

其中央部位的凹陷即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感光最敏锐。

102.运动传导通路:

是指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的神经体系,由上、下运动神经元组成。

103.上运动神经元:

在运动传导路中,为自大脑皮质(运动区)至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的传出神经元链索。

104.下运动神经元:

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

105.外侧丘系:

由蜗神经前、后核发出的纤维横越至对侧组成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折向上行,称为外侧丘系。

106.三叉丘系:

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

107.硬脑膜窦:

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有内皮细胞,构成含静脉血的腔隙。

108.蛛网膜颗粒:

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旁形成许多小颗粒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

109.第四脑室:

是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室腔。

110.隐神经:

是股神经的终末支,伴股动脉入收肌管下行,分布于腿内侧面入足内侧缘。

111.阴部神经:

骶丛的分支,与阴部内动、静脉一同出梨状肌下孔,绕坐骨棘经坐骨小孔入坐骨直肠窝,分布于会阴部和外生殖器。

112.肌皮神经:

自臂丛外侧束发出穿喙肱肌,发肌支支配臂前群肌,终支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113.腰骶干:

第4腰神经前支的余部和第5腰神前支合成腰骶干,向下加入骶丛。

114.脊神经前支:

粗大,含有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和皮肤。

115.臂丛:

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经斜角肌间隙走出,由锁骨后方进入腋窝。

116.三叉神经节:

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节压迹处,由平板神经元组成,

117.是三叉神经的躯体感觉纤维的胞体集中处。

118.颈动脉窦支:

为舌咽神经在颈静脉孔下方发出的分支,沿颈内动脉孔下降,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

分别感受血压和血液中二氧化炭浓度的变化,反射性地调节血压和呼吸。

119.迷走神经腹腔支:

发自迷走神经后干,向右行与交感神经一起构成腹腔丛。

伴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等分布于肝、胰、脾、肾、小肠、升结肠、横结肠等脏器。

120.眶上神经:

为额神经的分支,经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出眶,分布于额顶部皮肤。

121.眶下神经:

是上颌神经的主支,经眶下裂入眶,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分布于下睑、鼻翼、上唇的皮肤和粘膜。

122.下颌下神经节:

为副交感神经节,位于下颌下腺和舌神经之间,有副交感根,交感根和感觉根。

由节发出分支,分布于下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及一般感觉。

123.鼓索:

从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6cm处发出,行向前上进入鼓室,然后穿岩鼓裂出鼓室-颞下窝,并加入舌神经。

鼓索含有味觉纤维,司舌前2/3味觉及含副交感纤维,管理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活动。

124.喉返神经:

发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外所有的喉肌,感觉纤维分布至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125.椎旁神经节:

在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由交感神经的节后神经元构成〔多极神经元〕

126.脊髓灰质连合:

位于中央管周围,连接双侧的灰质,称灰质连合。

127.脊髓圆锥:

脊髓的未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

128.薄束:

位于脊髓后索内,由同侧第四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累胞的中枢突组成,传导下肢的本体感觉。

129.脊髓颈膨大:

为C4到T1节段的脊髓膨大处,是因神经细胞数量相对较多所致,该膨大与上肢发达相关。

130.脊髓腰骶膨大:

为L2到S3节段的脊髓膨大处,是因神经细胞数量相对较多所致,与下肢发达相关。

131.白质前连合:

在脊髓中央管前方有纤维在此横越,称为白质前连合,这是连接左、右侧白质的纤维。

132.脊髓固有束:

在脊髓,紧贴灰质周围分布,是一层短距离的上、下行纤维,把髓内部各节段联系起来。

133.蓝斑:

在脑干菱形窝界沟上端的内侧,在新鲜标本上可见一黑蓝色小区域,其深部内含色素的细胞团。

134.顶盖前区:

在中脑和间脑水平,紧靠上丘颅侧。

参与完成瞳孔对光反射。

135.顶盖:

中脑背面,包括成对的上、下丘。

136.迷走神经背核:

属脑神经一般内脏运动核,位于迷走神经三角深面,管理胸、腹脏器的运动。

137.疑核:

丘脑神经特殊内脏运动核,位于延髓被盖部内,孤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管理咽、喉肌的运动。

138.孤束:

在延髓内,孤束核的中央;

管理味觉和一般内脏感觉;

由脑神经的神经纤维构成〔属第一级神经元〕。

139.动眼神经副核:

在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属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管理眼球内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的动。

140.外侧丘系:

为来自对侧和同侧蜗神经核的上行纤维束,与传导听觉冲动有关。

141.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的三级感觉纤维,越至对边上行组成。

传导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

142.小脑下脚:

为联系延髓和小脑的一个复合纤维束,主要由橄榄小脑束和脊髓小脑后束构成。

143.内侧丘系交叉:

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呈弓形走向中央管的腹侧,在中线上左右交叉而形成。

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

144.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在延髓锥体的下端,经中央管腹侧越至对侧而形成的交叉,与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有关。

145.上行网状激动系统:

此系统包括向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网状结构向间脑某些核团的上行投射以及从这些核团向大脑皮质广泛的投射。

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皮质的意识水平。

146.脑桥小脑三角:

为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位于此处。

147.脊髓小脑:

由小脑体的蚓部和中间带共同组成,它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

148.小脑核:

埋在小脑髓体内的灰质核团,是小脑向外发出传出纤维的部位。

149.原小脑:

指绒球小结叶,在进化上出现最早,主要与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密切联系。

150.小脑扁桃体:

为位于小脑下面并靠近延髓〔位于蚓垂两旁〕的小脑半球比较膨出的部分。

151.边缘叶: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隔区、扣带回和海马旁回等围绕胼胝体几成一环,加上被挤到侧脑室下角的海马和齿状回,共同组成边缘叶。

152.海马结构:

由位于颞叶的海马和齿状回构成。

153.纹状体:

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

因尾状核头部与豆状核之间借灰质条索相连,外观呈条纹状,故两者称纹状体。

154.旧纹状体:

指苍白球,因其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早。

155.新纹状体:

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因其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