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鄢陵县一高高二第五次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国学最突出的核心价值或理论价值是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其具体表现为始终彻底地从一种伦理化的人文世界观立场看待世界和人生,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普世关怀和人文实践精神。
国学中的“人文”一词,早在《周易》中已出现。
《易传》在解释贲卦的卦义时说: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说,阴阳二气交互作用,产生自然界的“天文”现象;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根据天文,可以察知自然界阴阳寒暑、风霜雨雪等天时的变化;根据人文,可以改变人性气质、风俗环境等社会条件,从而使整个社会趋于良善。
可见,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人文”一词,用以指称人类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文化精神特征,标示“天文”、“地文”、“物文”等与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之本质区别。
天文、地文,乃至虎豹之文,在古人看来皆属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文彩,而“人文”乃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
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不同于天地,也不同于草木鸟兽。
用荀子的话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这里,“亦且有义”四字可以概括出国学对人文价值的追求。
它不仅与天文、物文等自然之文不同,也与人类特有的文化产生出来的“神文”、“鬼文”、“权文”、“钱文”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
可以说,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认和具有此岸性、普世性的实践理性和道德关怀。
在《论语》中有一段,子路问孔子,如何才算完人?
子曰: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里的“文之以礼乐”,即是强调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们不能把儒家的道德关怀仅仅限制在伦理或政治领域,其更重要的意义乃是对“人”的发现,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的主体性的揭示,也是对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
所谓“主体性”或“本体存在”,皆指人的道德自觉。
用孟子的话说便是人皆有“四心”(或“四德”)。
因此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是道德自觉;而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又是儒家的仁爱学说。
《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一百多次,即可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孔子以“仁”界定“人”,即是肯定人的价值核心在于“仁爱”。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孔子又说: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把“爱人”作为人的基本品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再通过推己及人的方法,达到爱亲则继其爱人、孝之放爱天下之民等社会效果。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认为孔子所谓“仁”,乃是仁者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因此“仁”必须是自觉的而“非由外铄”,这样才能由“不忍人之心”,发展为“不忍人之政”,以仁德之心施仁政于百姓,使天下之穷民(鳏寡孤独等无依无靠的人)而无告者皆有所养,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普遍治理。
1.下列对国学中的“人文”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文”既不属于自然之文,也不属于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之文,而是以道德自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之文。
B.“人文”一词在国学中可以用来标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与“天文”、“地文”、“物文”等的本质区别。
C.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人文”一词,这在《周易》中可以找到最有力的证据。
D.“人文”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以礼乐道德为主要内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孔子所说的“仁”表现为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这是一种道德自觉。
B.“仁”字在《论语》一书中出现了一百多次,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表明孔子肯定人的价值核心在于“仁爱”。
C.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
整个社会之所以不断趋于良善,就是这种人文精神在起作用。
D.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是中华国学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文之以礼乐”的思想,强调了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家的人文关怀。
B.仁爱学说是构成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其内涵已经超越伦理或政治领域。
C.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的话来说明仁爱、礼乐道德这些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华国学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D.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推己及人,从仁德到仁政,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普遍治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广平推官。
稍迁汉中同知。
入为顺天治中,累进尚宝丞。
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其妻,孟男姑也,自公事外无私语。
拱憾之,四岁不迁。
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
张居正用事,擢孟男太仆少卿。
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
久之,居正败,始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
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万历十七年,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且言:
“岭南人讼故都御史李材功,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奏)章并留中①,其人系兵马司,橐饘②不继,莫必其生,亏损圣德?
”帝心动,乃间一御门。
其冬,改户部,进左侍郎。
寻拜南京工部尚书,就改户部。
时留都③储峙④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之蓄。
水衡修仓,发公羡二千金助之。
或谓奈何耘人田,孟男曰:
“公家事,乃画区畔耶?
”南京御史陈所闻劾孟男贪鄙;吏部尚书孙鑨言孟男忠诚谨恪,台臣所论,事由郎官。
帝乃留之。
孟男求去,不允。
再疏请,乃听归。
久之,召拜故官。
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
已,弗果行。
孟男率同列谏,不报。
加太子少保。
五上章乞归,不许。
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言:
“臣备员地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
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而民病矣。
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
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
”属其子上之,明日遂卒。
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其清忠,赠太子太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
①中:
宫中。
②橐饘:
饭食。
③留都:
指当时的南京。
④峙:
储备。
4.下列各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枉:
冤枉
B.乃间一御门间:
抄小路
C.发公羡二千金助之羡:
羡慕
D.拱憾之,四岁不迁憾:
怪罪,怨恨
5.下列各项中,都能表明张孟男“敢于直谏”的一项是()(3分)
①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②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
③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④莫必其生,亏损圣德
⑤公家事,乃画区畔耶⑥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
A.①④⑥ 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孟男为人正派。
他的姑父是内阁大学士兼领吏部事务,他却从不和姑父谈论公事以外的事,引起了姑父的怪罪。
B.张孟男为官正直。
张居正曾经提拔了张孟男,但张孟男却不依附于张居正的权势,因而失去了张居正的信任。
C.张孟男能得到皇帝的信任。
他遭弹劾,皇帝留用;他请求辞官,皇帝最初不允许;辞职很久之后,皇帝又让他官复原位。
D.张孟男对朝廷竭忠尽智,先后几次进谏皇上。
对矿税,他率同僚进谏停止征收,没有人上报;因此,他又写了一份遗书性质的奏疏,临死前嘱咐儿子上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
(5分)
译文:
(2)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闲居遣怀十首
唐·姚合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8.诗中的“闲”体现在哪些地方?
(5分)
9.姚合的诗追求“静趣”,请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6分)
(1)《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荀子·劝学篇》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苏轼的《后赤壁赋》中即景抒情,明讲自然景色变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国家政事衰落的一句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佝偻的背影
白小良
天刚透亮,老奶奶起身坐炕上很久了,对着窗户。
霜花斑斓,凑近哈出口气,就融出了小洞。
可是望不远,外头雪花弥漫,连屋旁的树都朦胧了。
不消说,镇上通往这里的那条小路,也会被大雪封闭了。
想到这儿,老奶奶反倒有了些轻松。
她不愿见生人。
只见她慢腾腾下地,一挪腿,瞧见了墙根的那袋大米。
政府的人昨个送来的。
送粮好哇,可干嘛要领记者来呢?
又拍照,又问话的。
老奶奶,你到底叫什么名字呀?
老奶奶,你老家在哪?
真想不起来了吗?
说出来,可以送你回去呵。
可是,老奶奶不愿意回老家。
一起出来了那么多姐妹,还有自己的亲妹子……一想到这些,老奶奶的胸口就憋屈,鼻子塞得很。
解决这个心情郁闷的问题,几十年了,老奶奶早就有了她自己的办法。
每天,她得到房子后面的那条河边去。
不管家里有水没水,她都习惯地拎着木桶去河边。
河不远,才四五十米吧。
出了屋,往北面的桦树林子那边走。
那里不全是桦树,还有枫树、松树。
老奶奶来了,就站在松树下往河对面瞅半晌,每次都这样。
你们知道吗?
河对面的石砬子上,有一朵金达莱花呢,这个季节已经看不见花朵了,但花的味道似乎还在。
一回头,就瞧见了身边这棵老松树,它差不多老是一个样子,仿佛时间就不会改变似的。
哪能呵,一晃儿,梦一般的六七十年不就这样过去了嘛。
你们说,这条桦树里的小河,咋和老家的河那么像呢?
禁不住,老奶奶又想起了年轻时候。
那时,她和妹妹一起,成天在老家的河边玩耍……那阵子不愿哭,就愿意笑。
可是,可是有一天……想到这里,老奶奶树皮一样的脸上,纵横的纹路便扭了扭,她又要哭了。
她想起了遥远年代的声音:
满州国,好极了。
办工厂,招工人。
你们去,赚钱大大的……
占领军到河边来了,押着她的父母一起来的。
她于是和妹妹还有许多姐妹一起,远离了半岛,被送到这个寒冷的地方来了。
来了才知道,这地方除了要塞便是兵营,哪有什么工厂呵?
要这些女孩子做的是什么呢……那帮畜生!
这天上午,老奶奶到河边来得晚了一些。
一夜雪,把房门和小路全封上了。
冬天,这是常事。
老奶奶费劲地推开了门,院落里的一切全“胖”了起来,四周的田地一片青素白。
她抽出一把木锹,一点点清出了通往河边的那条小道。
然后回屋,拄上拐杖,拎了只木桶挪到河边,快到中午了。
寒冷只冻住了半条河,另一半仍然哗啦啦地淌。
雾气腾腾的,河边灌丛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柱。
先瞅对面的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