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江苏通用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翻译落实分点文意概括准确学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7203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江苏通用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翻译落实分点文意概括准确学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江苏通用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翻译落实分点文意概括准确学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江苏通用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翻译落实分点文意概括准确学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江苏通用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翻译落实分点文意概括准确学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江苏通用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翻译落实分点文意概括准确学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江苏通用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翻译落实分点文意概括准确学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江苏通用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翻译落实分点文意概括准确学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江苏通用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翻译落实分点文意概括准确学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江苏通用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翻译落实分点文意概括准确学案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近来,不料您在交游的人中间见到我的拙作并且多次称赞它们。

听到这件事的士大夫都私下怀疑,暗自称怪,认为我以前曾经在您手下做过事情,然而我却一次也没有见过您呀。

我和您没有父兄意气相投的关系,没有姻亲同县同乡的旧情,没有人提前在中间引荐,也不是进献礼物在先,传递信息的人不知道我的姓名,守门的人也不认识我;

而您只是看到我的水平拙劣的文章就认为我可以值得教导,于是多方面推荐并给予过分的赞美。

书传中说:

“鸣声相互呼应,意气相投的伙伴相互随行,人由于精神相同而投合,物品因为属于同一类而在一起。

”呜呼,阁下赏识我,我被您赏识,可以称得上无愧于当今的人了。

前不久拜见过您一次,紧接着紧急东下,没有来得及再次相见,来说完我想说的话。

不久,遭遇落第之事,于是没有入都的时间,闲居无事,唯独常常想没有东西来答谢您浓厚情谊的万分之一。

于是,趁着(有人)西行的便利,简略陈述浅陋的意见,并附上最近所写的诗、赋、文、记一共七篇,献给您。

我想,您既然在开始的时候推许引荐我,应该会自始至终成全我,不断浇灌使我的基础更深厚,除去我的污垢和障蔽,开启我的光明;

不觉得关系疏远、地位低下,而用书信的形式指教我,使我在穷途末路之际可以加入到有德行有学问的人的行列。

那么,我和您不仅无愧于当世之人,而且将无愧于古人了。

古语说得好:

“煮牛,却不放盐,是变味变质的原因。

”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物,却可以比喻大事。

请您来衡量裁断。

释“四事”

“四事”是指文言文中四个带“事”字的固定词语。

①用事:

掌权。

如“赵太后新用事”(《触龙说赵太后》)。

②视事:

治事,任职。

如“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汉书·

原涉传》)。

③执事:

对对方的敬称。

如本文中“献诸下执事”,又如“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另有“做事情、主持工作”义。

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

子路》)。

④从事:

官名,泛指属官。

如“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欧阳修《伶官传序》)。

也称充任僚属。

如“愈常从事于汴、徐二府”(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也有“行事”“处置”“奉事”意,中学教材不多见。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

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

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

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

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

民相与诵曰:

“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

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

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后三年,民又诵之曰:

“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

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

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

”使郑简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必无能矣。

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夫开善岂易哉!

魏攻中山,乐羊将。

已得中山,还反报文侯,有贵功之色。

文侯知之,命主书曰:

“群臣宾客所献书者,操以进之。

”主书举两箧以进。

令将军视之,书尽难攻中山之事也。

将军还走,北面再拜曰:

“中山之举,非臣之力,君之功也。

”当此时也,论士殆之日几矣,中山之不取也,奚宜二箧哉?

一寸而亡矣。

文侯,贤主也,而犹若此,又况於中主邪?

魏襄王与群臣饮,酒酣,王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

史起兴而对曰:

“群臣或贤或不肖,贤者得志则可,不肖者得志则不可。

”王曰:

“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

”史起对曰:

“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

漳水在其旁,而西门豹勿知用,是其愚也。

知而弗言,是不忠也。

愚与不忠,不可效也。

”魏王无以应之。

明日,召史起而问焉,曰:

“漳水犹可以灌邺田乎?

“可。

“子何不为寡人为之?

”史起曰:

“臣恐王之不能为也。

“子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

”史起敬诺,言之於王曰:

“臣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

臣虽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

“诺。

”使之为邺令。

史起因往为之。

邺民大怨,欲藉史起。

史起不敢出而避之。

王乃使他人遂为之。

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

“邺有圣令,时为史公。

决漳水,灌邺旁。

终古斥卤,生之稻粱。

”魏襄王可谓能决善矣。

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选自《吕氏春秋·

乐成》)

作者感慨“夫开善岂易哉”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4分)★

说“赋”

“赋”是个形声字,“贝”旁“武”声,表示田地税收。

今天仍在沿用。

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柳宗元《捕蛇者说》)。

由此引申为“收缴(赋税)”,如本文中“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

另有下面义项:

①授予,给予。

今天词语“赋予”中的“赋”就是此义。

②创作,吟诵。

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

③一种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如《阿房宫赋》。

④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如赋、比、兴。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予读史所载子贡事,疑传之者妄,不然,子贡安得为儒哉?

夫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史记》曰:

齐伐鲁,孔子闻之,曰“鲁,坟墓之国。

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子贡因行,说齐以伐吴,说吴以救鲁,复说越,复说晋,五国由是交兵。

或强,或破,或乱,或霸,卒以存鲁。

观其言,迹其事,仪秦轸代①,无以异也。

嗟乎,孔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

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

于史考之,当是时,孔子、子贡为匹夫,非有卿相之位、万钟之禄也,何以忧患为哉?

然则异于颜回②之道矣。

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

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

借使有忧患为谋之义,则岂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而求自存哉?

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

子贡之行,虽不能尽当于道,然孔子之贤弟子也,固不宜至于此,矧③曰孔子使之也。

(王安石《子贡论》,有删改)

①仪秦轸代:

分别指战国时张仪、苏秦、陈轸、苏代四位说士。

②颜回:

孔子的学生。

③矧:

况且。

文章第二段中,作者指出的“传者之妄”有哪三点?

请简要概括。

(3分)★

自我反思

1.主观概括题需要认真阅读,它在阅读方面有何特点?

2.主观概括题有哪几种题型?

每种题型的答题要点是什么?

现场答案批语完善

1.作者感慨“夫开善岂易哉”的原因有哪些?

(4分)[原文见“自学在前”第2题]

现场答案

批语

该答案分别对文中三个国君的行为作了总结,比较准确,但①②两点只是从同一个角度(国君)分析原因,属答题要点不全。

其实,另一个角度(答题要点)很明显,未答出太可惜。

最后得分:

2分。

该答案从“开善”的具体执行人角度分析概括了原因,尽管②③点可以合二为一,但瑕不掩瑜,能对材料中君、臣、民中的“臣”方及“开善”的特点独抒己见,很有创见性。

可惜该生未很好地审准题意“作者感慨……的原因”,是要求答作者的观点。

很显然,该答案不是文中作者的看法,而是读者自己的看法。

0分。

要点①是从百姓角度说原因,是对第一段末句的照应,也是对后面三段民众表现的概括,很准确,可得2分。

要点②是从国君角度概括的,也是文章重点“感慨”的。

郑简公、魏文侯、魏襄王三个国君是“开善”成功的主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国君均是成功之例,答案则要求从反面说明原因,这一要点“角度”转换得好,可得2分。

4分。

该题是道“原因概括”题。

答题从国君与民众两个角度概括。

“民众”方面的原因文章或明(第一段)或暗(后面三段)都点出来了,容易找到,而文章后三段重点是从国君的角度展开的,答案必须对这三个国君“开善”成功原因高度概括,尔后转换为反面角度表述即可。

郑简公用子产可谓知人善用;

魏文侯用乐羊是力排众议,用人不疑;

魏襄王用西门豹、史起则是看准“善事”,坚持到底,可谓对“善行”“善断”。

综合这三个方面即可。

至于在“君”“民”之外的“臣”(具体做“善行”之人)也是重要原因,可惜它不是作者的本意。

满分

答案

①老百姓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②力排众议、知人善任的贤君少。

(每点2分)

当禹疏导江水的时候,人们却堆积瓦砾加以阻挡。

等到治水的事业完成,功业建立以后,给子孙万代带来了好处。

禹目光远大,可是人们却没有谁知道这一点。

所以,不可以跟普通的百姓商讨改变现状、进行创业开拓的大事,却可以跟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

子产开始治理郑国时,让田地有沟渠疆界,让城邑、鄙野有规定的服色。

人民一起怨恨地唱道:

“我们有田亩,子产征军赋。

我们有衣冠,子产收赋税。

谁要杀子产,我们去帮助。

”三年之后,人民又歌颂他说:

“我们有田亩,子产让它增五谷。

我们有子弟,子产对他们施教育。

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

”假使郑简公面对人民的诽谤非议,就不再任用子产了,那么国家一定无所成就,子产一定无法施展才能了。

舟、车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都不习惯,过了三代人们才感到习惯。

开始做好事难道容易吗?

魏国攻打中山国,乐羊为将。

乐羊攻下中山国以后,回国向魏文侯报告,显出夸功骄傲的神色。

文侯察觉了这一点,就命令主管文书的官吏说:

“群臣和宾客献上的书信,都拿来进上。

”主管文书的官吏搬着两箱书信进上来。

文侯让乐将军看这些书信,书信都是责难攻打中山国这件事的。

乐将军转身退下几步,向北再拜说:

“攻下中山国,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劳啊。

”乐羊攻打中山国的时候,议论的人对这件事的危害一天比一天严重了,假使文侯相信了群臣宾客之言,认为中山国不可取,那么,哪里用得着两箱书信呢?

只需一寸长的书信就足以让乐羊失去功劳了。

文侯是贤明的君主,臣下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的君主呢?

魏襄王跟臣子们一起喝酒,喝到正畅快的时候,魏王为臣子们祝酒,让臣子们都能得志。

史起站起来回答说:

“臣子有的贤明有的不肖,贤明的人得志可以,不肖的人得志就不可以。

”魏王说:

“让群臣都像西门豹当臣子那样。

”史起回答说:

“魏国分配给人民土地,每户一百亩,邺地偏偏给两百亩,这说明那里的土地不好。

漳水在它的旁边,可是西门豹却不知利用,这说明他很愚蠢。

知道这种情况却不报告,这说明他不忠。

愚蠢和不忠,不可效法。

”魏王无话回答他。

第二天,召来史起问他说:

“漳水还可以灌溉邺的田地吗?

“可以。

“你何不替我去做这件事?

”史起说:

“我担心您不能做啊。

“你如果真的能替我去做这件事,我全都听你的。

”史起恭恭敬敬地答应了,并对魏王说:

“我去做这件事,那里的人民一定非常怨恨我,严重了会弄死我,次之也会凌辱我。

即使我被弄死或被凌辱,希望您派其他人继续完成这件事。

“好吧。

”派他去当邺令。

史起于是去邺开始了引漳工程。

邺地的人民非常怨恨史起,想要凌辱他。

史起不敢出门,躲了起来。

魏王就派别人最终完成这一工程。

水流到了田里,人民大大受益,一起歌颂他说:

“邺地有贤令,此人是史公。

引漳水,灌邺田。

古来盐碱地,能长稻和谷。

”魏襄王可说是能对善行做出决断了。

如果真能对善行做出决断,那么即使众人喧哗,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2.文章第二段中,作者指出的“传者之妄”有哪三点?

(3分)[原文见“自学在前”第3题]

要点①看似有理,实则距原意很远。

原意是鲁国想求自存,在五国之间制造战乱(交兵),而不是“鲁国”“齐、吴”“不会主动引发动乱”。

表述不当的背后实则未读懂文句意义。

要点②基本上把第二处原因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可得1分。

但从答案忠实原文的角度,“何以忧患为哉”,应理解为“以国事(国君)为忧患”。

要点③的错误在于“君子想求得土地”于文无据,原文是“求自存”;

再从答题要求看,它是个正面理由,不合题意中的反面回答要求;

况且“遵守道义”概括太笼统,没有指出原文“不合道义”之处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

要点①大意对,可得1分。

但从扣住原文关键词答题角度看有瑕疵,原文是“交兵”而导致的“战乱、混乱”,说“受难”有点牵强。

要点②翻译得较准确,可得2分。

严格地讲,它是翻译文句,而不是简要概括。

要点③似乎可以给2分,因为把那句话的大意表述出来了,但又似乎不能给分,因为原句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变诈之说”未答出。

该题要求概括的有“三点”,且原文“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二也”“三也”层次提示语也相当清楚,但语段是议论性文字,理解起来相当困难。

于是,读懂议论文字成了概括回答的首要任务。

考生答此题失分多,很大原因是未读懂。

由此可见,做这种文意主观概括题最基础、最主要的工作是读懂文意,“辨析文句意义”。

再者,即便读懂了,也要会化用原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像第一层次中的“使之乱”,第二层次中的“忧患”,第三层次中的“变诈之说”,在概括时千万不可丢掉。

①转嫁灾祸,制造战乱;

②忧君之忧;

③用奸诈说辞使他国灭亡,保全自己。

我读史书上记载的子贡的事,怀疑它虚妄不实,否则,子贡怎么会被称为儒者呢?

所说的儒者,被国君任用就以国君之忧为忧,被百姓供养就以百姓之患为患,处在下层不被任用,就加强自身修养。

《史记》中记载说:

齐国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说“鲁国,行将覆亡的国家。

国家危急到这个地步,你们几位为什么不出去想办法挽救呢?

”子贡于是出发,游说齐国攻打吴国,游说吴国救援鲁国,又游说越国,又游说晋国,五国因此刀兵相见。

有的强大了,有的亡国了,有的混乱了,有的称霸了,终于保全了鲁国。

看他说的话,考察他做的事,和张仪、苏秦、陈轸、苏代没有什么两样。

唉,孔子说: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因为自己的国家行将覆灭还想去保全它,那么齐国、吴国的人,难道就不想保全自己的国家吗?

为什么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呢?

这就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一个原因。

根据史实来考证,孔子、子贡当时是平民,没有卿相的地位,没有很高的俸禄,他们为什么要忧患呢?

这样那么和颜回的立身处世之道不一致了。

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二个原因。

对于将要覆亡的国家,君子当然要看重这件事,但是,怎么可以有了忧患就谋划不义的事呢?

假使有了忧患也要做符合道义的事,那么怎么可以凭借机变巧诈的说辞使别人的国家灭亡来保全自己呢?

这是我认为古书所载虚妄不实的第三个原因。

子贡的行为,虽然不能完全适合道义,但他毕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本来不应该到这个地步,何况说是孔子让他去的呢。

借题发挥突破题点

一、带题阅读

“带题阅读”指根据题目要求去研读相关文字,是做主观概括题最根本的阅读要求。

但在“带题阅读”前先有一个全文通读的要求。

通读全文时着眼于整体理解,不必拘泥于个别字句。

在这个过程中,圈点勾画做标记是必要的。

例如在主要人物姓名下标上着重号以示强调,给相关的人物编上代号以便理顺人物关系,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画上波浪线以便明确事件发展过程等;

在出现“变化”(包括人物官职升迁、地点转移、事件发展、时间推移等)处尤其应做上特殊标记。

通读全文时做标记,不仅能帮助我们快速理顺文章思路,尽快把握文章大意,在解题时也会发挥重要的提示作用,最起码节约了回头找情节的时间。

此外,最好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才能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网络化,才能信手拈来。

这里,通读全文还有一个小技巧,叫借“题”解“文”,文言概括的选择题是理解的最好帮手。

文言文在字词上的障碍不可否认,好在命题者间接地帮了考生,这个帮助就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道选择题。

这道题全用现代汉语来表述文言文的内容,四个选项加起来,90%的信息是正确的,而且就是那个陷阱也是很小很小的一个错误点,根本不影响考生对文章大意的摄取。

这是命题者留下的一条捷径,一把钥匙,考生一定要抓住,在正式看文本前或后,先看此题文字。

经过通读全文、借“题”解“文”的有力铺垫,“带题阅读”就显得容易多了。

带题阅读分两步:

第一步是审题,审出概括分析的关键词语,并在对这个关键词语的意思准确理解后,根据这个关键词语去锁定阅读的相关区域(答题区域)。

第二步是对相关区域文字进行局部细读:

它要写的对象是什么,能体现对象特点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分为几个小层写的。

都要细细追究。

这里尤其是关键句的句意理解,因为该题也包含了“辨析文句意义”考点,必然会涉及关键句子。

对此,要注意句中关键词语,有无省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意思等。

例如2019年江苏卷第9题:

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第一步,抓住题干“科举经历”这个关键词语,锁定文中所有与此相关的文字;

第二步,对锁定的文字细读,从中概括出答案。

二、题点突破

1.探寻事件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

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

对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法找到原因。

②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

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

③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④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对于表示原因相对委婉、间接的,应注意转换说法,以求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平甫之文能特见于世者也。

世皆谓平甫之诗宜为乐歌,荐之郊庙;

其文宜为典册,施诸朝廷。

然推其实,千岁之日不为不多,焦心思于翰墨之间者不为不众,在富贵之位者,未尝一日而无其人,彼皆湮没而无传,或播其丑于后。

平甫乃躬难得之姿,负特见之能,自立于不朽,虽不得其志,然其文之可贵,人亦莫得而掩也。

则平甫之求于内,亦奚憾乎!

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于诗,或长于诗不必有文,平甫独兼得之。

其于诗尤自喜,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之,故诗尤多也。

(选自曾巩《王平甫文集序》)

请根据该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王平甫的作品能够在当世突显的原因。

答案①写作发乎内心(抒发真情实感)。

②诗文皆工。

然而今天平甫的文章能以特见于世。

别人都说平甫的诗应该为宗庙作歌词,他的文章应该拿去朝廷作典册,而不得用于今世。

推断历史,一千年不能说短,处心积虑舞文弄墨的人也不能说少,处在富贵的人,每天都有,然而他们大多湮没在历史中,没什么佳话可以传世,甚至还传下一些丑闻给后世。

平甫有非同寻常的姿态,身负特别的才能,立于不朽,虽然不得其志,但是他的文章确实可贵,世人都难于掩盖。

凭着平甫这样的才能求做官,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古今作者,有的能写文章对诗没什么研究,或者很能写诗文章却不怎么样。

平甫两个都很能。

他写诗更怡然自得,以此自乐。

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中,所以他的诗也很多呢。

2.概括人、事特点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此类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

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

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力求立体丰满,多方位概括。

(2)概括事物(件)特点

这类题型以2019年江苏卷第9题为代表。

该题既考查了考生对文本的理解、概括能力,又兼考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知识如科举、官职、礼仪、历法等有所涉及,另一方面又不要先入为主,因为它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具体事情来概括,找到符合题干的文字,从具体的事情、事件发现事物的特点,才是最主要的。

边练边悟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文忠公,庐陵人也。

庐陵旧有公全集本,既而收上内府,而天下遂不复得是全集久矣。

海虞程君宗,广求之而得于胡文穆公家,盖内出本也。

亟命工翻刻于郡横。

适予使交南至庐陵,其郡博郑钢,首进而请曰:

“使庐陵文献足征而使天下复有是集者,太守功也。

愿一言序其首。

”予峻拒之弗获,至舟不能行,乃抚然有间曰:

“士非文章之难也,而以文章救世为难。

”荀、韩、黄老之术起,斯道遂亡于秦。

幸而韩愈氏出,慨然以斯道为己任,其文章足以革弊而拯弱。

尝曰“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则亦隐然自任其传矣。

后又变而为五季衰陋之习,虽宋兴七十有余年,而学者亦未易遽复于古。

一旦欧阳子出,以文章道德为宗师。

若范仲淹之贬于饶也,一时名士目为党人。

公在谏院,为《朋党论》以献,群言遂息,不然,党锢之祸成矣。

嘉祐学者争尚怪僻为奇,文体大坏,公知贡举,黜险怪而录雅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