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整理文档格式.docx
《地理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整理文档格式.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各层主要的太阳活动的标志
太阳大气分层
主要特征
主要太阳活动的产物
光球层
最内的一层,肉眼看见的太阳光亮表面。
厚度只有500千米,表面温度在6000k左右。
太阳黑子
色球层
中间层,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平时看不见。
日珥、耀斑
日冕
色球再向外,更为稀薄的太阳大气,可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以外的空间。
太阳风
1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太阳黑子与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16、太阳活动的周期
11年
17、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⑴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耀斑)
⑵产生磁暴现象(太阳风)
⑶极光(太阳风)
⑷气候异常(降水量和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18、八大行星的分类
分类
行星
特征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距离太阳近中心有铁核
巨行星
木星、土星
由氢、氦、氖组成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离太阳最远
19、卫星最多的是土星,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木星。
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星。
20、地球成为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的条件
⑴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液态水、适宜的温度
⑵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适度的引力、适宜的大气
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昼夜更替、季节轮回、岩石风化
⑷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迄今为止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专题2地球的伙伴—月球
1、月球的环境特点
有少量氮、氖、氩等气体、白天也是漆黑一片、星星格外明亮、万籁俱寂、温差很大、没有生命。
2、月球的地形特点(环形山密布)
⑴表面起伏不平,从地球上看,明亮的地方是高原和山脉,阴暗的地方是广阔的平原和盆地。
⑵月面上山岭起伏,月岩裸露,月壤深厚,环形山密布,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
3、月球公转周期、自转周期、方向
⑴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是一样的,公转周期为27.32日,称为恒星月。
⑵自转方向、公转方向一致:
自西向东
4、地球的天然卫星
月球
5、熟悉月相的名称、各月相出现的农历时间
6、月相循环一个周期的时间、名称
29.53日,称为一个朔望月
7、日食、月食出现的原因
太阳、地球和、与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化而产生的
8、日食、月食时,月球、地球、太阳的三者位置
日食:
太阳-----月球------地球
月食:
太阳-----地球------月球
9、日食、月食出现时的月相情况
新月
满月
10、潮汐的概念
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称为潮汐
白天出现的海水升降称为潮,晚上的海水升降称为汐
11、潮汐出现的原因
潮汐是地球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地球上的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球的引潮力造成的。
12、连续两次涨潮的时间间隔
连续两次涨潮(或落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
13、大潮、小潮出现的月相农历时间
大潮:
初一(新月)、十五(满月)
小潮:
初八(上弦月)、二三(下弦月)
14、潮汐与人类的关系
⑴加剧海岸的侵蚀作用、顶托河水入海、影响海岸生物分布
⑵根据潮汐的规律进行捕鱼和晒盐
⑶利用潮起潮落,发展滩涂水产养殖
⑷利用潮汐发电
⑸海洋运输
专题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1、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的历程
人类探索宇宙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和利用宇宙。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氦-3)、环境资源
专题4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速度
⑴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周期是1日(23时56分4秒恒星日;
24时太阳日)
⑵自转线速度:
赤道最大,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在南北两极点为0
⑶自转角速度:
15°
/小时。
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处处相等。
2、地轴北端的指向
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
名称
时间
参照物
成因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
太阳日
24时
太阳
4、南、北两极上空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北极:
逆时针
南极:
顺时针
5、什么是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
⑴地方时:
因各地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⑵区时:
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
⑶北京时间:
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
的地方时
6、时区划分的方法
以0°
经线为中央经线,把从西经7.5°
到东经7.5°
最为零时区(中时区);
从零时区开始向东和向西每15个经度就划为一个时区,分别划了十二个时区,其中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
,合为一个时区,称作东西十二区。
7、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变化
自东向西:
加一日
自西向东:
减一日
8、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规律(南、北半球、赤道的区别)
南半球:
偏左
北半球:
偏右
赤道:
不偏转
9、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⑴公转方向:
⑵周期:
一年(365日6时9分10秒恒星年;
365日5时48分46秒回归年)
⑶速度:
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快
7月初(远日点)公转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慢
10、黄赤交角的度数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
26’
11、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的日期、节气
太阳直射点位置
节气
日期
赤道
春分
3月21日
北回归线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南回归线
冬至
12月22日
12、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纬度和季节上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上变化:
在任何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在直射点上为90°
规律
北半球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北半球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
⑵季节上变化:
在任何地区,当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小时,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当地全年中的最大值。
当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时,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当地全年中的最小值。
位置
夏至日太阳高度
冬至日太阳高度
北回归线以北
最大值
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
13、晨昏线的区分
地球自转造成地表各处昼夜交替。
天文学上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14、昼夜长短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极昼、极夜现象
节气(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春分日
昼夜平分
春分日-夏至日
昼长夜短;
昼渐长,夜渐短
昼短夜长;
昼渐短,夜渐长
夏至日
昼最长,夜最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以北为极昼
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以南为极夜
夏至日-秋分日
秋分日
秋分日-冬至日
冬至日
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以北为极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以南为极昼
冬至日-春分日
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15、天文角度、传统上、气候上北半球四季的划分
春
夏
秋
冬
天文角度(两分两至作为中心点)
2,3,4
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5,6,7
8,9,10
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低11,12,1
气候上(两分两至作为起点)
3、4、5
6、7、8
9、10、11
12,1,2
第二篇:
岩石与地貌
专题5板块运动
1、用于解释地壳运动的三大学说的名称
⑴大陆漂移学说
⑵海底扩张学说:
地幔物质从洋脊(海岭)顶部开裂处涌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原有的大洋板块向两侧推移,海底不断扩张,直至海沟处消亡。
洋脊:
大洋地壳新生处;
海沟:
大洋地壳消亡处。
越靠近洋脊,岩石年龄越轻。
⑶板块构造学说:
见后面
2、六大板块的名称
⑴亚欧板块
⑵印度洋板块
⑶太平洋板块
⑷美洲板块
⑸非洲板块
⑹南极洲板块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⑴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全球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⑵由于海底扩张,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滑动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陆漂移现象
⑶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
⑷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张裂或碰撞,造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一些现象的解释:
地区
形成
典型例子
板块张裂
裂谷、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深海沟,日本群岛,科迪勒拉山系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山脉
喜马拉雅山
4、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5、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带、地震带和高大山系的分布
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碰撞形成_____________
6、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图例
生长界消亡界
7、地震概念、横波、纵波波速的区别
地震是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的能量积聚到局部地区,在极短时间内突然释放造成的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动。
地震发生时,能量从震源处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其中的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8、震源、震中距、震中、震源深度等地震要素
⑴震源:
通常把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⑵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震中
⑶震源深度: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⑷震中距:
地面上任意一点与震中之间的距离
9、震级、烈度的定义及两者的关系
⑴震级:
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叫震级
⑵烈度:
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
震级越大,震源越浅,受影响地区的烈度越大;
烈度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的影响。
10、地震大多集中于岩石圈板块交界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⑴环太平洋地震带: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包括西太平洋岛屿和东太平洋的美洲西部地区
⑵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它横越亚非欧三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结合地带。
11、我国处在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12、防震措施,生存教育
建设先进的地震监测台网、加强地震监测、及时准确地预报地震
13、火山概念
火山喷发时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强大的压力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涌出地表的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结果。
14、火山分类
⑴活火山⑵休眠火山⑶死火山
15、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
⑴环太平洋火山带
⑵红海沿岸和东非火山带
⑶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⑷洋底火山带
16、火山的利用
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和硫磺等有用矿物,许多火山还是旅游观光的场所。
专题6岩石与矿物
1、岩石的定义
岩石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规律形成的集合体。
2、岩石按成因分类
⑴岩浆岩⑵沉积岩⑶变质岩
3、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定义
●岩浆岩:
又称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岩浆岩是
岩石圈的主体。
分为岩浆岩和侵入岩。
侵入岩:
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在地下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喷出岩:
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在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或火山岩。
●沉积岩:
是由成层堆积的疏松沉积物经重新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是构成地壳
表层的主要岩石
●变质岩:
是原有岩石受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矿物成
分及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岩石。
学会根据三大岩石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是如何循环的。
岩石类型
主要特点
代表岩石
侵入岩
矿物晶体颗粒较粗
花岗岩
喷出岩
矿物晶体颗粒细小,甚至不成晶体,岩石中多气孔
玄武岩
沉积岩
明显的层理构造,常保存有沉积时期的动植物化石
砂岩、砾岩、页岩、泥岩(高岭石)、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岩
岩性致密,密度较大,颗粒定向排列,具有片理构造,能剥成薄片、薄板。
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
4、侵入岩、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点及典型的代表岩石
5、各类岩石形成的典型地貌
黄山:
张家界:
石英砂岩
泰山:
6、矿物的概念
岩石的组成物质就是矿物,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
7、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前三位)
氧、硅、铝、
8、矿产的概念
大量可利用矿物富集在一起时,就形成油开采价值的矿产
专题7地貌
1、主要的地貌类型名称(重点我国喀斯特地貌和黄土地貌的分布,黄土地貌地表沟壑纵横的原因,流水地貌。
根据景观图判断各种地貌和形成的原因。
)
2、各种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力
流水地貌
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喀斯特地貌
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
海岸地貌
指海岸地带受风浪、海水、潮汐、生物、气候、入海河流等因素共同影响
风成地貌
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黄土地貌
指在黄土地区经流水长期侵蚀和切割而形成的地貌
3、流水作用的三种方式
侵蚀、搬运、堆积
4、河流上、中、下游不同的流水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貌类型。
流水作用类型
地貌类型
上游
侵蚀(下蚀)
峡谷
中游
搬运、侵蚀(侧蚀)
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下游
堆积
三角洲
5、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形成:
分布地区:
石灰岩分布地区、我国西南各省区(如:
云南石林,桂林山水)
6、地表和地下的主要喀斯特地貌类型
⑴地表:
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峰林)
⑵地下:
石钟乳、石笋、石柱、溶洞、地下河、地下湖、地下瀑布
7、喀斯特地貌的利用
⑴利:
发展旅游业
⑵弊:
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不利;
岩石渗水性强,地下多溶洞,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如果选址不当,出现水库渗水、开裂
8、海岸地貌分类
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9、海积地貌和海蚀地貌的主要类型
⑴海积地貌:
由泥、沙等物质构成的海岸地带,波浪所携带的泥、沙等物质沉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了沙滩、沙洲、沙堤等海积地貌
⑵海蚀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粉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高耸的海蚀崖、深邃的海蚀洞、造型奇特的海蚀柱等海蚀地貌。
10、海积地貌和海蚀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
杭州湾以北的沿海地区
杭州湾以南以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
11、海积地貌和海蚀地貌海岸线特点及利用
海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
利用:
港口建设
岸线曲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
大型船只泊靠的深水码头
12、风成地貌的形成及分类
⑴形成:
⑵分类:
风成地貌风蚀地貌
13、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类型
⑴风蚀地貌:
风力对地面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⑵风积地貌:
沙尘经风力搬运和堆积形成的地貌
14、治理沙漠的主要手段
植树种草和防风固沙是治理沙漠的主要手段
15、黄土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
我国黄土高原
16、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
⑴黄土塬(范围较广顶部较平坦的残留黄土高原面)
⑵黄土梁(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⑶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
黄土地貌的物质来源:
风力堆积。
地表沟壑纵横的原因:
流水侵蚀和切割
17、黄土地貌地区的综合开发治理
植树种草
18、地形图、等高线概念
地形图:
是在地图上表示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地貌形态的地图。
等高线:
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投影到平面上所形成的水平曲线叫等
高线
19、五种地貌类型特点及等高线的特点
高度
等高线特点
特点
山地
>
500m(相对高度>
200m)
等高线密集
坡度较陡
平原
<
200m
等高线稀疏
高度低、起伏小
丘陵
200-500m(相对高度<
等高线较疏,弯曲处平缓
坡度较缓
高原
500m
中央部分等高线稀疏,边缘部分等高线密集
顶部比较平缓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20、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判读
⑴陡崖:
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
⑵瀑布:
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同时有河流穿过
⑶山峰: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则表示该地为山峰
⑷盆地: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则表示该地为盆地或洼地
⑸鞍部: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由于形似马鞍,称其为鞍部
⑹山脊:
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就表示是山脊
⑺山谷:
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就表示是山谷
(以下21-25点要求是会评价某地的地貌对农业、工程、城市、旅游等的影响)
21、海拔、坡度、坡向、地貌物质组成等对农业的影响
⑴①海拔较低的低纬度地区,热量条件好,因水分条件不同而适合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
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土层深厚、水分条件好,适合发展种植业
②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薄适合发展林业。
高原,种植高寒作物和发展高原畜牧业
⑵坡度:
①平原地区地表宽阔平坦,利于机械作业和农田基本建设,适合发展规模农业
②丘陵、山区地表起伏大,自然环境复杂,适宜发展多种经营。
地表的坡度越大,土壤受侵蚀越强
坡度在3-7°
就要采取等高种植
坡度超过7°
就要修筑梯田
坡度超过25°
的山地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只适宜发展林业或留作自然保护地
⑶坡向:
坡向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南坡比北坡接受太阳辐射多,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但蒸发强烈,水分条件比北坡差,林木不如北坡茂盛
⑷地貌物质组成:
①流水地貌中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由颗粒较细的泥沙构成,土壤肥沃,对农业生产特别有利
②黄土地貌是由身后疏松的黄土构成的,土层厚、持水性好,耕性好,富含钙、磷等矿物养分,适合农作物生长,但由于黄土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③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
22、海拔、地质基础、地表起伏、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⑴海拔
①海拔较高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条件和使用效益
②在海拔较低的临水地区,由于地下水埋深都比较浅,施工中容易发生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等问题,增加了施工难度和防潮、防盐碱的费用
⑵地质基础:
水库、大坝、高层建筑、铁路、公路都要求地质基础坚硬
①在平原地区,因土层深厚,地基松软,多流沙层,在施工时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和防水
②喀斯特地貌区,因岩层的渗水性强,而且多地下溶洞,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如果选址不当,容易出现水库渗水、大坝开裂等问题
⑶地表起伏:
地表起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造价、施工难度和使用效益
①在平原和高原地区,地表起伏较小,有利于工程建设的选址、选线与施工
②在丘陵和山区,相对高差大,地形陡峭,平整成本高,而且易发生地质灾害,不利于大型
③工程的选址和选线
23、海岸地貌对港口建设的影响
形成的平原海岸,岸线开阔,坡度较小,有利于港口建设。
但由于泥沙淤积旺盛,航道较浅,不利于大型船只泊靠
海蚀地貌形成的山地丘陵海岸,水深坡陡,适宜建设供大型船只泊靠的深水码头。
但这种码头潮高狼大,泊稳条件相对较差
24、地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⑴地貌影响城市的布局:
平缓地形有利于城市发展
⑵地貌制约着城市的拓展方向和城市的空间格局:
①河谷、山谷中的城市只能线性延伸
②高原、平原上的城市可向四周呈放射状或棋盘状扩展
③山区、丘陵地区的城市街区则呈立体发展态势
25、地貌与旅游开发
地貌构成了景观的骨架,形成风格各异的自然景观。
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群峰林立的张家界都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喀斯特地貌峰峦叠嶂、怪石林立、溶洞幽深,是我国云南、贵州、广西自然景观的基本地貌。
赤岩险峻的丹霞地貌,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以及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各种地貌形态同时为山地避暑、海滨度假、林海滑雪、温泉沐浴、沙漠探险等形形色色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不同的环境。
二、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专题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识记】
大气组成
主要作用
干洁空气
氮气
蛋白质的主要组成成分
氧气
生物呼吸不可缺少的气体
二氧化碳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温室气体(保温作用)
臭氧
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命起保护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保温作用
尘埃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
大气中的少量的粉尘、烟雾、晶体盐和其它一些固态或液态的化学物质。
二、大气垂直分层
【识记】各层名称
【理解】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散逸层
厚度
16-18千米,
热带较厚、寒带较薄,夏季较厚、冬季较薄
离地面50-60千米
离地面60-80千米
离地面80-800千米
离地面800千米以上
温度变化
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