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基础和排序语言算法Word下载.docx
《C语言基础和排序语言算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语言基础和排序语言算法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择排序
输入:
数组名称(也就是数组首地址)、数组中元素个数
====================================================
算法思想简单描述:
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选出最小的一个数与第一个位置的数交换;
然后在剩下的数当中再找最小的与第二个位置的数交换,如此循环
到倒数第二个数和最后一个数比较为止。
选择排序是不稳定的。
算法复杂度O(n2)--[n的平方]
=====================================================
voidselect_sort(int*x,intn)
{
inti,j,min,t;
for(i=0;
i<
n-1;
i++)/*要选择的次数:
0~n-2共n-1次*/
{
min=i;
/*假设当前下标为i的数最小,比较后再调整*/
for(j=i+1;
j<
n;
j++)/*循环找出最小的数的下标是哪个*/
if(*(x+j)<
*(x+min))
{
min=j;
/*如果后面的数比前面的小,则记下它的下标*/
}
}
if(min!
=i)/*如果min在循环中改变了,就需要交换数据*/
t=*(x+i);
*(x+i)=*(x+min);
*(x+min)=t;
}
直接插入排序
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假设前面(n-1)[n>
=2]个数已经是排
好顺序的,现在要把第n个数插到前面的有序数中,使得这n个数
也是排好顺序的。
如此反复循环,直到全部排好顺序。
直接插入排序是稳定的。
算法时间复杂度O(n2)--[n的平方]
voidinsert_sort(int*x,intn)
inti,j,t;
for(i=1;
1~n-1共n-1次*/
/*
暂存下标为i的数。
注意:
下标从1开始,原因就是开始时
第一个数即下标为0的数,前面没有任何数,单单一个,认为
它是排好顺序的。
*/
t=*(x+i);
for(j=i-1;
j>
=0&
&
t<
*(x+j);
j--)/*注意:
j=i-1,j--,这里就是下标为i的数,在它前面有序列中找插入位置。
*(x+j+1)=*(x+j);
/*如果满足条件就往后挪。
最坏的情况就是t比下标为0的数都小,它要放在最前面,j==-1,退出循环*/
*(x+j+1)=t;
/*找到下标为i的数的放置位置*/
冒泡排序
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对当前还未排好序的范围内的全部数,自上
而下对相邻的两个数依次进行比较和调整,让较大的数往下沉,较
小的往上冒。
即:
每当两相邻的数比较后发现它们的排序与排序要
求相反时,就将它们互换。
下面是一种改进的冒泡算法,它记录了每一遍扫描后最后下沉数的
位置k,这样可以减少外层循环扫描的次数。
冒泡排序是稳定的。
voidbubble_sort(int*x,intn)
intj,k,h,t;
for(h=n-1;
h>
0;
h=k)/*循环到没有比较范围*/
for(j=0,k=0;
h;
j++)/*每次预置k=0,循环扫描后更新k*/
if(*(x+j)>
*(x+j+1))/*大的放在后面,小的放到前面*/
t=*(x+j);
*(x+j)=*(x+j+1);
/*完成交换*/
k=j;
/*保存最后下沉的位置。
这样k后面的都是排序排好了的。
希尔排序
在直接插入排序算法中,每次插入一个数,使有序序列只增加1个节点,
并且对插入下一个数没有提供任何帮助。
如果比较相隔较远距离(称为
增量)的数,使得数移动时能跨过多个元素,则进行一次比较就可能消除
多个元素交换。
D.L.shell于1959年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排序算法中实现
了这一思想。
算法先将要排序的一组数按某个增量d分成若干组,每组中
记录的下标相差d.对每组中全部元素进行排序,然后再用一个较小的增量
对它进行,在每组中再进行排序。
当增量减到1时,整个要排序的数被分成
一组,排序完成。
下面的函数是一个希尔排序算法的一个实现,初次取序列的一半为增量,
以后每次减半,直到增量为1。
希尔排序是不稳定的。
voidshell_sort(int*x,intn)
inth,j,k,t;
for(h=n/2;
h=h/2)/*控制增量*/
for(j=h;
j++)/*这个实际上就是上面的直接插入排序*/
for(k=j-h;
(k>
*(x+k));
k-=h)
*(x+k+h)=*(x+k);
*(x+k+h)=t;
快速排序
数组名称(也就是数组首地址)、数组中起止元素的下标
快速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本质改进。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
扫描后,使得排序序列的长度能大幅度地减少。
在冒泡排序中,一次
扫描只能确保最大数值的数移到正确位置,而待排序序列的长度可能只
减少1。
快速排序通过一趟扫描,就能确保某个数(以它为基准点吧)
的左边各数都比它小,右边各数都比它大。
然后又用同样的方法处理
它左右两边的数,直到基准点的左右只有一个元素为止。
它是由
C.A.R.Hoare于1962年提出的。
显然快速排序可以用递归实现,当然也可以用栈化解递归实现。
下面的
函数是用递归实现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改成非递归的。
快速排序是不稳定的。
最理想情况算法时间复杂度O(nlog2n),最坏O(n2)
voidquick_sort(int*x,intlow,inthigh)
if(low<
high)/*要排序的元素起止下标,保证小的放在左边,大的放在右边。
这里以下标为low的元素为基准点*/
i=low;
j=high;
t=*(x+low);
/*暂存基准点的数*/
while(i<
j)/*循环扫描*/
j&
*(x+j)>
t)/*在右边的只要比基准点大仍放在右边*/
j--;
/*前移一个位置*/
if(i<
j)
*(x+i)=*(x+j);
/*上面的循环退出:
即出现比基准点小的数,替换基准点的数*/
i++;
/*后移一个位置,并以此为基准点*/
*(x+i)<
=t)/*在左边的只要小于等于基准点仍放在左边*/
/*后移一个位置*/
j)
*(x+j)=*(x+i);
即出现比基准点大的数,放到右边*/
*(x+i)=t;
/*一遍扫描完后,放到适当位置*/
quick_sort(x,low,i-1);
/*对基准点左边的数再执行快速排序*/
quick_sort(x,i+1,high);
/*对基准点右边的数再执行快速排序*/
堆排序
堆排序是一种树形选择排序,是对直接选择排序的有效改进。
堆的定义如下:
具有n个元素的序列(h1,h2,...,hn),当且仅当
满足(hi>
=h2i,hi>
=2i+1)或(hi<
=h2i,hi<
=2i+1)(i=1,2,...,n/2)
时称之为堆。
在这里只讨论满足前者条件的堆。
由堆的定义可以看出,堆顶元素(即第一个元素)必为最大项。
完全二叉树可以
很直观地表示堆的结构。
堆顶为根,其它为左子树、右子树。
初始时把要排序的数的序列看作是一棵顺序存储的二叉树,调整它们的存储顺序,
使之成为一个堆,这时堆的根节点的数最大。
然后将根节点与堆的最后一个节点
交换。
然后对前面(n-1)个数重新调整使之成为堆。
依此类推,直到只有两个节点
的堆,并对它们作交换,最后得到有n个节点的有序序列。
从算法描述来看,堆排序需要两个过程,一是建立堆,二是堆顶与堆的最后一个元素
交换位置。
所以堆排序有两个函数组成。
一是建堆的渗透函数,二是反复调用渗透函数
实现排序的函数。
堆排序是不稳定的。
算法时间复杂度O(nlog2n)。
渗透建堆
数组名称(也就是数组首地址)、参与建堆元素的个数、从第几个元素开始
voidsift(int*x,intn,ints)
intt,k,j;
t=*(x+s);
/*暂存开始元素*/
k=s;
/*开始元素下标*/
j=2*k+1;
/*右子树元素下标*/
while(j<
n)
if(j<
n-1&
*(x+j)<
*(x+j+1))/*判断是否满足堆的条件:
满足就继续下一轮比较,否则调整。
j++;
if(t<
*(x+j))/*调整*/
*(x+k)=*(x+j);
/*调整后,开始元素也随之调整*/
else/*没有需要调整了,已经是个堆了,退出循环。
break;
*(x+k)=t;
/*开始元素放到它正确位置*/
voidheap_sort(int*x,intn)
inti,k,t;
int*p;
for(i=n/2-1;
i>
=0;
i--)
sift(x,n,i);
/*初始建堆*/
for(k=n-1;
k>
=1;
k--)
t=*(x+0);
/*堆顶放到最后*/
*(x+0)=*(x+k);
sift(x,k,0);
/*剩下的数再建堆*/
voidmain()
{
#defineMAX4
int*p,i,a[MAX];
/*录入测试数据*/
p=a;
printf("
Input%dnumberforsorting:
\n"
MAX);
MAX;
i++)
scanf("
%d"
p++);
);
/*测试选择排序*/
select_sort(p,MAX);
/**/
/*测试直接插入排序*/
insert_sort(p,MAX);
/*测试冒泡排序*/
/*测试快速排序*/
quick_sort(p,0,MAX-1);
/*测试堆排序*/
heap_sort(p,MAX);
for(p=a,i=0;
%d"
*p++);
system("
pause"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