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6720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文档格式.docx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文档格式.docx

特殊会计报告的编制。

第二章外币折算

一、学习要求

1、熟悉记账本位币、外币交易、外汇汇率和汇兑差额等基本概念

2、掌握记账本位币确定方法和外币业务发生时和期末汇兑损益的计算及会计处理;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记账本位币是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

企业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按规定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但是,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企业选定记账本位币,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是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通常以该货币进行商品和劳务的计价和结算;

二是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所需人工、材料和其他费用,通常以该货币进行上述费用的计价和结算;

三是融资活动获得的货币以及保存从经营活动中收取款项所使用的货币。

企业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除非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企业因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确需变更记账本位币的,应当采用变更日的即期汇率将所有项目折算为变更后的记账本位币。

(2)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原则

首先,对于发生的外币交易,应当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其次,外币交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

最后,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

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难点

外币财务报表折算:

企业对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时,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

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

按照上述规定折算产生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列示,“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

第二章借款费用

1、熟悉借款费用的概念和内容

2、掌握借款费用的确认原则;

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的确定;

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暂停资本化和停止资本化的条件;

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及会计处理。

(1)借款费用的确认原则:

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

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2)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的确定:

只有发生在资本化期间内的有关借款费用才允许资本化,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是从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到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但不包括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

2、难点

借款费用的计量:

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

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

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计算确定。

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不应当超过当期相关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

第三章或有事项

1、熟悉或有事项的特征和常见或有事项,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

2、掌握预计负债的计量方法和会计处理。

1、重点

(1)或有事项是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

常见的或有事项有:

未决诉讼或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含产品安全保证)、环境污染整治、承诺、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等。

(2)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

或有负债涉及两类义务:

一类是潜在义务;

另一类是现时义务。

(1)或有事项的确认:

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

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或有事项的计量:

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

所需支出存在一个连续范围,且该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的,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该范围内的中间值确定。

(3)预期可获得补偿的处理:

企业清偿预计负债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预期由第三方补偿的,补偿金额只有在基本确定能够收到时才能作为资产单独确认。

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超过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

第五章债务重组

1、熟悉债务重组的概念和方式

2、掌握以非现金资产抵债、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和债权人修改其他债务

条件情况下,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会计处理

(1)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

(2)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或者股权份额)确认为股本(或者实收资本),股份(或者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股本(或者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或者股权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债权人应当将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

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债权人应当将修改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

第六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1、熟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特征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的条件

2、掌握不涉及补价情况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涉及补价情况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2)以账面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然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无论是否支付补价,均不确认损益。

发生补价的,支付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收到补价方:

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收到的补价,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

不论是否涉及补价,只要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相同,就一定会涉及损益的确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视换出资产的类别不同而有所区别。

发生补价的,支付补价方和收到补价方应当分别情况处理。

第七章 所得税会计

1、熟悉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定。

2、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1)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如果有关的经济利益不纳税,则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2)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是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根据该差额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影响的不同,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除明确规定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以外,企业应当确认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并计入所得税费用。

(2)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估计相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时间,采用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

递延所得税资产不要求折现。

企业在确定当期所得税时,对于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不同的,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适用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

计算确定了当期应交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以后,利润表中应予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为两者之和,即: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第八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1、熟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特征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

2、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包括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是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的事项。

(2)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应当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处理程序:

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涉及利润分配的事项,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

不涉及损益以及利润分配的事项,调整相关科目。

通过会计处理后,还应同时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

第九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1、熟悉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的条件

2、掌握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1)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采用的会计计量基础也属于会计政策。

企业应当对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进行处理。

会计政策变更是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

(2)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

追溯调整法是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

(1)会计估计是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

会计估计变更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

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2)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

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

第十章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

一、学习要求:

1、熟悉关联方关系的有关概念和关联方交易的判断标准

2、掌握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交易的披露;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关联方、关联方关系及相关概念

关联方和关联方关系。

关联方一般是指有关联的各方;

关联方关系是指有关联的各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控制。

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共同控制。

共同控制指按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

共同控制的特征在于:

两方或多方按合同约定共同决定某一经济活动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重大影响。

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决定这些政策。

(2)关联方交易及其披露

关联方关系的主要形式和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

关联方交易及主要类型。

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

关联方交易的主要类型有:

购买或销售商品;

购买或销售除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

提供或接受劳务;

代理;

租赁;

提供资金;

担保和抵押;

管理方面的合同;

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

许可协议;

关键管理人员报酬等。

第十一章企业合并

1、熟悉企业合并的相关概念和合并形式、合并原则

2、掌握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1、重点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

一般能够对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控制的一方通常指企业集团的母公司。

因此,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一般发生于企业集团内部,如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等。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合并交易,即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情况以外其他的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一般发生于两个不同的企业集团之间。

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的会计处理。

第十二章 合并财务报表

1、熟悉合并财务报表的构成和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原则;

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合并利润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

2、掌握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中涉及的抵销分录的编制

(1)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

(2)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程序:

编制合并工作底稿;

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

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

填列合并财务报表。

(3)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抵销的项目:

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需要进行抵销处理的项目主要有:

(1)母公司对子公司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

(2)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债权债务项目;

(3)存货项目,即内部购进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4)固定资产项目,即内部购进固定资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5)无形资产项目,即内部购进无形资产价值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6)抵销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相关的减值准备的抵销。

(1)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2)因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不应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3)合并财务报表附注: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披露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信息,主要包括企业集团的基本情况、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风险管理、母公司和子公司信息等内容。

第十三章政府补助

1、熟悉政府补助的概念、特征和方式;

2、掌握政府补助的涉及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1、重点

(1)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这是因为两类政府补助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弥补相关成本或费用的形式不同,从而在具体账务处理上存在差别。

(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即:

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3)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应当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

也就是说,这类补助应当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该项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第十四章租赁

一、教学要求

1、熟悉与租赁相关的概念

2、掌握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1)租赁的分类:

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在租赁开始日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企业对租赁进行分类时,应当全面考虑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所有权是否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是否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比例等各种因素。

(2)承租人对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承租人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如果知悉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应当采用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折现率;

否则,应当采用租赁协议规定的利率作为折现率。

如果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和租赁协议规定的利率均无法知悉,应当采用同期银行贷欺利率作为折现率。

承租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第十五章中期财务报告和分部报告

1、熟悉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编制的意义和编制方法

2、掌握报告分部的确定和划分标准,分部信息的披露原则和内容

(1)中期财务报告的确认与计量:

中期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应当与年度财务报告相一致;

中期会计计量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财务报告的频率不应当影响年度结果的计量;

中期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应当与年度财务报告相一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应当符合规定。

(2)报告分部的确定:

报告分部是指符合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定义,按规定应予披露的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

报告分部的确定应当以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为基础。

重要性标准的判断;

低于10%重要性标准的选择;

报告分部75%的标准。

分部信息的披露:

分部信息披露的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

(1)风险和报酬主要受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差异影响的,披露分部信息的主要形式应当是业务分部,次要形式是地区分部。

(2)风险和报酬主要受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经营活动影响的,披露分部信息的主要形式应当是地区分部,次要形式是业务分部。

第十六章投资性房地产

教学要求:

1、了解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和范围,确认条件

2、掌握投资性房地产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会计核算

3、应用能够分析投资性房地产和固定资产的核算差异

重点和难点:

(1)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和范围。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包括:

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已出租的建筑物。

(2)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条件。

投资性房地产只有在符合定义的前提下,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与该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1)投资性房地产转换。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实质上是因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而对房地产进行的重新分类。

这里所说的房地产转换是针对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而言,而不是后续计量模式的转变。

企业必须有确凿证据表明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才能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非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将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2)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只有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但是,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

其中,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核算的有关规定,按期计提折旧或摊销。

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不计提折旧或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